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豐收的酒飲小米酒 三回到部落裡
刊登日:105/12/12
512
歷坵部落位於臺東縣金峰鄉金崙溪流域,是個被山林環抱的美麗村落。莫拉克颱風的豪大雨造成村子聯外道路跟橋樑毀損,數戶民宅與田地流失。八八水災之前,當地跟多數農鄉一樣,年輕人多數選擇離鄉工作,老人家是務農的主力,村子裡主要種植小米、南瓜、花生、玉米、蕃茄、洛神花等短期旱作。
轉型友善耕作
受到慣行農法的影響,農友們逐漸習慣使用化肥跟農藥的生產方式,與環境和平共處的傳統耕作智慧漸漸式微。然而,傳統的經驗知識在我們與農友閒談的過程中,仍然有跡可循:部落的耆老杜爸爸談到過去如何讓自然生態來幫忙田間農事,眼睛閃著亮光;年輕村幹事謝聖華也主動表達想要協助部落耕作轉型及帶動年輕人向老人家學習耕作知識的想法。
於是,八八災後,經過數次的探訪與溝通,2009 年初我們與歷坵部落四戶六名經驗豐富的老人家及村幹事聖華決定組成歷坵小農復耕團隊,展開無毒公田計畫,一起嘗試摸索能兼顧農友生計與環境照顧的可能途徑。壢坵農友在決定嘗試友善耕作的農法時,思索到這種有機無毒的農法,其實和傳統部落人與自然的關係相符。小米本來是原住民的主要食物,它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脈絡有著深刻的意義,部落的歲時記事、生活節奏,都跟小米生長週期息息相關。然而隨著飲食文化的改變,現在種小米的部落卻越來越少。因此大家決定從小米開始友善耕作轉型,讓恢復傳統和走向未來的思維有了疊合。
公田無毒小米復耕開始之際,正好臺大清大學生組成的訪調隊伍來到部落,受到復耕團隊的熱情感染,也決定一起加入復耕的行列。年輕人跟著老人家學習人工除草、整地、條播小米、間拔小米草等種種田事。因為不使用除草劑,大家一起動手割草,讓田間工作多了許多苦中作樂的談笑聲;為了避免種子被蟲吃又不能噴藥,於是喚起老人家先拌入石灰再條播的記憶;與採行自然農法耕作的農友交流時,老人家興奮地告訴我們:「這跟我們以前的耕作方式很像」,於是大夥找回歷坵農法的壯志更堅定。第一年歷坵公田的無毒小米在重重的考驗下,包含識貨的小鳥總是呼朋引伴、豪不客氣地享用,終於在六月中旬順利收成。七月,釀製小米酒的高手杜媽媽,用這一批得來不易的小米精心釀製了小米酒,讓大家在小米收穫祭的夜晚能一起慶祝分享。當晚在杯觥交錯之際,眼神交會之間,大夥持續耕作的信心與承諾都在其中。
新釀豐收滋味
收穫祭就像部落的過年,親朋們會齊聚在一起慶祝豐收,並祈求來年一切順利。因此每年小米收成後,部落的媽媽們就要開始準備用新米釀製小米酒跟包ava i(小米粽),等待收穫祭時與四方回來的親朋分享。雖然釀造小米酒是部落的傳統,但是每個媽媽都有自己的小秘方。
杜媽媽的小米酒是我們公認最好喝的,入口的果香、酸甜平衡的清爽滋味,喝過了就會念念不忘。我曾經忍不住問她製作的秘方,她半開玩笑地說當然是我們的小米無毒、很健康啊(我們都同意),但其實還有一些堅持讓杜媽媽的小米酒特別好喝。杜媽媽習慣用傳統的原住民蒸籠、燒材火來蒸煮小米,她說這樣小米才能完成蒸透。此外,不同於其他人的作法是將蒸熟放涼的小米敲打出黏性,她是用手慢慢搓摩出一個個手掌大小的小米糰,像麻糬一樣,再放入深鍋中,接著仔細密封讓小米糰慢慢地發酵。
密封之後就是耐心的考驗,杜媽媽說:「要等待,不要心急」,如果想要看看小米糰發酵的狀況,她只會快速的打開,看一眼確認沒有冒泡,表面看起來很乾淨,就又馬上封上。這樣靜置一個月後,一罈好喝的小米酒就可以開封,成為小米豐收最好的滋味。還記得去年十月份,在臺灣大學舉辦的彎腰生活節小農市集中,歷坵的小米酒跟a v a i 獲得許多朋友的喜愛,還有支持者在部落格寫下買到歷坵無毒小米酒,及看到歷坵小米生長過程紀錄的感動,「看到小農的blog ev i n(聖華)在部落過活真的超感動讓我了解其用心的泥耕才有收獲我們才有無汙染安全的食物」。支持者的肯定除了讓我們更有信心繼續前行外,我們更希望無毒健康的小米酒與a v a i 能成為更多朋友認識部落文化的媒介。
今年歷坵公田的小米長得更加健壯,目前小米穗日益飽滿低垂,即將在六月初收成。請與我們一起期待,七月小米新釀的好滋味與分享收穫的喜悅!
‧小農復耕計畫是由浩然基金會支持、臺灣農村陣線協助輔導的八八災後農鄉培力計畫
‧更多歷坵小農復耕的點滴紀錄,請上Facebook搜尋我們的故事:「歷坵小農復耕」
文圖/陳芬瑜 小農復耕計畫專案負責
轉型友善耕作
受到慣行農法的影響,農友們逐漸習慣使用化肥跟農藥的生產方式,與環境和平共處的傳統耕作智慧漸漸式微。然而,傳統的經驗知識在我們與農友閒談的過程中,仍然有跡可循:部落的耆老杜爸爸談到過去如何讓自然生態來幫忙田間農事,眼睛閃著亮光;年輕村幹事謝聖華也主動表達想要協助部落耕作轉型及帶動年輕人向老人家學習耕作知識的想法。
於是,八八災後,經過數次的探訪與溝通,2009 年初我們與歷坵部落四戶六名經驗豐富的老人家及村幹事聖華決定組成歷坵小農復耕團隊,展開無毒公田計畫,一起嘗試摸索能兼顧農友生計與環境照顧的可能途徑。壢坵農友在決定嘗試友善耕作的農法時,思索到這種有機無毒的農法,其實和傳統部落人與自然的關係相符。小米本來是原住民的主要食物,它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脈絡有著深刻的意義,部落的歲時記事、生活節奏,都跟小米生長週期息息相關。然而隨著飲食文化的改變,現在種小米的部落卻越來越少。因此大家決定從小米開始友善耕作轉型,讓恢復傳統和走向未來的思維有了疊合。
公田無毒小米復耕開始之際,正好臺大清大學生組成的訪調隊伍來到部落,受到復耕團隊的熱情感染,也決定一起加入復耕的行列。年輕人跟著老人家學習人工除草、整地、條播小米、間拔小米草等種種田事。因為不使用除草劑,大家一起動手割草,讓田間工作多了許多苦中作樂的談笑聲;為了避免種子被蟲吃又不能噴藥,於是喚起老人家先拌入石灰再條播的記憶;與採行自然農法耕作的農友交流時,老人家興奮地告訴我們:「這跟我們以前的耕作方式很像」,於是大夥找回歷坵農法的壯志更堅定。第一年歷坵公田的無毒小米在重重的考驗下,包含識貨的小鳥總是呼朋引伴、豪不客氣地享用,終於在六月中旬順利收成。七月,釀製小米酒的高手杜媽媽,用這一批得來不易的小米精心釀製了小米酒,讓大家在小米收穫祭的夜晚能一起慶祝分享。當晚在杯觥交錯之際,眼神交會之間,大夥持續耕作的信心與承諾都在其中。
新釀豐收滋味
收穫祭就像部落的過年,親朋們會齊聚在一起慶祝豐收,並祈求來年一切順利。因此每年小米收成後,部落的媽媽們就要開始準備用新米釀製小米酒跟包ava i(小米粽),等待收穫祭時與四方回來的親朋分享。雖然釀造小米酒是部落的傳統,但是每個媽媽都有自己的小秘方。
杜媽媽的小米酒是我們公認最好喝的,入口的果香、酸甜平衡的清爽滋味,喝過了就會念念不忘。我曾經忍不住問她製作的秘方,她半開玩笑地說當然是我們的小米無毒、很健康啊(我們都同意),但其實還有一些堅持讓杜媽媽的小米酒特別好喝。杜媽媽習慣用傳統的原住民蒸籠、燒材火來蒸煮小米,她說這樣小米才能完成蒸透。此外,不同於其他人的作法是將蒸熟放涼的小米敲打出黏性,她是用手慢慢搓摩出一個個手掌大小的小米糰,像麻糬一樣,再放入深鍋中,接著仔細密封讓小米糰慢慢地發酵。
密封之後就是耐心的考驗,杜媽媽說:「要等待,不要心急」,如果想要看看小米糰發酵的狀況,她只會快速的打開,看一眼確認沒有冒泡,表面看起來很乾淨,就又馬上封上。這樣靜置一個月後,一罈好喝的小米酒就可以開封,成為小米豐收最好的滋味。還記得去年十月份,在臺灣大學舉辦的彎腰生活節小農市集中,歷坵的小米酒跟a v a i 獲得許多朋友的喜愛,還有支持者在部落格寫下買到歷坵無毒小米酒,及看到歷坵小米生長過程紀錄的感動,「看到小農的blog ev i n(聖華)在部落過活真的超感動讓我了解其用心的泥耕才有收獲我們才有無汙染安全的食物」。支持者的肯定除了讓我們更有信心繼續前行外,我們更希望無毒健康的小米酒與a v a i 能成為更多朋友認識部落文化的媒介。
今年歷坵公田的小米長得更加健壯,目前小米穗日益飽滿低垂,即將在六月初收成。請與我們一起期待,七月小米新釀的好滋味與分享收穫的喜悅!
‧小農復耕計畫是由浩然基金會支持、臺灣農村陣線協助輔導的八八災後農鄉培力計畫
‧更多歷坵小農復耕的點滴紀錄,請上Facebook搜尋我們的故事:「歷坵小農復耕」
文圖/陳芬瑜 小農復耕計畫專案負責
下一篇
豐收的酒飲小米酒-二從耕作看起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90%
我喜歡:5%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