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纖織現場 當傳統是永恆的時尚
刊登日:107/01/05
388
自古到今「線」從未改變其樣貌。一雙手要累積多少智慧,才能使一條線有著奇幻的模樣與造型?「織作與刺繡,是傳統,也是現代!」原住民族善用土地素材,從植物到纖維再從纖維到織線,無不展現原始族群的智慧累積。
「生活工坊・花東美學特展」今年邁入第三年,延續「何謂花東生活美學?」的探討與思維,《纖織現場─織作與刺繡時尚生活創作展》以美感為先的設計訴求,讓傳統文化的知識與技藝和生活連結,展現具有獨特臺東風格的文化生活美學。
並以工藝師「創作現場」為展出概念,邀請阿美族纖維創作者─拿告・拿里虹、排灣族纖維創作者─宋宜錦以及時尚刺繡服裝設計師─王昶晴以「線」做展覽和對話。
走進生活工坊,即會被入口處名為〈淡香〉的作品所吸引,拿告・拿里虹運用植物攀附纏繞的特質,將仍有生命力的松蘿,按照其已勾勒出宛如瀑布流洩般的樣態,一小株一小株的累積妝點。之所以選擇松蘿,是因為這種植物具有環境汙染的指標性,無汙染之地越能見其飄逸的髮絲,象徵臺東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活環境,也同時傳達創作者對於臺東「寧靜美學」的詮釋。
有別於展場中藝術家拿告・拿里虹一貫素雅的作品,展場後方一件〈照看謙卑的豐盈〉深深吸引目光,這是當時為弟弟新店開幕所創作的作品,在過程中媽媽也一同參與,作品上方利用漂流木及色彩鮮豔的繡線纏繞出眼睛的意象,就如同母親的眼睛照看著自己的孩子,下方垂墜的橘色流蘇,靈感來自母親阿美族中豐盈的稻穗意象,創作者運用鮮豔的色彩傳達對家人濃烈的情感。
來自土坂的纖維創作者宋宜錦,同樣以部落農作取得靈感。部落裡栽種的洛神採收後,僅能將剩下的莖葉透過堆疊曬乾,焚燒成為木灰,再拌回土壤滋養下一批農作物外,無其他利用價值,因為看見洛神收購不公的現象,讓其思考洛神葵的莖皮可以抽取出纖維製成繩索及布料,於是廢材利用,將洛神纖維運用為創作素材,結合不同媒材,透過浸染、媒染等不同方式,花費兩年研發出多種顏色的織線,展出現場民眾可以用手觸摸經過精鍊後的洛神纖維,擁有如何不同的觸感。
創立服裝設計品牌的時裝設計師王昶晴,其創作專注於探討有關土地與人之間的密切關係,她在四年前開始接觸臺東原民文化,將養分融入其創作當中,展場中央展出的作品〈蛇心〉以排灣族的百步蛇為主題,作品中不僅僅是將蛇的形象繡在作品上,而是將自己所理解的百步蛇,對於排灣族心中的精神意象融入創作中。其捨棄了數位化開版印刷的快速製作手法,選擇了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心力的傳統手工刺繡方式,堅持呈現手感的溫度與細膩,用手與線在服飾上畫出自己想說的故事,目的是傳達對土地與文化的尊重。
網站:www.ttcsec.gov.tw
文/陳怡君 圖/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上一篇
冷熱皆宜的常備菜便當
下一篇
快速上桌 家庭魚片料理(下)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5%
我喜歡:41%
很實用:6%
夠新奇:12%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8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0
好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9
好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9
GOOD
莊*輝(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9
讚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8
GOOD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8
讚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8
THANK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8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