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臺灣新野菜主義-原住民的野菜世界
刊登日:106/10/16
14,882
原住民的日常飲食多從自然環境中取材,原野山林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就成為各族的重要食材來源,例如太魯閣族常深入中央山脈進行狩獵,為使食物易於保存,發展出特有的「醃肉」技術,這種令人垂涎的飲食特色,不外乎具備了「酸腐」、「烤炭」的元素;又好比居住在多竹山區的泰雅族、賽夏族,傳統佳餚多與竹有關。阿美族自稱「吃草的民族」,有句話說:「一個阿美族人,勝過三部割草機。」這個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對於阿美族人來說,不少田野間常見的「野草」,就是好吃的野菜,阿美族也是臺灣原住民族中最擅食用及辨識野菜的族群。
阿美族的自然飲食觀
阿美族部落由於地理位置上坐擁東海岸平原,憑著對海洋生態及野生植物的辨識能力與調理技巧,河鮮、海味與野菜紛紛成為阿美族料理的主要特色。尤其在早年物資流通尚未發達的情況下,山豬、山羌、野菜等森林野味,以及溪魚、溪蝦等,自然而然地成為原住民重要的食物來源,鹽和薑則是少數的調味料,因此,烹調技術之原始,風味調味之簡單,應該是不難想像。臺灣的生態環境豐富,原住民從千百年來與大自然的親密互動下,發展出扎根於自然的豐富文化,從食物、服飾、生活用具等,都可以看出原住民與自然環境相依共存的關係。單就野菜來說,最擅長食用野菜的阿美族人,所採集運用的野菜種類就超過兩百種以上,從葉菜、果菜到溪裡的水苔,甚至是海裡的紫菜、海帶等等,都能成為阿美族人的飲食佳餚。
傳統生活中,阿美族人一大早便外出工作或採集當日所需的野菜,近中午時便會豐收歸來,有時還會將過多的野菜分送親友,甚至呼喚左鄰右舍,各自帶著野菜同來煮食。到田野耕作時也常常就地取材,在野外煮出簡單美味的十菜一湯或七菜一湯;下工回家時,也不忘順道將沿路所見的野菜採集回來。對阿美族人來說,採集野菜、吃野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阿美族母體文化的一部分,而隨著季節的變換,生活周遭到處都有用不完的各式野味。尤其生機盎然的春天,更是野菜生長的旺季,將新鮮的野菜乾燥後儲存,還可以留待冬季備用。大部分的豆類植物,任其在植株上自然乾燥,之後再收集在瓶內,只要封口前加點灶灰就不怕蟲蛀;或者直接將乾燥的植株晾起來,要用時再加工處理。說起阿美族食用的野菜,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十心菜」──所謂的「心」,指的即是植物的嫩莖,「十心菜」包括黃藤心、林投心、月桃心、檳榔心、山棕心、甘蔗心和臺灣海棗心等,因而得名。其中,又以黃藤與五節芒、蘆葦運用範圍最廣泛;而臺灣海棗近年因環境破壞,遂成稀有植物,已長期不見族人食用。
黃藤在阿美族部落是非常重要的食材,也是重要的建築材料,蓋房子時總少不了它。黃藤可製成藤條、藤皮、藤片,也可編織成傢俱或日常手工藝品。食用的黃藤心,指的即是黃藤未纖維化的部分,它是阿美族的傳統美食,也是招待貴賓不可或缺的食材。藤心吃起來雖帶有苦味,但對身體有很多益處,可以降血壓、降火氣,甚至能通腸減肥,阿美族有句諺語:「吃藤心壽命如藤條長。」顯示了族人秉信藤心在人體健康上的助益;而到山上砍藤心,也成了農閒、節慶前的必要活動。略帶苦味的五節芒與蘆葦的嫩心,對阿美族人來說,則是既解渴又解饞的食物。口渴的時候,拔根芒心來咀嚼,便能止渴,也可炙烤或蘸鹽巴,做料理食用。由於五節芒與蘆葦隨處遍生,到現在仍然是阿美族人餐桌上常見的菜餚。成熟五節芒的堅硬芒梗,還可拿來蓋茅屋;乾枯的芒梗,可以做掃把;芒梗花絮甚至還可以填充當枕頭。
祭典中的野菜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一年當中有許多的祭典,從不同祭典所使用的祭品、器具、食物,不僅能看到族人在植物上豐富而多樣的運用,也能看到由植物所衍生出的習俗與文化。好比豐年祭。阿美族的傳統文化特色,在豐年祭中展現得最為淋漓盡致,早期的豐年祭為期約五天到一週,祭品以糯米糕、酒、獸肉為主,祭典過程中,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即是眾人共享的「阿美大餐」。由熱情好客的阿美族人所烹調的阿美大餐,便是取材自大自然的各種新鮮野菜,早年部落在舉行豐年祭前,家家戶戶都要先到野外採集食材,祭典當天中午,全村就在運動場或活動中心周圍野餐,場面十分壯觀,所食用的菜餚包括豆類、藤心、蘆葦心、雞肉和豬肉等等。這種共食分享的文化,也是阿美族人培養團隊精神的最佳訓練方式,直到現今,以年齡階級區分的共食分享制度仍持續保留著,也是集體訓練的表徵之一。
又如在每年六月中旬舉行的海祭。海祭又稱捕魚祭,祭品以阿美族傳統便當「阿里鳳鳳」(Alifongfong)為主,還有酒、檳榔、香菸等;另一個祭品是「芒草結」,即把割下的芒草插在土裡,末端留下最嫩的一葉,其餘的打個結,用以象徵強韌的生命力。在海祭裡,芒草心是必備的食物,由於阿美族信奉的海神最忌諱綠色的葉菜,因此阿美族人在多數祭典中不食用葉類野菜,這或許也是「十心菜」成為阿美族主流野菜的原因。另外,還有在六月舉辦的小米收穫祭,祭典舉辦時,正值山棕的結果期,因此採收小米時,常用山棕葉加以綑綁,而在採山棕葉的同時也一併摘採山棕心。山棕心與豆類便成了小米收穫祭中主要食用的食材。
民俗醫療與植物運用
對傳統的阿美族人而言,野生植物除了食用,還具有藥用及宗教祭儀的功能。從阿美族的祭儀、民俗醫療體系中,常常可以看到族人以野生植物入藥,尤其在醫學不發達的原始社會中,藥用植物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經常被運用的藥材,通常是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植物,例如:燙傷時用搗爛的絲瓜葉來敷貼,有消炎的效果;牙痛時,將藤心烤軟後直接敷在臉頰上,能止痛;跌倒、扭傷時,用生薑加少許米酒塗於患部;月桃心生吃或烤熟後吃,可以驅蛔蟲;下痢時,用數片番石榴的嫩葉咀嚼或煮燙服用,便能止瀉;紫背草無論整株鮮用或陰乾,都可解熱消炎與外敷。這些簡單使用的藥用植物,雖然在文獻資料上鮮有記載,但從田野調查中我們能得知,在早期阿美族社會中是被普遍使用的。
臺灣農業潛在的戰鬥力
面對風災、寒害種種極端氣候的衝擊,臺灣農業的戰鬥力極有可能隱藏在原鄉部落中,越來越多國家鼓勵吃原生、粗放的蔬菜,這些原生蔬菜經過數百年的環境歷練,適應氣候、環境的能力超強,不但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更有助於防止營養不良,還能在天災頻仍之際,扮演異軍突起的角色。這幾年,筆者也投入原生種的保種工作,主要是因為有不少野菜因噴灑除草劑或農藥的使用而漸漸消失,因此,這幾年也大力推廣野菜的復育,以留下傳統智慧。簡單說:要如何做好保種工作?就是要不間斷地種植再種植!
文圖/吳雪月
阿美族的自然飲食觀
阿美族部落由於地理位置上坐擁東海岸平原,憑著對海洋生態及野生植物的辨識能力與調理技巧,河鮮、海味與野菜紛紛成為阿美族料理的主要特色。尤其在早年物資流通尚未發達的情況下,山豬、山羌、野菜等森林野味,以及溪魚、溪蝦等,自然而然地成為原住民重要的食物來源,鹽和薑則是少數的調味料,因此,烹調技術之原始,風味調味之簡單,應該是不難想像。臺灣的生態環境豐富,原住民從千百年來與大自然的親密互動下,發展出扎根於自然的豐富文化,從食物、服飾、生活用具等,都可以看出原住民與自然環境相依共存的關係。單就野菜來說,最擅長食用野菜的阿美族人,所採集運用的野菜種類就超過兩百種以上,從葉菜、果菜到溪裡的水苔,甚至是海裡的紫菜、海帶等等,都能成為阿美族人的飲食佳餚。
傳統生活中,阿美族人一大早便外出工作或採集當日所需的野菜,近中午時便會豐收歸來,有時還會將過多的野菜分送親友,甚至呼喚左鄰右舍,各自帶著野菜同來煮食。到田野耕作時也常常就地取材,在野外煮出簡單美味的十菜一湯或七菜一湯;下工回家時,也不忘順道將沿路所見的野菜採集回來。對阿美族人來說,採集野菜、吃野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阿美族母體文化的一部分,而隨著季節的變換,生活周遭到處都有用不完的各式野味。尤其生機盎然的春天,更是野菜生長的旺季,將新鮮的野菜乾燥後儲存,還可以留待冬季備用。大部分的豆類植物,任其在植株上自然乾燥,之後再收集在瓶內,只要封口前加點灶灰就不怕蟲蛀;或者直接將乾燥的植株晾起來,要用時再加工處理。說起阿美族食用的野菜,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十心菜」──所謂的「心」,指的即是植物的嫩莖,「十心菜」包括黃藤心、林投心、月桃心、檳榔心、山棕心、甘蔗心和臺灣海棗心等,因而得名。其中,又以黃藤與五節芒、蘆葦運用範圍最廣泛;而臺灣海棗近年因環境破壞,遂成稀有植物,已長期不見族人食用。
黃藤在阿美族部落是非常重要的食材,也是重要的建築材料,蓋房子時總少不了它。黃藤可製成藤條、藤皮、藤片,也可編織成傢俱或日常手工藝品。食用的黃藤心,指的即是黃藤未纖維化的部分,它是阿美族的傳統美食,也是招待貴賓不可或缺的食材。藤心吃起來雖帶有苦味,但對身體有很多益處,可以降血壓、降火氣,甚至能通腸減肥,阿美族有句諺語:「吃藤心壽命如藤條長。」顯示了族人秉信藤心在人體健康上的助益;而到山上砍藤心,也成了農閒、節慶前的必要活動。略帶苦味的五節芒與蘆葦的嫩心,對阿美族人來說,則是既解渴又解饞的食物。口渴的時候,拔根芒心來咀嚼,便能止渴,也可炙烤或蘸鹽巴,做料理食用。由於五節芒與蘆葦隨處遍生,到現在仍然是阿美族人餐桌上常見的菜餚。成熟五節芒的堅硬芒梗,還可拿來蓋茅屋;乾枯的芒梗,可以做掃把;芒梗花絮甚至還可以填充當枕頭。
祭典中的野菜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一年當中有許多的祭典,從不同祭典所使用的祭品、器具、食物,不僅能看到族人在植物上豐富而多樣的運用,也能看到由植物所衍生出的習俗與文化。好比豐年祭。阿美族的傳統文化特色,在豐年祭中展現得最為淋漓盡致,早期的豐年祭為期約五天到一週,祭品以糯米糕、酒、獸肉為主,祭典過程中,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即是眾人共享的「阿美大餐」。由熱情好客的阿美族人所烹調的阿美大餐,便是取材自大自然的各種新鮮野菜,早年部落在舉行豐年祭前,家家戶戶都要先到野外採集食材,祭典當天中午,全村就在運動場或活動中心周圍野餐,場面十分壯觀,所食用的菜餚包括豆類、藤心、蘆葦心、雞肉和豬肉等等。這種共食分享的文化,也是阿美族人培養團隊精神的最佳訓練方式,直到現今,以年齡階級區分的共食分享制度仍持續保留著,也是集體訓練的表徵之一。
又如在每年六月中旬舉行的海祭。海祭又稱捕魚祭,祭品以阿美族傳統便當「阿里鳳鳳」(Alifongfong)為主,還有酒、檳榔、香菸等;另一個祭品是「芒草結」,即把割下的芒草插在土裡,末端留下最嫩的一葉,其餘的打個結,用以象徵強韌的生命力。在海祭裡,芒草心是必備的食物,由於阿美族信奉的海神最忌諱綠色的葉菜,因此阿美族人在多數祭典中不食用葉類野菜,這或許也是「十心菜」成為阿美族主流野菜的原因。另外,還有在六月舉辦的小米收穫祭,祭典舉辦時,正值山棕的結果期,因此採收小米時,常用山棕葉加以綑綁,而在採山棕葉的同時也一併摘採山棕心。山棕心與豆類便成了小米收穫祭中主要食用的食材。
民俗醫療與植物運用
對傳統的阿美族人而言,野生植物除了食用,還具有藥用及宗教祭儀的功能。從阿美族的祭儀、民俗醫療體系中,常常可以看到族人以野生植物入藥,尤其在醫學不發達的原始社會中,藥用植物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經常被運用的藥材,通常是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植物,例如:燙傷時用搗爛的絲瓜葉來敷貼,有消炎的效果;牙痛時,將藤心烤軟後直接敷在臉頰上,能止痛;跌倒、扭傷時,用生薑加少許米酒塗於患部;月桃心生吃或烤熟後吃,可以驅蛔蟲;下痢時,用數片番石榴的嫩葉咀嚼或煮燙服用,便能止瀉;紫背草無論整株鮮用或陰乾,都可解熱消炎與外敷。這些簡單使用的藥用植物,雖然在文獻資料上鮮有記載,但從田野調查中我們能得知,在早期阿美族社會中是被普遍使用的。
臺灣農業潛在的戰鬥力
面對風災、寒害種種極端氣候的衝擊,臺灣農業的戰鬥力極有可能隱藏在原鄉部落中,越來越多國家鼓勵吃原生、粗放的蔬菜,這些原生蔬菜經過數百年的環境歷練,適應氣候、環境的能力超強,不但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更有助於防止營養不良,還能在天災頻仍之際,扮演異軍突起的角色。這幾年,筆者也投入原生種的保種工作,主要是因為有不少野菜因噴灑除草劑或農藥的使用而漸漸消失,因此,這幾年也大力推廣野菜的復育,以留下傳統智慧。簡單說:要如何做好保種工作?就是要不間斷地種植再種植!
文圖/吳雪月
上一篇
跟著部落媽媽走一趟採集之路(上)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7%
我喜歡:24%
很實用:24%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森元(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0/17
GOOD
小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0/17
不間斷地種植再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