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要吃得安心,就要小心 無所不在的微生物
刊登日:107/05/15
844
微生物是肉眼不可見的小型生物的通稱,包括細菌、真菌、鞭毛蟲等,可能由空氣、水或是動植物進行傳播與移動,廣泛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時對人畜無害,有時還能幫上我們的忙,但有時會造成很大的麻煩……。
人類和微生物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古埃及出土的壁畫上已經有飲用酒類的相關記載,表示人類已可熟練地運用發酵製程。但是當時人類並不知道這是微生物所造成的,直到17 世紀荷蘭人雷文霍克用自製顯微鏡發現細菌的存在後,人們才漸漸知道在眼睛看不見的世界裡面,原來還有這麼多奇妙的小生物。
後來經過許多研究,才知道釀酒是靠著酵母菌的發酵作用,做醋是醋酸菌的功勞,麵包會膨脹也是酵母菌在後面幫忙,乳酪、優酪乳則是乳酸菌的得意傑作,這些以前被視為神奇食品的奧秘,都一一被揭開神秘面紗。現在人類更能利用微生物技術於農業、食品業、醫藥業等,選用特定的微生物幫忙生產食品、藥物或其他產品,提供更多的便利。
但當雜菌造成汙染時,就不僅是不方便而已了,更可能造成毒害或疾病。在農業生產上,不管是農、漁、畜、禽,都會遭遇微生物,在生產時最大的影響,就是各種植物病害,細菌性的病害大多會產生硫化氫,因此發出劇烈的惡臭;真菌性的病害則可能透過菌絲擴大感染範圍,當觀察到表面出現病徵的時候,病害已經蔓延開來了。
食品安全是義務,避免微生物汙染
農產加工品與採後處理的主要訴求都是改變產品品質,或是減少運輸過程之中產品的品質降低,其中當然也需避免微生物造成腐損。
例如,臺灣的椪柑通常在青綠時期就採收,再送入冷藏庫催色。而這個過程中,為了避免青黴菌擴散感染,農民常會用透明塑膠袋套上果實後再冷藏,如此若真的有果實受到青黴菌侵襲,也只需要移除受害果就可以了,這屬於採後處理。
而農產加工則會涉及到食品安全的範圍。我們可以將農業生產依據產品本身是否「活著」做一個區隔,例如,豬隻屠宰後的肉品已經是沒有生命的狀態、採收下來的高麗菜運送到果菜市場時依然保持活性、番茄進入加工廠加工成為番茄醬就失去了生命。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是,小黃瓜跟紅蘿蔔加工成蔬菜棒後還「活著」嗎?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加工方式,稱為「輕度加工」,不透過加熱的方式處理農產品,讓產品在截切之後仍然保有原本的活性。
之所以要以「活著」做區隔,是因為農產品喪失了生理活性之後,就變成一個富有營養的培養基,附著其上的微生物就會增加大量繁殖的機會。這表示一旦進入到食品的管制範圍,我們的產品都可能被微生物汙染,成為微生物繁衍後代的溫床,因此需要做好殺菌、滅菌等工作,甚至要在法規允許範圍內使用防腐劑以降低微生物生長的速度,保障消費者吃下食品的生命安全。
附圖是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對於農產品衛生安全的教材,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微生物如何影響食品安全。在食品開始暴露的時候,在短期內可能會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腸炎弧菌等急性病原菌汙染;2到3 天之後以大腸桿菌及志賀氏菌危害最為嚴重;超過2 週的長期暴露時,即使產品品質沒有腐敗,也可能會有A 肝病毒或李斯特菌產生。
而微生物對於食品的安全危害,最為危險的莫過於肉毒桿菌。肉毒桿菌所產生的毒素是人類已知最強的神經性毒素,而且毒素本身很難被分解,要防堵肉毒桿菌,就必須做好殺菌工作,以及選擇讓微生物難以繁殖的產品條件。
這些造成食品危害的微生物,有的只是單純讓產品失去價值;有的會讓人下痢,或造成消化道方面的疾病;有的是傳染病的來源;有的則會有致死性的風險。
由上述可知,食品加工過程中微生物的控管工作十分重要,既然製作安全衛生的食物是食品加工業者的義務,就必須多了解食品加工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風險,尤其是微生物的汙染。
加工儲藏需注意,清潔衛生要澈底
除了加工之外,某些農產品若是在儲藏過程中沒有控制好儲藏條件,可能也會發生微生物危害的問題,最著名的就是黃麴毒素汙染。黃麴毒素會由好幾種寄生在穀物、花生、黃豆上的黴菌產生,毒性與致癌性都非常強,而且結構穩定,不容易被破壞,用加熱的方式必須到攝氏280 度以上才有可能被破壞,用一般的食品加工手法根本無法除去黃麴毒素,必須從儲藏的時候就要注意品管,溫度跟濕度都必須加以管控,不能讓原料發黴。其他的蔬果原料也可能感染黴菌造成品質降低,這些問題都是必須在加工或是包裝前予以排除的。
微生物可能從各種地方對食品進行汙染:沒有洗乾淨的手、沒有清洗乾淨帶著土壤的原料或加工器械、包裝沒有密封確實、運送與儲藏過程中溫度不穩定、發酵食品的製造過程中混入了雜菌等等因素。
在加工上的每一環清潔都必須確實做到,因為雖然你看不見微生物,微生物卻環繞在你身邊。也許小農在加工的時候,是抱持著讓消費者享用美味、健康的產品,但若因為缺乏對微生物汙染的認識,可能導致一樁美意變了質。
文‧ 圖片提供/林弘仁 臺大農業規劃發展研究中心(豐年6619.6620)
人類和微生物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古埃及出土的壁畫上已經有飲用酒類的相關記載,表示人類已可熟練地運用發酵製程。但是當時人類並不知道這是微生物所造成的,直到17 世紀荷蘭人雷文霍克用自製顯微鏡發現細菌的存在後,人們才漸漸知道在眼睛看不見的世界裡面,原來還有這麼多奇妙的小生物。
後來經過許多研究,才知道釀酒是靠著酵母菌的發酵作用,做醋是醋酸菌的功勞,麵包會膨脹也是酵母菌在後面幫忙,乳酪、優酪乳則是乳酸菌的得意傑作,這些以前被視為神奇食品的奧秘,都一一被揭開神秘面紗。現在人類更能利用微生物技術於農業、食品業、醫藥業等,選用特定的微生物幫忙生產食品、藥物或其他產品,提供更多的便利。
但當雜菌造成汙染時,就不僅是不方便而已了,更可能造成毒害或疾病。在農業生產上,不管是農、漁、畜、禽,都會遭遇微生物,在生產時最大的影響,就是各種植物病害,細菌性的病害大多會產生硫化氫,因此發出劇烈的惡臭;真菌性的病害則可能透過菌絲擴大感染範圍,當觀察到表面出現病徵的時候,病害已經蔓延開來了。
食品安全是義務,避免微生物汙染
農產加工品與採後處理的主要訴求都是改變產品品質,或是減少運輸過程之中產品的品質降低,其中當然也需避免微生物造成腐損。
例如,臺灣的椪柑通常在青綠時期就採收,再送入冷藏庫催色。而這個過程中,為了避免青黴菌擴散感染,農民常會用透明塑膠袋套上果實後再冷藏,如此若真的有果實受到青黴菌侵襲,也只需要移除受害果就可以了,這屬於採後處理。
而農產加工則會涉及到食品安全的範圍。我們可以將農業生產依據產品本身是否「活著」做一個區隔,例如,豬隻屠宰後的肉品已經是沒有生命的狀態、採收下來的高麗菜運送到果菜市場時依然保持活性、番茄進入加工廠加工成為番茄醬就失去了生命。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是,小黃瓜跟紅蘿蔔加工成蔬菜棒後還「活著」嗎?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加工方式,稱為「輕度加工」,不透過加熱的方式處理農產品,讓產品在截切之後仍然保有原本的活性。
之所以要以「活著」做區隔,是因為農產品喪失了生理活性之後,就變成一個富有營養的培養基,附著其上的微生物就會增加大量繁殖的機會。這表示一旦進入到食品的管制範圍,我們的產品都可能被微生物汙染,成為微生物繁衍後代的溫床,因此需要做好殺菌、滅菌等工作,甚至要在法規允許範圍內使用防腐劑以降低微生物生長的速度,保障消費者吃下食品的生命安全。
附圖是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對於農產品衛生安全的教材,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微生物如何影響食品安全。在食品開始暴露的時候,在短期內可能會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腸炎弧菌等急性病原菌汙染;2到3 天之後以大腸桿菌及志賀氏菌危害最為嚴重;超過2 週的長期暴露時,即使產品品質沒有腐敗,也可能會有A 肝病毒或李斯特菌產生。
而微生物對於食品的安全危害,最為危險的莫過於肉毒桿菌。肉毒桿菌所產生的毒素是人類已知最強的神經性毒素,而且毒素本身很難被分解,要防堵肉毒桿菌,就必須做好殺菌工作,以及選擇讓微生物難以繁殖的產品條件。
這些造成食品危害的微生物,有的只是單純讓產品失去價值;有的會讓人下痢,或造成消化道方面的疾病;有的是傳染病的來源;有的則會有致死性的風險。
由上述可知,食品加工過程中微生物的控管工作十分重要,既然製作安全衛生的食物是食品加工業者的義務,就必須多了解食品加工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風險,尤其是微生物的汙染。
加工儲藏需注意,清潔衛生要澈底
除了加工之外,某些農產品若是在儲藏過程中沒有控制好儲藏條件,可能也會發生微生物危害的問題,最著名的就是黃麴毒素汙染。黃麴毒素會由好幾種寄生在穀物、花生、黃豆上的黴菌產生,毒性與致癌性都非常強,而且結構穩定,不容易被破壞,用加熱的方式必須到攝氏280 度以上才有可能被破壞,用一般的食品加工手法根本無法除去黃麴毒素,必須從儲藏的時候就要注意品管,溫度跟濕度都必須加以管控,不能讓原料發黴。其他的蔬果原料也可能感染黴菌造成品質降低,這些問題都是必須在加工或是包裝前予以排除的。
微生物可能從各種地方對食品進行汙染:沒有洗乾淨的手、沒有清洗乾淨帶著土壤的原料或加工器械、包裝沒有密封確實、運送與儲藏過程中溫度不穩定、發酵食品的製造過程中混入了雜菌等等因素。
在加工上的每一環清潔都必須確實做到,因為雖然你看不見微生物,微生物卻環繞在你身邊。也許小農在加工的時候,是抱持著讓消費者享用美味、健康的產品,但若因為缺乏對微生物汙染的認識,可能導致一樁美意變了質。
文‧ 圖片提供/林弘仁 臺大農業規劃發展研究中心(豐年6619.6620)
上一篇
秋季肌膚清潔保養 淺談手工皂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5%
我喜歡:35%
很實用:20%
夠新奇:5%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小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5/20
good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5/20
GOOD
莊英(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5/17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