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蓮霧生產減農藥 吃得安心更健康
刊登日:107/03/14
67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改場)重視有機農業的推廣,為使蓮霧種植能減少用藥,於是在宜蘭縣員山鄉的農民田區,進行蓮霧病蟲害非農藥防治的田間試驗,希望可逐步建立農民減少施用農藥的信心。
夏日炎炎,是品嘗多種水果的好季節,蓮霧富含大量的纖維和果膠,能幫助消化、軟化糞便、促進腸道蠕動,且因水分含量高、糖分少,也是愛美女性們減肥的好幫手。一般來說,想要挑選好吃的蓮霧,建議消費者應注意果實要新鮮、果粒大且飽滿、果面光亮無傷口和病蟲害、果色越深暗紅越好,及果臍開展者為佳。根據2015 年農業統計年報,臺灣蓮霧栽培面積為3,849 公頃,總產量65,775 公噸,主要集中於高屏地區,約占全國85%。而宜蘭縣栽培面積174 公頃居第4 位,主要分布於員山、冬山及頭城,主要經濟栽培品種為南洋種及大果種。在宜蘭縣員山鄉,蓮霧產銷班目前有一吉園圃班,採用有機質肥料及套袋技術,並推廣合理化施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益。
花5 年田間試驗 讓蓮霧成功減藥
花改場重視有機農業的推廣,也同時注意到慣行農民想嘗試減藥時缺乏信心及遇到的技術問題,尤其是長期栽培作物中的果樹,若1 年1 收,所需承擔的失敗風險讓許多農民決定維持現況,而裹足不前。蓮霧是宜蘭縣員山鄉的特色果樹,花改場為逐步建立果農減藥的信心,花改場植物保護研究室從2012 年便開始著手蓮霧病蟲害非農藥防治的田間試驗。由於宜蘭地區降雨豐沛,對蓮霧病蟲害防治是一大挑戰,經長年田間觀察發現,蓮霧的好發病害為果腐病、炭疽病及黑腐病;主要蟲害為薊馬及果實蠅,花改場一開始從會造成果實腐爛的主要病害(果腐病)防治開始著手,在員山鄉合作農戶湯榮賢班長的田區進行防病資材之初步篩選,考量生產面上的實務操作經驗,不時關心蓮霧的生育狀況,並將田間調查結果與農民討論,及檢討未來如何調整方向,最終感到病蟲害防治還是「預防勝於治療,掌握關鍵時機才是王道」。
建議在病害防治部分,農民可自蓮霧盛花期開始,定期噴施亞磷酸1,000 倍混合枯草桿菌500 倍至套袋,在採收時將上述處理成果與慣行農藥(亞托敏、賽普護汰寧)比較,發現確實可有效防治果腐病,且有兼防疫病的效果。在防病的部分,得出非農藥資材有機會取代部分化學藥劑後,接著則以容易產生抗藥性的薊馬作為目標防治對象,與另一位有心從事有機的農民李建東合作,建議其提早於合臍期套袋(一般在地農民多於幼果期,甚至至中果期才套袋),並於花期連續施用苦楝油進行防治,且另外設置不處理及農藥處理對照組。結果採收時調查薊馬危害程度,苦楝油處理組確實有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效果近於農藥賽洛寧。
農藥殘留未檢出 果園採果更安心
為了讓消費者吃到健康安全的蓮霧,花改場歷時數年所研發出的減農藥防治技術,整套落實於李建東的田區,並成功證實搭配非農藥資材,進行整合性管理,對病蟲害防治成效良好,所以得以於2017年6 月1 日召開「蓮霧病蟲害非農藥防治示範圃觀摩會」,觀摩會可看到非農藥示範區的果實色澤鮮紅豔麗,果汁豐富,甜度約達10 ~ 12 度,最高可達14 度,具有傳統好風味,且其病蟲害發生情形與農藥慣行區差異不大,可做到農藥殘留未檢出(N.D.),實屬難得。花改場植物保護研究室說明,多年來於田間長期觀察病蟲害,並與宜蘭在地農民共同努力嘗試,進行蓮霧病蟲害非農藥防治田間試驗,鼓勵農民善用非農藥資材取代部分化學用藥,可有效降低農藥殘留風險,讓消費者品嘗到宜蘭用心生產的安全農產品。
李建東的示範田之蓮霧全年懸掛黃色黏紙誘殺薊馬、果實蠅和蛾類害蟲,並於花期開始時連續施用亞磷酸、枯草桿菌及苦楝油混合液;遵循花改場建議,提早套袋及全年懸掛甲基丁香油誘殺器,且特別注意田間衛生,並未另外使用果實蠅防治藥劑,至採收時,發現此種減藥生產模式除了能有效降低果腐病及薊馬危害之外,其園區之果實蠅危害率亦不到0.5%。李建東表示,雖然非農藥資材成本比農藥高些,但考慮到可減少噴施化學農藥對自身身體健康之影響,且降低化學藥劑對生態環境的衝擊,生產出同時兼顧生態與生產的優質蓮霧,非常值得。此外,他的示範果園有開放一般民眾採果,現今好不容易成功達成農藥殘留未檢出,不僅讓他對未來朝向有機發展更具信心,也讓消費者們吃得更安心,更是大小
朋友們食農教育的好場域。
用心照顧作物 得到回饋更多
花改場建議農民切勿過度依賴化學藥劑防治,並避免長期使用相同作用機制之農藥,以免病原菌產生抗藥性而影響防效。另外也需時常巡田關心田區及注意天氣狀況,做好田間衛生,適度修剪病枝及徒長枝,使果樹通風良好,減少病蟲害發生,亦有利藥劑噴施時接觸植體。
農民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施用推薦藥劑,如欲施用非農藥資材,可自盛花期開始噴施亞磷酸1,000 倍、枯草桿菌500倍及苦楝油800 倍混合液,配製時請先中和亞磷酸,再添加微生物製劑及油劑,每7 天施用1 次,連續施用至套袋。套袋時機則提早於合臍期或幼果期進行,可有效避免果實蠅危害及降低果腐率;果園長期懸掛黃色黏紙也可有效誘殺薊馬及果實蠅,並建議全年於園區外懸掛甲基丁香油,以誘引果實蠅成蟲(雄蟲)及降低田間蟲口密度。做好上述田間栽培管理及搭配非農藥防治技術,有助農民成功達到藥劑減量,其中最先受惠的就是實行噴藥的農民本人。在維持一定收益的情況下,希望用心照顧和生產的農產品,也能同時兼顧環境生態,讓臺灣農業永續發展。
文˙ 圖/蔡依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豐年6707)
夏日炎炎,是品嘗多種水果的好季節,蓮霧富含大量的纖維和果膠,能幫助消化、軟化糞便、促進腸道蠕動,且因水分含量高、糖分少,也是愛美女性們減肥的好幫手。一般來說,想要挑選好吃的蓮霧,建議消費者應注意果實要新鮮、果粒大且飽滿、果面光亮無傷口和病蟲害、果色越深暗紅越好,及果臍開展者為佳。根據2015 年農業統計年報,臺灣蓮霧栽培面積為3,849 公頃,總產量65,775 公噸,主要集中於高屏地區,約占全國85%。而宜蘭縣栽培面積174 公頃居第4 位,主要分布於員山、冬山及頭城,主要經濟栽培品種為南洋種及大果種。在宜蘭縣員山鄉,蓮霧產銷班目前有一吉園圃班,採用有機質肥料及套袋技術,並推廣合理化施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益。
花5 年田間試驗 讓蓮霧成功減藥
花改場重視有機農業的推廣,也同時注意到慣行農民想嘗試減藥時缺乏信心及遇到的技術問題,尤其是長期栽培作物中的果樹,若1 年1 收,所需承擔的失敗風險讓許多農民決定維持現況,而裹足不前。蓮霧是宜蘭縣員山鄉的特色果樹,花改場為逐步建立果農減藥的信心,花改場植物保護研究室從2012 年便開始著手蓮霧病蟲害非農藥防治的田間試驗。由於宜蘭地區降雨豐沛,對蓮霧病蟲害防治是一大挑戰,經長年田間觀察發現,蓮霧的好發病害為果腐病、炭疽病及黑腐病;主要蟲害為薊馬及果實蠅,花改場一開始從會造成果實腐爛的主要病害(果腐病)防治開始著手,在員山鄉合作農戶湯榮賢班長的田區進行防病資材之初步篩選,考量生產面上的實務操作經驗,不時關心蓮霧的生育狀況,並將田間調查結果與農民討論,及檢討未來如何調整方向,最終感到病蟲害防治還是「預防勝於治療,掌握關鍵時機才是王道」。
建議在病害防治部分,農民可自蓮霧盛花期開始,定期噴施亞磷酸1,000 倍混合枯草桿菌500 倍至套袋,在採收時將上述處理成果與慣行農藥(亞托敏、賽普護汰寧)比較,發現確實可有效防治果腐病,且有兼防疫病的效果。在防病的部分,得出非農藥資材有機會取代部分化學藥劑後,接著則以容易產生抗藥性的薊馬作為目標防治對象,與另一位有心從事有機的農民李建東合作,建議其提早於合臍期套袋(一般在地農民多於幼果期,甚至至中果期才套袋),並於花期連續施用苦楝油進行防治,且另外設置不處理及農藥處理對照組。結果採收時調查薊馬危害程度,苦楝油處理組確實有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效果近於農藥賽洛寧。
農藥殘留未檢出 果園採果更安心
為了讓消費者吃到健康安全的蓮霧,花改場歷時數年所研發出的減農藥防治技術,整套落實於李建東的田區,並成功證實搭配非農藥資材,進行整合性管理,對病蟲害防治成效良好,所以得以於2017年6 月1 日召開「蓮霧病蟲害非農藥防治示範圃觀摩會」,觀摩會可看到非農藥示範區的果實色澤鮮紅豔麗,果汁豐富,甜度約達10 ~ 12 度,最高可達14 度,具有傳統好風味,且其病蟲害發生情形與農藥慣行區差異不大,可做到農藥殘留未檢出(N.D.),實屬難得。花改場植物保護研究室說明,多年來於田間長期觀察病蟲害,並與宜蘭在地農民共同努力嘗試,進行蓮霧病蟲害非農藥防治田間試驗,鼓勵農民善用非農藥資材取代部分化學用藥,可有效降低農藥殘留風險,讓消費者品嘗到宜蘭用心生產的安全農產品。
李建東的示範田之蓮霧全年懸掛黃色黏紙誘殺薊馬、果實蠅和蛾類害蟲,並於花期開始時連續施用亞磷酸、枯草桿菌及苦楝油混合液;遵循花改場建議,提早套袋及全年懸掛甲基丁香油誘殺器,且特別注意田間衛生,並未另外使用果實蠅防治藥劑,至採收時,發現此種減藥生產模式除了能有效降低果腐病及薊馬危害之外,其園區之果實蠅危害率亦不到0.5%。李建東表示,雖然非農藥資材成本比農藥高些,但考慮到可減少噴施化學農藥對自身身體健康之影響,且降低化學藥劑對生態環境的衝擊,生產出同時兼顧生態與生產的優質蓮霧,非常值得。此外,他的示範果園有開放一般民眾採果,現今好不容易成功達成農藥殘留未檢出,不僅讓他對未來朝向有機發展更具信心,也讓消費者們吃得更安心,更是大小
朋友們食農教育的好場域。
用心照顧作物 得到回饋更多
花改場建議農民切勿過度依賴化學藥劑防治,並避免長期使用相同作用機制之農藥,以免病原菌產生抗藥性而影響防效。另外也需時常巡田關心田區及注意天氣狀況,做好田間衛生,適度修剪病枝及徒長枝,使果樹通風良好,減少病蟲害發生,亦有利藥劑噴施時接觸植體。
農民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施用推薦藥劑,如欲施用非農藥資材,可自盛花期開始噴施亞磷酸1,000 倍、枯草桿菌500倍及苦楝油800 倍混合液,配製時請先中和亞磷酸,再添加微生物製劑及油劑,每7 天施用1 次,連續施用至套袋。套袋時機則提早於合臍期或幼果期進行,可有效避免果實蠅危害及降低果腐率;果園長期懸掛黃色黏紙也可有效誘殺薊馬及果實蠅,並建議全年於園區外懸掛甲基丁香油,以誘引果實蠅成蟲(雄蟲)及降低田間蟲口密度。做好上述田間栽培管理及搭配非農藥防治技術,有助農民成功達到藥劑減量,其中最先受惠的就是實行噴藥的農民本人。在維持一定收益的情況下,希望用心照顧和生產的農產品,也能同時兼顧環境生態,讓臺灣農業永續發展。
文˙ 圖/蔡依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豐年6707)
上一篇
胡麻產業走向省工模式
下一篇
外銷美生菜的預冷技術與未來趨勢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85%
我喜歡:7%
很實用:0%
夠新奇:4%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8/27
讚~
小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3/20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