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擺脫路邊叫賣 新型態自產自銷興起
刊登日:107/02/21
4,469
對農產品自產自銷的印象,如果還停留在農民開小發財車在路邊叫賣的景象,可就大錯特錯了。農產品整體供應鏈從生產、分級、運輸到販售,每個環節都各有專業,其模式也會隨著經濟發展、交通運輸、生活型態及人口結構而產生變化。隨著工商業發展,農產運銷環節出現了販運商、集貨商、批發商、零售商等,再加上傳統批發市場、物流中心、超級市場、量販店與便利商店等通路,構成了今日複雜的供銷體系。但網路普及,再加上低溫物流、電子商務、社群媒體與行動通訊興起,對有意擺脫盤商或通路制約,而嘗試自產自銷的農民來說,不但有新選擇,也帶來新契機。有別於傳統路邊叫賣,新型態的自產自銷可以結合宅配、農民市集、電商平臺、社群行銷等工具,讓農民可直接了解消費者喜好,也讓消費者認識農產品生產過程與來源,建構對彼此的信任。
農產品運銷路徑比一比
傳統的自產自銷,主要是農民採收、理貨後,將農產品載到傳統市場販售。這種販售模式在現在的早市、黃昏市場都還看得到。部分農民還當起小盤商,收購其他農民的產品,增加販售種類,甚至還打出在地口碑。現行農產品主要銷售模式,在專業分工下,還是以販運商、批發市場、零批商、零售商等路徑為主。這是由於農產品採收後欲交給消費者,還需經過運輸才能送到市場,如果單一農民的產品數量不足以裝滿一輛貨車,販運商就需要做產地集貨。農產品從產地運到市場前,還要經過理貨、預冷、分級、裝箱或包裝等作業,不是所有農民都有充足時間或人力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因此販運商、集貨商、農會產銷班或合作社就扮演起重要的採後處理、集貨與運銷角色。接著,承銷人在批發市場批貨後,用批發或零售的方式提供給傳統市場業者、零售商、餐廳或團膳業者,消費者再依需求購買農產品。
超級市場、量販店崛起,販售策略採取消費者需求導向,需求供應的品項多樣且量大,再加上蔬果、米糧、水產、畜產或花卉的運銷流程、產品規格與品質要求都不同,因此能專業處理包裝、配送及流通的農產公司或物流中心,就顯得非常重要。此外,農產品不會生產多少就賣多少,都會有儲藏設備以調節供需。不同農產品所需的儲藏溫度、濕度、方法都不同,甚至連冰庫設備、進出貨的調節機制與環境衛生規範都需因農產品特性制宜。如果農產品要取得有機或產銷履歷等驗證,動線規劃都需考量避免交叉汙染。新型態的農民自產自銷,大多藉由電子商務平臺銷售,透過網路、電話直接媒合生產者與消費者,進行訂單處理。雖然看上去運銷過程簡化許多,但同樣的分級、包裝、運輸、儲藏等環節要求,一個都不能少,有些電商也會跟販運商(盤商)一樣,到產地了解農產品狀況。實務上,部分農民進行的工作流程,會從農產品採收後一直處理到包裝完成,以便物流業者配送。也有電商在農民供應農產品後,進行後續的理貨及包裝,甚至成立物流中心,配送至消費者手中,或與消費地的店家合作,方便消費者取貨。在配送過程中,物流業者非常重要。屬於一般批發性質或不冷藏的農產品,大多以價格較便宜的貨運方式運送,但需要冷藏、冷凍,或是經濟價值較高的農產品,會選擇宅配。由於物流業者服務對象是單一農戶,成本反而比傳統販運商的運費來得高。所幸,網路便利與社群媒體興起,有些消費者會直接串聯其他消費者共同購買農產品,成為社群型或社區型的團購經濟。這樣的好處是,消費者可在網路上與農民溝通,而農民除了透過宅配,也可以透過農夫市集,到都市讓消費者了解自己的農產品,爭取更多支持並建立品牌。
選擇新型態自產自銷前 應做好評估
新型態的自產自銷崛起,並不代表現行的農業銷售供應體系會沒落。以目前消費市場常見的有機農產品為例,由於數量較少、成本較高,許多農民會選擇直接販售給消費者;但有研究(如下表)指出,在歐洲16個國家的有機消費市場中,農民直銷比例最高的希臘,只約占30%左右,而有機農產品銷售透過運銷商為主(比例超過50%)的有8 個國家,有些國家甚至高達90%。因此對農民來說,評估是否要採取自產自銷,應該先檢視本身的條件與能力,再選擇配合良好的通路,才是重點所在。農民選擇銷售通路,要考量的因素很多,沒有正確答案,只有適合與否的問題。這可從生產與成本、驗證、食品安全等三方面來談。
一、生產與成本比較
對於農民而言,農產品能夠賣出好價格確實重要,但扣除天候、市場供需、炒作等因素,好價格的關鍵主要在於農產品品質,如果無法穩定供應,更難談銷售。許多農民認為,自產自銷賺得比較多,因為不像交給盤商,會有層層的費用「剝削」,收入較低。但研究(如下表)指出,直接銷售的單價較高,管銷成本也高,主要在於人工進行接受訂貨、處理帳務、包裝、分貨、送貨等,工作繁重。而間接銷售的運輸成本(托運費)雖較直接銷售為高,但由於間接銷售能處理農產品的量能較高,因此總收益仍是間接販售較好。
二、是否要加入驗證
國內目前主要占大宗的驗證農產品以產銷履歷、有機驗證為主。無論選擇哪一種,都需要花一筆費用。雖然政府提供部分補助,但身為農場經營者,應當思考假設沒有補助,農產品是否還要繼續做驗證?以申請產銷履歷來說,農民如果透過產銷履歷,能夠掌握作物種植的時間、施肥量與用藥劑量,協助控管成本與品質,並有助於環境管理與建立銷售通路,就可以考慮加入。反之,農民本身的經營管理穩定到位,銷售通路也很健全,加入產銷履歷驗證的動機與必要性就不是那麼強了,但往往經營穩定的,多會維持驗證。
三、能否滿足消費者對食安的需求
由於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頻傳,消費者對於農產品資訊透明化、是否安全的關注程度提高。消費者最常關注的除了農藥殘留,也包括是否有驗證標章,以及作物、土壤重金屬、灌溉水質與使用的農業資材是否合格、栽種方式是否重視維護農場生態環境等。面對消費者的需求,農民要如何面對?農民想要做有機驗證,可能得先取土壤、灌溉水去各地區農業改良場送驗六大重金屬,大致了解是否有超標風險;開始種植的時候,如果有廠商拿著沒寫成分的肥料,說非常有效,到底要不要使用?但又擔心亂加其他物質,是否會導致檢驗時被驗出重金屬超標或不得檢出的藥劑。好不容易農產品快要採收,結果遇到颱風要來,但通路說沒有農藥殘留報告,不給進貨,只能咬牙多花錢送急件給檢驗公司出報告;某天,如果有消費者說想來農場參觀,結果都在問那是什麼昆蟲、鳥類,問農場的生態豐富嗎?農民又擔心不具備充足的生態學專業知識,會跟消費者講錯。這些都是農民做自產自銷時會面臨的課題與挑戰。1 天只有24 小時,農民該如何有效分配工作、管理時間,在工作、家庭與休閒生活取得平衡?以下整理作息時間表,提供有意從事自產自銷的農民參考。
網路新型態帶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改變
資料來源/《台灣農產運銷發展史》
1. 減少中間轉手次數,直接與消費者議價。
2. 生產者可增加更多樣的農產品銷售管道,靈活調整供貨。
3. 直接販售給消費者,有助於建立品牌。
4. 可以當日採收,隔日送達,部分區域甚至能配合上午採收下午送達,農產品新鮮度較高。
5. 宅配可提供代收貨款等金流服務,便於消費者及生產者對帳。
【關鍵字】
臺灣上網型態
根據資策會FIND 研究指出,至2015 年12 月底止,臺灣經常上網人口已經突破1,100 萬人(如表1),相當於每2 人就有1 人經常上網。受訪者當中,有78.3%(如表2)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曾在手機上消費的民眾中,有80.9%的消費模式為「免費下載App,購買內建式產品或服務」。
網路購物
網路購物,指的是不需要出門,透過網路就可選購想要的產品。這方法改變了傳統創業的型態,只要有臺電腦甚至手機,就能夠販售商品,下表為既有的網路購物模式。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加上線上線下整合已成趨勢,相信會有更多不同網路模式出現。
由網路發展起來的購物途徑
網站商店街開店:在既有的網路平臺、商城上面購買或承租空間,開店販售農產品。
網站自行開店:自行架設網站開店販售農產品。
電商:將農產品提供給電子商務廠商進行販售,包含像宅配業者或其他私人機構的網路方式販售。
部落格:自行在部落格,或是請部落客撰寫推薦文促銷農產品。
社群媒體:在社群內的個人或社團頁面撰寫、拍攝影音等方式,進行農產品推廣或故事行銷。
(資料來源/《台灣農產運銷發展史》)
宅配
「宅配」一語源自日本,即配送到家的意思。有別於傳統貨運採「點對點」的配送,宅配不但可到府取貨,並且還能指定時間送貨到達住家,或搭配便利商店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但部分公司對物件寄送規格要求較嚴,運送費也較高,近年也發生到貨品質不佳(例如丟包)、供應冷鏈失溫的問題,農民選擇業者時,最好多加打聽與比較。
農夫市集
在都市化還不發達的年代,常見農民帶著農產品到市集叫賣。時至今日,社會大眾越來越在意食物來源的透明化,再加上有機農業逐漸受到重視,許多農民期待不經過盤商,直接到農夫市集銷售農產品給消費者。雖然這並非是多數農民主要的銷售管道,但農夫市集有助於促進農民與消費者間的溝通與認識,因而逐漸受到重視。
文/何嘉浩 (6708豐年)
農產品運銷路徑比一比
傳統的自產自銷,主要是農民採收、理貨後,將農產品載到傳統市場販售。這種販售模式在現在的早市、黃昏市場都還看得到。部分農民還當起小盤商,收購其他農民的產品,增加販售種類,甚至還打出在地口碑。現行農產品主要銷售模式,在專業分工下,還是以販運商、批發市場、零批商、零售商等路徑為主。這是由於農產品採收後欲交給消費者,還需經過運輸才能送到市場,如果單一農民的產品數量不足以裝滿一輛貨車,販運商就需要做產地集貨。農產品從產地運到市場前,還要經過理貨、預冷、分級、裝箱或包裝等作業,不是所有農民都有充足時間或人力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因此販運商、集貨商、農會產銷班或合作社就扮演起重要的採後處理、集貨與運銷角色。接著,承銷人在批發市場批貨後,用批發或零售的方式提供給傳統市場業者、零售商、餐廳或團膳業者,消費者再依需求購買農產品。
超級市場、量販店崛起,販售策略採取消費者需求導向,需求供應的品項多樣且量大,再加上蔬果、米糧、水產、畜產或花卉的運銷流程、產品規格與品質要求都不同,因此能專業處理包裝、配送及流通的農產公司或物流中心,就顯得非常重要。此外,農產品不會生產多少就賣多少,都會有儲藏設備以調節供需。不同農產品所需的儲藏溫度、濕度、方法都不同,甚至連冰庫設備、進出貨的調節機制與環境衛生規範都需因農產品特性制宜。如果農產品要取得有機或產銷履歷等驗證,動線規劃都需考量避免交叉汙染。新型態的農民自產自銷,大多藉由電子商務平臺銷售,透過網路、電話直接媒合生產者與消費者,進行訂單處理。雖然看上去運銷過程簡化許多,但同樣的分級、包裝、運輸、儲藏等環節要求,一個都不能少,有些電商也會跟販運商(盤商)一樣,到產地了解農產品狀況。實務上,部分農民進行的工作流程,會從農產品採收後一直處理到包裝完成,以便物流業者配送。也有電商在農民供應農產品後,進行後續的理貨及包裝,甚至成立物流中心,配送至消費者手中,或與消費地的店家合作,方便消費者取貨。在配送過程中,物流業者非常重要。屬於一般批發性質或不冷藏的農產品,大多以價格較便宜的貨運方式運送,但需要冷藏、冷凍,或是經濟價值較高的農產品,會選擇宅配。由於物流業者服務對象是單一農戶,成本反而比傳統販運商的運費來得高。所幸,網路便利與社群媒體興起,有些消費者會直接串聯其他消費者共同購買農產品,成為社群型或社區型的團購經濟。這樣的好處是,消費者可在網路上與農民溝通,而農民除了透過宅配,也可以透過農夫市集,到都市讓消費者了解自己的農產品,爭取更多支持並建立品牌。
選擇新型態自產自銷前 應做好評估
新型態的自產自銷崛起,並不代表現行的農業銷售供應體系會沒落。以目前消費市場常見的有機農產品為例,由於數量較少、成本較高,許多農民會選擇直接販售給消費者;但有研究(如下表)指出,在歐洲16個國家的有機消費市場中,農民直銷比例最高的希臘,只約占30%左右,而有機農產品銷售透過運銷商為主(比例超過50%)的有8 個國家,有些國家甚至高達90%。因此對農民來說,評估是否要採取自產自銷,應該先檢視本身的條件與能力,再選擇配合良好的通路,才是重點所在。農民選擇銷售通路,要考量的因素很多,沒有正確答案,只有適合與否的問題。這可從生產與成本、驗證、食品安全等三方面來談。
一、生產與成本比較
對於農民而言,農產品能夠賣出好價格確實重要,但扣除天候、市場供需、炒作等因素,好價格的關鍵主要在於農產品品質,如果無法穩定供應,更難談銷售。許多農民認為,自產自銷賺得比較多,因為不像交給盤商,會有層層的費用「剝削」,收入較低。但研究(如下表)指出,直接銷售的單價較高,管銷成本也高,主要在於人工進行接受訂貨、處理帳務、包裝、分貨、送貨等,工作繁重。而間接銷售的運輸成本(托運費)雖較直接銷售為高,但由於間接銷售能處理農產品的量能較高,因此總收益仍是間接販售較好。
二、是否要加入驗證
國內目前主要占大宗的驗證農產品以產銷履歷、有機驗證為主。無論選擇哪一種,都需要花一筆費用。雖然政府提供部分補助,但身為農場經營者,應當思考假設沒有補助,農產品是否還要繼續做驗證?以申請產銷履歷來說,農民如果透過產銷履歷,能夠掌握作物種植的時間、施肥量與用藥劑量,協助控管成本與品質,並有助於環境管理與建立銷售通路,就可以考慮加入。反之,農民本身的經營管理穩定到位,銷售通路也很健全,加入產銷履歷驗證的動機與必要性就不是那麼強了,但往往經營穩定的,多會維持驗證。
三、能否滿足消費者對食安的需求
由於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頻傳,消費者對於農產品資訊透明化、是否安全的關注程度提高。消費者最常關注的除了農藥殘留,也包括是否有驗證標章,以及作物、土壤重金屬、灌溉水質與使用的農業資材是否合格、栽種方式是否重視維護農場生態環境等。面對消費者的需求,農民要如何面對?農民想要做有機驗證,可能得先取土壤、灌溉水去各地區農業改良場送驗六大重金屬,大致了解是否有超標風險;開始種植的時候,如果有廠商拿著沒寫成分的肥料,說非常有效,到底要不要使用?但又擔心亂加其他物質,是否會導致檢驗時被驗出重金屬超標或不得檢出的藥劑。好不容易農產品快要採收,結果遇到颱風要來,但通路說沒有農藥殘留報告,不給進貨,只能咬牙多花錢送急件給檢驗公司出報告;某天,如果有消費者說想來農場參觀,結果都在問那是什麼昆蟲、鳥類,問農場的生態豐富嗎?農民又擔心不具備充足的生態學專業知識,會跟消費者講錯。這些都是農民做自產自銷時會面臨的課題與挑戰。1 天只有24 小時,農民該如何有效分配工作、管理時間,在工作、家庭與休閒生活取得平衡?以下整理作息時間表,提供有意從事自產自銷的農民參考。
網路新型態帶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改變
資料來源/《台灣農產運銷發展史》
1. 減少中間轉手次數,直接與消費者議價。
2. 生產者可增加更多樣的農產品銷售管道,靈活調整供貨。
3. 直接販售給消費者,有助於建立品牌。
4. 可以當日採收,隔日送達,部分區域甚至能配合上午採收下午送達,農產品新鮮度較高。
5. 宅配可提供代收貨款等金流服務,便於消費者及生產者對帳。
【關鍵字】
臺灣上網型態
根據資策會FIND 研究指出,至2015 年12 月底止,臺灣經常上網人口已經突破1,100 萬人(如表1),相當於每2 人就有1 人經常上網。受訪者當中,有78.3%(如表2)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曾在手機上消費的民眾中,有80.9%的消費模式為「免費下載App,購買內建式產品或服務」。
網路購物
網路購物,指的是不需要出門,透過網路就可選購想要的產品。這方法改變了傳統創業的型態,只要有臺電腦甚至手機,就能夠販售商品,下表為既有的網路購物模式。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加上線上線下整合已成趨勢,相信會有更多不同網路模式出現。
由網路發展起來的購物途徑
網站商店街開店:在既有的網路平臺、商城上面購買或承租空間,開店販售農產品。
網站自行開店:自行架設網站開店販售農產品。
電商:將農產品提供給電子商務廠商進行販售,包含像宅配業者或其他私人機構的網路方式販售。
部落格:自行在部落格,或是請部落客撰寫推薦文促銷農產品。
社群媒體:在社群內的個人或社團頁面撰寫、拍攝影音等方式,進行農產品推廣或故事行銷。
(資料來源/《台灣農產運銷發展史》)
宅配
「宅配」一語源自日本,即配送到家的意思。有別於傳統貨運採「點對點」的配送,宅配不但可到府取貨,並且還能指定時間送貨到達住家,或搭配便利商店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但部分公司對物件寄送規格要求較嚴,運送費也較高,近年也發生到貨品質不佳(例如丟包)、供應冷鏈失溫的問題,農民選擇業者時,最好多加打聽與比較。
農夫市集
在都市化還不發達的年代,常見農民帶著農產品到市集叫賣。時至今日,社會大眾越來越在意食物來源的透明化,再加上有機農業逐漸受到重視,許多農民期待不經過盤商,直接到農夫市集銷售農產品給消費者。雖然這並非是多數農民主要的銷售管道,但農夫市集有助於促進農民與消費者間的溝通與認識,因而逐漸受到重視。
文/何嘉浩 (6708豐年)
上一篇
甘藷醬輕鬆在家動手做
下一篇
毛豆合理化施肥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7%
我喜歡:6%
很實用:11%
夠新奇:0%
普普啦:17%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阿照(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2/22
人們生活型態是群居~大家喜歡逛夜市就如同喜歡逛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