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生在水裡、死在酒裡的義大利燉飯-白米裡的幸福滋味
刊登日:105/11/07
2,275
義大利跟臺灣很像,有深厚的米食傳統,稻米也成就許多傳統美味。但通常講到義大利,大家首先聯想到彈牙的麵,卻不知道義大利其實是歐洲最重要的稻米產區,米食亦衍伸出許多迷人文化。「生在水裡,死在酒裡」,義大利人這麼形容米,無怪他們的燉飯料理讓全世界醉心。
2008 年在義大利結婚前夕,我殷殷託付每一位飛來參加婚禮的親友,請他們帶上一把臺灣米。義大利婚禮有項特別的習俗:新人步出禮堂時,觀禮的來賓會拿白米大把大把往新人身上撒,祝福他們多子多孫,未來生活衣食不缺。
結婚時,撒米祝福
米在臺灣民俗裡扮演重要角色:婚禮迎娶流程中以米篩遮日,避免犯沖,也會用米篩封門防止福氣流失;在義大利人眼裡,稻米象徵豐足無匱、富貴興旺。大把大把的生米撒在新人身上,代表觀禮客人對新娘新郎滿滿的祝福。
這個傳統對吃米長大的臺妹媳婦來說,親切異常:臺灣的滷肉飯、筒仔米糕、香菇油飯、米苔目、炒飯,每一種家鄉味不但在成長過程中滿足口慾,也撫慰心靈。遠嫁異鄉的幸福時分,能被撒米祝福,當然要用臺灣陽光、空氣和水所孕育的好米。義大利的撒米習俗沿襲自古希臘時期。在他們眼裡,稻米是幸福的等號,代表子孫滿堂、衣食無虞。另一個傳說來自中國「一個好人」的故事:饑饉歲月裡,好人拔了自己的下排牙齒撒入一片荒蕪,後來竟然長出稻米,幫助大家度過災年。
生病時,吃稀飯養身
有人說是開疆拓土的亞歷山大大帝從亞洲帶回的紀念品;也有人說,中世紀時阿拉伯人攻佔西西里島時,輾轉將稻米從西亞傳入義大利;第三種可能是精明能幹的威尼斯商人在東西交易過程中,讓稻米在歐陸落地生根。再怎麼眾說紛紜,食物史家們大抵同意稻米源於中國一帶,經由印度傳入義大利。因緣巧合傳入靴子半島的品種與臺灣蓬萊米留著同樣血液,皆屬梗米(oryza sativa japonica),身材飽滿圓胖,蕊芯Q 彈。羅馬時期, 稻米被視為珍貴的「進口商品」,奇貨可居,僅普及於王公貴族之間,並被視為養生治病的食材。牛津大學編撰的飲食百科(The Oxford Companion to Food) 中紀錄這麼一段:「羅馬人也吃粥,將白米滾煮至綿軟後加入杏仁露或牛奶,相傳有撫慰腸胃的作用。」不禁讓我想起有一回用義大利米細細熬了廣東粥與公婆分享。不敢給多,小小一碗,完全不指望他們會說好吃。當時全然不知義大利人有吃粥的習慣,而且心心念念老一輩義大利人對「外國食物」極為有限的接受度。吃畢,婆婆竟然激動地告訴我,那粥,簡直像小時候生病時媽媽煮給她吃的一樣:大骨湯清甜,米粒開花軟爛,簡單平淡卻香氣飽滿。外國媳婦熬煮出婆婆記憶裡的媽媽味,外加臺灣與義大利相似之處再添一筆,心裡著實感動。
貪嘴時,來一顆炸米球
義大利產米區主要在北部的皮耶蒙特(Piemonte)、倫巴底(Lombardia)、維內多(Veneto)三個大區。清澈水源來自阿爾卑斯山,注入蜿蜒貫穿北義的波河。將近七百公里的河流主幹配上規劃良好的運河渠道,充分灌溉良田,每年4 ∼5 月耕種,9 ∼10 月收割,波河平原經年出產好米。
以米為基礎的義大利美食千變萬化,鹹甜皆有,從暖呼呼的冬季湯品到夏季清爽的米沙拉,燉飯(risotto)則是其中的明星。名字討喜的「電話線米球」是南義傳統米食點心:飯糰裡塞了馬札瑞拉乳酪下鍋油炸,起鍋後趁熱剝成兩半,遇高溫融化的乳酪拖拉成絲,像極了電話線,因此得名。身形渾圓的義大利米以米粒尺寸(長度)來分類:一般級(commune)的米短胖,顆粒最小,通常拿來熬粥或做甜點;中級(semifino)米身形略大, 代表品種為“Vianone Nano”,做成飯糰或炸米球恰恰好;標準級(fino)個頭又大了些,耐煮而且口感緊實,適合做成夏季開胃的米沙拉;細長級(superfino)大而修長,是上選的燉飯用米。最著名的品種為“Canaroli”, 義大利名廚卡路奇歐(Antonio Carluccio)稱它為「米界法拉利」,美味不言而喻。同級的另一品種“Arborio”雖然吸水性稍弱,但濃稠厚實的口感不減,也很適合做燉飯,而且價格更為親民。
慶祝時,燉飯眾所期待
知不知道歌劇裡也見得燉飯的蹤影?義大利歌劇家羅西尼的作品《唐克雷迪》“Tancredi”以十字軍東征為背景,描述烽火沓雜年代的愛情故事。裡頭美麗的詠嘆調「心跳連連」(ditantipalpiti),是年方二十、正要出道的羅西尼在做燉飯時靈光乍現,譜寫而成。因為旋律優美被廣為傳唱,這部後人暱稱的「燉飯歌劇」讓他在歐洲一炮而紅。產米的北義三大區利用各地特色食材,發展出不同的燉飯料理:在松露和巴洛羅葡萄酒(Barolo)的故鄉皮耶蒙特,這兩項頂級食材融入燉飯,讓餐食身價非凡;維內多大區的旅遊勝地威尼斯,綜合海鮮燉飯與烏賊墨汁燉飯是地方菜的天后天王,前者集結亞德里亞海魚鮮與米香於一盤,後者的特殊風味深受大眾喜愛; 色澤金黃的米蘭燉飯(risotto alla Milanese)有「燉飯之王」的美稱。傳說16 世紀米蘭大教堂興建時,番紅花是用來彩繪教堂玻璃的顏料。一位粗手粗腳的工匠不小心把這黃澄澄的染料灑進米裡,陰錯陽差成就經典美味。
如同臺灣過年會吃年糕、端午時節粽香飄飄、男丁滿月吃油飯,義大利的各個節慶裡也少不了米食身影。有一年,聖誕期間受邀到威尼斯友人家作客,餐桌上那道鰻魚燉飯,滋味讓我至今難忘:威尼斯南方沿海是鰻魚棲地,每年秋冬野生海鰻迴游,肉質緊實卻不失肥美,是當季上好食材。朋友的老媽媽身手俐落非凡,一根又長又粗的鐵釘毫不留情地將擺甩的鰻魚頭固定在砧板上,左手使勁抓住掙扎的鰻尾,右手利刃隨即白光一閃。去皮切丁後,立即下鍋,嫩煎鎖住鮮美,也帶出酥脆口感,最後加入燉飯同煮。這道料理必須使用陳年舊米,吸水性較強,烹煮過程中吸飽鰻魚鮮潤油脂與蔬菜高湯的芳甜,加上歡樂氣氛提味,是節慶裡的必須。
想家時,煲一鍋好粥
虔心學習兩地食材越久,越常發現「異中有同」的驚喜。稻米,就是最好的例子。北國寒冷冬天裡,習慣喝熱湯的臺胃總是會犯寒。剛移居時,拮据於找不到熬粥的家鄉米,殊不知義大利米天經地義能替代臺灣蓬萊米,煲得一鍋清香而且透白水潤的好粥;幾年前在臺灣開授義大利料理課時,碰上學員詢問做燉飯是否能以臺灣米來取代,起初仍堅持義式料理的正統性,不曉得只要抓住烹煮竅訣,臺灣的越光米也能做出義式燉飯的純正好味。於是乎,食物透過味蕾與記憶,在相隔萬里的兩個家之間搭起一座橋,滋味裡,盡是相思。
跟著義大利媽媽這樣做燉飯
做得好的燉飯,米形完好,口感Q 潤細緻,蕊芯堅實卻不生硬,吃來齒頰生香。義大利媽媽們做燉飯有許多眉角,每家食譜各有千秋,不過「耐心」絕對是共通原料:煮燉飯不能偷吃步,就是要投資時間耐心地煮、辛勤攪動,最後成品絕對值得。文火熱鍋,用油慢炒洋蔥碎丁,直到透明晶亮,甜味盡出後,再加生米進去煸。 聞過臺灣街頭賣的「爆米香」嗎?待米粒炒到傳出爆米香的味道,就是加入白酒的時候。入鍋的酒一遇熱,譁然冒泡,瞬間酒香米香撲鼻,原來開心是聞得到的。接著就是磨練耐心了。等到酒汁收乾,緊接著得加高湯。做燉飯最重要的心法是「加水與收汁的循環」:每每加入水份,酒也好、高湯也罷,都要等到收了汁,才能再新加水份。用的高湯一定要熱,絕對不能加冷高湯去煮,瞬間降溫會影響米粒的口感。義大利人吃米跟吃麵一樣講究「彈牙」,依著加水收汁的循環將米煮到九分熟,拌進奶油增添滑潤,最後加鍋蓋悶個兩、三分鐘,便大功告成。
楊 馥 如
義大利特倫多大學大腦與認知神經科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臺灣女兒,義大利媳婦。每年如侯鳥般往返兩個家鄉,歸臺的半年任教於輔仁大學,返義的半年以旅行、酒食、寫作為業,作品散見兩岸媒體。
撰文、攝影:楊馥如
2008 年在義大利結婚前夕,我殷殷託付每一位飛來參加婚禮的親友,請他們帶上一把臺灣米。義大利婚禮有項特別的習俗:新人步出禮堂時,觀禮的來賓會拿白米大把大把往新人身上撒,祝福他們多子多孫,未來生活衣食不缺。
結婚時,撒米祝福
米在臺灣民俗裡扮演重要角色:婚禮迎娶流程中以米篩遮日,避免犯沖,也會用米篩封門防止福氣流失;在義大利人眼裡,稻米象徵豐足無匱、富貴興旺。大把大把的生米撒在新人身上,代表觀禮客人對新娘新郎滿滿的祝福。
這個傳統對吃米長大的臺妹媳婦來說,親切異常:臺灣的滷肉飯、筒仔米糕、香菇油飯、米苔目、炒飯,每一種家鄉味不但在成長過程中滿足口慾,也撫慰心靈。遠嫁異鄉的幸福時分,能被撒米祝福,當然要用臺灣陽光、空氣和水所孕育的好米。義大利的撒米習俗沿襲自古希臘時期。在他們眼裡,稻米是幸福的等號,代表子孫滿堂、衣食無虞。另一個傳說來自中國「一個好人」的故事:饑饉歲月裡,好人拔了自己的下排牙齒撒入一片荒蕪,後來竟然長出稻米,幫助大家度過災年。
生病時,吃稀飯養身
有人說是開疆拓土的亞歷山大大帝從亞洲帶回的紀念品;也有人說,中世紀時阿拉伯人攻佔西西里島時,輾轉將稻米從西亞傳入義大利;第三種可能是精明能幹的威尼斯商人在東西交易過程中,讓稻米在歐陸落地生根。再怎麼眾說紛紜,食物史家們大抵同意稻米源於中國一帶,經由印度傳入義大利。因緣巧合傳入靴子半島的品種與臺灣蓬萊米留著同樣血液,皆屬梗米(oryza sativa japonica),身材飽滿圓胖,蕊芯Q 彈。羅馬時期, 稻米被視為珍貴的「進口商品」,奇貨可居,僅普及於王公貴族之間,並被視為養生治病的食材。牛津大學編撰的飲食百科(The Oxford Companion to Food) 中紀錄這麼一段:「羅馬人也吃粥,將白米滾煮至綿軟後加入杏仁露或牛奶,相傳有撫慰腸胃的作用。」不禁讓我想起有一回用義大利米細細熬了廣東粥與公婆分享。不敢給多,小小一碗,完全不指望他們會說好吃。當時全然不知義大利人有吃粥的習慣,而且心心念念老一輩義大利人對「外國食物」極為有限的接受度。吃畢,婆婆竟然激動地告訴我,那粥,簡直像小時候生病時媽媽煮給她吃的一樣:大骨湯清甜,米粒開花軟爛,簡單平淡卻香氣飽滿。外國媳婦熬煮出婆婆記憶裡的媽媽味,外加臺灣與義大利相似之處再添一筆,心裡著實感動。
貪嘴時,來一顆炸米球
義大利產米區主要在北部的皮耶蒙特(Piemonte)、倫巴底(Lombardia)、維內多(Veneto)三個大區。清澈水源來自阿爾卑斯山,注入蜿蜒貫穿北義的波河。將近七百公里的河流主幹配上規劃良好的運河渠道,充分灌溉良田,每年4 ∼5 月耕種,9 ∼10 月收割,波河平原經年出產好米。
以米為基礎的義大利美食千變萬化,鹹甜皆有,從暖呼呼的冬季湯品到夏季清爽的米沙拉,燉飯(risotto)則是其中的明星。名字討喜的「電話線米球」是南義傳統米食點心:飯糰裡塞了馬札瑞拉乳酪下鍋油炸,起鍋後趁熱剝成兩半,遇高溫融化的乳酪拖拉成絲,像極了電話線,因此得名。身形渾圓的義大利米以米粒尺寸(長度)來分類:一般級(commune)的米短胖,顆粒最小,通常拿來熬粥或做甜點;中級(semifino)米身形略大, 代表品種為“Vianone Nano”,做成飯糰或炸米球恰恰好;標準級(fino)個頭又大了些,耐煮而且口感緊實,適合做成夏季開胃的米沙拉;細長級(superfino)大而修長,是上選的燉飯用米。最著名的品種為“Canaroli”, 義大利名廚卡路奇歐(Antonio Carluccio)稱它為「米界法拉利」,美味不言而喻。同級的另一品種“Arborio”雖然吸水性稍弱,但濃稠厚實的口感不減,也很適合做燉飯,而且價格更為親民。
慶祝時,燉飯眾所期待
知不知道歌劇裡也見得燉飯的蹤影?義大利歌劇家羅西尼的作品《唐克雷迪》“Tancredi”以十字軍東征為背景,描述烽火沓雜年代的愛情故事。裡頭美麗的詠嘆調「心跳連連」(ditantipalpiti),是年方二十、正要出道的羅西尼在做燉飯時靈光乍現,譜寫而成。因為旋律優美被廣為傳唱,這部後人暱稱的「燉飯歌劇」讓他在歐洲一炮而紅。產米的北義三大區利用各地特色食材,發展出不同的燉飯料理:在松露和巴洛羅葡萄酒(Barolo)的故鄉皮耶蒙特,這兩項頂級食材融入燉飯,讓餐食身價非凡;維內多大區的旅遊勝地威尼斯,綜合海鮮燉飯與烏賊墨汁燉飯是地方菜的天后天王,前者集結亞德里亞海魚鮮與米香於一盤,後者的特殊風味深受大眾喜愛; 色澤金黃的米蘭燉飯(risotto alla Milanese)有「燉飯之王」的美稱。傳說16 世紀米蘭大教堂興建時,番紅花是用來彩繪教堂玻璃的顏料。一位粗手粗腳的工匠不小心把這黃澄澄的染料灑進米裡,陰錯陽差成就經典美味。
如同臺灣過年會吃年糕、端午時節粽香飄飄、男丁滿月吃油飯,義大利的各個節慶裡也少不了米食身影。有一年,聖誕期間受邀到威尼斯友人家作客,餐桌上那道鰻魚燉飯,滋味讓我至今難忘:威尼斯南方沿海是鰻魚棲地,每年秋冬野生海鰻迴游,肉質緊實卻不失肥美,是當季上好食材。朋友的老媽媽身手俐落非凡,一根又長又粗的鐵釘毫不留情地將擺甩的鰻魚頭固定在砧板上,左手使勁抓住掙扎的鰻尾,右手利刃隨即白光一閃。去皮切丁後,立即下鍋,嫩煎鎖住鮮美,也帶出酥脆口感,最後加入燉飯同煮。這道料理必須使用陳年舊米,吸水性較強,烹煮過程中吸飽鰻魚鮮潤油脂與蔬菜高湯的芳甜,加上歡樂氣氛提味,是節慶裡的必須。
想家時,煲一鍋好粥
虔心學習兩地食材越久,越常發現「異中有同」的驚喜。稻米,就是最好的例子。北國寒冷冬天裡,習慣喝熱湯的臺胃總是會犯寒。剛移居時,拮据於找不到熬粥的家鄉米,殊不知義大利米天經地義能替代臺灣蓬萊米,煲得一鍋清香而且透白水潤的好粥;幾年前在臺灣開授義大利料理課時,碰上學員詢問做燉飯是否能以臺灣米來取代,起初仍堅持義式料理的正統性,不曉得只要抓住烹煮竅訣,臺灣的越光米也能做出義式燉飯的純正好味。於是乎,食物透過味蕾與記憶,在相隔萬里的兩個家之間搭起一座橋,滋味裡,盡是相思。
跟著義大利媽媽這樣做燉飯
做得好的燉飯,米形完好,口感Q 潤細緻,蕊芯堅實卻不生硬,吃來齒頰生香。義大利媽媽們做燉飯有許多眉角,每家食譜各有千秋,不過「耐心」絕對是共通原料:煮燉飯不能偷吃步,就是要投資時間耐心地煮、辛勤攪動,最後成品絕對值得。文火熱鍋,用油慢炒洋蔥碎丁,直到透明晶亮,甜味盡出後,再加生米進去煸。 聞過臺灣街頭賣的「爆米香」嗎?待米粒炒到傳出爆米香的味道,就是加入白酒的時候。入鍋的酒一遇熱,譁然冒泡,瞬間酒香米香撲鼻,原來開心是聞得到的。接著就是磨練耐心了。等到酒汁收乾,緊接著得加高湯。做燉飯最重要的心法是「加水與收汁的循環」:每每加入水份,酒也好、高湯也罷,都要等到收了汁,才能再新加水份。用的高湯一定要熱,絕對不能加冷高湯去煮,瞬間降溫會影響米粒的口感。義大利人吃米跟吃麵一樣講究「彈牙」,依著加水收汁的循環將米煮到九分熟,拌進奶油增添滑潤,最後加鍋蓋悶個兩、三分鐘,便大功告成。
楊 馥 如
義大利特倫多大學大腦與認知神經科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臺灣女兒,義大利媳婦。每年如侯鳥般往返兩個家鄉,歸臺的半年任教於輔仁大學,返義的半年以旅行、酒食、寫作為業,作品散見兩岸媒體。
撰文、攝影:楊馥如
下一篇
胡蘿蔔怎麼買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7%
我喜歡:47%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7%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05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05
GOOD
小瑋(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05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