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良心事業 全家齊心創造石斑新勢力
刊登日:107/04/27
932
民國63 年次的曾嬿竹與64 年次曾裕清,姊弟倆選擇回到孕育他們成長的漁村,承接上一輩漁民父親曾慶文的擔子,在這片土地上經營共同的夢想與期望。然而,經驗豐富的上一代和勇往創新的下一代,兩代之間的對手戲總在魚塭輪番上演,異議、衝突漫天過招,但更多的是對彼此的無限疼惜。
來到屏東縣佳冬鄉,微鹹的海味氤氳在空氣之中,放眼望去,曾家的魚塭如同棋盤般相連一片,儼然成為佳冬地區最大的漁莊。每個魚塭都有一本神奇的故事本,歷經開疆闢土及不同年代發展途徑,累積了許許多多的故事,當然也包含養殖過程中的經驗與專業傳承,彷彿走近一畝畝的魚塭中,便能找到許多端倪。
端看漁村歷史 坐看今生波折
曾慶文年輕時曾在海上與浪濤拚搏,後來進入養殖漁業領域,他的一生可說是見證了漁業的進步與發展,而今年逾70,對漁業的熱情依然不減。為了延續漁家生命力,曾慶文選擇退居第二線,將五甲多的魚塭給兒女經營,以自身的經驗,輔導他們以經營事業的精神從事漁業養殖。
對曾慶文而言,「人生大風大浪,看得開就能很從容地養魚,因為養魚跟做人一樣,不貪心、不強求、不比較,凡事要認真、用心就能平安長大。」這就是他的養殖哲學。他始終關心海洋,熱愛漁業,這輩子不止要活到老學到老,更要活到老做到老。對於土地有濃厚情感的曾慶文,也熱心於佳冬生態的保護,他說,自然環境才是石斑最好的生長環境。
風雨生信心 共同守護家園
曾慶文的女兒曾嬿竹談及今年眾多的不速之客──颱風,無奈表示地勢低窪的佳冬養殖區容易受到颱風威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莫拉克風災帶來的嚴重損失。民國98 年莫拉克颱風肆虐,屏東遭受嚴重損害,沿海地區漁塭幾乎全毀,堤防潰堤導致海水不斷灌入,漁塭看不到邊界,堪稱是一片汪洋。
慘烈的災情之後,曾家花了好幾天時間清理,面對殘破的漁塭家園,曾嬿竹與曾裕清姊弟沒有因此失志,反而激起他們不向現實低頭的鬥志,決定重振家業;於是貸款、整地、築堤,設置進、出水設施等,攜手度過艱難的時刻,印證其常說的「沒有邁不過的坎,只有要不要面對的心」。
同心肝 同齊擔
一句「同心肝、同齊擔」,道盡偌大的曾家漁莊就靠著曾嬿竹與曾裕清兩對夫妻的同心齊力,善用管理、劃分責任區域,並利用表格、數據化的方式照護魚群。「今天魚的食慾好不好?吃飼料的意願如何?表皮是否有傷口?和牠們相處久了,就可以察覺到魚的活動度,甚至是否健康。」對他們而言,餵魚並不是制式化的行動,而是每天觀察魚群的時機、了解魚群健康與否最直接的方法。
他們秉持著「養魚用好水」的信念,只要水質優良,魚自然就健康。利用接管取得深海海水到魚塭,增氧水車日以繼夜地運轉,提供石斑魚純淨的水源及流動的活水,營造最佳生長環境。哪怕這些改變帶來的是每個月25 萬元之多的電費,再加上飼料費用高達200 萬元,都成為每個月的固定成本。
在他們身上,看見了天生天養的臺灣人永遠不放棄希望,投注心力守護著故鄉,一步一腳印、一歲一哩程,在一畝畝的漁塭上傳承衣缽,也開創出姊弟兩人的志業,展開「漁二代」養殖時代,成就了「曾家石斑漁莊」。
堅定理念 勇往直前
看著曾嬿竹時尚的外表,實在難以想像她在魚塭身穿外套、塗滿防晒油,全副武裝的樣子,更看不出她扛起一擔又一擔飼料的俐落身手。
或許是因為她的歲月幾乎沉浸在養殖漁業的耳濡目染中吧,在曾嬿竹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從事佳冬地區的飼料經銷商生意,她從國小三年級開始跟隨在父親身旁學習,從經營飼料經銷的門市工作到自行開飼料行,再到返鄉經營魚塭,她的生命與漁業緊密環扣著。
回想起那些年自己和父親每天要扛800包(大約是8 噸之重)的飼料,現在扛起大袋飼料自然毫不費力,捕抓龍膽石斑更是難不倒她。如今成為屏東縣養殖協會代表,並在105 年榮選為百大青農,她笑說,愛自己與工作都是一種態度和堅持,怎麼能因為下魚塭而晒傷呢?
當經驗與新觀念衝突 科技來把關
64 年次的曾裕清,不只養魚、賣魚,還把漁塭當作實驗室一般,積極與學校老師以及業界先進合作,希望養出健康有特色的石斑魚。由於石斑魚容易罹患蟲類感染,導致魚隻不吃東西,活動力變差;從一隻到一塭的傳染力,其實都能掌握,只要搭配科技就能在傳統養殖中相輔相成的運用。
在父親曾慶文看來,魚就是生病了,趕緊投藥就對了。但對曾裕清而言,父親的經驗法則無法說服他,必須知道為什麼生病?生什麼病?又該如何對症治療?曾裕清採集1、2 隻魚的鰓或魚體表皮,在實驗室中操作著顯微鏡,自豪地說著自己能檢測出車輪蟲、指環蟲及白點蟲的感染。
因為層層堅持與把關,魚隻在農水產加工品檢驗與驗證合格,更獲得104 年全國優質石斑魚競賽優等獎的殊榮,曾裕清目光如炬地說:「我們要賣的不只是魚,更是產品背後的精神與意義。」希望不只自家產品能行銷國際,更盼望能達到產業共好的境界!
品牌自信 來自嚴謹的態度
在養殖上,為了確保石斑魚健康成長,曾家石斑漁莊有別於傳統養殖,他們吸取父親多年的飼料業的經驗,並廣泛吸收國內外養殖知識,獨自調配營養配方,委請工廠製作飼料並採科學化數據管理。
在銷售上,由於觀察到大多消費者將石斑魚視為餐廳宴會魚,曾嬿竹姊弟倆便思考該如何突破現況?如何讓石斑魚走入家庭?他們採取「瞞天過海」策略,避免造成父親不安導致引發衝突,悄悄地在前鎮漁港租了冷凍庫,取1 千斤石斑魚試作,正式邁向家庭化商品。
產地現撈後,活魚送到經HACCP 食品安全衛生認證的冷凍食品工廠,以低溫活體去鰓、鱗、肚,再以輪切、攝氏零下70 度急速冷凍包裝,鎖住魚肉鮮嫩清甜,保持豐富的營養及魚肉的鮮嫩。再透過網路宣傳、宅配運送,將真空包裝石斑魚送入時下的小家庭,以香煎、清蒸、煮湯等各種料理,提供大眾健康養生的食材!
為了讓父親安心,在上一代傳統保守的思維下,面對大環境不佳的衝擊,曾嬿竹與曾裕清姊弟除了要面對外銷的壓力,還要解釋給父親清楚且安心,這過程她笑說:「早已歷經無數次的口水大戰,才能一家子想法統一。」一語道出世代間經營方式的落差與對彼此的包容尊重。 採訪‧ 攝影/陳玫翌(豐年6619.6620)
來到屏東縣佳冬鄉,微鹹的海味氤氳在空氣之中,放眼望去,曾家的魚塭如同棋盤般相連一片,儼然成為佳冬地區最大的漁莊。每個魚塭都有一本神奇的故事本,歷經開疆闢土及不同年代發展途徑,累積了許許多多的故事,當然也包含養殖過程中的經驗與專業傳承,彷彿走近一畝畝的魚塭中,便能找到許多端倪。
端看漁村歷史 坐看今生波折
曾慶文年輕時曾在海上與浪濤拚搏,後來進入養殖漁業領域,他的一生可說是見證了漁業的進步與發展,而今年逾70,對漁業的熱情依然不減。為了延續漁家生命力,曾慶文選擇退居第二線,將五甲多的魚塭給兒女經營,以自身的經驗,輔導他們以經營事業的精神從事漁業養殖。
對曾慶文而言,「人生大風大浪,看得開就能很從容地養魚,因為養魚跟做人一樣,不貪心、不強求、不比較,凡事要認真、用心就能平安長大。」這就是他的養殖哲學。他始終關心海洋,熱愛漁業,這輩子不止要活到老學到老,更要活到老做到老。對於土地有濃厚情感的曾慶文,也熱心於佳冬生態的保護,他說,自然環境才是石斑最好的生長環境。
風雨生信心 共同守護家園
曾慶文的女兒曾嬿竹談及今年眾多的不速之客──颱風,無奈表示地勢低窪的佳冬養殖區容易受到颱風威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莫拉克風災帶來的嚴重損失。民國98 年莫拉克颱風肆虐,屏東遭受嚴重損害,沿海地區漁塭幾乎全毀,堤防潰堤導致海水不斷灌入,漁塭看不到邊界,堪稱是一片汪洋。
慘烈的災情之後,曾家花了好幾天時間清理,面對殘破的漁塭家園,曾嬿竹與曾裕清姊弟沒有因此失志,反而激起他們不向現實低頭的鬥志,決定重振家業;於是貸款、整地、築堤,設置進、出水設施等,攜手度過艱難的時刻,印證其常說的「沒有邁不過的坎,只有要不要面對的心」。
同心肝 同齊擔
一句「同心肝、同齊擔」,道盡偌大的曾家漁莊就靠著曾嬿竹與曾裕清兩對夫妻的同心齊力,善用管理、劃分責任區域,並利用表格、數據化的方式照護魚群。「今天魚的食慾好不好?吃飼料的意願如何?表皮是否有傷口?和牠們相處久了,就可以察覺到魚的活動度,甚至是否健康。」對他們而言,餵魚並不是制式化的行動,而是每天觀察魚群的時機、了解魚群健康與否最直接的方法。
他們秉持著「養魚用好水」的信念,只要水質優良,魚自然就健康。利用接管取得深海海水到魚塭,增氧水車日以繼夜地運轉,提供石斑魚純淨的水源及流動的活水,營造最佳生長環境。哪怕這些改變帶來的是每個月25 萬元之多的電費,再加上飼料費用高達200 萬元,都成為每個月的固定成本。
在他們身上,看見了天生天養的臺灣人永遠不放棄希望,投注心力守護著故鄉,一步一腳印、一歲一哩程,在一畝畝的漁塭上傳承衣缽,也開創出姊弟兩人的志業,展開「漁二代」養殖時代,成就了「曾家石斑漁莊」。
堅定理念 勇往直前
看著曾嬿竹時尚的外表,實在難以想像她在魚塭身穿外套、塗滿防晒油,全副武裝的樣子,更看不出她扛起一擔又一擔飼料的俐落身手。
或許是因為她的歲月幾乎沉浸在養殖漁業的耳濡目染中吧,在曾嬿竹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從事佳冬地區的飼料經銷商生意,她從國小三年級開始跟隨在父親身旁學習,從經營飼料經銷的門市工作到自行開飼料行,再到返鄉經營魚塭,她的生命與漁業緊密環扣著。
回想起那些年自己和父親每天要扛800包(大約是8 噸之重)的飼料,現在扛起大袋飼料自然毫不費力,捕抓龍膽石斑更是難不倒她。如今成為屏東縣養殖協會代表,並在105 年榮選為百大青農,她笑說,愛自己與工作都是一種態度和堅持,怎麼能因為下魚塭而晒傷呢?
當經驗與新觀念衝突 科技來把關
64 年次的曾裕清,不只養魚、賣魚,還把漁塭當作實驗室一般,積極與學校老師以及業界先進合作,希望養出健康有特色的石斑魚。由於石斑魚容易罹患蟲類感染,導致魚隻不吃東西,活動力變差;從一隻到一塭的傳染力,其實都能掌握,只要搭配科技就能在傳統養殖中相輔相成的運用。
在父親曾慶文看來,魚就是生病了,趕緊投藥就對了。但對曾裕清而言,父親的經驗法則無法說服他,必須知道為什麼生病?生什麼病?又該如何對症治療?曾裕清採集1、2 隻魚的鰓或魚體表皮,在實驗室中操作著顯微鏡,自豪地說著自己能檢測出車輪蟲、指環蟲及白點蟲的感染。
因為層層堅持與把關,魚隻在農水產加工品檢驗與驗證合格,更獲得104 年全國優質石斑魚競賽優等獎的殊榮,曾裕清目光如炬地說:「我們要賣的不只是魚,更是產品背後的精神與意義。」希望不只自家產品能行銷國際,更盼望能達到產業共好的境界!
品牌自信 來自嚴謹的態度
在養殖上,為了確保石斑魚健康成長,曾家石斑漁莊有別於傳統養殖,他們吸取父親多年的飼料業的經驗,並廣泛吸收國內外養殖知識,獨自調配營養配方,委請工廠製作飼料並採科學化數據管理。
在銷售上,由於觀察到大多消費者將石斑魚視為餐廳宴會魚,曾嬿竹姊弟倆便思考該如何突破現況?如何讓石斑魚走入家庭?他們採取「瞞天過海」策略,避免造成父親不安導致引發衝突,悄悄地在前鎮漁港租了冷凍庫,取1 千斤石斑魚試作,正式邁向家庭化商品。
產地現撈後,活魚送到經HACCP 食品安全衛生認證的冷凍食品工廠,以低溫活體去鰓、鱗、肚,再以輪切、攝氏零下70 度急速冷凍包裝,鎖住魚肉鮮嫩清甜,保持豐富的營養及魚肉的鮮嫩。再透過網路宣傳、宅配運送,將真空包裝石斑魚送入時下的小家庭,以香煎、清蒸、煮湯等各種料理,提供大眾健康養生的食材!
為了讓父親安心,在上一代傳統保守的思維下,面對大環境不佳的衝擊,曾嬿竹與曾裕清姊弟除了要面對外銷的壓力,還要解釋給父親清楚且安心,這過程她笑說:「早已歷經無數次的口水大戰,才能一家子想法統一。」一語道出世代間經營方式的落差與對彼此的包容尊重。 採訪‧ 攝影/陳玫翌(豐年6619.6620)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5%
我喜歡:28%
很實用:14%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4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秀瓊(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5/13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4/28
good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4/28
好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4/28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