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層層疊疊的溫暖與韌性 A贏蠶絲被
刊登日:106/11/23
1,488
如果你買過一床蠶絲被,就會希望全家都換成蠶絲被!」臺南市下營區農會推廣股長黃銘鋒說,「下營」用臺語讀音就是「A贏」,相當討喜,蠶桑和白鵝與黑豆並稱「下營三寶」,蠶絲被和黑豆茶更是農會的明星商品,每年10月舉辦促銷活動,總被掃購一空,甚至創下千萬營業額。黃銘鋒年輕時就進入農會工作,看盡下營各種產業的興衰,他認為以公部門來說,只要有一線生機,就該緊緊把握,請聽他娓娓道來關於臺灣養蠶業一段起起落落的故事。
臺灣養蠶產業盛極一時
氣候溫和,四面環海,自然環境隔離,不易有傳染性的家蠶病毒,這是臺灣養蠶的先天優勢。所以明末清初,先民渡海來臺之際,就從原鄉帶進蠶種。清光緒年間,劉銘傳主持臺政,亦提倡種桑養蠶。不過,真正由官方引進蠶種,起於日本時期臺灣總督府成立養蠶所。戰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接收日本在臺三處蠶業機構,易名為「蠶業改良所」,當時的業務只是繁殖蠶種,提供山區農戶採集野桑以養蠶,全年鮮繭產量不過9,008公斤,且未設置養蠶技術改良及推廣人員。民國39年,蠶業改良廠提出為期3年的「復興臺灣蠶葉計劃」,之後直到民國54年間,蠶農收入逐年提升,但高級技術人力嚴重缺乏,且養蠶利用山麓野桑,只能小規模發展。
民國60年前後,國際生絲的需求不斷擴充,蠶繭供不應求,價值上揚。蠶葉改良場遂開始試辦「企業化養蠶經營示範區」,民國62年,政府推行「中央加速農村建設」計劃,將蠶業列為專業發展項目,在苗栗、南投、臺南、高屏、花東等地設置5個生產業區,以契作的方式,由蠶業改良場訂定蠶繭的等級,輔導農民從事專業養蠶,保證收購。設立「稚蠶共同飼育所」,專人集中飼養幼蠶至二齡後配送到農家。不但省工,亦方便控制環境,蠶兒發育整齊。透過技術和設備改良,每年養蠶可達6~8次,植桑面積因此由民國62年的681公頃擴增至民國69年的2,737公頃,年產鮮繭量更從123,841公斤躍為1,824,499公斤-將近15倍!因此被譽為「亞熱帶最先進養蠶地區」。
養蠶業銳減,農會力求突破
下營,位在臺南生產業區內,此一時期大約 180 戶農民養蠶,桑園達100多公頃,眾人種桑、育蠶、養蠶,常常都是全家全里總動員,農村洋溢一片活絡向上的氣息。不料,民國69年後,日本行保護政策,採取「事前確認」管制措施,影響臺灣乾繭;同時,面對巴西與中國的廉價競銷,加上臺灣現有的繅絲廠規模小,效率不足,絲價貴,所以國內絲織業者反而得向國外購買生絲,以致產、製、銷脫節,農業生產資材與工資卻節節上漲,最後變成養蠶成本增加,收入竟相對銳減,桑農只好轉作或四處陳情。民國80年全臺栽桑面積僅存332公頃,農委會就於隔年6月中止了「蠶業生產專業區輔導計劃」,藉蠶業發展基金,全面廢耕。至此,臺灣的蠶絲製品絕大多得仰賴中國進口。
下營自然也沒有免於這波衝擊,但在桑蠶領域都累積這麼豐富的經驗了,結束多可惜,下營區農會思考著該如何轉型?他們決定繼續發展蠶絲被、蠶絲內衣、蠶絲圍巾、蠶絲手工藝等周邊商品。農會嚴格把關,採用100%的特級長纖蠶絲,邀請蠶農及眷屬投入手工製作行列,一層一層鋪疊蠶絲,使厚度勻稱,修邊整絲,套入純棉被單,最後持針線固定,單單一床就50針,細密而穩固。起初只由兩個人進行,但察覺接縫處恐怕產生空隙,於是近年皆調整形式,改為4人於4邊拉整。4人須俱有默契,一收一放,在外人眼中動作相當利落且富於韻律感。或許是傳統性別分工觀念的淺移默化,女性為主要工作者,年齡層約在5~60歲,近年也得到新移民年輕女性的協力。
輕巧蠶絲被,做工細緻不簡單
一床蠶絲被的製作過程,繁複辛苦令人難以想像,3公斤的蠶絲被,共230層蠶絲,看似細緻的蠶絲卻相當精實,要將一片手掌大的絲料由4人均勻拉開,必須出力一致,才能拉製出均勻細密的蠶絲被。做工扎實,卻柔軟蓬鬆,絲毫不顯厚重。蠶絲表面光滑細緻,不生靜電,且含動物蛋白質及18種氨基酸,是最貼近人類肌膚、最健康的天然纖維。多孔性組織的特性亦能大量吸收空氣,防止熱輻射散逸,替人體保暖,卻又可隨著氣候調節溼度,吸溼度是綿的1.5倍,所以透氣不悶熱,非常適合臺灣潮濕的氣候使用。
下營農會所生產的蠶絲被,顧客回頭購買率非常高,農會作出口碑後,市面上出現仿冒品,因此農會不但堅持不寄賣,也積極的跟顧客分享辨別真假蠶絲被的原則。黃銘峰指出,蠶絲帶光澤具彈性,摸起來滑潤,沒有頓澀感。亦可取火鑒定,他拿出打火機朝蠶絲一燒,蠶絲僅展露短暫微小火光,燒灼處溢出一股頭髮燒焦的味道,火苗離開即停止熔化,留下灰黑易碎的餘燼。若以聚酯纖維混充蠶絲,則一點點火就會燒得很旺,餘燼較硬。民國90年,下營農會將30年歷史的閒置倉庫改造為「下營區產業文化展示館」,展示如圍巾、玫瑰花、玩偶、斗笠等特殊絲製品,也分別詳細說明蠶的生命、桑樹的生態與蠶農的生活,更羅列著迴轉簇、熟蠶振落機、催青盤、採蠶盤、剝繭衣機、切桑機等古式養蠶工具。甚至開放「蠶絲被拉製室」,讓遊客入內近距離看見蠶絲被繁複的製作過程:以巧手拉鬆絲棉,彷彿拉出一張蝶翼般的網,在冬天帶給人們無盡的溫暖。
下營區產業文化展示館
地址:臺南市下營區中山路1段301號
電話:06-689-8496
營業時間:09:00~16:00 逢週一休館
下營區農會
地址:臺南市下營區中山路1段133號
電話:06-689-2116
文圖/林劭璚
臺灣養蠶產業盛極一時
氣候溫和,四面環海,自然環境隔離,不易有傳染性的家蠶病毒,這是臺灣養蠶的先天優勢。所以明末清初,先民渡海來臺之際,就從原鄉帶進蠶種。清光緒年間,劉銘傳主持臺政,亦提倡種桑養蠶。不過,真正由官方引進蠶種,起於日本時期臺灣總督府成立養蠶所。戰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接收日本在臺三處蠶業機構,易名為「蠶業改良所」,當時的業務只是繁殖蠶種,提供山區農戶採集野桑以養蠶,全年鮮繭產量不過9,008公斤,且未設置養蠶技術改良及推廣人員。民國39年,蠶業改良廠提出為期3年的「復興臺灣蠶葉計劃」,之後直到民國54年間,蠶農收入逐年提升,但高級技術人力嚴重缺乏,且養蠶利用山麓野桑,只能小規模發展。
民國60年前後,國際生絲的需求不斷擴充,蠶繭供不應求,價值上揚。蠶葉改良場遂開始試辦「企業化養蠶經營示範區」,民國62年,政府推行「中央加速農村建設」計劃,將蠶業列為專業發展項目,在苗栗、南投、臺南、高屏、花東等地設置5個生產業區,以契作的方式,由蠶業改良場訂定蠶繭的等級,輔導農民從事專業養蠶,保證收購。設立「稚蠶共同飼育所」,專人集中飼養幼蠶至二齡後配送到農家。不但省工,亦方便控制環境,蠶兒發育整齊。透過技術和設備改良,每年養蠶可達6~8次,植桑面積因此由民國62年的681公頃擴增至民國69年的2,737公頃,年產鮮繭量更從123,841公斤躍為1,824,499公斤-將近15倍!因此被譽為「亞熱帶最先進養蠶地區」。
養蠶業銳減,農會力求突破
下營,位在臺南生產業區內,此一時期大約 180 戶農民養蠶,桑園達100多公頃,眾人種桑、育蠶、養蠶,常常都是全家全里總動員,農村洋溢一片活絡向上的氣息。不料,民國69年後,日本行保護政策,採取「事前確認」管制措施,影響臺灣乾繭;同時,面對巴西與中國的廉價競銷,加上臺灣現有的繅絲廠規模小,效率不足,絲價貴,所以國內絲織業者反而得向國外購買生絲,以致產、製、銷脫節,農業生產資材與工資卻節節上漲,最後變成養蠶成本增加,收入竟相對銳減,桑農只好轉作或四處陳情。民國80年全臺栽桑面積僅存332公頃,農委會就於隔年6月中止了「蠶業生產專業區輔導計劃」,藉蠶業發展基金,全面廢耕。至此,臺灣的蠶絲製品絕大多得仰賴中國進口。
下營自然也沒有免於這波衝擊,但在桑蠶領域都累積這麼豐富的經驗了,結束多可惜,下營區農會思考著該如何轉型?他們決定繼續發展蠶絲被、蠶絲內衣、蠶絲圍巾、蠶絲手工藝等周邊商品。農會嚴格把關,採用100%的特級長纖蠶絲,邀請蠶農及眷屬投入手工製作行列,一層一層鋪疊蠶絲,使厚度勻稱,修邊整絲,套入純棉被單,最後持針線固定,單單一床就50針,細密而穩固。起初只由兩個人進行,但察覺接縫處恐怕產生空隙,於是近年皆調整形式,改為4人於4邊拉整。4人須俱有默契,一收一放,在外人眼中動作相當利落且富於韻律感。或許是傳統性別分工觀念的淺移默化,女性為主要工作者,年齡層約在5~60歲,近年也得到新移民年輕女性的協力。
輕巧蠶絲被,做工細緻不簡單
一床蠶絲被的製作過程,繁複辛苦令人難以想像,3公斤的蠶絲被,共230層蠶絲,看似細緻的蠶絲卻相當精實,要將一片手掌大的絲料由4人均勻拉開,必須出力一致,才能拉製出均勻細密的蠶絲被。做工扎實,卻柔軟蓬鬆,絲毫不顯厚重。蠶絲表面光滑細緻,不生靜電,且含動物蛋白質及18種氨基酸,是最貼近人類肌膚、最健康的天然纖維。多孔性組織的特性亦能大量吸收空氣,防止熱輻射散逸,替人體保暖,卻又可隨著氣候調節溼度,吸溼度是綿的1.5倍,所以透氣不悶熱,非常適合臺灣潮濕的氣候使用。
下營農會所生產的蠶絲被,顧客回頭購買率非常高,農會作出口碑後,市面上出現仿冒品,因此農會不但堅持不寄賣,也積極的跟顧客分享辨別真假蠶絲被的原則。黃銘峰指出,蠶絲帶光澤具彈性,摸起來滑潤,沒有頓澀感。亦可取火鑒定,他拿出打火機朝蠶絲一燒,蠶絲僅展露短暫微小火光,燒灼處溢出一股頭髮燒焦的味道,火苗離開即停止熔化,留下灰黑易碎的餘燼。若以聚酯纖維混充蠶絲,則一點點火就會燒得很旺,餘燼較硬。民國90年,下營農會將30年歷史的閒置倉庫改造為「下營區產業文化展示館」,展示如圍巾、玫瑰花、玩偶、斗笠等特殊絲製品,也分別詳細說明蠶的生命、桑樹的生態與蠶農的生活,更羅列著迴轉簇、熟蠶振落機、催青盤、採蠶盤、剝繭衣機、切桑機等古式養蠶工具。甚至開放「蠶絲被拉製室」,讓遊客入內近距離看見蠶絲被繁複的製作過程:以巧手拉鬆絲棉,彷彿拉出一張蝶翼般的網,在冬天帶給人們無盡的溫暖。
下營區產業文化展示館
地址:臺南市下營區中山路1段301號
電話:06-689-8496
營業時間:09:00~16:00 逢週一休館
下營區農會
地址:臺南市下營區中山路1段133號
電話:06-689-2116
文圖/林劭璚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5%
我喜歡:26%
很實用:4%
夠新奇:0%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5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森元(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7/27
good
小瑋(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7/27
好
瓊(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7/27
GOOD
ling(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1/27
原來台灣還有生產蠶絲被!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1/24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