農學報導
大如佛手貴如金 唐山過臺灣的佛手茶
刊登日:105/09/07
2,622
臺灣早年大多數的茶樹品種都源自福建,且多在清朝中葉至民初之間所引進。其中較為著名的有來自安溪縣的鐵觀音品種「紅心歪尾桃」或「硬枝紅心」,以及來自永春縣的佛手茶等。充滿濃濃宗教意味的「佛手」名稱,指的不僅是芸香科中一種清香名貴的水果,也是葫蘆科的一種常見蔬果,更是大葉種的一個茶樹品種,儘管三者分屬全然不同的植物,卻都由於形似佛手而得名。
「佛手柑」屬芸香科柑桔屬,有佛手、五指香櫞、五指柑等多種別名,果實形如千指佛手,大多作為藥用或觀賞。「佛手瓜」為葫蘆科佛手瓜屬,為臺灣常見的蔬果。至於「佛手茶」又稱香櫞種或雪梨,葉片碩大有如佛手;也有人說茶品沖泡後,帶有佛手柑所特有的奇香而得名,獨特的茶香則稱為「佛手韻」。由於價格名貴等同黃金,又有「金佛手」之稱。
佛手茶最早源於福建安溪,而且儘管與佛手柑不同,二者卻有著極為密切的「血緣」關係:傳說早在清朝康熙年間,有高僧大道和尚雲遊四方、遍訪名剎,駐留安溪騎虎岩寺,有感於居民少藥且求治心切,而潛心研究「佛藥」,由於寺院周圍原本就栽有大量佛手柑果樹,因此某日突然福至心靈,將大葉烏龍茶樹嫁接在佛手果樹枝上,於康熙29年(西元1700年)育成佛手茶,當時主要做為消積去鬱的「禪藥」。騎虎岩位於安溪縣虎邱金榜村,自縣城開車約一個半小時。由於騎虎岩寺始建於南宋理宗紹定5年(1232),因此坊間有人以訛傳訛,認為佛手茶最早應來自南宋年間,甚至還有源自北宋的說法,其實都是不對的。今天前往騎虎岩古剎,仍可以看到當年首次接植成功的兩株母樹,生氣盎然地張開大如手掌的茶葉,見證當年的功德。
清朝康熙34年(1705),騎虎岩寺有僧人將茶苗攜往永春縣達埔鎮的獅峰岩寺,大量栽植做為禮佛或寺院僧人與求醫問藥的香客信士飲用,流傳至今成了永春的主力茶種,堪稱是佛手茶的第二故鄉了。
佛手茶約在清末民初的日據時期,由福建永春傳入臺灣,先後在新北市的坪林、石碇等地種植,大多為紅芽種。由於抗逆性較一般中葉種茶樹稍強,很快就在臺灣土地上落地生根,此後又陸續從坪林傳至南投竹山、嘉義阿里山、臺東鹿野等地,只是種植的面積並不多,成了臺灣較為稀少但質優價昂的茶品。以條型包種茶為主流的新北市坪林與石碇,所製作的佛手茶大多以條型為主。而阿里山與臺東縣鹿野鄉,則多為球型佛手茶。至於在南投縣竹山鎮,茶農卻是將佛手茶殺菁烘焙後,再以自創的渥堆工序製作為「臺灣黑茶」,並經存放一年後再緊壓為圓茶餅。
阿里山的佛手茶大多種植在海拔約1,350公尺的隙頂與石棹附近,長年的落霧使得當地的佛手茶枝芽軟而葉片肥厚,因此往往會垂下枝葉而無法長高。茶園主人說若不修剪,垂下的枝葉就會落地生根,再長出新的茶樹,生命力十分強韌。
阿里山佛手通常剛開面就採摘,採下的葉芽較嫩,因此所製成的茶品,顆粒比其他地區要小得多。茶湯則十分柔軟、入口爽滑,比一般烏龍茶刺激性低,而且經碳焙2~3次後的佛手成茶,都得再經一道去梗的工序,外觀十分緊結而亮眼,飲之且彷彿佛手柑烤過的香味,在口腔內停留很久,最是迷人。臺東鹿野佛手茶則係於1986年自坪林引進,大多為紅芽種。經過茶農的努力,今天所製作的佛手茶品香氣獨特,入口不澀,且無刺激性,儼然成為地方特色茶。成茶的茶葉外形緊結捲曲、肥壯重實,與永春佛手同時沖泡作比較,發現無論發酵程度或焙火,永春佛手茶都與今天的安溪鐵觀音類似,外觀也呈現較為青綠的球狀,而鹿野佛手茶明顯呈現中發酵,且焙火較重的深褐色,至於幽雅的「佛手韻」則不相上下。
佛手茶品種依春芽 色區分,可大別為「紅芽佛手」與「綠芽佛手」兩種,臺灣則以閩南語稱為「紅葉」與「青葉」,而以紅芽為佳。永春縣栽種的多為紅芽佛手,鮮葉大如掌而呈橢圓形,主脈彎曲,葉肉肥厚,泛有黃綠油光。永春佛手茶外形呈捲曲的球形,當地茶人普遍形容「如海蠣乾」,條索粗壯、色澤褐綠明亮。以小壺沖泡後但見湯色泛著黃綠清澈的油光,並緩緩釋出一股馥郁幽芳,冉冉飄逸擴散,彷彿正有十幾顆佛手柑,在室內散發著綿延不絕的清香,慢慢沁入心腑。輕啜入口入喉,甘醇的口感在舌尖與喉間回吐的熟韻交會舞動,直教人拍案驚呼,而綠葉鑲紅邊的葉底在壺內仍有蠢蠢欲動的餘韻,可說視覺的美感、嗅覺的意境、味覺的澎湃都兼具了。
佛手茶的製作工序與一般烏龍茶大致相同,不過針對佛手葉面的諸多特色,在正常溫濕條件下萎凋「宜輕不宜重」,搖青時間與攤置厚度「不宜過長過厚」。發酵適度、香氣達到高峰時,即進行高溫殺青。經過揉捻、初烘、初包揉後,也針對佛手葉張大的特點,複烘複包揉達3~4次以上,明顯較一般烏龍茶次數為多。
提到永春,就不能不提到祖籍永春的國際級大詩人余光中,2003年的永春返鄉之旅,地方特別舉辦「余光中原鄉行聯歡晚會」盛大歡迎,在品飲永春佛手茶後,也揮毫寫下了「永春佛手茶,烏龍茶中極品」與「桃源山水秀,永春佛手香」字句。
文圖 / 吳德亮
「佛手柑」屬芸香科柑桔屬,有佛手、五指香櫞、五指柑等多種別名,果實形如千指佛手,大多作為藥用或觀賞。「佛手瓜」為葫蘆科佛手瓜屬,為臺灣常見的蔬果。至於「佛手茶」又稱香櫞種或雪梨,葉片碩大有如佛手;也有人說茶品沖泡後,帶有佛手柑所特有的奇香而得名,獨特的茶香則稱為「佛手韻」。由於價格名貴等同黃金,又有「金佛手」之稱。
佛手茶最早源於福建安溪,而且儘管與佛手柑不同,二者卻有著極為密切的「血緣」關係:傳說早在清朝康熙年間,有高僧大道和尚雲遊四方、遍訪名剎,駐留安溪騎虎岩寺,有感於居民少藥且求治心切,而潛心研究「佛藥」,由於寺院周圍原本就栽有大量佛手柑果樹,因此某日突然福至心靈,將大葉烏龍茶樹嫁接在佛手果樹枝上,於康熙29年(西元1700年)育成佛手茶,當時主要做為消積去鬱的「禪藥」。騎虎岩位於安溪縣虎邱金榜村,自縣城開車約一個半小時。由於騎虎岩寺始建於南宋理宗紹定5年(1232),因此坊間有人以訛傳訛,認為佛手茶最早應來自南宋年間,甚至還有源自北宋的說法,其實都是不對的。今天前往騎虎岩古剎,仍可以看到當年首次接植成功的兩株母樹,生氣盎然地張開大如手掌的茶葉,見證當年的功德。
清朝康熙34年(1705),騎虎岩寺有僧人將茶苗攜往永春縣達埔鎮的獅峰岩寺,大量栽植做為禮佛或寺院僧人與求醫問藥的香客信士飲用,流傳至今成了永春的主力茶種,堪稱是佛手茶的第二故鄉了。
佛手茶約在清末民初的日據時期,由福建永春傳入臺灣,先後在新北市的坪林、石碇等地種植,大多為紅芽種。由於抗逆性較一般中葉種茶樹稍強,很快就在臺灣土地上落地生根,此後又陸續從坪林傳至南投竹山、嘉義阿里山、臺東鹿野等地,只是種植的面積並不多,成了臺灣較為稀少但質優價昂的茶品。以條型包種茶為主流的新北市坪林與石碇,所製作的佛手茶大多以條型為主。而阿里山與臺東縣鹿野鄉,則多為球型佛手茶。至於在南投縣竹山鎮,茶農卻是將佛手茶殺菁烘焙後,再以自創的渥堆工序製作為「臺灣黑茶」,並經存放一年後再緊壓為圓茶餅。
阿里山的佛手茶大多種植在海拔約1,350公尺的隙頂與石棹附近,長年的落霧使得當地的佛手茶枝芽軟而葉片肥厚,因此往往會垂下枝葉而無法長高。茶園主人說若不修剪,垂下的枝葉就會落地生根,再長出新的茶樹,生命力十分強韌。
阿里山佛手通常剛開面就採摘,採下的葉芽較嫩,因此所製成的茶品,顆粒比其他地區要小得多。茶湯則十分柔軟、入口爽滑,比一般烏龍茶刺激性低,而且經碳焙2~3次後的佛手成茶,都得再經一道去梗的工序,外觀十分緊結而亮眼,飲之且彷彿佛手柑烤過的香味,在口腔內停留很久,最是迷人。臺東鹿野佛手茶則係於1986年自坪林引進,大多為紅芽種。經過茶農的努力,今天所製作的佛手茶品香氣獨特,入口不澀,且無刺激性,儼然成為地方特色茶。成茶的茶葉外形緊結捲曲、肥壯重實,與永春佛手同時沖泡作比較,發現無論發酵程度或焙火,永春佛手茶都與今天的安溪鐵觀音類似,外觀也呈現較為青綠的球狀,而鹿野佛手茶明顯呈現中發酵,且焙火較重的深褐色,至於幽雅的「佛手韻」則不相上下。
佛手茶品種依春芽 色區分,可大別為「紅芽佛手」與「綠芽佛手」兩種,臺灣則以閩南語稱為「紅葉」與「青葉」,而以紅芽為佳。永春縣栽種的多為紅芽佛手,鮮葉大如掌而呈橢圓形,主脈彎曲,葉肉肥厚,泛有黃綠油光。永春佛手茶外形呈捲曲的球形,當地茶人普遍形容「如海蠣乾」,條索粗壯、色澤褐綠明亮。以小壺沖泡後但見湯色泛著黃綠清澈的油光,並緩緩釋出一股馥郁幽芳,冉冉飄逸擴散,彷彿正有十幾顆佛手柑,在室內散發著綿延不絕的清香,慢慢沁入心腑。輕啜入口入喉,甘醇的口感在舌尖與喉間回吐的熟韻交會舞動,直教人拍案驚呼,而綠葉鑲紅邊的葉底在壺內仍有蠢蠢欲動的餘韻,可說視覺的美感、嗅覺的意境、味覺的澎湃都兼具了。
佛手茶的製作工序與一般烏龍茶大致相同,不過針對佛手葉面的諸多特色,在正常溫濕條件下萎凋「宜輕不宜重」,搖青時間與攤置厚度「不宜過長過厚」。發酵適度、香氣達到高峰時,即進行高溫殺青。經過揉捻、初烘、初包揉後,也針對佛手葉張大的特點,複烘複包揉達3~4次以上,明顯較一般烏龍茶次數為多。
提到永春,就不能不提到祖籍永春的國際級大詩人余光中,2003年的永春返鄉之旅,地方特別舉辦「余光中原鄉行聯歡晚會」盛大歡迎,在品飲永春佛手茶後,也揮毫寫下了「永春佛手茶,烏龍茶中極品」與「桃源山水秀,永春佛手香」字句。
文圖 / 吳德亮
上一篇
6大食用豬種代表-豬圖鑑
下一篇
肉牛也需要運功散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7%
我喜歡:39%
很實用:11%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05
GOOD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08
好棒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08
好
莊英(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08
100分
Sunny(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08
good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08
好讚
小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08
棒棒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08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08
棒
Ann(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08
good
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08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