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番石榴植株病害發生及預防(三)
刊登日:106/11/28
1,446
一、前言
臺灣氣候高溫多濕,極適合各種病害的發生與蔓延,緊接著是植株病害發生問題,而影響番石榴植株死亡或產量損失的因素,主要與病原、寄主與環境等三角環之交互關係,不同的病原菌有其不同的發生適溫,其溫度常伴隨著濕度、土壤水分的發生,例如枝枯病、線蟲及立枯病常發生在高溫多濕的氣候,應阻斷病原微物之進入,則病害不會發生,改變耕作習慣及環境也可以降低病原菌的大發生。另外,感病品種為病原菌之最佳寄主,據調查帝王拔、珍珠拔及水晶拔等品種較易發生枝枯病及線蟲;世紀拔、香拔、東山月拔、梨仔拔及泰國拔等品種較易發生立枯病,因此病害三角環其中一項阻斷時,病害則不發生。將番石榴植株及葉片病害分述如下:
二、番石榴主要植株病害簡介
(一)枝枯病(Shoot blight、Twig blight)
●學名:有性世代:Glomerella cingulata
無性世代: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hytophthora sp.、Pestalotiopsis sp.、Fusarium semitectum、Curvularia sp.、Drechslera sp.
●分類地位:(以Fusarium semitectum Berk. & Rav. )
Kingdom Fungi 真菌界
Phylum Ascomycota 子囊菌門
Class Sordariomycetes 糞殼菌綱
Order Hypocreales 肉座菌目
Family Nectriaceae 叢赤殼科
Genus Fusarium 鐮孢菌屬
●分布:全世界。
●其他寄主:大豆、小麥、水稻、西瓜、其他豆類、咖啡、香蕉、棉花及酪梨等。
● 為害狀:枝枯病感染番石榴會產生兩種徵狀,即在展開的成熟葉片上為害,葉色逐漸由綠轉為黃色,嚴重時同一方向葉片會脫落,後期可見缺葉現象,與老葉片代謝黃化,依序由最下葉脫落相異。另一徵狀,是感染新梢及附近未開展的葉片引起褐變、萎凋或死亡的現象,側枝也會引起褐變及枯萎現象。一般在修剪完成後,雨季來臨或颱風機械傷害,病原菌侵入,造成嚴重為害,萌發新稍較正常株為慢,葉色較淡,後逐漸褐化。與立枯病的差別在,感染立枯病枝條葉片變黃後,全枝條的葉片枯萎、落葉;而枝枯病僅在一年生枝條頂端及其15cm之內為害。
● 管理方式:(1)定期偵側配合藥劑施藥。(2)氮素肥料勿超量使用,造成植株耐病性差。(3)清除田間枯枝、落葉或死株殘根,減少二次感染源。(4)雨季來臨前提早施藥防治。
(二)褐根病(Brown root rot)
● 學名:Phellinus noxius(Corner)G. H. Cunningham(= Fomes noxius Corner)、P.punctatus(Fr.)Pilat
●別名:有害木層孔菌。
●分類地位:
Kingdom Fungi 真菌界
Phylum Basidiomycota 擔子菌門
Class Basidiomycetes 擔子菌綱
Order Hymenochaetales 刺革菌目
Family
Genus Phellinus
●分布:亞洲與紐澳熱帶地區。
● 其他寄主植物:山萵苣、木麻黃、月橘、白雞油、肉桂、枇杷、油椰子、南洋杉類、柑橘、相思樹、重陽木、桃、桃花心木、茵陳蒿、茶樹、荔枝、馬鞍藤、梅樹、梨樹、甜柿、番荔枝、愛玉子、椰子、楠木、楓香、葡萄、榕樹、福木、蒲桃、樟樹、蓮霧、橡膠樹、龍眼、瓊崖海棠、蘋婆等寄主超過60種。
● 為害狀:一般出現慢性萎凋(slow decline)病徵。病勢進展很慢,中部海拔低於800公尺之山區或平地,例如八卦山脈,酸性、貧瘠土壤易罹病,病原菌可在植株殘根中存活5年以上。番石榴植株受害時,於新葉邊緣開始產生紅色素,葉片開始紅化乾枯,植株死亡後,葉片與果實並不立即脫落,可以停留在枯樹形成木乃伊化。持續降雨後,罹病株位於根部或地基處偶而會長出子實體。子實體為不規則之覆瓦狀,反轉孔面朝上,菌絲初期為白色至黃褐色,而後褐化成不規則之網狀褐色或深灰褐色。子實體覆於樹幹基部,至整株枯死為止。罹病根系之表皮易剝離,表皮上黏有土粒及長有褐色菌絲塊。
● 生物學特性:為番石榴重要根部病害,本菌可在植株殘根中存活5年以上,性喜高溫,降雨頻繁時,10∼36℃皆可生長,最適溫度為24∼33℃。本菌會產生斷生孢子(arthrospore)與鹿角菌絲(trichocyst),於培養基下生長迅速,菌絲無色至黃色直徑為2∼4μm,擔孢子無色平滑,寬卵形至橢圓形,大小約3∼4μm×4∼6μm。於重植區或新墾殖區之罹病殘根若未經清除,可介由根系及病土傳染。
● 管理方式:
(1) 新墾殖地或重植時,可用挖土機挖除罹病根系,避免殘根成寄主。另外可施用每公頃700∼800公斤尿素覆蓋塑膠布2星期以上,可以殺死土中的病原菌。
(2) 淹水處理:依張東柱博士研究,淹灌處理1個月以上可殺死土壤中殘存病原菌。
(3)改良土壤,增施石灰或蚵殼粉,以提高土壤pH值,增加植株抵抗力。
(4)加強栽培管理措施及慎選有機質肥料,適當增施磷、鉀肥,不偏施氮肥。
(三)藻斑病(Algal spot、Red rust)
●學名: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
●分類地位:
Kingdom Plantae 植物界
Phylum Chlorophyta 綠藻植物門
Class Chlorophyceae 綠藻植物綱
Order Trentepohliales橘色藻目
Family Trentepohliaceae 菫青藻科
Genus Cephaleuros 綠色頭胞藻屬
●分布:臺灣、美國及巴西及熱帶地區的國家等地。
●其他寄主:普遍發生於熱帶果樹及木本植物等87種 。
●為害狀:主要為害番石榴成熟葉片上下表皮,病斑多呈圓形。本病分為二種。第一種由綠色頭孢藻(Cephaleuros virescens)引起的藻斑病,受感染的葉片上方出現淡褐茶色藻絲,稍突出於葉表面,後期上方出現頭狀孢子囊梗,上附著游走孢子囊,為深紅褐色內含多個銹色游走子。第二種病徵為葉肉組織出現黃色病斑,中央帶紅色,有時此一病斑會呈暗綠色,後期病斑中央呈黃色,葉片下表面亦呈暗綠,點狀或塊狀病斑,後期轉銹色,表面稍隆起,並不形成與綠色頭孢藻相似的菌絲及游走子囊。本病終年可發生,夏季多雨重濕之際,在枝葉茂密,且通風不良處易發生濃密毛狀物,其上著生 3∼6個卵形至卵圓形孢子囊,病原孢囊遇水則釋放游走孢子,而後再次形成感染源,另於下位葉片表面產生0.3∼0.5cm 圓形毛絨狀黃綠色斑,後期逐漸轉為褐斑,此為病原之孢囊梗及孢囊,至發病嚴重時,引起早期落葉、減產。
●管理方法:目前無推薦藥劑,避免過多的磷肥施用,適度修剪,保持植株通風及日照良好,以降低本病之發生。
(四)地衣(Guava lichen)
●學名:Physica spp.、Cladonia spp.
●別名:地耳、地木耳。
●分類地位:
Kingdom Fungi 真菌界
Phylum Ascomycota 子囊菌門
Class Ascomycetes 子囊菌綱
Order Lecanorales 茶漬目
Family Cladoniaceae 石蕊科
Genus Cladonia
●其他寄主植物:果樹類及林木類。
●分布:全世界。
● 為害狀:不直接為害寄主,間接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以外,亦為病蟲藏匿場所,增加防治成本,發生於日照通風不良或疏於管理之陰濕地區,可自營生長,產生孢囊,並釋放游走子,藉風雨飛濺或昆蟲攜帶,傳播至健康組織,主要感染番石榴成熟葉片、樹幹及枝條。特別在高濕溫暖地區,地衣附著在寄主組織上,由空氣、雨水及樹皮吸取養分,並產生灰綠、灰白或藍綠色地衣,大小直徑約 3~ 10 cm,嚴重時影響光合作用,並遮蓋樹皮及皮孔,阻礙呼吸及蒸散作用,引起落葉,樹皮龜裂,最後使樹勢衰弱。
● 生物學特性:周年均會發生,一般地衣屬於藻類和真菌共生的植物類型,藻類能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供自給和菌類所需養分,菌類能吸收無機鹽類和水分,供藻類進行光合作用及保護地衣濕度,因此非絕對寄生。其組成地衣的藻類有念珠藻(Nostoc )、共球藻 (Trebouxia )和堇青藻(Trentepohlia )等藍藻和綠藻等。一般結構又可分為上皮層、藻胞層、髓層和下皮層等4種;依其形態區分有三種,即葉狀(植體平鋪,僅由假根狀的菌絲與附著體相邊臨,易於分開)、殼狀(植體緊貼在樹皮或石頭上,彼此間緊密相連,很難分開),和枝狀(植體直立或下垂,絲狀,為多數片段有分枝),也有一些種類為過渡類型。
三、結語
番石榴植株病害的發生,易造成植株死亡,因此先要正確的診斷,才不會導致防治成本的增加及經濟的損失。在無推薦藥劑防治時,如何阻斷病害三角環其中一環,仍可降低病害之發生,因此可用綜合防治,包括生物防治、耕作防治、物理防治等,可有效防治病原菌的為害。
(系列全文完)
文圖/葉士財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灣氣候高溫多濕,極適合各種病害的發生與蔓延,緊接著是植株病害發生問題,而影響番石榴植株死亡或產量損失的因素,主要與病原、寄主與環境等三角環之交互關係,不同的病原菌有其不同的發生適溫,其溫度常伴隨著濕度、土壤水分的發生,例如枝枯病、線蟲及立枯病常發生在高溫多濕的氣候,應阻斷病原微物之進入,則病害不會發生,改變耕作習慣及環境也可以降低病原菌的大發生。另外,感病品種為病原菌之最佳寄主,據調查帝王拔、珍珠拔及水晶拔等品種較易發生枝枯病及線蟲;世紀拔、香拔、東山月拔、梨仔拔及泰國拔等品種較易發生立枯病,因此病害三角環其中一項阻斷時,病害則不發生。將番石榴植株及葉片病害分述如下:
二、番石榴主要植株病害簡介
(一)枝枯病(Shoot blight、Twig blight)
●學名:有性世代:Glomerella cingulata
無性世代: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hytophthora sp.、Pestalotiopsis sp.、Fusarium semitectum、Curvularia sp.、Drechslera sp.
●分類地位:(以Fusarium semitectum Berk. & Rav. )
Kingdom Fungi 真菌界
Phylum Ascomycota 子囊菌門
Class Sordariomycetes 糞殼菌綱
Order Hypocreales 肉座菌目
Family Nectriaceae 叢赤殼科
Genus Fusarium 鐮孢菌屬
●分布:全世界。
●其他寄主:大豆、小麥、水稻、西瓜、其他豆類、咖啡、香蕉、棉花及酪梨等。
● 為害狀:枝枯病感染番石榴會產生兩種徵狀,即在展開的成熟葉片上為害,葉色逐漸由綠轉為黃色,嚴重時同一方向葉片會脫落,後期可見缺葉現象,與老葉片代謝黃化,依序由最下葉脫落相異。另一徵狀,是感染新梢及附近未開展的葉片引起褐變、萎凋或死亡的現象,側枝也會引起褐變及枯萎現象。一般在修剪完成後,雨季來臨或颱風機械傷害,病原菌侵入,造成嚴重為害,萌發新稍較正常株為慢,葉色較淡,後逐漸褐化。與立枯病的差別在,感染立枯病枝條葉片變黃後,全枝條的葉片枯萎、落葉;而枝枯病僅在一年生枝條頂端及其15cm之內為害。
● 管理方式:(1)定期偵側配合藥劑施藥。(2)氮素肥料勿超量使用,造成植株耐病性差。(3)清除田間枯枝、落葉或死株殘根,減少二次感染源。(4)雨季來臨前提早施藥防治。
(二)褐根病(Brown root rot)
● 學名:Phellinus noxius(Corner)G. H. Cunningham(= Fomes noxius Corner)、P.punctatus(Fr.)Pilat
●別名:有害木層孔菌。
●分類地位:
Kingdom Fungi 真菌界
Phylum Basidiomycota 擔子菌門
Class Basidiomycetes 擔子菌綱
Order Hymenochaetales 刺革菌目
Family
Genus Phellinus
●分布:亞洲與紐澳熱帶地區。
● 其他寄主植物:山萵苣、木麻黃、月橘、白雞油、肉桂、枇杷、油椰子、南洋杉類、柑橘、相思樹、重陽木、桃、桃花心木、茵陳蒿、茶樹、荔枝、馬鞍藤、梅樹、梨樹、甜柿、番荔枝、愛玉子、椰子、楠木、楓香、葡萄、榕樹、福木、蒲桃、樟樹、蓮霧、橡膠樹、龍眼、瓊崖海棠、蘋婆等寄主超過60種。
● 為害狀:一般出現慢性萎凋(slow decline)病徵。病勢進展很慢,中部海拔低於800公尺之山區或平地,例如八卦山脈,酸性、貧瘠土壤易罹病,病原菌可在植株殘根中存活5年以上。番石榴植株受害時,於新葉邊緣開始產生紅色素,葉片開始紅化乾枯,植株死亡後,葉片與果實並不立即脫落,可以停留在枯樹形成木乃伊化。持續降雨後,罹病株位於根部或地基處偶而會長出子實體。子實體為不規則之覆瓦狀,反轉孔面朝上,菌絲初期為白色至黃褐色,而後褐化成不規則之網狀褐色或深灰褐色。子實體覆於樹幹基部,至整株枯死為止。罹病根系之表皮易剝離,表皮上黏有土粒及長有褐色菌絲塊。
● 生物學特性:為番石榴重要根部病害,本菌可在植株殘根中存活5年以上,性喜高溫,降雨頻繁時,10∼36℃皆可生長,最適溫度為24∼33℃。本菌會產生斷生孢子(arthrospore)與鹿角菌絲(trichocyst),於培養基下生長迅速,菌絲無色至黃色直徑為2∼4μm,擔孢子無色平滑,寬卵形至橢圓形,大小約3∼4μm×4∼6μm。於重植區或新墾殖區之罹病殘根若未經清除,可介由根系及病土傳染。
● 管理方式:
(1) 新墾殖地或重植時,可用挖土機挖除罹病根系,避免殘根成寄主。另外可施用每公頃700∼800公斤尿素覆蓋塑膠布2星期以上,可以殺死土中的病原菌。
(2) 淹水處理:依張東柱博士研究,淹灌處理1個月以上可殺死土壤中殘存病原菌。
(3)改良土壤,增施石灰或蚵殼粉,以提高土壤pH值,增加植株抵抗力。
(4)加強栽培管理措施及慎選有機質肥料,適當增施磷、鉀肥,不偏施氮肥。
(三)藻斑病(Algal spot、Red rust)
●學名: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
●分類地位:
Kingdom Plantae 植物界
Phylum Chlorophyta 綠藻植物門
Class Chlorophyceae 綠藻植物綱
Order Trentepohliales橘色藻目
Family Trentepohliaceae 菫青藻科
Genus Cephaleuros 綠色頭胞藻屬
●分布:臺灣、美國及巴西及熱帶地區的國家等地。
●其他寄主:普遍發生於熱帶果樹及木本植物等87種 。
●為害狀:主要為害番石榴成熟葉片上下表皮,病斑多呈圓形。本病分為二種。第一種由綠色頭孢藻(Cephaleuros virescens)引起的藻斑病,受感染的葉片上方出現淡褐茶色藻絲,稍突出於葉表面,後期上方出現頭狀孢子囊梗,上附著游走孢子囊,為深紅褐色內含多個銹色游走子。第二種病徵為葉肉組織出現黃色病斑,中央帶紅色,有時此一病斑會呈暗綠色,後期病斑中央呈黃色,葉片下表面亦呈暗綠,點狀或塊狀病斑,後期轉銹色,表面稍隆起,並不形成與綠色頭孢藻相似的菌絲及游走子囊。本病終年可發生,夏季多雨重濕之際,在枝葉茂密,且通風不良處易發生濃密毛狀物,其上著生 3∼6個卵形至卵圓形孢子囊,病原孢囊遇水則釋放游走孢子,而後再次形成感染源,另於下位葉片表面產生0.3∼0.5cm 圓形毛絨狀黃綠色斑,後期逐漸轉為褐斑,此為病原之孢囊梗及孢囊,至發病嚴重時,引起早期落葉、減產。
●管理方法:目前無推薦藥劑,避免過多的磷肥施用,適度修剪,保持植株通風及日照良好,以降低本病之發生。
(四)地衣(Guava lichen)
●學名:Physica spp.、Cladonia spp.
●別名:地耳、地木耳。
●分類地位:
Kingdom Fungi 真菌界
Phylum Ascomycota 子囊菌門
Class Ascomycetes 子囊菌綱
Order Lecanorales 茶漬目
Family Cladoniaceae 石蕊科
Genus Cladonia
●其他寄主植物:果樹類及林木類。
●分布:全世界。
● 為害狀:不直接為害寄主,間接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以外,亦為病蟲藏匿場所,增加防治成本,發生於日照通風不良或疏於管理之陰濕地區,可自營生長,產生孢囊,並釋放游走子,藉風雨飛濺或昆蟲攜帶,傳播至健康組織,主要感染番石榴成熟葉片、樹幹及枝條。特別在高濕溫暖地區,地衣附著在寄主組織上,由空氣、雨水及樹皮吸取養分,並產生灰綠、灰白或藍綠色地衣,大小直徑約 3~ 10 cm,嚴重時影響光合作用,並遮蓋樹皮及皮孔,阻礙呼吸及蒸散作用,引起落葉,樹皮龜裂,最後使樹勢衰弱。
● 生物學特性:周年均會發生,一般地衣屬於藻類和真菌共生的植物類型,藻類能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供自給和菌類所需養分,菌類能吸收無機鹽類和水分,供藻類進行光合作用及保護地衣濕度,因此非絕對寄生。其組成地衣的藻類有念珠藻(Nostoc )、共球藻 (Trebouxia )和堇青藻(Trentepohlia )等藍藻和綠藻等。一般結構又可分為上皮層、藻胞層、髓層和下皮層等4種;依其形態區分有三種,即葉狀(植體平鋪,僅由假根狀的菌絲與附著體相邊臨,易於分開)、殼狀(植體緊貼在樹皮或石頭上,彼此間緊密相連,很難分開),和枝狀(植體直立或下垂,絲狀,為多數片段有分枝),也有一些種類為過渡類型。
三、結語
番石榴植株病害的發生,易造成植株死亡,因此先要正確的診斷,才不會導致防治成本的增加及經濟的損失。在無推薦藥劑防治時,如何阻斷病害三角環其中一環,仍可降低病害之發生,因此可用綜合防治,包括生物防治、耕作防治、物理防治等,可有效防治病原菌的為害。
(系列全文完)
文圖/葉士財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下一篇
番石榴植株病害發生及預防(二)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3%
我喜歡:5%
很實用:26%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1/30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