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油茶產業 挺進綠金新未來
刊登日:107/06/11
2,361
油茶從過去的造林樹種,變成現在市場矚目的食用油料作物,身價三級跳,是前景看好的「綠金」產業。然而台灣油茶在產、製、銷上面臨諸多挑戰,而政府透過「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輔導農民、業者建立創新營運的產業體系,並藉由成立「台灣茶油策進會」的交流平台後,將油茶產業繼續往前推進發展。
食安風暴過後,「吃好油」成為國人重視安全、健康飲食的堅持之一,使得小農、農會自產自銷的傳統好油──台灣苦茶油再度翻紅、熱銷,被消費者瘋狂掃貨。
台灣苦茶油使用在地油茶籽直接乾燥、脫殼、焙炒、粉碎、蒸煮、壓榨,不使用化學溶劑精煉,能保留油中的多酚、維生素E、角鯊烯、芝麻素、山茶甘素等成分,展現顧胃、抗氧化、保護心血管等健康機能性,加上冒煙點超過攝氏200 度,無論煎、煮、炒、炸、涼拌皆適合,使得苦茶油擁有「東方橄欖油」、「營養價值更勝橄欖油」的美譽。
造林樹種華麗變身, 展現高經濟產值
喜歡吃台灣苦茶油的消費者愈來愈多,但是台灣油茶耕作面積小,油茶籽產量少、價位高,即使苦茶油的售價年年調漲,目前一瓶600 毫升的台灣苦茶油要價上千元,每年到了產季仍然賣到斷貨,也因此讓油茶樹從過去用於水土保持的造林樹種,變身高經濟農產作物,為台灣油料作物產業打開備受看好的商機前景。
然而,台灣油茶籽產量無法完全滿足本地大小榨油廠的需求量,於是有業者也進口便宜的中國油茶籽來台壓榨,供應台灣消費市場。不過中國油茶籽參差不齊、來源無法把關,業者若疏忽篩選、檢測茶籽,就會直接影響製油的品質與風味。另外,坊間可能有業者拿便宜的大豆油混入苦茶油,宣稱是「純正苦茶油」,欺騙消費者。
目前使用國產油料在台灣真正現榨的油品,種類極少,主要以苦茶油、胡麻油為主,但產量皆不豐。政府考量我國食用油脂自給率低、油品混充、違法添加等現況,因此在2015年推出為期4 年的「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希望透過育種栽培、生產管理、加工檢驗及機能性多元運用等研究方向,厚植油茶、胡麻油料作物產業全系列的研究基礎,藉此提升台灣本地油料作物的栽培面積、產能與品質,又能提高糧食自給率、增加農民收益,創造雙贏局面。
環顧台灣苦茶油產、製、銷的現狀,台灣油茶籽生產不足、製油業者買不到本地茶籽榨油,是所有業者最迫切希望政府解決的問題;所以農糧署透過檳榔廢園轉作油茶與活化休耕地轉種油茶等獎勵輔導措施,提高農民種植意願,以擴大種植面積。
協助政府整合產官學研資源、協助油茶作物產業加值的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秘書長李翎竹指出,台灣油茶栽培面積目前僅有1000 多公頃,因為油茶過去被當成造林樹種,過去研究單位對油茶籽選育種、栽培、病蟲害管理研究方向與現在目的不同,導致栽植油茶想從販賣茶籽或製油獲利的農民,遍尋不到豐產的技術輔導資源。
再者,農民種植油茶作物從移植苗木入園栽培開始,油茶栽培通常要第四年才可以開始收成且初期的產量不多。「種植油茶的農民自己必須要有點本錢,撐過前3 年的沒有進帳收入,這也造成油茶推廣困難、農民不願嘗試。」李翎竹強調。
整合3 大研究機構資源,為油茶產業化補強基礎
「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由農糧署針對過去油茶產業化的發展困境與癥結,整合茶改場、林試所、農試所、花改場、藥毒所、苗栗場、桃園場、臺南場等學研機構的研究資源,列出油茶發展油料作物產業化所需要的基礎研究,作為這項計畫的重點工作。
例如茶改場從提高油茶籽產量、降低生產成本的角度出發,負責油茶作物育種、改善栽培技術;林試所朝著穩定苦茶油品質、發展苦茶油多元用途的目標,研究苦茶油加工技術及多元開發應用;農試所則是研究台灣苦茶油的機能性、規劃驗證制度,希望能協助業者運用機能性研究報告、驗證品質,提升自己的品牌價值。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方怡丹指出,目前農糧署配合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以及檳榔廢園轉作油茶等措施,以補助方式輔導轉契作油茶,,期盼有更多農民栽種油茶。
選對品種、善用機械,有助增加收益
單一農作物發展產業化的營運模式,絕非是速成、易達,而是一條需要專注投入、耐心對待的迢迢遠路。
台中東勢水果農、東榮農場負責人蘇光明,9 年前在新社山區承租2.6 公頃的油茶園,以果樹園藝化的管理概念,經營油茶作物。
蘇光明園子內的油茶樹,都是50 多年前造林推廣的實生苗所長成,由於數量太多,有大有小、有強有弱,他在經營初期只挑選樹勢旺盛的油茶樹,進行施肥、修枝等重點照顧。
「沒想到有些樹的枝葉長得漂亮、健壯,竟然不結果;反而旁邊長得比較小、不茂盛的樹,卻能長出很多品質好的果實。我才發現這真的是一場誤會!」當時的他百思不得其解,開始為園內的油茶樹編號,記錄每一株樹的生長、開花、結果狀態,因而印證由實生苗長成的油茶,樹種變異性大,每一株都有自己的個性。
為了獲得油茶籽的高產量與高品質,蘇光明挑選出園內豐產、高出油率的油茶樹,取下枝條進行扦插、嫁接的無性繁殖實驗,結果扦插苗、嫁接枝的結實表現與茶籽品質,與母本同樣優異。
「種油茶要有好的收益, 一定要重視選種!」蘇光明不吝惜將自己這些年來研究油茶的發現、栽培經驗,分享給茶改場、林試所、農改場以及對油茶有興趣的農友,互相交流篩選品種、防治病蟲害的技術,他的油茶園因此成為茶改場油茶種植的示範點。同時,他也與茶改場合作研發採收油茶籽的省工機械。
以造林用途栽植的實生苗油茶樹,植株未經過矮化而長得非常高大。農民為了採收油茶籽,甚至要架鷹架爬高,不僅增加採收的困難度,也墊高雇工採收的成本。
茶改場評估茶籽採收費用,約佔46% 的油茶主要生產成本,佔比極高。原本每公頃油茶園採收約需40 名人工,茶改場新開發的高枝油茶籽採收機械可以替代部分人工,只要8 名人工操作這台省工機械就可以完成40 名人工的採收量,可以幫助降低36% 的總生產成本,缺工問題也能一併解決。
分析油品成分,開發優質標準製程
苦茶油的製油、儲存及烹調方式,會影響油品風味與品質的表現。所以,在「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由林試所負責進行油茶籽採收後處理及儲藏技術、油品標準化製程、油茶作物全物利用、苦茶油品質分級與鑑定等研究。
「苦茶油的香味、成分及氧化安定性,其實跟製程很有關係!」林試所森林化學組許富蘭博士指出,林試所在執行計畫的第1、2 年,林試所團隊查訪台灣各地製油廠的物理壓榨製程、品嚐各家油品的風味,並找出可供對照、生產有規模的民間油廠,先建立實驗室的分析方法,然後今年開始對市售苦茶油進行品質的分析,並將分析出來的資料,與茶改場副研究員陳俊良正在建立的苦茶油品評制度,進行關聯性的串連;未來將透過品評制度,辦理茶油競賽,建立茶油評鑑制度,以創造高品質茶油消費市場。
由於國內中小型製油坊多以「餅式榨油」及「螺旋榨油」的物理壓榨法,生產苦茶油,因兩者製造的油品,在香氣及顏色上皆有不同的表現。林試所除了分析這兩種榨油法個別榨出的苦茶油外,還研究不同製油法的粗得油率,以及加工溫度對油品的影響等。
林試所目前建立了台灣小果品種苦茶油的油品性質及成分資料庫,並利用這些研究成果開發建立優質的標準製程,提供業者改善製程的顧問服務,業者因而能降低成本、生產高品質的苦茶油,提高消費者對苦茶油的信心及使用意願。
科學驗證機能性,有助業者進行確效行銷
苦茶油是台灣油品之光,也是台灣油品進軍國際市場的明日之星。為了能讓台灣苦茶油能與國外油品比拼高下,讓更多消費者認識台灣苦茶油的食用優點,農試所針對苦茶油口耳相傳的機能效用,進行科學驗證。
「苦茶油真的是好油!」做過許多食用油機能性研究的農試所生物技術組李雅琳博士指出,苦茶油被中國人食用長達千年的歷史,它在中國傳統醫學典籍被記載可以顧胃、明目、解毒等功效,所以她在執行「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時,規劃了「抗氧化、視力保健、護胃」三大機能性的科學驗證,目前已經有明確的科學實證,另外,藥毒的研究也顯示,苦茶油具有調節血脂、保護肝臟的功效。
她強調,油茶籽經過炒培後製成的苦茶油,會展現不一樣的功效,所以未來針對不同的功效訴求,可以設計不同的加工製程、開發不同的苦茶油產品、建立不同的分眾市場。
針對業界期待苦茶油機能功效的發展來看,李雅琳強調政府會依據科學證據的方式,證實苦茶油具備的機能功效,再來宣傳國產苦茶油的食用優點,這樣子不僅能帶動國民消費苦茶油,為油茶產業帶來經濟產值外,國民還能從攝取苦茶油的營養成分,獲得健康促進的收穫、節省健保醫療支出,可謂一舉雙得。
產業支持成立茶油策進會,接手產業平台工作
方怡丹表示,政府的研究單位一向是產業的智庫,「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已經整合農委會轄下研究機構的研發與輔導能量,帶動研究人員不停地腦力激盪,幫助解決產業問題,同時研究人員也因為接觸了產業界,更加認識市場的務實需求,將促使研究人員的研究面向,創造不同以往、更貼近產業需求的運用。
「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將於107 年底期滿,屆時完成油茶產業的築底後,接下來推動油茶作物產業化的工作,將從官方交接給產業界,由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成立茶油策進會,繼續為台灣茶油產業扮演促進、整合、溝通、服務的角色,將官方研究的成果媒合至產業界進行實務運用。
李翎竹指出,茶油策進會的主要工作包括了日後將強化苦茶油品質與加值應用推廣;引進公部門協助輔導栽培者生產優質油茶;與企業、NGO 團體合作擴大檳榔廢園、休耕地等閒置農田轉作油茶作物;組織農事服務資源降低油茶種植人力負擔增加農民投入意願;舉辦茶油品評競賽與品油師培訓持續提升消費者認知與台灣茶油工藝品質;導入異業合作,提供從農場( 農民) 到餐桌( 消費者) 的油品新消費模式。
發展特色莊園,將台灣苦茶油推向國際
苦茶油傳統色彩濃厚,消費族群以中老年齡階層為主。成立於2004 年的茶籽堂,以台灣農業在地新創品牌之姿,卻能將油茶的茶籽洗劑、苦茶油,賣進年輕人最愛的文創商場。茶籽堂把茶籽沐浴保養產品投放到接待外國旅客的飯店民宿,成功吸引香港、大陸、日本旅客的青睞,透過茶籽堂的官網下訂單回購,進行跨國消費。
油茶作物不僅在台灣走向產業化、業者開始發展文創品牌,中國近年來積習推動油茶產業,全國栽種油茶面積相當於一個台灣島。
針對台灣油茶產業、品牌進軍國際市場的機會點,茶籽堂專案部經理巫廷璽認為,中國官方對於將油茶發展成為全球第四大油料作物,非常具有雄心,積極想讓全球消費者認識苦茶油,而台灣油茶業者藉由中國向全球大力推廣,應該要思索自己的產品定位。
他表示,中國為了容易控管油品品質,大多選擇精煉製造,所以產品停留在「衝量、精緻、便宜」的階段,台灣業者想要在國際油品市場取得一席之地,應走「小而美」的特色化路線,發展小型莊園式的苦茶油農莊。
「當苦茶油被中國打開全球知名度後,有些消費者為了吃最好的苦茶油,就會去尋找最好的產地,然後就會找到台灣。」巫廷璽說,因為茶籽堂看到台灣油茶產業在國際市場發展的機會,開始聯絡農糧署、接觸「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支持成立茶油策進會,企盼政府比照國外橄欖油的品評競賽,建立苦茶油的評鑑制度。
台灣油茶產業界正在努力加油,而政府也力助一臂之力,整合研究資源、輔導產業提升油品品質,共同為台灣優質油品佈局國際市場、發展「最好苦茶油」的全球品牌形象。
文/ 莊安華 攝影/ 汪忠信 企劃製作/ 整合行銷部
圖/ 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茶籽堂、臺南區農改場、藏山椿工坊 (豐年6707)
食安風暴過後,「吃好油」成為國人重視安全、健康飲食的堅持之一,使得小農、農會自產自銷的傳統好油──台灣苦茶油再度翻紅、熱銷,被消費者瘋狂掃貨。
台灣苦茶油使用在地油茶籽直接乾燥、脫殼、焙炒、粉碎、蒸煮、壓榨,不使用化學溶劑精煉,能保留油中的多酚、維生素E、角鯊烯、芝麻素、山茶甘素等成分,展現顧胃、抗氧化、保護心血管等健康機能性,加上冒煙點超過攝氏200 度,無論煎、煮、炒、炸、涼拌皆適合,使得苦茶油擁有「東方橄欖油」、「營養價值更勝橄欖油」的美譽。
造林樹種華麗變身, 展現高經濟產值
喜歡吃台灣苦茶油的消費者愈來愈多,但是台灣油茶耕作面積小,油茶籽產量少、價位高,即使苦茶油的售價年年調漲,目前一瓶600 毫升的台灣苦茶油要價上千元,每年到了產季仍然賣到斷貨,也因此讓油茶樹從過去用於水土保持的造林樹種,變身高經濟農產作物,為台灣油料作物產業打開備受看好的商機前景。
然而,台灣油茶籽產量無法完全滿足本地大小榨油廠的需求量,於是有業者也進口便宜的中國油茶籽來台壓榨,供應台灣消費市場。不過中國油茶籽參差不齊、來源無法把關,業者若疏忽篩選、檢測茶籽,就會直接影響製油的品質與風味。另外,坊間可能有業者拿便宜的大豆油混入苦茶油,宣稱是「純正苦茶油」,欺騙消費者。
目前使用國產油料在台灣真正現榨的油品,種類極少,主要以苦茶油、胡麻油為主,但產量皆不豐。政府考量我國食用油脂自給率低、油品混充、違法添加等現況,因此在2015年推出為期4 年的「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希望透過育種栽培、生產管理、加工檢驗及機能性多元運用等研究方向,厚植油茶、胡麻油料作物產業全系列的研究基礎,藉此提升台灣本地油料作物的栽培面積、產能與品質,又能提高糧食自給率、增加農民收益,創造雙贏局面。
環顧台灣苦茶油產、製、銷的現狀,台灣油茶籽生產不足、製油業者買不到本地茶籽榨油,是所有業者最迫切希望政府解決的問題;所以農糧署透過檳榔廢園轉作油茶與活化休耕地轉種油茶等獎勵輔導措施,提高農民種植意願,以擴大種植面積。
協助政府整合產官學研資源、協助油茶作物產業加值的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秘書長李翎竹指出,台灣油茶栽培面積目前僅有1000 多公頃,因為油茶過去被當成造林樹種,過去研究單位對油茶籽選育種、栽培、病蟲害管理研究方向與現在目的不同,導致栽植油茶想從販賣茶籽或製油獲利的農民,遍尋不到豐產的技術輔導資源。
再者,農民種植油茶作物從移植苗木入園栽培開始,油茶栽培通常要第四年才可以開始收成且初期的產量不多。「種植油茶的農民自己必須要有點本錢,撐過前3 年的沒有進帳收入,這也造成油茶推廣困難、農民不願嘗試。」李翎竹強調。
整合3 大研究機構資源,為油茶產業化補強基礎
「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由農糧署針對過去油茶產業化的發展困境與癥結,整合茶改場、林試所、農試所、花改場、藥毒所、苗栗場、桃園場、臺南場等學研機構的研究資源,列出油茶發展油料作物產業化所需要的基礎研究,作為這項計畫的重點工作。
例如茶改場從提高油茶籽產量、降低生產成本的角度出發,負責油茶作物育種、改善栽培技術;林試所朝著穩定苦茶油品質、發展苦茶油多元用途的目標,研究苦茶油加工技術及多元開發應用;農試所則是研究台灣苦茶油的機能性、規劃驗證制度,希望能協助業者運用機能性研究報告、驗證品質,提升自己的品牌價值。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方怡丹指出,目前農糧署配合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以及檳榔廢園轉作油茶等措施,以補助方式輔導轉契作油茶,,期盼有更多農民栽種油茶。
選對品種、善用機械,有助增加收益
單一農作物發展產業化的營運模式,絕非是速成、易達,而是一條需要專注投入、耐心對待的迢迢遠路。
台中東勢水果農、東榮農場負責人蘇光明,9 年前在新社山區承租2.6 公頃的油茶園,以果樹園藝化的管理概念,經營油茶作物。
蘇光明園子內的油茶樹,都是50 多年前造林推廣的實生苗所長成,由於數量太多,有大有小、有強有弱,他在經營初期只挑選樹勢旺盛的油茶樹,進行施肥、修枝等重點照顧。
「沒想到有些樹的枝葉長得漂亮、健壯,竟然不結果;反而旁邊長得比較小、不茂盛的樹,卻能長出很多品質好的果實。我才發現這真的是一場誤會!」當時的他百思不得其解,開始為園內的油茶樹編號,記錄每一株樹的生長、開花、結果狀態,因而印證由實生苗長成的油茶,樹種變異性大,每一株都有自己的個性。
為了獲得油茶籽的高產量與高品質,蘇光明挑選出園內豐產、高出油率的油茶樹,取下枝條進行扦插、嫁接的無性繁殖實驗,結果扦插苗、嫁接枝的結實表現與茶籽品質,與母本同樣優異。
「種油茶要有好的收益, 一定要重視選種!」蘇光明不吝惜將自己這些年來研究油茶的發現、栽培經驗,分享給茶改場、林試所、農改場以及對油茶有興趣的農友,互相交流篩選品種、防治病蟲害的技術,他的油茶園因此成為茶改場油茶種植的示範點。同時,他也與茶改場合作研發採收油茶籽的省工機械。
以造林用途栽植的實生苗油茶樹,植株未經過矮化而長得非常高大。農民為了採收油茶籽,甚至要架鷹架爬高,不僅增加採收的困難度,也墊高雇工採收的成本。
茶改場評估茶籽採收費用,約佔46% 的油茶主要生產成本,佔比極高。原本每公頃油茶園採收約需40 名人工,茶改場新開發的高枝油茶籽採收機械可以替代部分人工,只要8 名人工操作這台省工機械就可以完成40 名人工的採收量,可以幫助降低36% 的總生產成本,缺工問題也能一併解決。
分析油品成分,開發優質標準製程
苦茶油的製油、儲存及烹調方式,會影響油品風味與品質的表現。所以,在「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由林試所負責進行油茶籽採收後處理及儲藏技術、油品標準化製程、油茶作物全物利用、苦茶油品質分級與鑑定等研究。
「苦茶油的香味、成分及氧化安定性,其實跟製程很有關係!」林試所森林化學組許富蘭博士指出,林試所在執行計畫的第1、2 年,林試所團隊查訪台灣各地製油廠的物理壓榨製程、品嚐各家油品的風味,並找出可供對照、生產有規模的民間油廠,先建立實驗室的分析方法,然後今年開始對市售苦茶油進行品質的分析,並將分析出來的資料,與茶改場副研究員陳俊良正在建立的苦茶油品評制度,進行關聯性的串連;未來將透過品評制度,辦理茶油競賽,建立茶油評鑑制度,以創造高品質茶油消費市場。
由於國內中小型製油坊多以「餅式榨油」及「螺旋榨油」的物理壓榨法,生產苦茶油,因兩者製造的油品,在香氣及顏色上皆有不同的表現。林試所除了分析這兩種榨油法個別榨出的苦茶油外,還研究不同製油法的粗得油率,以及加工溫度對油品的影響等。
林試所目前建立了台灣小果品種苦茶油的油品性質及成分資料庫,並利用這些研究成果開發建立優質的標準製程,提供業者改善製程的顧問服務,業者因而能降低成本、生產高品質的苦茶油,提高消費者對苦茶油的信心及使用意願。
科學驗證機能性,有助業者進行確效行銷
苦茶油是台灣油品之光,也是台灣油品進軍國際市場的明日之星。為了能讓台灣苦茶油能與國外油品比拼高下,讓更多消費者認識台灣苦茶油的食用優點,農試所針對苦茶油口耳相傳的機能效用,進行科學驗證。
「苦茶油真的是好油!」做過許多食用油機能性研究的農試所生物技術組李雅琳博士指出,苦茶油被中國人食用長達千年的歷史,它在中國傳統醫學典籍被記載可以顧胃、明目、解毒等功效,所以她在執行「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時,規劃了「抗氧化、視力保健、護胃」三大機能性的科學驗證,目前已經有明確的科學實證,另外,藥毒的研究也顯示,苦茶油具有調節血脂、保護肝臟的功效。
她強調,油茶籽經過炒培後製成的苦茶油,會展現不一樣的功效,所以未來針對不同的功效訴求,可以設計不同的加工製程、開發不同的苦茶油產品、建立不同的分眾市場。
針對業界期待苦茶油機能功效的發展來看,李雅琳強調政府會依據科學證據的方式,證實苦茶油具備的機能功效,再來宣傳國產苦茶油的食用優點,這樣子不僅能帶動國民消費苦茶油,為油茶產業帶來經濟產值外,國民還能從攝取苦茶油的營養成分,獲得健康促進的收穫、節省健保醫療支出,可謂一舉雙得。
產業支持成立茶油策進會,接手產業平台工作
方怡丹表示,政府的研究單位一向是產業的智庫,「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已經整合農委會轄下研究機構的研發與輔導能量,帶動研究人員不停地腦力激盪,幫助解決產業問題,同時研究人員也因為接觸了產業界,更加認識市場的務實需求,將促使研究人員的研究面向,創造不同以往、更貼近產業需求的運用。
「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將於107 年底期滿,屆時完成油茶產業的築底後,接下來推動油茶作物產業化的工作,將從官方交接給產業界,由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成立茶油策進會,繼續為台灣茶油產業扮演促進、整合、溝通、服務的角色,將官方研究的成果媒合至產業界進行實務運用。
李翎竹指出,茶油策進會的主要工作包括了日後將強化苦茶油品質與加值應用推廣;引進公部門協助輔導栽培者生產優質油茶;與企業、NGO 團體合作擴大檳榔廢園、休耕地等閒置農田轉作油茶作物;組織農事服務資源降低油茶種植人力負擔增加農民投入意願;舉辦茶油品評競賽與品油師培訓持續提升消費者認知與台灣茶油工藝品質;導入異業合作,提供從農場( 農民) 到餐桌( 消費者) 的油品新消費模式。
發展特色莊園,將台灣苦茶油推向國際
苦茶油傳統色彩濃厚,消費族群以中老年齡階層為主。成立於2004 年的茶籽堂,以台灣農業在地新創品牌之姿,卻能將油茶的茶籽洗劑、苦茶油,賣進年輕人最愛的文創商場。茶籽堂把茶籽沐浴保養產品投放到接待外國旅客的飯店民宿,成功吸引香港、大陸、日本旅客的青睞,透過茶籽堂的官網下訂單回購,進行跨國消費。
油茶作物不僅在台灣走向產業化、業者開始發展文創品牌,中國近年來積習推動油茶產業,全國栽種油茶面積相當於一個台灣島。
針對台灣油茶產業、品牌進軍國際市場的機會點,茶籽堂專案部經理巫廷璽認為,中國官方對於將油茶發展成為全球第四大油料作物,非常具有雄心,積極想讓全球消費者認識苦茶油,而台灣油茶業者藉由中國向全球大力推廣,應該要思索自己的產品定位。
他表示,中國為了容易控管油品品質,大多選擇精煉製造,所以產品停留在「衝量、精緻、便宜」的階段,台灣業者想要在國際油品市場取得一席之地,應走「小而美」的特色化路線,發展小型莊園式的苦茶油農莊。
「當苦茶油被中國打開全球知名度後,有些消費者為了吃最好的苦茶油,就會去尋找最好的產地,然後就會找到台灣。」巫廷璽說,因為茶籽堂看到台灣油茶產業在國際市場發展的機會,開始聯絡農糧署、接觸「建構油料作物產業加值鏈計畫」、支持成立茶油策進會,企盼政府比照國外橄欖油的品評競賽,建立苦茶油的評鑑制度。
台灣油茶產業界正在努力加油,而政府也力助一臂之力,整合研究資源、輔導產業提升油品品質,共同為台灣優質油品佈局國際市場、發展「最好苦茶油」的全球品牌形象。
文/ 莊安華 攝影/ 汪忠信 企劃製作/ 整合行銷部
圖/ 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茶籽堂、臺南區農改場、藏山椿工坊 (豐年6707)
下一篇
銀柳合理化施肥技術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1%
我喜歡:11%
很實用:14%
夠新奇:0%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14
好文章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12
GOOD
小甄甄(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11
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