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英士部落果樹的新願望(上)
刊登日:105/09/19
304
這是一個因為桶柑外銷而度過一段繁榮歲月的部落,而如今,外銷雖已大幅消退、種植面積更是急速萎縮,但有一群想要恢復過往豐饒的人們,正在積極的努力當中,盼以建立有機產業來完整部落的未來發展。
桶柑的風光歲月
桶柑,這個本土性色彩極強的水果,曾經是臺灣外銷的主力,佔了水果外銷數量的第二位。而宜蘭便是桶柑主要產地之一,所產的無子桶柑品質優異,在外銷的全勝年代,八成的外銷桶柑都來自蘭陽地區,數量接近5千公噸,規模驚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造就了大同鄉英士部落的繁榮,從此部落命運與桶柑息息相關,同枯同榮。「英士部落啊,80%是泰雅族人,但卻是由各處遷徙而來的。」大同鄉果樹產銷班第8班的班長呂紹維,同時也是社區營造發起人之一,對於部落的發展歷程娓娓道來。他說,這片古老的土地,因為坐落在蘭陽溪畔,且於溪畔有大片水田,糧食充裕、水源取得容易,因此吸引了不少人遷徙並定居於此。
英士部落族人多以務農為生,種植著紅肉李及桶柑,尤其是無子桶柑,糖酸比例絕佳,在臺灣水果風光的60~80年代幾乎全數外銷,銷售到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頗受歡迎。部落中種植的面積因而越來越大,幾乎全村都種了果樹,放眼望去,整片山也都種得密密麻麻的。那真是個富裕年代啊!當時的外銷鼎盛,出貨時節連工人都很難找到,部落中每天都有貨車穿梭、中盤商也都爭先恐後的跑來攬貨,人聲鼎沸。「當時一公頃的果園,收入比五公頃的稻米還要來得好。」呂紹維回憶道,他父親當時種著300株的果樹,營收就比兩個公務員的薪水還來得高,即使養上6~7個孩子也完全不是問題。當年大家都賺錢、全村都富裕,甚至不少人還在山下另外置產買房,只為了辦事更加方便。原來是部落位於山中,交通不便,族人下山辦事一趟要花上半天時間,乾脆就於山下買一棟房子,除了做為住宿使用外,也為將來小孩到市區讀書先鋪路。這種山下買房的族人不少,可見當時之富裕。
在興盛與沒落之間
可惜的是,這種好光景延續到民國85年左右便消失不見。主要原因在於大陸取得了臺灣桶柑的種植技術,大量種植之下還低價傾銷,結果是臺灣的外銷訂單全都被大陸給接收走了,桶柑價格因此一落千丈,整個產業也立即隨之沒落。沒落的速度非常之快,滿山的果園幾乎都荒廢了,留下來的果樹只有全盛時期的1%,而99%的土地都廢棄了,年輕人全都被迫轉到外地討生活,部落中只剩下老人與小孩。整個山林全都寂靜了下來,人也全都不見了。
英士部落的這種寂靜,持續了近20年,部落幾乎是一片沉寂。直到最近幾年,開始有人想要有所改變了,果樹產銷班班長呂紹維便是其中之一,他對果樹的發展仍有許多期望,即使多數族人早已放棄。「因為之前這片土地,曾育養了我們家族11口人。」他感性地說道,「少年時的歡樂時光縈繞不去,我想要藉由桶柑的種植,重溫過往的豐饒歲月。」
他選擇的方式是轉型有機。柑橘類要以有機來栽種並不容易,因為從開花到結果這段時間很長,而有機防治資材可選擇的不多,一旦遭遇病害,產量隨即減少。不過即使辛苦,但他仍是堅持如此,「事到如今,我們已經沒什麼可以輸的了!」他說,目前市場上國外進口水果非常多樣化,本土桶柑的開拓原本就不易,再加上銷售時間短、做成加工品的成本過高等因素,都成為桶柑內銷的瓶頸。「我們即使是做慣行也賺不了什麼錢,所以不如轉向,最壞的情況也不過如此而已。」
認清情況,他們勇敢轉型有機。英士桶柑的特色是為「糖/酸」比例好,有適度的果酸原味;再加上屬於高冷地區產物,生長不會過旺,因而果實也保留了較多的營養及風味,不易發生「乾米」現象,可從過年一直放到清明,保存期限長,這些特點都讓消費者印象深刻,頗合適走客製化的有機方向。呂紹維對有機的態度頗為積極,除了自己轉型之外,還想辦法將各個班員給拉近來,一起申請認證。「希望有機可以成為英士產業的特色」,這是他的堅持,而且還是要好就大家一起好,共同為產業來努力。目前大同鄉果樹產銷班第8班中,已有5位班員轉型有機、2位進入有機轉型期,對果樹產業重新燃起了希望。
(待續)
文圖/曾竫萌、李建瑩、黃安葳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桶柑的風光歲月
桶柑,這個本土性色彩極強的水果,曾經是臺灣外銷的主力,佔了水果外銷數量的第二位。而宜蘭便是桶柑主要產地之一,所產的無子桶柑品質優異,在外銷的全勝年代,八成的外銷桶柑都來自蘭陽地區,數量接近5千公噸,規模驚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造就了大同鄉英士部落的繁榮,從此部落命運與桶柑息息相關,同枯同榮。「英士部落啊,80%是泰雅族人,但卻是由各處遷徙而來的。」大同鄉果樹產銷班第8班的班長呂紹維,同時也是社區營造發起人之一,對於部落的發展歷程娓娓道來。他說,這片古老的土地,因為坐落在蘭陽溪畔,且於溪畔有大片水田,糧食充裕、水源取得容易,因此吸引了不少人遷徙並定居於此。
英士部落族人多以務農為生,種植著紅肉李及桶柑,尤其是無子桶柑,糖酸比例絕佳,在臺灣水果風光的60~80年代幾乎全數外銷,銷售到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頗受歡迎。部落中種植的面積因而越來越大,幾乎全村都種了果樹,放眼望去,整片山也都種得密密麻麻的。那真是個富裕年代啊!當時的外銷鼎盛,出貨時節連工人都很難找到,部落中每天都有貨車穿梭、中盤商也都爭先恐後的跑來攬貨,人聲鼎沸。「當時一公頃的果園,收入比五公頃的稻米還要來得好。」呂紹維回憶道,他父親當時種著300株的果樹,營收就比兩個公務員的薪水還來得高,即使養上6~7個孩子也完全不是問題。當年大家都賺錢、全村都富裕,甚至不少人還在山下另外置產買房,只為了辦事更加方便。原來是部落位於山中,交通不便,族人下山辦事一趟要花上半天時間,乾脆就於山下買一棟房子,除了做為住宿使用外,也為將來小孩到市區讀書先鋪路。這種山下買房的族人不少,可見當時之富裕。
在興盛與沒落之間
可惜的是,這種好光景延續到民國85年左右便消失不見。主要原因在於大陸取得了臺灣桶柑的種植技術,大量種植之下還低價傾銷,結果是臺灣的外銷訂單全都被大陸給接收走了,桶柑價格因此一落千丈,整個產業也立即隨之沒落。沒落的速度非常之快,滿山的果園幾乎都荒廢了,留下來的果樹只有全盛時期的1%,而99%的土地都廢棄了,年輕人全都被迫轉到外地討生活,部落中只剩下老人與小孩。整個山林全都寂靜了下來,人也全都不見了。
英士部落的這種寂靜,持續了近20年,部落幾乎是一片沉寂。直到最近幾年,開始有人想要有所改變了,果樹產銷班班長呂紹維便是其中之一,他對果樹的發展仍有許多期望,即使多數族人早已放棄。「因為之前這片土地,曾育養了我們家族11口人。」他感性地說道,「少年時的歡樂時光縈繞不去,我想要藉由桶柑的種植,重溫過往的豐饒歲月。」
他選擇的方式是轉型有機。柑橘類要以有機來栽種並不容易,因為從開花到結果這段時間很長,而有機防治資材可選擇的不多,一旦遭遇病害,產量隨即減少。不過即使辛苦,但他仍是堅持如此,「事到如今,我們已經沒什麼可以輸的了!」他說,目前市場上國外進口水果非常多樣化,本土桶柑的開拓原本就不易,再加上銷售時間短、做成加工品的成本過高等因素,都成為桶柑內銷的瓶頸。「我們即使是做慣行也賺不了什麼錢,所以不如轉向,最壞的情況也不過如此而已。」
認清情況,他們勇敢轉型有機。英士桶柑的特色是為「糖/酸」比例好,有適度的果酸原味;再加上屬於高冷地區產物,生長不會過旺,因而果實也保留了較多的營養及風味,不易發生「乾米」現象,可從過年一直放到清明,保存期限長,這些特點都讓消費者印象深刻,頗合適走客製化的有機方向。呂紹維對有機的態度頗為積極,除了自己轉型之外,還想辦法將各個班員給拉近來,一起申請認證。「希望有機可以成為英士產業的特色」,這是他的堅持,而且還是要好就大家一起好,共同為產業來努力。目前大同鄉果樹產銷班第8班中,已有5位班員轉型有機、2位進入有機轉型期,對果樹產業重新燃起了希望。
(待續)
文圖/曾竫萌、李建瑩、黃安葳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上一篇
英士部落果樹的新願望(下)
下一篇
游進山谷的秋刀魚(下)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7%
我喜歡:22%
很實用:6%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2/03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