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馬拉松精神搶救臺灣牛樟的黃瑞祥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天氣陰涼,農民黃進財開著小發財車上緩坡,沿途可見茶樹與檳榔。黃進財的檳榔園位於海拔250 公尺,8 年前開始混植牛樟,共計4 公頃,分成3 大區塊整齊種植2 年生、5到6 年生,以及7 到8 年生的牛樟,現今園內只剩零星的檳榔樹。
「愈接近根部的穗條愈年輕,也愈容易發根。」黃進財邊說邊拿出小彎刀俐落截下一株萌蘗(樹木砍去後從殘存莖根上冒出的新芽),並削去部分葉片與多餘枝條,避免水分蒸散,之後帶回溫室噴霧扦插,發根後就可移回土裡培育,這些知識是由林業試驗所前副研究員黃瑞祥所傳授,也為他開啟扦插繁殖牛樟之門。
國寶級樹種牛樟瀕臨絕種,亟待復育
牛樟是臺灣原生特有種,也是臺灣闊五木之一,生長在雲霧帶,喜歡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環境,過去在海拔300 到2,000公尺都能見到它的蹤跡。
黃瑞祥攤開1927 年日治時期出版的《臺灣樟樹調查事業報告書》,裡頭詳盡統計臺灣樟樹的分布區域和數目,牛樟蓄積量最大是集中在苗栗南庄與竹東,全盛時期可達46,030 株,主要作為用材。
然而,因為牛樟紋理漂亮、富含精油,不易腐朽和被蟲蛀蝕,是雕刻神像和傢俱經常使用的木材來源,爾後中研院研究發現,牛樟芝菌絲接種在牛樟段木上,長出的子實體可能具有保肝、抗癌等成分,有不肖業者以毒品誘惑原住民盜伐天然牛樟,將其焚燒或鋸成塊狀運下山,1997 年牛樟已銳減至449 株,幾乎瀕臨絕,被列為一級國寶級保育類樹種。
搶救國寶樹牛樟,黃瑞祥日奔百里不喊累
眼看牛樟在臺灣數量遞減,林政單位認為應著手復育。1987 年從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與土壤學系取得博士歸國的黃瑞祥,甫進臺灣省林業試驗所服務,當時對林業經營了解不深,但是看所內的前輩汲汲營營,希望他嘗試用園藝的專業輔助,因此一頭栽進復育牛樟的世界。
「牛樟是森林巨靈,鎮守之森,臺灣地形陡峭,在強風暴雨的侵襲下,壯碩的牛樟具有保護水土的功能,是造林的首選。」黃瑞祥指出,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2013 年發表報告,發現平靜的亞馬遜河流域森林平常也上演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戲碼。亞馬遜森林約有16,000多數種,其中227 種「超優勢樹種(hyperdominanat species)」占了所有林木的半數,這些樹抗蟲、耐腐,具優勢長壽特性;他進一步推測,牛樟或許是臺灣的超優勢樹種,因根系如同五爪、抓地力強,是構成森林的重要樹種,應加速復育。
剛開始研究遇到最棘手的問題是分類,牛樟和冇樟異種同名,經常被搞混,使母樹保存、林木資源調查與應用都受影響。黃瑞祥採了2 種樹的種子比較,並在1989年發表報告,說明2 個樹種是截然不同的植物,冇樟的木材約1 年6 個月就分解,牛樟的耐腐程度則長達9 年4 個月。
弄清楚分類後,第2 個挑戰是到野外採集穗條。黃瑞祥透過熟稔牛樟的原住民朋友,到野外找尋被砍伐的牛樟,他發現被鋸倒的牛樟樹頭冒出新生萌蘗,只要剪下萌蘗,再帶回溫室進行無性繁殖扦插,發根後移回土壤栽培,就能大量繁殖。
但因牛樟幾乎都在深山,地勢險峻,許多助理不願隨行,黃瑞祥只得一個人上山。那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黃瑞祥深入野外,攀岩渡河,螞蝗黏滿手臂,找到牛樟剪下萌蘗後,為了防止它枯死,在黑色大塑膠袋裡倒入礦泉水保持穗條溼潤,再背著大塑膠袋匆匆下山,披星戴月趕搭夜車。
趁著晚上有涼意,溫度沒那麼高時,黃瑞祥再趕回臺北的溫室進行扦插,待噴霧沾溼扦插苗,曙光透出,才能喘口氣。「這是超過24 小時不能停歇的馬拉松,我現在已經完賽220 場馬拉松了,那時的困難度比現在還高,尤其山上都是走溪谷。」不過因為是從事有使命感的工作,即使孤單,內心卻滿足。
扦插繁殖,延續優良基因
黃瑞祥1987 到1991 年在林試所服務期間,共蒐集140 多個牛樟營養系(經選拔後無性繁殖的單株品系),並分散到新竹、南投、東勢、嘉義、屏東等苗圃建立採穗園,也因對森林復育長期貢獻受到肯定,2015年獲得第22 屆東元獎人文類獎。
即使2013 年已退休,完全投入熱愛的馬拉松,黃瑞祥仍不忘建議農委會林務局因應環境變化,小心訂定復育流程。他認為,以往牛樟種源蒐集多元,現已進到可以大量繁殖、推廣復育的階段。
「只要上游山林水土安定,下游便能高枕無憂。」黃瑞祥說,臺灣天災頻繁,從根本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勢在必行,而非事後花大錢做補救措施。他也殷切叮嚀,種源要確實鑑別,使用扦插繁殖較能保持優良性狀,如果再接種內生菌根菌,可以幫助苗木吸收養分,促進生長,尤其牛樟對生長環境很挑剔,栽培時還應避開風強、乾旱、石灰質等地區。
黃瑞祥並建議,政府可以積極與原住民合作,逆轉以往山老鼠的負面形象,變成牛樟的守護者,未來還可以供應苗木或在樹下發展傳統作物如愛玉子,兼顧生態、部落文化與經濟。
另外,造林地可優先選擇檳榔園、超限利用的濫墾山坡地及待更新的柳杉國有林班地等,剛開始先不用將原作物全砍,讓短期作物當牛樟苗的庇蔭和抑制雜草,並確保農民生計,等到牛樟長大,再逐漸砍除原作物。
每每談及牛樟,黃瑞祥總是眼神發光,像是在訴說自己的孩子,他堅信,只要方法用對,牛樟復育的榮景已在不遠處。
黃瑞祥傳授牛樟復育10 大重點
|
文/趙敏 攝影/黃世澤(豐年 6623.6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