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外銷出口大國 解密越南紅龍果產業
刊登日:107/02/14
528
越南為亞洲地區紅龍果的主要生產與外銷出口國,栽培以白肉種為主,在外銷方面有完整的產業鏈與標準作業生產程序,由於臺灣紅龍果產業發展迅速,制定相關產業發展方向與外銷市場的作業模式為一大重點。2015 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研究員前往越南紅龍果產區,針對栽培、集貨、貯運、外銷與病蟲害防治等進行研究,藉由此次參訪,不只能更了解越南當地的產業運作情形,也能提供業者與農民參考,找出臺灣紅龍果外銷之路。
近年來,臺灣紅龍果品種培育有成、栽培技術提升,越來越多人投入紅龍果產業,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顯示,2015 年全臺紅龍果產量約43,631.44 公噸。臺中場果樹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陳盟松、生物資材應用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郭建志於2015 年前往越南考察紅龍果產業,除了與越南農業科學院南方園藝研究院(Southern Hort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SOFRI)交流外,也到平順省、前江省、隆安省3 大產區實地探查紅龍果種植狀況。
越南紅龍果產業概況
越南紅龍果種植面積約3.6 萬公頃,其中位於中南沿海的平順省為主要產區,約有2.4 萬公頃,隆安省約6,000 公頃,以及前江省4,200 公頃。目前越南種植品種以白肉種為主,但也朝紅肉種方向邁進,南方園藝研究院已育成兩個紅肉種品種:Long Dinh No.1(LD-1),果肉紅色,於2005 年推廣種植;果肉為紫紅色的LD-5 則於2010 年品種授權於種苗業者。陳盟松表示,現在越南紅肉種紅龍果的育種目標,除大果、高糖度外,果實外觀方面,紅色果皮搭配綠色的鱗片為最佳組合,「但臺灣則是以紅色果皮搭配紅色鱗片為主,有明顯差異。」越南紅龍果生產以外銷導向為主,約有80%的紅龍果進行外銷,在2014 年的出口值高達2.8 億美元,為越南重要的外銷農產品,其主要出口國為中國、泰國、印尼,歐美地區則有荷蘭、西班牙、德國、英國、加拿大與美國等國家。
而在內銷市場部分,陳盟松與郭建志前往胡志明市各蔬果類型賣場調查,了解到越南紅龍果一般果重為500 ~ 650 公克,路邊攤販所售白肉種紅龍果為每公斤4 萬越南盾(約新臺幣53 元)、超市則為每公斤4.5 萬越南盾(約新臺幣60 元)。「大部分紅龍果外觀上有鱗片長、轉色不佳的狀況。」陳盟松說,超市販售的紅肉種紅龍果,果肉清脆、呈淡粉紅色,糖度達17°Brix,具有獨特風味,但外表有介殼蟲附著在鱗片基部,可能和栽培管理且田間管理與蟲害防治較粗放有關;此外,由於曾前往產地參訪,他們發現產地與消費市場的價格竟有10 倍以上的價差,產區路邊販售價為每公斤3 ~ 4 千越南盾(約新臺幣4 ~ 5.3 元),他們推測:「紅龍果的價格應掌握在集貨商或批發商手上。」
越南紅龍果種植現場直擊
平順省為越南紅龍果第1 大產區,栽培面積超過2.4 萬公頃,在2014 年的產量更有430,120 公噸。陳盟松說,驅車進入平順省後,公路兩旁皆是綿延不絕的紅龍果園,隨處更可看到集貨場正進行果實集貨與包裝的工作,「這些產品大部分經由公路系統運送到中國。」這次他們前往參觀的果園,是在平順省紅龍果栽培相當優良的果園,年平均產量可達每公頃40 公噸,果實栽培主要以單柱式草生栽培,並搭配噴灌設備;此處的樹冠層數多、肉質莖數量超過300 枝,郭建志觀察到,紅龍果的植株無明顯莖潰瘍病的情形,僅樹冠層頂部有明顯晒傷後出現褐化現象,但部分枝條則出現圓形的退綠黃斑。
此處的植株1 株約有150 粒果實,在留果選擇上,越南農民採1 肉質莖留1 果的做法,陳盟松說:「那時是綠果期,植株上的果實非常飽滿、鱗片堅挺厚實,每顆都有長到600 克以上的潛力!」實際品嘗其果園的紅龍果,測得糖度達19°Brix,果肉清脆、無草腥味、品質優良,與臺灣產的紅龍果不相上下;但他也說,此果園農民為增進紅龍果轉色,開始試著使用報紙覆蓋果實表面,可是在外觀方面仍是臺灣的色澤較佳,「越南果實轉色不佳可能與果實發育過程中有使用勃激素、未使用套袋以及向陽面直接照光等原因有關。」
外銷分級包裝與貯運
越南紅龍果產業以外銷為主,2005 年起由南方園藝研究院輔導與推動,在果園栽培管理上導入EUREP GAP 制度(歐盟良好農業規範);此外,在2014 年時已有超過8千公頃的果園獲得GLOBAL G.A.P.(全球優良農業規範)或Viet GAP 的認證,為越南紅龍果順利出口到世界各國的一大優勢。位於平順省的皇后包裝場(Hoang Hau Dragon Fruit Farm)也是陳盟松與郭建志前往越南訪查的一大重點。陳盟松表示,皇后包裝場區十分廣大,可以分為3 大區塊:果實集貨區、包裝作業區、冷藏區。他並解說包裝場的狀況,農戶提供的果品一開始會被送到場區前的大集貨區,由10 多位工作人員一一檢視紅龍果的外觀及是否有病蟲害問題,然後將果品依不同等級分類;接著到包裝區,當場共有3 條作業線,每條作業線上共有10 名工人,他們將分級好的果品放入裝有熟石灰(氫氧化鈣)的水中浸泡3 ~ 5 分鐘,瀝除多餘的水分後即放入打有小洞的透明塑膠袋,30顆放1 箱,且在箱子四周均打4 個孔洞,最後放入冷藏庫內預冷存放。
「目前越南紅龍果病害問題嚴重,損失率可達30%。」包裝場的負責人向他們解釋,其中主要的病害是炭疽病及少數的莖潰瘍病,因為炭疽病可以潛伏感染,在田間還沒出現病徵就被送到包裝場,隨著放置時間越久,疾病會傳染周圍的果實,造成情況更加嚴重,「可能是利用熟石灰水僅能對細菌病原有殺菌功效,但對真菌類的病原菌,尤其是儲藏型病害──炭疽病效果不理想。」郭建志分析。
臺灣紅龍果外銷突破口
實際訪視越南紅龍果產區、了解當地對外銷果物的處理後,陳盟松與郭建志對於臺灣紅龍果外銷上提出幾項建議:「產區規劃與果園良好作業規範相當重要。」陳盟松認為越南的紅龍果產業非常明確以外銷為導向,他們在出口貿易的相關設備與規範制定非常詳細,若臺灣欲做外銷,須做好產區規劃,使有足夠且穩定的量供至國際市場;而近年來,國際上對於果品安全、果園作業管理規範相當重視,「獲得GLOBAL G.A.P. 認證為生產業者的作業管理基本項目!」他也提及,雖臺灣已推行GLOBAL G.A.P. 與TGAP 認證多年,但若要用於紅龍果產業外銷,得有進一步的審視與調整。
另外,在果物比較上,由於越南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植物賀爾蒙,造成轉色不佳,有些果皮無法轉紅仍為綠皮,但也因為這樣,紅龍果的果皮與鱗片增厚,果實的貯運與櫥架壽命提高。陳盟松表示,臺灣紅龍果除容易碰上炭疽病、果腐病等貯藏性病害外,鱗片萎縮乾枯導致外觀不佳,都是外銷上需解決的一大問題。「應用微生物製劑防治紅龍果病蟲害,是往後的研究方向。」他們與南方園藝研究院交流時了解到,有些外銷國家對於越南紅龍果的農藥殘留量有疑慮,因此南方園藝研究院近年開發微生物製劑,目前已經有木黴菌微生物製劑上市。臺灣紅龍果外銷市場包含中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若能以越南外銷經驗為借鏡,找出合適的外銷之路,勢必可以擴大市場,讓更多人吃到優質的臺灣紅龍果。
文/郭怡欣 圖片提供/陳盟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近年來,臺灣紅龍果品種培育有成、栽培技術提升,越來越多人投入紅龍果產業,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顯示,2015 年全臺紅龍果產量約43,631.44 公噸。臺中場果樹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陳盟松、生物資材應用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郭建志於2015 年前往越南考察紅龍果產業,除了與越南農業科學院南方園藝研究院(Southern Hort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SOFRI)交流外,也到平順省、前江省、隆安省3 大產區實地探查紅龍果種植狀況。
越南紅龍果產業概況
越南紅龍果種植面積約3.6 萬公頃,其中位於中南沿海的平順省為主要產區,約有2.4 萬公頃,隆安省約6,000 公頃,以及前江省4,200 公頃。目前越南種植品種以白肉種為主,但也朝紅肉種方向邁進,南方園藝研究院已育成兩個紅肉種品種:Long Dinh No.1(LD-1),果肉紅色,於2005 年推廣種植;果肉為紫紅色的LD-5 則於2010 年品種授權於種苗業者。陳盟松表示,現在越南紅肉種紅龍果的育種目標,除大果、高糖度外,果實外觀方面,紅色果皮搭配綠色的鱗片為最佳組合,「但臺灣則是以紅色果皮搭配紅色鱗片為主,有明顯差異。」越南紅龍果生產以外銷導向為主,約有80%的紅龍果進行外銷,在2014 年的出口值高達2.8 億美元,為越南重要的外銷農產品,其主要出口國為中國、泰國、印尼,歐美地區則有荷蘭、西班牙、德國、英國、加拿大與美國等國家。
而在內銷市場部分,陳盟松與郭建志前往胡志明市各蔬果類型賣場調查,了解到越南紅龍果一般果重為500 ~ 650 公克,路邊攤販所售白肉種紅龍果為每公斤4 萬越南盾(約新臺幣53 元)、超市則為每公斤4.5 萬越南盾(約新臺幣60 元)。「大部分紅龍果外觀上有鱗片長、轉色不佳的狀況。」陳盟松說,超市販售的紅肉種紅龍果,果肉清脆、呈淡粉紅色,糖度達17°Brix,具有獨特風味,但外表有介殼蟲附著在鱗片基部,可能和栽培管理且田間管理與蟲害防治較粗放有關;此外,由於曾前往產地參訪,他們發現產地與消費市場的價格竟有10 倍以上的價差,產區路邊販售價為每公斤3 ~ 4 千越南盾(約新臺幣4 ~ 5.3 元),他們推測:「紅龍果的價格應掌握在集貨商或批發商手上。」
越南紅龍果種植現場直擊
平順省為越南紅龍果第1 大產區,栽培面積超過2.4 萬公頃,在2014 年的產量更有430,120 公噸。陳盟松說,驅車進入平順省後,公路兩旁皆是綿延不絕的紅龍果園,隨處更可看到集貨場正進行果實集貨與包裝的工作,「這些產品大部分經由公路系統運送到中國。」這次他們前往參觀的果園,是在平順省紅龍果栽培相當優良的果園,年平均產量可達每公頃40 公噸,果實栽培主要以單柱式草生栽培,並搭配噴灌設備;此處的樹冠層數多、肉質莖數量超過300 枝,郭建志觀察到,紅龍果的植株無明顯莖潰瘍病的情形,僅樹冠層頂部有明顯晒傷後出現褐化現象,但部分枝條則出現圓形的退綠黃斑。
此處的植株1 株約有150 粒果實,在留果選擇上,越南農民採1 肉質莖留1 果的做法,陳盟松說:「那時是綠果期,植株上的果實非常飽滿、鱗片堅挺厚實,每顆都有長到600 克以上的潛力!」實際品嘗其果園的紅龍果,測得糖度達19°Brix,果肉清脆、無草腥味、品質優良,與臺灣產的紅龍果不相上下;但他也說,此果園農民為增進紅龍果轉色,開始試著使用報紙覆蓋果實表面,可是在外觀方面仍是臺灣的色澤較佳,「越南果實轉色不佳可能與果實發育過程中有使用勃激素、未使用套袋以及向陽面直接照光等原因有關。」
外銷分級包裝與貯運
越南紅龍果產業以外銷為主,2005 年起由南方園藝研究院輔導與推動,在果園栽培管理上導入EUREP GAP 制度(歐盟良好農業規範);此外,在2014 年時已有超過8千公頃的果園獲得GLOBAL G.A.P.(全球優良農業規範)或Viet GAP 的認證,為越南紅龍果順利出口到世界各國的一大優勢。位於平順省的皇后包裝場(Hoang Hau Dragon Fruit Farm)也是陳盟松與郭建志前往越南訪查的一大重點。陳盟松表示,皇后包裝場區十分廣大,可以分為3 大區塊:果實集貨區、包裝作業區、冷藏區。他並解說包裝場的狀況,農戶提供的果品一開始會被送到場區前的大集貨區,由10 多位工作人員一一檢視紅龍果的外觀及是否有病蟲害問題,然後將果品依不同等級分類;接著到包裝區,當場共有3 條作業線,每條作業線上共有10 名工人,他們將分級好的果品放入裝有熟石灰(氫氧化鈣)的水中浸泡3 ~ 5 分鐘,瀝除多餘的水分後即放入打有小洞的透明塑膠袋,30顆放1 箱,且在箱子四周均打4 個孔洞,最後放入冷藏庫內預冷存放。
「目前越南紅龍果病害問題嚴重,損失率可達30%。」包裝場的負責人向他們解釋,其中主要的病害是炭疽病及少數的莖潰瘍病,因為炭疽病可以潛伏感染,在田間還沒出現病徵就被送到包裝場,隨著放置時間越久,疾病會傳染周圍的果實,造成情況更加嚴重,「可能是利用熟石灰水僅能對細菌病原有殺菌功效,但對真菌類的病原菌,尤其是儲藏型病害──炭疽病效果不理想。」郭建志分析。
臺灣紅龍果外銷突破口
實際訪視越南紅龍果產區、了解當地對外銷果物的處理後,陳盟松與郭建志對於臺灣紅龍果外銷上提出幾項建議:「產區規劃與果園良好作業規範相當重要。」陳盟松認為越南的紅龍果產業非常明確以外銷為導向,他們在出口貿易的相關設備與規範制定非常詳細,若臺灣欲做外銷,須做好產區規劃,使有足夠且穩定的量供至國際市場;而近年來,國際上對於果品安全、果園作業管理規範相當重視,「獲得GLOBAL G.A.P. 認證為生產業者的作業管理基本項目!」他也提及,雖臺灣已推行GLOBAL G.A.P. 與TGAP 認證多年,但若要用於紅龍果產業外銷,得有進一步的審視與調整。
另外,在果物比較上,由於越南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植物賀爾蒙,造成轉色不佳,有些果皮無法轉紅仍為綠皮,但也因為這樣,紅龍果的果皮與鱗片增厚,果實的貯運與櫥架壽命提高。陳盟松表示,臺灣紅龍果除容易碰上炭疽病、果腐病等貯藏性病害外,鱗片萎縮乾枯導致外觀不佳,都是外銷上需解決的一大問題。「應用微生物製劑防治紅龍果病蟲害,是往後的研究方向。」他們與南方園藝研究院交流時了解到,有些外銷國家對於越南紅龍果的農藥殘留量有疑慮,因此南方園藝研究院近年開發微生物製劑,目前已經有木黴菌微生物製劑上市。臺灣紅龍果外銷市場包含中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若能以越南外銷經驗為借鏡,找出合適的外銷之路,勢必可以擴大市場,讓更多人吃到優質的臺灣紅龍果。
文/郭怡欣 圖片提供/陳盟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上一篇
「夏雪」芒果栽培管理
下一篇
紅龍果外銷競爭力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3%
我喜歡:31%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