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積穀害蟲傳播與防治(一)
刊登日:106/08/16
801
一、前言
臺灣糧食主要獲得來源有二,分別為自我生產及從國外進口。兩者數量隨著糧食作物栽培制度的調整、民眾飲食習慣改變及農畜產業發展轉變帶來極大變化。在自我生產部分,在民國55年時,臺灣最主要糧食作物稻米之栽培面積,可達 78.9 萬公頃,其糙米生產總量約238萬公噸。到93年因雜糧轉作而降到最低谷,栽培面積僅剩23.7萬公頃,糙米量約116萬公噸。最近幾年有逐步增加趨勢,在103年栽培面積27.1萬公頃,糙米量約140萬公噸,產值約414億元。而大宗穀物之進口量,亦有極大波動,在55年時僅51.6萬噸,在84年達到最高峰達1,033萬噸,在101年約823萬噸。自我生產之稻穀,其收穫後約75~80%成為自營糧,其他20~25%由政府會輔助收購成為公糧。因自營糧主要由農會或輾米廠自行收購貯藏,供應當期之民生需求,貯藏期約3~6個月,大部分貯藏於18℃下冷藏筒中,少量以太空包裝方式常溫貯藏,害蟲之為害相對輕微。而公糧部分,於收購後置於穀倉貯藏,大部份放置於常溫倉,少則半年,長則兩年以上,累計之貯藏量常達50萬噸以上,在貯藏期間有害生物之為害,如昆蟲、老鼠、鳥類等,常是管理者最大難題,其中又以昆蟲之為害更為嚴重。以往管理常於害蟲嚴重為害後,才開始規劃蟲害防治,其穀物損失已達2~5%。
國外進口之大宗穀物,這50年來數量急速增加,除供民生需求外,主要成為農畜業之飼料來源,貯藏期約3~6個月。另自91年我國加入WTO後,更增加糙米之進口,大部分由政府購買後長期貯藏,作為調整民生需求之用。因積穀害蟲常伴隨世界性的大宗穀物買賣而傳播至世界各地,因此在港口之進口穀物檢疫、檢疫害蟲之監測及進倉後之害蟲管理就極為重要,扮演檢疫害蟲之重要攔截機制,以避免這些國外害蟲及檢疫害蟲入侵後,造成本土穀物嚴重為害。本文將針對穀物在買賣過程可能導致之害蟲傳播及本土生產在貯藏期間如何減少積穀害蟲之傳播,進行分析及討論。以期能針對進口之檢疫及本土之防疫,提供有效之管理模式,在最適時機進行防治,將能有效降低害蟲之為害。並希望從預防勝於治療角度,從稻穀進倉前、進倉貯藏等階段之防治管理規劃著手,提供穀倉管理者之新管理思維,希望管理者有治本的防蟲管理規劃,以確實解決長久以來之穀倉嚴重蟲害問題。
二、積穀害蟲主要傳播途徑
積穀害蟲之發生,絕不會是無中生有,其發生主要是透過貿易及本地感染源之傳播,族群逐漸成長,最後導致嚴重為害。以下針對其傳播途徑逐一說明如下:
(一)透過貿易之傳播
穀物貿易已是世界性常態之貿易行為,積穀害蟲亦常透過穀物之買賣而從A國傳播到B國,或從A地傳播到B地。因此如主要害蟲穀蠹、米象或麥蛾已成為世界性之主要積穀害蟲。而穀物之買賣,最擔憂是檢疫害蟲透過穀物買賣從原生地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國。為解決穀物貿易所導致國外害蟲入侵問題,防檢局會擬訂「輸入植物或植物產品檢疫規定」之規範。接著,在機場或港口之檢疫站進行攔截,建立完善檢疫是防止外來害蟲入侵之第一道防線。為避免檢疫尚存之疏漏,後續之田間偵察工作,可填補檢疫缺口,適時在害蟲立足前進行撲滅,是第二道重要防線。透過這兩道防線,常能即時攔截檢疫害蟲或適時撲滅這些蟲源。另針對本土穀物貿易的傳播,在穀物買賣過程需特別留意所採購之穀物,是否已存在蟲源,以免這些穀物再次汙染其他穀物。
(二)自身穀倉區本地感染源之傳播
本土稻穀倉主要害蟲如穀蠹、米象或麥蛾等,同樣是世界穀物貿易最主要害蟲,這些害蟲因其生態習性很少在田間發生。因此當濕穀進倉烘乾之時,原先在田間發生之害蟲,亦因生態習性不同,亦無法在穀倉生存,因此照常理推論,烘乾完成之稻穀應害蟲完全歸零。若穀倉管理,能讓其他積穀害蟲無法侵入,照道理應完全不被為害。那為何最後穀倉會發生嚴重蟲害呢?這些害蟲到底藉由哪些途徑進行傳播呢? 綜合現階段臺灣倉庫的實際狀況,大致可歸納程下列狀況:
1. 稻穀乾燥機在新穀乾燥前未先清除殘穀,導致濕穀在乾燥期間就受殘穀中之害蟲侵入為害,並隨之進入穀倉。
2. 放置新穀之倉庫,在舊穀清倉後,未全面性進行防蟲處理,如倉庫內壁、角落、樑柱、木板等縫隙間,經常有害蟲存在。導致原有害蟲在新穀放置後,尾隨侵入新穀中為害。
3. 放置新穀之倉庫,有部分會習慣在倉底預先舖設穀殼,以避免底層穀物接觸地面受潮。而穀殼一般都未經防蟲處理,尚含有許多害蟲,當穀物堆積後,害蟲即遷移到新穀中為害。
4. 集中型穀倉在同一處就包含多間穀倉,以貯存多期稻穀。而倉與倉常為面對面,距離甚近。其出入口完全開放,使害蟲自由進出,讓舊穀之害蟲源很輕易轉移到另一倉之新穀中繼續繁殖。
5. 同一間穀倉因倉容不足,必須放置不同期別稻穀時,舊有之期別稻穀中害蟲,亦容易傳播到新置入之新穀中。
6. 力霸式穀倉因其穀倉面積甚大(超過 500 坪以上),常放置多期稻穀,各期稻穀均未彼此區隔,導致舊穀之害蟲亦可輕易傳播到新置入之新穀中。
7. 舊穀在清倉碾製時,從原貯藏倉轉移到碾製區時,舊穀殘存之害蟲亦隨之遷移至碾製區之稻穀倉中。
8. 當穀物買賣後,原倉庫之害蟲源亦會在運輸過程中,透過運輸工具(如穀物輸送帶、卡車、火車、船倉等)將已有害蟲帶至另一處穀倉。
9. 新穀在裝袋時,使用未經害蟲防治處理的舊袋子,其中殘留的害蟲又可持續為害。
由以上傳播途徑可知害蟲從舊穀侵入於新穀中,都是管理者未將舊穀與新穀之間進行阻隔,導致害蟲透過這些途徑,能輕易轉移侵入新穀。所以只能說穀倉之蟲源是穀倉自己養的,端看你的態度,就影響之後蟲數之多寡及稻穀之損失了!
下期預告
●下回將針對「主要積穀害蟲的外觀與生態」作詳細的說明,包含稻穀、糙米與白米常見害蟲,如:穀蠹、米象、麥蛾等等,敬請期待。
文圖/姚美吉 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組
臺灣糧食主要獲得來源有二,分別為自我生產及從國外進口。兩者數量隨著糧食作物栽培制度的調整、民眾飲食習慣改變及農畜產業發展轉變帶來極大變化。在自我生產部分,在民國55年時,臺灣最主要糧食作物稻米之栽培面積,可達 78.9 萬公頃,其糙米生產總量約238萬公噸。到93年因雜糧轉作而降到最低谷,栽培面積僅剩23.7萬公頃,糙米量約116萬公噸。最近幾年有逐步增加趨勢,在103年栽培面積27.1萬公頃,糙米量約140萬公噸,產值約414億元。而大宗穀物之進口量,亦有極大波動,在55年時僅51.6萬噸,在84年達到最高峰達1,033萬噸,在101年約823萬噸。自我生產之稻穀,其收穫後約75~80%成為自營糧,其他20~25%由政府會輔助收購成為公糧。因自營糧主要由農會或輾米廠自行收購貯藏,供應當期之民生需求,貯藏期約3~6個月,大部分貯藏於18℃下冷藏筒中,少量以太空包裝方式常溫貯藏,害蟲之為害相對輕微。而公糧部分,於收購後置於穀倉貯藏,大部份放置於常溫倉,少則半年,長則兩年以上,累計之貯藏量常達50萬噸以上,在貯藏期間有害生物之為害,如昆蟲、老鼠、鳥類等,常是管理者最大難題,其中又以昆蟲之為害更為嚴重。以往管理常於害蟲嚴重為害後,才開始規劃蟲害防治,其穀物損失已達2~5%。
國外進口之大宗穀物,這50年來數量急速增加,除供民生需求外,主要成為農畜業之飼料來源,貯藏期約3~6個月。另自91年我國加入WTO後,更增加糙米之進口,大部分由政府購買後長期貯藏,作為調整民生需求之用。因積穀害蟲常伴隨世界性的大宗穀物買賣而傳播至世界各地,因此在港口之進口穀物檢疫、檢疫害蟲之監測及進倉後之害蟲管理就極為重要,扮演檢疫害蟲之重要攔截機制,以避免這些國外害蟲及檢疫害蟲入侵後,造成本土穀物嚴重為害。本文將針對穀物在買賣過程可能導致之害蟲傳播及本土生產在貯藏期間如何減少積穀害蟲之傳播,進行分析及討論。以期能針對進口之檢疫及本土之防疫,提供有效之管理模式,在最適時機進行防治,將能有效降低害蟲之為害。並希望從預防勝於治療角度,從稻穀進倉前、進倉貯藏等階段之防治管理規劃著手,提供穀倉管理者之新管理思維,希望管理者有治本的防蟲管理規劃,以確實解決長久以來之穀倉嚴重蟲害問題。
二、積穀害蟲主要傳播途徑
積穀害蟲之發生,絕不會是無中生有,其發生主要是透過貿易及本地感染源之傳播,族群逐漸成長,最後導致嚴重為害。以下針對其傳播途徑逐一說明如下:
(一)透過貿易之傳播
穀物貿易已是世界性常態之貿易行為,積穀害蟲亦常透過穀物之買賣而從A國傳播到B國,或從A地傳播到B地。因此如主要害蟲穀蠹、米象或麥蛾已成為世界性之主要積穀害蟲。而穀物之買賣,最擔憂是檢疫害蟲透過穀物買賣從原生地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國。為解決穀物貿易所導致國外害蟲入侵問題,防檢局會擬訂「輸入植物或植物產品檢疫規定」之規範。接著,在機場或港口之檢疫站進行攔截,建立完善檢疫是防止外來害蟲入侵之第一道防線。為避免檢疫尚存之疏漏,後續之田間偵察工作,可填補檢疫缺口,適時在害蟲立足前進行撲滅,是第二道重要防線。透過這兩道防線,常能即時攔截檢疫害蟲或適時撲滅這些蟲源。另針對本土穀物貿易的傳播,在穀物買賣過程需特別留意所採購之穀物,是否已存在蟲源,以免這些穀物再次汙染其他穀物。
(二)自身穀倉區本地感染源之傳播
本土稻穀倉主要害蟲如穀蠹、米象或麥蛾等,同樣是世界穀物貿易最主要害蟲,這些害蟲因其生態習性很少在田間發生。因此當濕穀進倉烘乾之時,原先在田間發生之害蟲,亦因生態習性不同,亦無法在穀倉生存,因此照常理推論,烘乾完成之稻穀應害蟲完全歸零。若穀倉管理,能讓其他積穀害蟲無法侵入,照道理應完全不被為害。那為何最後穀倉會發生嚴重蟲害呢?這些害蟲到底藉由哪些途徑進行傳播呢? 綜合現階段臺灣倉庫的實際狀況,大致可歸納程下列狀況:
1. 稻穀乾燥機在新穀乾燥前未先清除殘穀,導致濕穀在乾燥期間就受殘穀中之害蟲侵入為害,並隨之進入穀倉。
2. 放置新穀之倉庫,在舊穀清倉後,未全面性進行防蟲處理,如倉庫內壁、角落、樑柱、木板等縫隙間,經常有害蟲存在。導致原有害蟲在新穀放置後,尾隨侵入新穀中為害。
3. 放置新穀之倉庫,有部分會習慣在倉底預先舖設穀殼,以避免底層穀物接觸地面受潮。而穀殼一般都未經防蟲處理,尚含有許多害蟲,當穀物堆積後,害蟲即遷移到新穀中為害。
4. 集中型穀倉在同一處就包含多間穀倉,以貯存多期稻穀。而倉與倉常為面對面,距離甚近。其出入口完全開放,使害蟲自由進出,讓舊穀之害蟲源很輕易轉移到另一倉之新穀中繼續繁殖。
5. 同一間穀倉因倉容不足,必須放置不同期別稻穀時,舊有之期別稻穀中害蟲,亦容易傳播到新置入之新穀中。
6. 力霸式穀倉因其穀倉面積甚大(超過 500 坪以上),常放置多期稻穀,各期稻穀均未彼此區隔,導致舊穀之害蟲亦可輕易傳播到新置入之新穀中。
7. 舊穀在清倉碾製時,從原貯藏倉轉移到碾製區時,舊穀殘存之害蟲亦隨之遷移至碾製區之稻穀倉中。
8. 當穀物買賣後,原倉庫之害蟲源亦會在運輸過程中,透過運輸工具(如穀物輸送帶、卡車、火車、船倉等)將已有害蟲帶至另一處穀倉。
9. 新穀在裝袋時,使用未經害蟲防治處理的舊袋子,其中殘留的害蟲又可持續為害。
由以上傳播途徑可知害蟲從舊穀侵入於新穀中,都是管理者未將舊穀與新穀之間進行阻隔,導致害蟲透過這些途徑,能輕易轉移侵入新穀。所以只能說穀倉之蟲源是穀倉自己養的,端看你的態度,就影響之後蟲數之多寡及稻穀之損失了!
下期預告
●下回將針對「主要積穀害蟲的外觀與生態」作詳細的說明,包含稻穀、糙米與白米常見害蟲,如:穀蠹、米象、麥蛾等等,敬請期待。
文圖/姚美吉 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組
上一篇
食用花卉的浪漫與務實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25%
我喜歡:65%
很實用:5%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小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21
棒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19
好好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19
good
秀瓊(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17
GOOD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17
good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17
好文
謝齡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17
GOOD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17
讚
莊英(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17
讚
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17
好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17
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