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菇類病害管理要領(二)
刊登日:107/01/22
4,891
本文接續上期報導
菇類病蟲害是指菇類在生長、發育或運輸、倉儲過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與有害生物的危害,或是因為受到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使得菌絲或菇體在外部形態或內部生理特性受到影響,而無法順利生長,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菇體或菌絲死亡,進而影響菇農的收益。本文主要就具傳染性的病蟲害與生理性病害的成因和其防治方式進行介紹,提供給菇農參考,並期望能降低菇農的損失。
四、常見的菇類蟲害
●蟎類(Mite)
蟎類又名紅蜘蛛,是菇類栽培中常見的害蟲。蟎可在菇柄或菇傘上蛀食,造成不規則而汙穢的小凹洞,洞中可見許多細小的坑道,在小坑道內則可見到許多蟎類群集危害,菇類若在小菇蕾時期受害,常完全被蛀空。蟎類體軀微小,行動緩慢,各處皆可發生,常見的蟎類如長毛蟎(Tyrophagus putreseentiae),可危害洋菇與巴西蘑菇,造成這些菇類的嚴重損失。
●蠅類(Fly)
可危害菇類的蠅類統稱為菇蠅,其中包括蚤蠅(Megaselia sp.)、粗緣癭蠅(Heteropeza pygmaea Winnertz)、黑翅蕈蠅(Bradysia tritici)等三類,主要危害皆是因為其幼蟲取食菇體所造成的傷害。
蚤蠅(Megaselia sp.)的發生主要來自於成蟲由菇舍外侵入,其飛翔及爬行速度相當快,因此常可在作業時期入侵菇舍,交尾後的雌蟲可在菇床上的小菇蕾基部產卵,幼蟲孵化後即鑽入菇柄中危害,幼蟲取食穿生於菇體內,因此被害菇柄的切斷面,可見到明顯蜂巢狀蛀孔。幼蟲為乳白色、略呈扁橢圓形,幼蟲老熟後會在木屑或堆肥中化蛹,胸背有一對角狀呼吸器,這種蠅僅偶然發生,危害較不嚴重。
粗緣癭蠅(Heteropeza pygmaea Winnertz)
具有趨菌味性,可被太空包或堆肥誘引,從密閉性較差的菇舍或通氣門侵入,並在太空包或菌床上產卵,每一雌蟲產卵4~6粒,幼蟲孵化後即潛入其中危害菌絲,此外,幼蟲也能延菌柄潛入菌傘內部危害菇體。幼蟲為白色蠕蟲狀,在食料充足時都以幼體生殖繁衍,一隻小幼蟲經過8天的生長,可長成14隻小幼蟲,繁殖相當快速,常造成菇類的嚴重損失。
黑翅蕈蠅(Bradysia tritici)的發生最為快速,一年約可發生14世代,幼蟲具有4個齡期,一世代最短17天,最長38天,每一雌蟲可產卵195粒,平均132粒,卵期約5~6天,幼蟲期約19天,蛹期3~4天。成蟲可在菌床或架上停留、在菇舍內走動或飛翔,靜止或步行時,兩翅重疊於背上。這種蠅除了會直接危害菇體,還可以傳播病菌,是菇類中最重要的害蟲。此蠅會將卵產在菇體、木屑或堆肥中,卵孵化後,幼蟲取食於菇體或菌絲,造成菌體死亡,並可在菇體內部縱橫穿孔危害。
五、生理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又稱為非傳染性病害,主要成因在於不適宜的環境,導致產生的菇體無法順利表達應有的遺傳性狀。例如栽培介質營養比例、含水量、pH值等調配不當,或是環境濕度、光線與二氧化碳濃度太高等,都可能導致菇類的生理障礙,造成菌絲生長不良,菇體產生畸形或萎縮,整體產量及品質下滑。由於生理性病害缺乏病原微生物,因此病害發生時經常是整體性的發生,缺少發病中心,並且不具有感染性,在病害發生初期若能適當的改善環境,有時就能使病害進展減緩,甚至回復菇體健康。
病蟲害發生的環境
環境因子是病蟲害發生與進展的關鍵,適切的環境可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機率,而不適當的環境常是病蟲害發生與快速進展的重要因素。病蟲害發生的環境主要可就濕度、通氣性以及有害生物族群三方面討論。有害生物在侵染過程中與環境濕度常有相當大的關連,當環境濕度越高,甚至有自由水產生時,病害發生與傳播機會就會大幅增加。要避免環境中濕度過高,通風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一般而言,通風越差,環境濕度上升速度越快,通風越好則環境濕度下降越快;在許多病害發生的案例中可發現,通風越差的庫間,越容易產生水滴,水滴滴落在菇體上,會使菇體呼吸作用中止,導致菇體衰弱,若此時有有害生物存在,則有害生物能迅速感染增殖,導致病蟲害發生。此外,通風不良的環境容易導致二氧化碳累積,因而使得菇體產生畸形,導致生理性病害的發生。部分菇農為求通風良好,會大量進風或是利用門窗大幅換氣,但此時則容易將外界的有害生物導入,使得有害生物獲得感染寄主的機會。甚至有許多菇農常會任由罹病的菇體或太空包放置於菇舍內,導致有害生物得以繼續增殖傳播。當環境中有害生物族群足夠時,只要環境適當,病害就會大量發生,也因此要對病蟲害進行管理,應做到適當控制環境濕度、適當適時通風以及減少菇舍內的有害生物族群等三個方向。
菇類病蟲害的綜合管理
傳統上農民對於病蟲害管理常局限於化學防治,但往往花費大量的藥劑費用,仍難以得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主因在於農民對於有害生物與農業藥劑的認識缺乏,只能依靠農藥商推薦的藥劑來使用。現今對於病蟲害管理的觀念逐漸改變,為求達到合理的經濟效益,病蟲害管理開始朝向「綜合管理」的概念。綜合管理的意義是,在了解有害生物種類後,利用多種管理技術來進行病蟲害防治,並使農民獲得合理的經濟效益。因此,在進行綜合管理前,須了解目前的有害生物種類與其危害情形,若危害情形太嚴重,已不符合病蟲害綜合管理的花費,則應放棄防治,提早出庫並對環境進行清理,以避免下次栽培時病蟲害的發生;然而若經評估仍具有足夠的經濟價值時,即可開始進行綜合管理的手段,一般菇類栽培慣用的管理方式包含:環境管理、物理防治以及化學防治等。
一、環境管理
環境因子對於菇類的傳染性與生理性病害皆扮演相當重要的關鍵,而目前菇類產業已朝向設備化、工廠化的方向前進,對於環境控制更加容易,但卻常常是許多菇農忽略的重點。為了讓菇體順利成長,環境管理除了要控制濕度、通氣性以及光線外,菇舍環境的清潔以及有害昆蟲的控制更是相當重要。以秀珍菇木黴病(青包)為例,許多菇農在第二潮時常會發生木黴菌汙染的問題,原因在於許多菇農在採收秀珍菇後會有清除包面的動作,但清除下來的小菇體常任意丟棄,甚至放任於栽培庫內腐壞,其所產生的腐植質氣味會吸引蕈蠅,並同時帶入病原微生物,使得木黴菌在菇舍內蔓延。筆者們在木黴病發生嚴重的菇舍,常隨處可見飛舞的蕈蠅,而管理越好的菇場,內部空氣通氣良好且無蕈蠅的存在。此外,許多菇農表示,由於不易搬除罹病的太空包,因此常放任其在菇舍中成為感染源以及蕈蠅生存產卵的溫床,使得病害在菇舍內迅速的蔓延,所以若能盡快排除這些罹病太空包,才是避免病害蔓延的關鍵。而水分與通氣性管理是出菇的關鍵所在,菇類隸屬於真菌,因此呼吸作用是其生長最重要的生理反應,一旦菇體表面覆上一層水膜,菇體呼吸作用則停止,且病原微生物可迅速發芽增殖,造成病害,因此在菇類栽培的過程要注意環境濕度,盡量做到乾濕分明,如此可有效降低細菌性病害發生的機率。
二、物理防治
一般藉助物理方式來對病害進行的防治,稱之為物理防治,常使用的方式為利用溫度以及合理阻絕病原微生物和昆蟲侵入。一般太空包在製作時會利用高溫進行滅菌,即是一種物理防治技術;而在菇舍出庫清潔後,或是入庫前,若可利用60~70℃的蒸汽對菇舍進行滅菌,則可將環境中的有害生物去除。此外採收或管理人員在進入栽培庫時,應先更衣並去除可能攜帶的病原微生物,栽培庫與外界環境應有適當的隔離或緩衝區,以避免有害生物的進入。
三、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又稱為藥劑防治,但依現行國內法規,菇類栽培時期除香菇太空包內可加入腐絕,以及洋菇的覆土與環境可使用化學藥劑處理外,其他菇類尚無推薦藥劑使用。但化學防治在菇舍環境衛生上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藉由菇舍清空時,以化學環境清潔劑,像是漂白水、二氧化氯或陽性肥皂等,來消毒並清潔環境,可降低菇舍內病原微生物的族群,以達到降低病害發生的機會。此外,對於菇舍外圍的環境也可定期利用物理方式或化學藥劑清除雜草,以避免蕈蠅孳生。
結語
菇類病蟲害管理是菇類生產最重要的環節,也是生產獲益的關鍵,但往往也是最被菇農忽視的部分。若能對此加以重視,並有效做到阻絕有害生物侵入,提供菇類優質的生長環境,或使用優良的菇類品系,相信菇類病蟲害並非無法管理的問題。
文圖/呂昀陞、李瑋崧、陳美杏
菇類病蟲害是指菇類在生長、發育或運輸、倉儲過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與有害生物的危害,或是因為受到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使得菌絲或菇體在外部形態或內部生理特性受到影響,而無法順利生長,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菇體或菌絲死亡,進而影響菇農的收益。本文主要就具傳染性的病蟲害與生理性病害的成因和其防治方式進行介紹,提供給菇農參考,並期望能降低菇農的損失。
四、常見的菇類蟲害
●蟎類(Mite)
蟎類又名紅蜘蛛,是菇類栽培中常見的害蟲。蟎可在菇柄或菇傘上蛀食,造成不規則而汙穢的小凹洞,洞中可見許多細小的坑道,在小坑道內則可見到許多蟎類群集危害,菇類若在小菇蕾時期受害,常完全被蛀空。蟎類體軀微小,行動緩慢,各處皆可發生,常見的蟎類如長毛蟎(Tyrophagus putreseentiae),可危害洋菇與巴西蘑菇,造成這些菇類的嚴重損失。
●蠅類(Fly)
可危害菇類的蠅類統稱為菇蠅,其中包括蚤蠅(Megaselia sp.)、粗緣癭蠅(Heteropeza pygmaea Winnertz)、黑翅蕈蠅(Bradysia tritici)等三類,主要危害皆是因為其幼蟲取食菇體所造成的傷害。
蚤蠅(Megaselia sp.)的發生主要來自於成蟲由菇舍外侵入,其飛翔及爬行速度相當快,因此常可在作業時期入侵菇舍,交尾後的雌蟲可在菇床上的小菇蕾基部產卵,幼蟲孵化後即鑽入菇柄中危害,幼蟲取食穿生於菇體內,因此被害菇柄的切斷面,可見到明顯蜂巢狀蛀孔。幼蟲為乳白色、略呈扁橢圓形,幼蟲老熟後會在木屑或堆肥中化蛹,胸背有一對角狀呼吸器,這種蠅僅偶然發生,危害較不嚴重。
粗緣癭蠅(Heteropeza pygmaea Winnertz)
具有趨菌味性,可被太空包或堆肥誘引,從密閉性較差的菇舍或通氣門侵入,並在太空包或菌床上產卵,每一雌蟲產卵4~6粒,幼蟲孵化後即潛入其中危害菌絲,此外,幼蟲也能延菌柄潛入菌傘內部危害菇體。幼蟲為白色蠕蟲狀,在食料充足時都以幼體生殖繁衍,一隻小幼蟲經過8天的生長,可長成14隻小幼蟲,繁殖相當快速,常造成菇類的嚴重損失。
黑翅蕈蠅(Bradysia tritici)的發生最為快速,一年約可發生14世代,幼蟲具有4個齡期,一世代最短17天,最長38天,每一雌蟲可產卵195粒,平均132粒,卵期約5~6天,幼蟲期約19天,蛹期3~4天。成蟲可在菌床或架上停留、在菇舍內走動或飛翔,靜止或步行時,兩翅重疊於背上。這種蠅除了會直接危害菇體,還可以傳播病菌,是菇類中最重要的害蟲。此蠅會將卵產在菇體、木屑或堆肥中,卵孵化後,幼蟲取食於菇體或菌絲,造成菌體死亡,並可在菇體內部縱橫穿孔危害。
五、生理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又稱為非傳染性病害,主要成因在於不適宜的環境,導致產生的菇體無法順利表達應有的遺傳性狀。例如栽培介質營養比例、含水量、pH值等調配不當,或是環境濕度、光線與二氧化碳濃度太高等,都可能導致菇類的生理障礙,造成菌絲生長不良,菇體產生畸形或萎縮,整體產量及品質下滑。由於生理性病害缺乏病原微生物,因此病害發生時經常是整體性的發生,缺少發病中心,並且不具有感染性,在病害發生初期若能適當的改善環境,有時就能使病害進展減緩,甚至回復菇體健康。
病蟲害發生的環境
環境因子是病蟲害發生與進展的關鍵,適切的環境可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機率,而不適當的環境常是病蟲害發生與快速進展的重要因素。病蟲害發生的環境主要可就濕度、通氣性以及有害生物族群三方面討論。有害生物在侵染過程中與環境濕度常有相當大的關連,當環境濕度越高,甚至有自由水產生時,病害發生與傳播機會就會大幅增加。要避免環境中濕度過高,通風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一般而言,通風越差,環境濕度上升速度越快,通風越好則環境濕度下降越快;在許多病害發生的案例中可發現,通風越差的庫間,越容易產生水滴,水滴滴落在菇體上,會使菇體呼吸作用中止,導致菇體衰弱,若此時有有害生物存在,則有害生物能迅速感染增殖,導致病蟲害發生。此外,通風不良的環境容易導致二氧化碳累積,因而使得菇體產生畸形,導致生理性病害的發生。部分菇農為求通風良好,會大量進風或是利用門窗大幅換氣,但此時則容易將外界的有害生物導入,使得有害生物獲得感染寄主的機會。甚至有許多菇農常會任由罹病的菇體或太空包放置於菇舍內,導致有害生物得以繼續增殖傳播。當環境中有害生物族群足夠時,只要環境適當,病害就會大量發生,也因此要對病蟲害進行管理,應做到適當控制環境濕度、適當適時通風以及減少菇舍內的有害生物族群等三個方向。
菇類病蟲害的綜合管理
傳統上農民對於病蟲害管理常局限於化學防治,但往往花費大量的藥劑費用,仍難以得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主因在於農民對於有害生物與農業藥劑的認識缺乏,只能依靠農藥商推薦的藥劑來使用。現今對於病蟲害管理的觀念逐漸改變,為求達到合理的經濟效益,病蟲害管理開始朝向「綜合管理」的概念。綜合管理的意義是,在了解有害生物種類後,利用多種管理技術來進行病蟲害防治,並使農民獲得合理的經濟效益。因此,在進行綜合管理前,須了解目前的有害生物種類與其危害情形,若危害情形太嚴重,已不符合病蟲害綜合管理的花費,則應放棄防治,提早出庫並對環境進行清理,以避免下次栽培時病蟲害的發生;然而若經評估仍具有足夠的經濟價值時,即可開始進行綜合管理的手段,一般菇類栽培慣用的管理方式包含:環境管理、物理防治以及化學防治等。
一、環境管理
環境因子對於菇類的傳染性與生理性病害皆扮演相當重要的關鍵,而目前菇類產業已朝向設備化、工廠化的方向前進,對於環境控制更加容易,但卻常常是許多菇農忽略的重點。為了讓菇體順利成長,環境管理除了要控制濕度、通氣性以及光線外,菇舍環境的清潔以及有害昆蟲的控制更是相當重要。以秀珍菇木黴病(青包)為例,許多菇農在第二潮時常會發生木黴菌汙染的問題,原因在於許多菇農在採收秀珍菇後會有清除包面的動作,但清除下來的小菇體常任意丟棄,甚至放任於栽培庫內腐壞,其所產生的腐植質氣味會吸引蕈蠅,並同時帶入病原微生物,使得木黴菌在菇舍內蔓延。筆者們在木黴病發生嚴重的菇舍,常隨處可見飛舞的蕈蠅,而管理越好的菇場,內部空氣通氣良好且無蕈蠅的存在。此外,許多菇農表示,由於不易搬除罹病的太空包,因此常放任其在菇舍中成為感染源以及蕈蠅生存產卵的溫床,使得病害在菇舍內迅速的蔓延,所以若能盡快排除這些罹病太空包,才是避免病害蔓延的關鍵。而水分與通氣性管理是出菇的關鍵所在,菇類隸屬於真菌,因此呼吸作用是其生長最重要的生理反應,一旦菇體表面覆上一層水膜,菇體呼吸作用則停止,且病原微生物可迅速發芽增殖,造成病害,因此在菇類栽培的過程要注意環境濕度,盡量做到乾濕分明,如此可有效降低細菌性病害發生的機率。
二、物理防治
一般藉助物理方式來對病害進行的防治,稱之為物理防治,常使用的方式為利用溫度以及合理阻絕病原微生物和昆蟲侵入。一般太空包在製作時會利用高溫進行滅菌,即是一種物理防治技術;而在菇舍出庫清潔後,或是入庫前,若可利用60~70℃的蒸汽對菇舍進行滅菌,則可將環境中的有害生物去除。此外採收或管理人員在進入栽培庫時,應先更衣並去除可能攜帶的病原微生物,栽培庫與外界環境應有適當的隔離或緩衝區,以避免有害生物的進入。
三、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又稱為藥劑防治,但依現行國內法規,菇類栽培時期除香菇太空包內可加入腐絕,以及洋菇的覆土與環境可使用化學藥劑處理外,其他菇類尚無推薦藥劑使用。但化學防治在菇舍環境衛生上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藉由菇舍清空時,以化學環境清潔劑,像是漂白水、二氧化氯或陽性肥皂等,來消毒並清潔環境,可降低菇舍內病原微生物的族群,以達到降低病害發生的機會。此外,對於菇舍外圍的環境也可定期利用物理方式或化學藥劑清除雜草,以避免蕈蠅孳生。
結語
菇類病蟲害管理是菇類生產最重要的環節,也是生產獲益的關鍵,但往往也是最被菇農忽視的部分。若能對此加以重視,並有效做到阻絕有害生物侵入,提供菇類優質的生長環境,或使用優良的菇類品系,相信菇類病蟲害並非無法管理的問題。
文圖/呂昀陞、李瑋崧、陳美杏
上一篇
甘藷基腐病危害頻傳請農友提早預防
下一篇
菇類病害管理要領(一)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8%
我喜歡:23%
很實用:5%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7/18
GOOD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24
good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24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