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邦查有機農場 培育務農好手,帶動更多人做有機
刊登日:107/04/30
549
有機農場的設立,是為了造就出更多的有機農場。
這些別人聽起來像是傻子才做的事,正是邦查農場蘇秀蓮正在進行的。
三月中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因為下雨而無法下田的蘇秀蓮,拿出農場與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花蓮場)所收集到的各種野菜種子,攤在桌上一一檢視。這些野菜種子即將在農場的「原住民作物保種田」內運用,這是她長期以來一直在推動的事情。其實蘇秀蓮想做的事真的很多,野菜保種只是其中一項。
因應氣候異常的野菜
早在邦查農場成立之初,目的便是希望讓有機農產能夠在地推廣,但應該如何進行比較好呢?在部落大學校長的建議下,邦查農場成立了「原住民族永續農業文化發展協會」,他們所接到的第一個計畫為「野菜復育、創意料理」,這與邦查復育野菜的想法不謀而合。
蘇秀蓮是阿美族人,一直把野菜復育當成是文化的傳承。她認為不管種植野菜會不會賺錢,這還是條非走不可的路,除了保存阿美族文化之外,因應未來不斷加劇的異常氣候,比起一般的大宗蔬菜,更能依靠的就是野菜了。
原民作物 科學記錄
所以邦查農場除了種植一般市場上常見的「主流市場菜」之外,一直保有一個區塊種植野菜;而在他們的蔬菜宅配箱中,也會放上四分之一以上分量的野菜,「都市人對野菜的接納度越來越高了,這是好現象。」蘇秀蓮這樣說。
至於目前正在進行的,則是與花蓮場共同合作,劃分出4 分地的「原住民作物保種田」,種下各種收集到的原住民食用野菜及雜糧,並仔細記錄。
「我們原住民過去都憑經驗來栽種,只粗略的知道生長情況而已,老人家也沒有留種的概念。」蘇秀蓮認為這樣不行,古老的方式已經行不通,現今很需要與農政試驗單位合作,接收新的栽培技術,並以文字、照片的方式記錄下每時期的生長,以做為科學性的栽種依據。
培育務農好手
原住民族永續農業文化發展協會成立之後,邦查農場接下了第二個案子--勞動部的「多元就業方案」,這個方案在農場初期經費不足時給予了幫助,使農場得以招聘到足夠人力。不過蘇秀蓮並沒有白白浪費這個資源,反而藉著這個方案訓練出一批務農好手,甚至鼓勵他們跳出去自己成立農場。
她的訓練方式是將員工全都送到花蓮場上課,除此之外,還從外面請了講師,實際講解病蟲害等各項田間知識。工作時,她則要求員工必須了解全套的田間工作,每個項目都要會做,而不是只熟悉其中的一、兩項。
這是一個要求嚴格的老闆,在邦查農場工作,每天必須打卡、寫工作日誌,抽菸喝酒更是絕對禁止,但在這樣嚴格的要求中卻能學得更多,只要願意學習。蘇秀蓮自己也常常跳下去示範,以步驟拆解的方式,一步步教導員工田間的實務技術,就連關鍵的資材調配也不會藏私。多元就業方案執行4 年之後,邦查農場培育了1、20 位的農務人才,其中更有4 個人成立了自己的農場。
邦查對其他小農也一樣慷慨,在花蓮中區扮演起「母雞農場」的角色,扶助了花東地區的14 家有機農場,建立一個共同的銷售平臺,免費幫小農將作物推廣銷售出去,如此便可減低小農負擔、避開大盤的壟斷,讓原住民也能藉由務農而獲得一定的利潤。
但這麼一來,邦查不就多了許多競爭對手了嗎?「不會變得競爭啊,而是有更多的人一起來做有機。」蘇秀蓮說,員工剛進來時就曾對他們說過,「你們只要願意學,將來都有機會自己開農場。」因為造就及扶持更多的有機農場,正是她的心願之一。
東部大豆示範區
除了上述兩項計畫之外,目前邦查農場正在進行中的一個計畫,則是與原住民委員會合作,要成為臺灣的「東部大豆示範區」。其實邦查農場長年來一直在推廣大豆,不斷鼓勵周邊小農一起種植,並期許自己能夠成為「花蓮大豆中心」,因此即使沒有原民會這個計畫,邦查農場也會朝這個方向前進,「但現在有了公部門的資源,可以讓我們將腳步加快。」她認為,「同時也將效果變大了。」
效果真的有變大,因為邦查原先想自行購買一些機具,來讓光復地區的小農一起使用,而在獲取公部門的資金之後,規劃中的播種機、曳引機、選豆機、採收機等陸續引進,小農付一點費用便可共同使用,省去了購買機具的龐大成本。
除了栽種之外,邦查農場也開始向合作的小農收購大豆,朝向加工食品的方向邁進。在花蓮場加工研究室的協助之下,學會製作豆漿、味噌、豆腐及穀粉,擴大了需求端,並增添了大豆的發展價值。
農業豐足 族人才能富足
事情說起來既湊巧又不算湊巧,這幾年下來,邦查農場所承接的計畫,每個都與農場想做的事密切相關,看起來就像是公部門自動前來幫忙似的。「其實是我們因應想要做的事來寫計畫,所以才會看起來如此湊巧。」蘇秀蓮認為,只要自己夠努力,外力自然會前來協助,讓大家想做的事都能得到解決,「順著情勢走,情勢就會來幫你!」
回到邦查農場的成立目的,這位嚴格的農場負責人這樣期待著,「成立邦查,是希望透過有機農業,讓周遭的原住民同胞生活獲得改善的機會。」她認為,農業是原住民一切生活的根本,先有了農業,才逐漸發展出編織、歌謠、豐年祭等文化活動,因此只有農業豐足了,族人的生活才會富足。
而為了透過有機來改善生活,便需要更多的原住民有機農場出現,蘇秀蓮於是在過程中,雞婆地訓練員工可以自主成立農場,協助別的小農銷售也全不吝嗇。在邦查成立的短短4 年之內,便扶持出許許多多的有機農場,以外人的眼光來看,成效超快速,「但我覺得還可以再影響更多的人。」她說。
雖然有些人會認為她這種理想幾乎跟傻子一樣,但這卻是蘇秀蓮長年以來的期望,她說:「希望有一天邦查變小了,但卻可以因此出現更多有機農場,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了!」
INFO
邦查有機農場
網址:http://pangcah.ilohas.info
文‧ 圖/曾竫萌、黃安葳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豐年6617.6618)
這些別人聽起來像是傻子才做的事,正是邦查農場蘇秀蓮正在進行的。
三月中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因為下雨而無法下田的蘇秀蓮,拿出農場與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花蓮場)所收集到的各種野菜種子,攤在桌上一一檢視。這些野菜種子即將在農場的「原住民作物保種田」內運用,這是她長期以來一直在推動的事情。其實蘇秀蓮想做的事真的很多,野菜保種只是其中一項。
因應氣候異常的野菜
早在邦查農場成立之初,目的便是希望讓有機農產能夠在地推廣,但應該如何進行比較好呢?在部落大學校長的建議下,邦查農場成立了「原住民族永續農業文化發展協會」,他們所接到的第一個計畫為「野菜復育、創意料理」,這與邦查復育野菜的想法不謀而合。
蘇秀蓮是阿美族人,一直把野菜復育當成是文化的傳承。她認為不管種植野菜會不會賺錢,這還是條非走不可的路,除了保存阿美族文化之外,因應未來不斷加劇的異常氣候,比起一般的大宗蔬菜,更能依靠的就是野菜了。
原民作物 科學記錄
所以邦查農場除了種植一般市場上常見的「主流市場菜」之外,一直保有一個區塊種植野菜;而在他們的蔬菜宅配箱中,也會放上四分之一以上分量的野菜,「都市人對野菜的接納度越來越高了,這是好現象。」蘇秀蓮這樣說。
至於目前正在進行的,則是與花蓮場共同合作,劃分出4 分地的「原住民作物保種田」,種下各種收集到的原住民食用野菜及雜糧,並仔細記錄。
「我們原住民過去都憑經驗來栽種,只粗略的知道生長情況而已,老人家也沒有留種的概念。」蘇秀蓮認為這樣不行,古老的方式已經行不通,現今很需要與農政試驗單位合作,接收新的栽培技術,並以文字、照片的方式記錄下每時期的生長,以做為科學性的栽種依據。
培育務農好手
原住民族永續農業文化發展協會成立之後,邦查農場接下了第二個案子--勞動部的「多元就業方案」,這個方案在農場初期經費不足時給予了幫助,使農場得以招聘到足夠人力。不過蘇秀蓮並沒有白白浪費這個資源,反而藉著這個方案訓練出一批務農好手,甚至鼓勵他們跳出去自己成立農場。
她的訓練方式是將員工全都送到花蓮場上課,除此之外,還從外面請了講師,實際講解病蟲害等各項田間知識。工作時,她則要求員工必須了解全套的田間工作,每個項目都要會做,而不是只熟悉其中的一、兩項。
這是一個要求嚴格的老闆,在邦查農場工作,每天必須打卡、寫工作日誌,抽菸喝酒更是絕對禁止,但在這樣嚴格的要求中卻能學得更多,只要願意學習。蘇秀蓮自己也常常跳下去示範,以步驟拆解的方式,一步步教導員工田間的實務技術,就連關鍵的資材調配也不會藏私。多元就業方案執行4 年之後,邦查農場培育了1、20 位的農務人才,其中更有4 個人成立了自己的農場。
邦查對其他小農也一樣慷慨,在花蓮中區扮演起「母雞農場」的角色,扶助了花東地區的14 家有機農場,建立一個共同的銷售平臺,免費幫小農將作物推廣銷售出去,如此便可減低小農負擔、避開大盤的壟斷,讓原住民也能藉由務農而獲得一定的利潤。
但這麼一來,邦查不就多了許多競爭對手了嗎?「不會變得競爭啊,而是有更多的人一起來做有機。」蘇秀蓮說,員工剛進來時就曾對他們說過,「你們只要願意學,將來都有機會自己開農場。」因為造就及扶持更多的有機農場,正是她的心願之一。
東部大豆示範區
除了上述兩項計畫之外,目前邦查農場正在進行中的一個計畫,則是與原住民委員會合作,要成為臺灣的「東部大豆示範區」。其實邦查農場長年來一直在推廣大豆,不斷鼓勵周邊小農一起種植,並期許自己能夠成為「花蓮大豆中心」,因此即使沒有原民會這個計畫,邦查農場也會朝這個方向前進,「但現在有了公部門的資源,可以讓我們將腳步加快。」她認為,「同時也將效果變大了。」
效果真的有變大,因為邦查原先想自行購買一些機具,來讓光復地區的小農一起使用,而在獲取公部門的資金之後,規劃中的播種機、曳引機、選豆機、採收機等陸續引進,小農付一點費用便可共同使用,省去了購買機具的龐大成本。
除了栽種之外,邦查農場也開始向合作的小農收購大豆,朝向加工食品的方向邁進。在花蓮場加工研究室的協助之下,學會製作豆漿、味噌、豆腐及穀粉,擴大了需求端,並增添了大豆的發展價值。
農業豐足 族人才能富足
事情說起來既湊巧又不算湊巧,這幾年下來,邦查農場所承接的計畫,每個都與農場想做的事密切相關,看起來就像是公部門自動前來幫忙似的。「其實是我們因應想要做的事來寫計畫,所以才會看起來如此湊巧。」蘇秀蓮認為,只要自己夠努力,外力自然會前來協助,讓大家想做的事都能得到解決,「順著情勢走,情勢就會來幫你!」
回到邦查農場的成立目的,這位嚴格的農場負責人這樣期待著,「成立邦查,是希望透過有機農業,讓周遭的原住民同胞生活獲得改善的機會。」她認為,農業是原住民一切生活的根本,先有了農業,才逐漸發展出編織、歌謠、豐年祭等文化活動,因此只有農業豐足了,族人的生活才會富足。
而為了透過有機來改善生活,便需要更多的原住民有機農場出現,蘇秀蓮於是在過程中,雞婆地訓練員工可以自主成立農場,協助別的小農銷售也全不吝嗇。在邦查成立的短短4 年之內,便扶持出許許多多的有機農場,以外人的眼光來看,成效超快速,「但我覺得還可以再影響更多的人。」她說。
雖然有些人會認為她這種理想幾乎跟傻子一樣,但這卻是蘇秀蓮長年以來的期望,她說:「希望有一天邦查變小了,但卻可以因此出現更多有機農場,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了!」
INFO
邦查有機農場
網址:http://pangcah.ilohas.info
文‧ 圖/曾竫萌、黃安葳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豐年6617.6618)
上一篇
藉森林認證走出臺灣林產業一條新路
下一篇
良心事業 全家齊心創造石斑新勢力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5%
我喜歡:31%
很實用:21%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5/12
good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5/01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