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米選購守則
在過去經濟環境不富裕的農業時代,粒粒晶亮的白米飯是人人垂涎的珍品,如今,隨著農業技術一日千里,想吃上一碗米飯,不再是奢求。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統計,臺灣近年的稻作總產量約落在130萬公噸左右,每人每年稻米食用量約45公斤,是臺灣重要的糧食作物。對於這樣重要又親近的食材,如何挑選、烹煮,更是至關重要,本文為讀者整理出生米的選購與保存小撇步,與大家一起買好米、吃好米!
好米哪裡買?
過去要買米,第一個想到便是到傳統米行「糴米」(音ㄉㄧˊ,買米之意)。
米行內,不同品種的米分別裝入一只只偌大的米袋中,等著客人上門選購。傳統米行強調童叟無欺,靠長期建立起的信用,吸引街坊鄰居上門。
在這裡,可以買到散裝的白米,還能依米袋外的品名與老闆秤斤論兩,更能直接目測米質,甚至直接抓取一小把,體驗米的質量。
但是,現代生活型態改變,轉為小家庭居多。對此,各廠商紛紛推出小包裝米,供消費者挑選。包裝米不同於傳統米行,無法直接看到米質,但依照包裝外的標示選購,仍能挑出好米,且對小家庭而言,可隨時到超市或量販店選購,並斟酌用量購入米量,選擇多元也更為方便。
如何挑選?
買米時,應從外觀、標示與標章作為評判標準。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化驗組組長林玫欣表示,其外包裝必須完善,顆粒的完整度高,且呈現米白色的光澤。她補充,賣場的米會有真空與非真空包裝,但其實米的保存期短,並無太大落差。
而消費者檢查包裝標示時,應有品名、品質規格、產地、重量、碾製日期、保存日期、廠商名稱、電話與地址等資料。
選購時,也可以比較標章,常見標章如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有機農產品標章或各地農會標章等。林玫欣提到,各地農會的標章款式多,通常與在地農友合作有一定要求,但品質仍與彼此約束力有關。且農會標章很常被仿冒,米質可能因此良莠不齊。所以,農會標章可輔助參照,但還是選擇通過CAS認證的米具有公信力,最有保障。
另外,不少消費者對東部好山好水孕育的稻米好感度高,是因為過去政府曾辦冠軍米選拔,連幾年都由東部米拔得頭籌,然而,隨著田間管理技術純熟,稻米品質皆提升,但仍保有各地風味,消費者可以多嘗試、選購不同的品種、品牌,不必一味拘泥於特定產地,免得陷入迷思。
該怎麼保存?
買回家的米,未開封時可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開封後最好以密封罐保存,並放入冰箱。因為臺灣潮溼悶熱,低溫存放可抑制穀物中的酵素,避免與空氣接觸而氧化變質,甚至長出米蟲;而放入密封罐才能隔絕冰箱內的生鮮味道。然而,最重要的仍與消費者使用習慣相關,每次取米都應保持乾燥,才能延長保鮮期限。
此外,食用期限仍依保存期限為主,但若白米已有異味,或產生凝結水則可能長出黑或綠色黴菌,即要丟棄,以免吃到不新鮮的米飯。
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 | 有機農產品標章 | 臺灣米標章 |
要獲得CAS標章,就得符合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一等米標準。CNS將食米分為稉型、秈型、圓糯與長糯,並再依照內含水分、夾雜物、異型粒等標準細分等級,一等米最優。此外,CAS認證必須是國產米,且會追溯至其田間與碾米廠的記錄,若無達到一定標準,便會被取消認證資格。 | 有機米很難從外觀上辨別,因此消費者可以透過認證標章判斷。此認證強調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農藥與化學肥料,其標籤採雙標章,左邊是打上有機字樣的CAS標章,右邊則是認證單位的標章。 | 農委會近年推出臺灣米標章讓使用國產優良米的餐飲業者標誌,希望提高民眾對國產米的信心,帶動消費量。臺灣米標章分為「優質」、「嚴選」與「精選特色米」三種,「優質」必須是農委會公告的優良水稻推廣品種;「嚴選」要符合「優質」標準,且酸鹼值高於pH6.5,食味值超過70分;而「精選特色米」則達到「嚴選」條件,且售價要高於一般市價。 |
文/許鈺屏 攝影/徐榕志(鄉間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