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不散的風中糖香 不變的愛鄉濃情
刊登日:107/04/12
2,002
新竹縣寶山鄉特用作物(製糖甘蔗)產銷班第1班
「兩枝甘蔗平平長,毋知哪枝卡有糖;兩介阿妹平平高,毋知哪介情卡多。」是早期客家鄉村蔗農們在辛苦採收甘蔗時,隨興吟唱的一首客家歌謠,映照出的是甜滋滋的鄉村風情。這幾年在新竹縣寶山鄉新城村有一群樸實的客家鄉親們,展現了硬頸精神,要在糖業日漸沒落之時,重新尋回他們記憶中的古早味與歌謠中那幅純真而美好的光景。
新竹的風不只大,踏入寶山鄉新城村,這拂面而來的風還會捎來一陣淡淡的香甜氣息。寶山鄉由於高溫多雨且土壤為砂質土,整體環境相當適合種植甘蔗,自日治時期以來便一直是臺灣北部栽植原料甘蔗與生產蔗糖的重鎮,產量高居全臺之冠,被譽為「黑糖的故鄉」。臺灣目前僅存兩家生產黑糖之一,且已有百年歷史的寶山糖廠,在當時採用在地甘蔗所做出的精純黑糖,還是貢給日本天皇食用的極品呢!
新城在地耆老形容,「以前我們這邊一眼望去都是甘蔗田,每到煮糖,蔗糖在滾動時的香氣,可是連1公里外都還聞得到啊!」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產業型態轉變,種甘蔗的工資與運費逐漸提高,在不符成本下,蔗農開始轉種其他作物,以往田野間隨處可見的甘蔗,在村裡緩緩消失,新城村昔日產糖的繁華景象,也逐漸褪
為歷史記憶。
追尋往昔糖香味 產銷班復耕甘蔗
為了要找回記憶裡那隨風飄盪的陣陣古早糖香味,以及讓更多的民眾認識寶山的製糖文化與歷史,新城社區發展協會近幾年來集結了熱心村民與各方志工,發揮在地力量,開始活化休耕農地,積極復耕甘蔗,全力推廣蔗糖文化的傳承,而在前年更成立了北部地區唯一以製糖甘蔗為主要栽培作物的產銷班,產銷班班長李文榜的兒子李榮峰與媳婦王翎鳳,便是這幾年積極重振新城糖業的重要推手。
「我們新城這裡有百年糖廠也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但同樣面臨著農村人口老化與年輕人力外流的問題,唯有藉由經營穩定的產業,才能讓社區村落自闢財源永續發展,進而逐步推動社區老人關懷照護等相關社福工作,並吸引年輕人回鄉一起打拚。」李榮峰說,原本任職於鄉公所的他,在辭去工作,參加了水土保持局開設的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訓練課程後,便思考著要如何將新城的黑糖產業重新振興,也期望在推廣寶山糖文化同時,亦能回饋鄉里做好在地社福公益。
不經一番農事苦 哪得黑糖撲鼻香
甘蔗屬於熱帶作物,一般可分為兩大類,市面常見食用甘蔗又稱紅甘蔗,外皮墨紅色,皮脆、肉軟、水分含量較多,但甜度較低,因此適合食用。製糖甘蔗俗稱白甘蔗,外皮綠色,含糖量高且富含纖維質,環境適應力強,但因質地較粗硬並不適合直接鮮食。
李榮峰表示,目前產銷班10多位農友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輔導下,栽植的甘蔗採用ROC 16號品種,皆以無毒有機栽培、全莖苗平植方式種植。另外,依春植與秋植之分,採收時間亦有差異,一般春植大約12個月,秋植則需達18個月,而每年12月至隔年5月為主要的採收期。「種甘蔗跟多數農友一樣都是看天吃飯,如果遇到颱風,就要擔憂整片甘蔗園被強風吹得東倒西歪;遇到豪雨,又會導致甘蔗的甜度降低,這些都會影響當年收成的好壞。」王翎鳳說。
接著,要讓一根根辛苦砍收下來的甘蔗,化作成一粒粒散發天然蔗糖香的黑糖,可又要經過一串冗長而繁複的過程。傳統製糖會將壓榨過濾後的甘蔗汁倒入大鍋,然後放在紅磚砌的大灶上,煮到沸騰滾燙,連續煮4~6個小時直到水分蒸發收乾,這過程中還得一邊添柴火,一邊攪拌著甘蔗汁,避免煮焦,因此火候怎麼拿捏,全得靠師傅的老經驗,可以說是既耗時又費工。
細緻工法留原味 恆溫控管保安心
現在製糖不管是坊間糖廠採用的二砂糖還原方式,亦或是傳統將整把未經清洗的甘蔗直接下去熬煮,一般都會在製程中添加食用石灰,以隔離沉澱淨化雜質。但是李榮峰他們製作的手作烏糖(客語的黑糖)卻跟一般市售黑糖有很大的不同,他特別
強調,「我們的甘蔗砍收回來後,首先一定要用清水澈底洗淨後才去做壓榨,整個過程從採收、清洗、壓汁、過濾、加熱、攪拌、炒糖、冷卻到包裝,都是原汁原味沒有任何添加物的,做出來的糖每批顏色不大相同,大致偏金黃色,結晶顆粒大小不一,但是卻保有甘蔗的天然香氣,放入開水中就成了甘蔗汁,不像一般市售的黑糖顏色會顯得較黑較暗沉。」
黑糖是一種未經過化學提煉、精製程度低的糖,保留了較多的鈣、鉀、鐵、鎂及葉酸等礦物質與維生素,是精緻的白砂糖、冰糖中所沒有的,隨著近來吹起一股養生風潮,大家才重新發現它的營養價值及特殊風味。
然而,去年曾有雜誌報導黑糖製作加熱過程中會產生丙烯醯胺,有可能致癌,而引來消費者議論與恐慌,也讓黑糖業者受到不小衝擊,李榮峰解釋,「其實癥結點就是在煮糖溫度的控制,有些業者為了突顯焦糖味,讓熬煮溫度過高,卻沒想到因此導致黑糖的丙烯醯胺過量。我們目前採用半自動化設備來製糖,能穩定的將熬煮溫度控制在105~110℃間,大約2個小時就可完成。」他們將自產黑糖送交臺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GS)檢驗分析,報告結果是令人安心的丙烯醯胺未檢出。
推動產業融巧思 營造社區大家庭
李榮峰與王翎鳳夫妻倆在新城社區推動蔗糖產業,除了將產銷班農友種植的甘蔗製作成黑糖,打造自有品牌「新城風糖」,並規劃出複合式的休閒農業園區;王翎鳳還把當初向婆婆學習的「黑糖爆漿饅頭」加入巧思發揚光大,從單一口味研發到現在已有十多種口味的產品。「我們的饅頭全都是社區裡的婆婆媽媽,用我們自製的黑糖,純手工捏製,吃起來除了有淡淡的甘蔗香氣,在蒸熟過程中,裡面的糖粉受熱融化,一口咬下去還會有爆漿的驚喜感!」王翎鳳自信的說。生產黑糖饅頭也讓社區產業更加多元化,除了可以為遠嫁來臺的在地新住民與二度就業的社區媽媽創造就業機會,更讓傳統農村在面臨人力缺乏的情況下,找到一股新力量。而隨著黑糖相關產品打開知名度,今年新城社區甘蔗復耕面積已達5~6公頃左右。
致力於推廣蔗糖產業與文化的同時,李榮峰與王翎鳳仍不忘將成果回饋鄉里、做好在地社福公益,新城社區也是寶山鄉目前唯一的社區關懷據點。王翎鳳說,「我們透過社區發展協會,將大約20%盈餘回饋給社區,做老人關懷照護,包括供餐給樂齡學習中心的長輩,送點心給獨居老人,帶社區長輩出遊等。」李榮峰談到未來願景也說,「我們希望讓整個社區像個大家庭,在農村社區永續經營的架構下,用企業的角度來經營社區產業,實現在地老化的目標。」
常言道:「入寶山豈能空手而回!」走進寶山鄉「新城風糖休閒園區」,不但可以了解甘蔗製糖產業、看到如黃金般澄亮的黑糖、品嚐散發出淡淡蔗糖香的「黑糖爆漿饅頭」,更能夠深刻感受到這些和糖結緣一輩子的村民們,那股熱情的好客心與濃烈的愛鄉情。充滿「古早味」的事物,總讓人不禁回味再三,這或許是為什麼在物換星移、糖業逐漸沒落的今日,新城社區的居民們依舊能夠充滿向心力的凝聚共識團結在一起,努力把在地蔗糖文化一點一滴找回來的原因,因為對他們來說,重現再造新城的糖業與人文風情,讓社區持續飄盪著那抹淡淡古早糖香,所付出的一切心力都是深具意義且值得的。
新竹縣寶山鄉特用作物(製糖甘蔗)產銷班第1班
聯絡人:王翎鳳
地址:新竹縣寶山鄉寶新路2段251巷25號
電話:0975-123-994
採訪‧攝影/詹明輝 圖片提供/新城風糖(豐年 6616)
「兩枝甘蔗平平長,毋知哪枝卡有糖;兩介阿妹平平高,毋知哪介情卡多。」是早期客家鄉村蔗農們在辛苦採收甘蔗時,隨興吟唱的一首客家歌謠,映照出的是甜滋滋的鄉村風情。這幾年在新竹縣寶山鄉新城村有一群樸實的客家鄉親們,展現了硬頸精神,要在糖業日漸沒落之時,重新尋回他們記憶中的古早味與歌謠中那幅純真而美好的光景。
新竹的風不只大,踏入寶山鄉新城村,這拂面而來的風還會捎來一陣淡淡的香甜氣息。寶山鄉由於高溫多雨且土壤為砂質土,整體環境相當適合種植甘蔗,自日治時期以來便一直是臺灣北部栽植原料甘蔗與生產蔗糖的重鎮,產量高居全臺之冠,被譽為「黑糖的故鄉」。臺灣目前僅存兩家生產黑糖之一,且已有百年歷史的寶山糖廠,在當時採用在地甘蔗所做出的精純黑糖,還是貢給日本天皇食用的極品呢!
新城在地耆老形容,「以前我們這邊一眼望去都是甘蔗田,每到煮糖,蔗糖在滾動時的香氣,可是連1公里外都還聞得到啊!」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產業型態轉變,種甘蔗的工資與運費逐漸提高,在不符成本下,蔗農開始轉種其他作物,以往田野間隨處可見的甘蔗,在村裡緩緩消失,新城村昔日產糖的繁華景象,也逐漸褪
為歷史記憶。
追尋往昔糖香味 產銷班復耕甘蔗
為了要找回記憶裡那隨風飄盪的陣陣古早糖香味,以及讓更多的民眾認識寶山的製糖文化與歷史,新城社區發展協會近幾年來集結了熱心村民與各方志工,發揮在地力量,開始活化休耕農地,積極復耕甘蔗,全力推廣蔗糖文化的傳承,而在前年更成立了北部地區唯一以製糖甘蔗為主要栽培作物的產銷班,產銷班班長李文榜的兒子李榮峰與媳婦王翎鳳,便是這幾年積極重振新城糖業的重要推手。
「我們新城這裡有百年糖廠也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但同樣面臨著農村人口老化與年輕人力外流的問題,唯有藉由經營穩定的產業,才能讓社區村落自闢財源永續發展,進而逐步推動社區老人關懷照護等相關社福工作,並吸引年輕人回鄉一起打拚。」李榮峰說,原本任職於鄉公所的他,在辭去工作,參加了水土保持局開設的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訓練課程後,便思考著要如何將新城的黑糖產業重新振興,也期望在推廣寶山糖文化同時,亦能回饋鄉里做好在地社福公益。
不經一番農事苦 哪得黑糖撲鼻香
甘蔗屬於熱帶作物,一般可分為兩大類,市面常見食用甘蔗又稱紅甘蔗,外皮墨紅色,皮脆、肉軟、水分含量較多,但甜度較低,因此適合食用。製糖甘蔗俗稱白甘蔗,外皮綠色,含糖量高且富含纖維質,環境適應力強,但因質地較粗硬並不適合直接鮮食。
李榮峰表示,目前產銷班10多位農友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輔導下,栽植的甘蔗採用ROC 16號品種,皆以無毒有機栽培、全莖苗平植方式種植。另外,依春植與秋植之分,採收時間亦有差異,一般春植大約12個月,秋植則需達18個月,而每年12月至隔年5月為主要的採收期。「種甘蔗跟多數農友一樣都是看天吃飯,如果遇到颱風,就要擔憂整片甘蔗園被強風吹得東倒西歪;遇到豪雨,又會導致甘蔗的甜度降低,這些都會影響當年收成的好壞。」王翎鳳說。
接著,要讓一根根辛苦砍收下來的甘蔗,化作成一粒粒散發天然蔗糖香的黑糖,可又要經過一串冗長而繁複的過程。傳統製糖會將壓榨過濾後的甘蔗汁倒入大鍋,然後放在紅磚砌的大灶上,煮到沸騰滾燙,連續煮4~6個小時直到水分蒸發收乾,這過程中還得一邊添柴火,一邊攪拌著甘蔗汁,避免煮焦,因此火候怎麼拿捏,全得靠師傅的老經驗,可以說是既耗時又費工。
細緻工法留原味 恆溫控管保安心
現在製糖不管是坊間糖廠採用的二砂糖還原方式,亦或是傳統將整把未經清洗的甘蔗直接下去熬煮,一般都會在製程中添加食用石灰,以隔離沉澱淨化雜質。但是李榮峰他們製作的手作烏糖(客語的黑糖)卻跟一般市售黑糖有很大的不同,他特別
強調,「我們的甘蔗砍收回來後,首先一定要用清水澈底洗淨後才去做壓榨,整個過程從採收、清洗、壓汁、過濾、加熱、攪拌、炒糖、冷卻到包裝,都是原汁原味沒有任何添加物的,做出來的糖每批顏色不大相同,大致偏金黃色,結晶顆粒大小不一,但是卻保有甘蔗的天然香氣,放入開水中就成了甘蔗汁,不像一般市售的黑糖顏色會顯得較黑較暗沉。」
黑糖是一種未經過化學提煉、精製程度低的糖,保留了較多的鈣、鉀、鐵、鎂及葉酸等礦物質與維生素,是精緻的白砂糖、冰糖中所沒有的,隨著近來吹起一股養生風潮,大家才重新發現它的營養價值及特殊風味。
然而,去年曾有雜誌報導黑糖製作加熱過程中會產生丙烯醯胺,有可能致癌,而引來消費者議論與恐慌,也讓黑糖業者受到不小衝擊,李榮峰解釋,「其實癥結點就是在煮糖溫度的控制,有些業者為了突顯焦糖味,讓熬煮溫度過高,卻沒想到因此導致黑糖的丙烯醯胺過量。我們目前採用半自動化設備來製糖,能穩定的將熬煮溫度控制在105~110℃間,大約2個小時就可完成。」他們將自產黑糖送交臺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GS)檢驗分析,報告結果是令人安心的丙烯醯胺未檢出。
推動產業融巧思 營造社區大家庭
李榮峰與王翎鳳夫妻倆在新城社區推動蔗糖產業,除了將產銷班農友種植的甘蔗製作成黑糖,打造自有品牌「新城風糖」,並規劃出複合式的休閒農業園區;王翎鳳還把當初向婆婆學習的「黑糖爆漿饅頭」加入巧思發揚光大,從單一口味研發到現在已有十多種口味的產品。「我們的饅頭全都是社區裡的婆婆媽媽,用我們自製的黑糖,純手工捏製,吃起來除了有淡淡的甘蔗香氣,在蒸熟過程中,裡面的糖粉受熱融化,一口咬下去還會有爆漿的驚喜感!」王翎鳳自信的說。生產黑糖饅頭也讓社區產業更加多元化,除了可以為遠嫁來臺的在地新住民與二度就業的社區媽媽創造就業機會,更讓傳統農村在面臨人力缺乏的情況下,找到一股新力量。而隨著黑糖相關產品打開知名度,今年新城社區甘蔗復耕面積已達5~6公頃左右。
致力於推廣蔗糖產業與文化的同時,李榮峰與王翎鳳仍不忘將成果回饋鄉里、做好在地社福公益,新城社區也是寶山鄉目前唯一的社區關懷據點。王翎鳳說,「我們透過社區發展協會,將大約20%盈餘回饋給社區,做老人關懷照護,包括供餐給樂齡學習中心的長輩,送點心給獨居老人,帶社區長輩出遊等。」李榮峰談到未來願景也說,「我們希望讓整個社區像個大家庭,在農村社區永續經營的架構下,用企業的角度來經營社區產業,實現在地老化的目標。」
常言道:「入寶山豈能空手而回!」走進寶山鄉「新城風糖休閒園區」,不但可以了解甘蔗製糖產業、看到如黃金般澄亮的黑糖、品嚐散發出淡淡蔗糖香的「黑糖爆漿饅頭」,更能夠深刻感受到這些和糖結緣一輩子的村民們,那股熱情的好客心與濃烈的愛鄉情。充滿「古早味」的事物,總讓人不禁回味再三,這或許是為什麼在物換星移、糖業逐漸沒落的今日,新城社區的居民們依舊能夠充滿向心力的凝聚共識團結在一起,努力把在地蔗糖文化一點一滴找回來的原因,因為對他們來說,重現再造新城的糖業與人文風情,讓社區持續飄盪著那抹淡淡古早糖香,所付出的一切心力都是深具意義且值得的。
新竹縣寶山鄉特用作物(製糖甘蔗)產銷班第1班
聯絡人:王翎鳳
地址:新竹縣寶山鄉寶新路2段251巷25號
電話:0975-123-994
採訪‧攝影/詹明輝 圖片提供/新城風糖(豐年 6616)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0%
我喜歡:40%
很實用:5%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6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smith(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9/07/16
讚~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4/15
good
蛋捲美媚(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4/15
我愛甘蔗!
森元(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4/12
好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4/12
棒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4/12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