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無形的殺手「代謝症候群」
刊登日:105/09/22
199
代謝症侯群是現代人的健康大敵,可怕的是它卻沒有明顯症狀!腹部肥胖、血壓高、空腹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和高密度膽固醇偏低等,並列為代謝症侯群的診斷標準;上述五項中若是有三項或超過三項異常,就屬於「代謝症侯群」。有代謝症侯群的人,其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及「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為一般人的6 倍、4倍、3倍及2倍,不可忽略其對健康之危害!
三高年輕化 跟死神招手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年完成之「臺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目前臺灣地區20歲以上的民眾,近四成患有三高,2011年達785萬人;女性50歲以後,三高盛行率明顯高於男性;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個案發生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甚至死亡的風險也均較一般人為高。
根據最新20 0 5∼20 0 8年全國營養健康調查,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趨勢;今年6月衛生署公告民國101年度國人主要死因統計結果,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以及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分別位居十大死因之第二、三、五、八、十名,另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腎臟病和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都會隨年齡而增加。其中,代謝症候群又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等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
預防勝於治療 飲食運動不可少
倘若出現了代謝症候群,要小心您可能已經成為慢性疾病的候選人,也就是健康亮起了黃燈。不過究竟該如何預防或控制代謝症候群呢?首要是做好體重管理及飲食控制;體重管理就從食物份量開始。
第一,天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不運動的成人女性每天約需150 0卡,每日可攝取全穀根莖類2.5碗、低脂奶360cc、豆魚肉蛋類4份(1份約半個手掌大小)、蔬菜3碟(1碟蔬菜約為半碗煮熟的青菜)、水果2個(1份水果約1個女性拳頭大)、油脂3茶匙外加堅果1份(1份堅果為腰果5粒或花生10粒);若以不運動男性為例,每天約需18 0 0 卡,每日可攝取全穀根莖類3碗、低脂奶360cc、豆魚肉蛋類5份、蔬菜3 碟、水果2個、油脂4茶匙外加堅果1份。不偏食,不過量,儘量從天然新鮮的食物攝取充足的營養,確保所需營養素不缺乏,才算是健康的均衡飲食。
再者,就是選擇對的食物。建議每天至少吃一餐雜糧飯或全麥麵包,增加纖維質並減少攝取精製食物;以低脂奶取代原本的全脂奶類,約為每天1. 5∼2 杯,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多吃植物性蛋白(如豆腐)及脂肪含量低的肉類(如雞肉、魚肉),減少食用紅肉,可降低膽固醇及飽和脂肪;蔬果應以多樣化、當
令為原則,深色蔬菜至少要佔三分之一;選擇椰子油以外的植物油,每天還要吃一份花生、芝麻等堅果,增加攝取不飽和脂肪酸。
第三,避免三高食物。食物要好吃不外乎新鮮及適當的調味,而「高油、高鹽、高糖」常是健康的致命傷。若要避免高油食物,烹調方式最好改為蒸、煮、滷、涼拌、紅燒及川燙等。吃肉類食物時去皮去油,避免油炸,尤其是裹粉炸物更容易吸油;喝湯時先撈去浮油。減少使用黏稠度高的醬料,因為可能含有較高的油脂;多餘油脂不吃、不加,如:吃沙拉時要注意沙拉醬用量、吃麵時少加豬油及肉燥。
此外,避免高鹽分食物。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像是醃漬物、味精、豆瓣醬、味噌、番茄醬、胡椒鹽等調味料就含有大量的「隱形鹽分」,攝取過多不利血壓控制;改以天然食物例如檸檬、蔥、蒜等調味或提味,減少鹽分。隨著氣溫上升,會偏好喝飲料消暑,但市面上飲料店常用的糖漿是高果糖玉米糖漿(由55%的果糖和45%的葡萄糖組成),研究指出攝取過量時會增加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因此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是必須做的改變,且要降低甜食攝取,避免精製糖的添加,節制飲酒,減少不必要的熱量。
最後,運動絕對不可少。除了飲食控制之外更需要多運動,運動可提高代謝率,有助熱量燃燒減輕體重,體重減輕了也可減少胰島素阻抗;運動也可以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簡言之,遠離代謝症候群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從飲食、運動及體重控制做起,且預防重於治療。評估自己的飲食習慣,發現問題並及早改變生活型態,是遠離代謝症候群的不二法門,實行「飲食、運動、減重」原則,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讓慢性疾病不上身。
代謝症候群患者的定義
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
收縮壓≧130mmHg 或舒張壓≧85mmHg
空腹血糖≧100 mg/dl
三酸甘油酯≧150mg/dL
高密度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以上數值達三項以上者,就屬於代謝症侯群患者。
註:其中血壓(BP)和空腹血糖值(FG)兩危險因子之判定包括依醫師處方使用降血壓或降血糖等藥品(中、草藥除外)導致血壓或血糖檢驗值正常者。
文/楊蕙萍 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
三高年輕化 跟死神招手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年完成之「臺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目前臺灣地區20歲以上的民眾,近四成患有三高,2011年達785萬人;女性50歲以後,三高盛行率明顯高於男性;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個案發生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甚至死亡的風險也均較一般人為高。
根據最新20 0 5∼20 0 8年全國營養健康調查,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趨勢;今年6月衛生署公告民國101年度國人主要死因統計結果,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以及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分別位居十大死因之第二、三、五、八、十名,另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腎臟病和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都會隨年齡而增加。其中,代謝症候群又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等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
預防勝於治療 飲食運動不可少
倘若出現了代謝症候群,要小心您可能已經成為慢性疾病的候選人,也就是健康亮起了黃燈。不過究竟該如何預防或控制代謝症候群呢?首要是做好體重管理及飲食控制;體重管理就從食物份量開始。
第一,天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不運動的成人女性每天約需150 0卡,每日可攝取全穀根莖類2.5碗、低脂奶360cc、豆魚肉蛋類4份(1份約半個手掌大小)、蔬菜3碟(1碟蔬菜約為半碗煮熟的青菜)、水果2個(1份水果約1個女性拳頭大)、油脂3茶匙外加堅果1份(1份堅果為腰果5粒或花生10粒);若以不運動男性為例,每天約需18 0 0 卡,每日可攝取全穀根莖類3碗、低脂奶360cc、豆魚肉蛋類5份、蔬菜3 碟、水果2個、油脂4茶匙外加堅果1份。不偏食,不過量,儘量從天然新鮮的食物攝取充足的營養,確保所需營養素不缺乏,才算是健康的均衡飲食。
再者,就是選擇對的食物。建議每天至少吃一餐雜糧飯或全麥麵包,增加纖維質並減少攝取精製食物;以低脂奶取代原本的全脂奶類,約為每天1. 5∼2 杯,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多吃植物性蛋白(如豆腐)及脂肪含量低的肉類(如雞肉、魚肉),減少食用紅肉,可降低膽固醇及飽和脂肪;蔬果應以多樣化、當
令為原則,深色蔬菜至少要佔三分之一;選擇椰子油以外的植物油,每天還要吃一份花生、芝麻等堅果,增加攝取不飽和脂肪酸。
第三,避免三高食物。食物要好吃不外乎新鮮及適當的調味,而「高油、高鹽、高糖」常是健康的致命傷。若要避免高油食物,烹調方式最好改為蒸、煮、滷、涼拌、紅燒及川燙等。吃肉類食物時去皮去油,避免油炸,尤其是裹粉炸物更容易吸油;喝湯時先撈去浮油。減少使用黏稠度高的醬料,因為可能含有較高的油脂;多餘油脂不吃、不加,如:吃沙拉時要注意沙拉醬用量、吃麵時少加豬油及肉燥。
此外,避免高鹽分食物。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像是醃漬物、味精、豆瓣醬、味噌、番茄醬、胡椒鹽等調味料就含有大量的「隱形鹽分」,攝取過多不利血壓控制;改以天然食物例如檸檬、蔥、蒜等調味或提味,減少鹽分。隨著氣溫上升,會偏好喝飲料消暑,但市面上飲料店常用的糖漿是高果糖玉米糖漿(由55%的果糖和45%的葡萄糖組成),研究指出攝取過量時會增加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因此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是必須做的改變,且要降低甜食攝取,避免精製糖的添加,節制飲酒,減少不必要的熱量。
最後,運動絕對不可少。除了飲食控制之外更需要多運動,運動可提高代謝率,有助熱量燃燒減輕體重,體重減輕了也可減少胰島素阻抗;運動也可以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簡言之,遠離代謝症候群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從飲食、運動及體重控制做起,且預防重於治療。評估自己的飲食習慣,發現問題並及早改變生活型態,是遠離代謝症候群的不二法門,實行「飲食、運動、減重」原則,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讓慢性疾病不上身。
代謝症候群患者的定義
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
收縮壓≧130mmHg 或舒張壓≧85mmHg
空腹血糖≧100 mg/dl
三酸甘油酯≧150mg/dL
高密度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以上數值達三項以上者,就屬於代謝症侯群患者。
註:其中血壓(BP)和空腹血糖值(FG)兩危險因子之判定包括依醫師處方使用降血壓或降血糖等藥品(中、草藥除外)導致血壓或血糖檢驗值正常者。
文/楊蕙萍 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
上一篇
同理心使你交到好朋友
下一篇
培養出你家寶貝的正向情緒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5%
我喜歡:6%
很實用:13%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