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新型態農業銷售管道──農民直銷站
刊登日:107/06/20
1,381
臺灣農地分布零散、農民普遍高齡,農家生產規模大多屬於小型農戶經營模式,不利從事大規模生產、市場經濟為主的全球化農業思維,但臺灣也因人口平均密度高,農業生產地通常緊鄰消費市場,具有發展「地產地消」的優勢。
「地產地消」概念主要是推廣消費者購買、使用在地農產品,達到減少運輸流通成本、縮短食物里程的目的,同時經由建構小農銷售平臺,提供消費者新鮮、安全、安心的地區性農產品,創造新的農業經營商機;另一方面,也有助於發展尊重土地、友善環境的農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簡稱農糧署)參照歐、美、日等國推動地產地消,作法上可概分為「農夫市集」及「農民直銷站」2 種模式,在2013 年5月訂定「輔導試辦農夫市集及農民直銷站執行方案」,首年即輔導設立南投縣集集鎮農夫市集、花蓮市農會農民直銷站等平臺,由農民供應當日自家生產的生鮮蔬果農產品或初級加工品,並可自訂售價及擔負起產品的安全責任。
此外,農民透過該平臺也可與消費者面對面互動,直接傳達生產資訊給消費者,也能直接感受到農產品市場的銷售資訊和需求,如此不僅提供農民更多元行銷管道、增加收益,也促進農民與消費市場間的互動學習及成長。
直銷站運作資訊化 農民、消費者相互信賴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教授萬鍾汶歸納出,農業在地化主要有:保存在地特色產品、增進文化認同、促進在地經濟發展、產品新鮮、節能減碳、降低食品安全疑慮等6大優勢。
他詳述,在文化方面,由於在地化農產品可保有地區文化特色,消費者在購買的過程中也表達自身對土地的認同,有助延續當地的文化與物種。此外,在地化產品有自己的故事,可吸引消費者購買,提升在地農民收益,間接增加工作機會,還可配合當地產季、節慶等,增加觀光及行銷收益。
在現實考量上,在地生產、消費,可以節省運輸時間,從產地到餐桌僅需1 天;產品也可減少不必要的包裝、加工及運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另外,以在地食物取代進口產品,不僅減少引入境外病蟲害的機會,同時容易追溯產品來源並加以控管,好處相當多。
農民直銷站包含了上述自產自銷的優勢,在現有農會展售門市設置專櫃,提供在地農民常態的販售管道,設有簡單操作系統,供貨農民只需幾個步驟就能輕鬆登錄當日農產品資訊,像是產品名稱、生產者姓名、價格、包裝日期等,再將列印的標籤條碼張貼在產品包裝上;消費者則可以透過手機讀取條碼連結網路平臺,看到生產者的照片等資訊。這樣的作法,不只建立了農民與消費者互動管道及互信關係,農民也利用資訊系統統計進出貨、結帳及控管產品品質。
直銷站除了在平日供應之外,透過農民團體輔導,推出具當季特色農產品行銷活動,也藉此帶動話題,增進銷售熱度。
直銷站扎根在地 農民、消費者及經營單位三贏
因應各地消費習慣、人口數、交通便利等差異性,及主辦單位內部管理、實際運作人力需求、設備空間等成本考量,由直銷站經
營主體依現地發展條件自訂收費標準及相關自治管理內容,如農民進退場、上下架、產品規範、生產記錄、產品採樣抽驗機制、產銷與場地規劃、管理單位職責,及相關切結書等事項。
主辦經營單位是否依實際核定計畫執行、直銷站位址人潮聚集狀況、行銷模式是否合宜創新、經營績效,以及供應的農特產品樣式種類是否多元穩定、安全等,均是政府輔導過程中,觀察及評估考核的重點。
在農糧署的輔導下,花蓮縣及宜蘭縣自2013 年起陸續設置4 處農民直銷站門市,其中又以花蓮市農會為全國首辦,目前共有自強、花商及田埔等3 家門市,農民直銷站從第1 年營業額新臺幣158 萬元逐年成長,在2016 年已達新臺幣1,726 萬元,供貨農戶數也由26 戶成長至81 戶,期間更有3位年營業額達百萬元以上的農民。
宜蘭縣三星地區農會於2016 年跟進,就農會既有的青蔥文化館加以擴大使用空間,11 月、12 月的開幕及試營運期間營業額就達新臺幣28 萬元,目前仍持續成長中,已成為在地友善小農極佳銷售平臺。
直銷站依農產品的實際售價,平均會收取15%的營運管理費用,零售利潤約有85%都是回歸農民,與傳統通路約50 ~ 60%的費用相較,農民可以有較高的實質利益,也能減少農產品運銷成本;另外,對於原有超市或展售門市的整體營運績效,也能因設立直銷站獲得更多在地消費客群認同,帶來極大助益,創造出消費者、農民及經營單位全贏的局面。
建構穩定供貨關係 挑戰經營者策略
惟農民直銷站市場規模以鄰近生產地消費市場為主,經營發展上容易受到地域市場量能不足所侷限,且供貨農民生產量能多半較小,倘若供貨農民數不足,容易受到產季、氣候影響,致使架上農產品供應不足,因此直銷站仍需要隨時開發、增加具良好生產理念的供應農民數,才能使農產品供貨維持穩定。
由於全球氣候變遷、農產業結構改變的壓力,及國內近年歷經多次食安事件,消費者對於食安有高度期許,農民直銷站以強調「在地」優質農業生產及行銷,提供消費者安全、碳里程數較短的農產品,讓農民有實質增加收益的誘因,進而投入環境友善耕作,提高對自產農產品的責任意願。
在這裡處處可見消費者和農民間共同建立的信任關係,也讓農會與農民間的夥伴關係更加緊密。未來農糧署仍將持續開發並輔導有經營潛力的農民直銷站點位,歡迎大家都能踴躍參與,以實質的消費支持在地農產品。
文˙ 圖/黃嘉輝、陳啓榮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東區分署(豐年6708)
「地產地消」概念主要是推廣消費者購買、使用在地農產品,達到減少運輸流通成本、縮短食物里程的目的,同時經由建構小農銷售平臺,提供消費者新鮮、安全、安心的地區性農產品,創造新的農業經營商機;另一方面,也有助於發展尊重土地、友善環境的農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簡稱農糧署)參照歐、美、日等國推動地產地消,作法上可概分為「農夫市集」及「農民直銷站」2 種模式,在2013 年5月訂定「輔導試辦農夫市集及農民直銷站執行方案」,首年即輔導設立南投縣集集鎮農夫市集、花蓮市農會農民直銷站等平臺,由農民供應當日自家生產的生鮮蔬果農產品或初級加工品,並可自訂售價及擔負起產品的安全責任。
此外,農民透過該平臺也可與消費者面對面互動,直接傳達生產資訊給消費者,也能直接感受到農產品市場的銷售資訊和需求,如此不僅提供農民更多元行銷管道、增加收益,也促進農民與消費市場間的互動學習及成長。
直銷站運作資訊化 農民、消費者相互信賴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教授萬鍾汶歸納出,農業在地化主要有:保存在地特色產品、增進文化認同、促進在地經濟發展、產品新鮮、節能減碳、降低食品安全疑慮等6大優勢。
他詳述,在文化方面,由於在地化農產品可保有地區文化特色,消費者在購買的過程中也表達自身對土地的認同,有助延續當地的文化與物種。此外,在地化產品有自己的故事,可吸引消費者購買,提升在地農民收益,間接增加工作機會,還可配合當地產季、節慶等,增加觀光及行銷收益。
在現實考量上,在地生產、消費,可以節省運輸時間,從產地到餐桌僅需1 天;產品也可減少不必要的包裝、加工及運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另外,以在地食物取代進口產品,不僅減少引入境外病蟲害的機會,同時容易追溯產品來源並加以控管,好處相當多。
農民直銷站包含了上述自產自銷的優勢,在現有農會展售門市設置專櫃,提供在地農民常態的販售管道,設有簡單操作系統,供貨農民只需幾個步驟就能輕鬆登錄當日農產品資訊,像是產品名稱、生產者姓名、價格、包裝日期等,再將列印的標籤條碼張貼在產品包裝上;消費者則可以透過手機讀取條碼連結網路平臺,看到生產者的照片等資訊。這樣的作法,不只建立了農民與消費者互動管道及互信關係,農民也利用資訊系統統計進出貨、結帳及控管產品品質。
直銷站除了在平日供應之外,透過農民團體輔導,推出具當季特色農產品行銷活動,也藉此帶動話題,增進銷售熱度。
直銷站扎根在地 農民、消費者及經營單位三贏
因應各地消費習慣、人口數、交通便利等差異性,及主辦單位內部管理、實際運作人力需求、設備空間等成本考量,由直銷站經
營主體依現地發展條件自訂收費標準及相關自治管理內容,如農民進退場、上下架、產品規範、生產記錄、產品採樣抽驗機制、產銷與場地規劃、管理單位職責,及相關切結書等事項。
主辦經營單位是否依實際核定計畫執行、直銷站位址人潮聚集狀況、行銷模式是否合宜創新、經營績效,以及供應的農特產品樣式種類是否多元穩定、安全等,均是政府輔導過程中,觀察及評估考核的重點。
在農糧署的輔導下,花蓮縣及宜蘭縣自2013 年起陸續設置4 處農民直銷站門市,其中又以花蓮市農會為全國首辦,目前共有自強、花商及田埔等3 家門市,農民直銷站從第1 年營業額新臺幣158 萬元逐年成長,在2016 年已達新臺幣1,726 萬元,供貨農戶數也由26 戶成長至81 戶,期間更有3位年營業額達百萬元以上的農民。
宜蘭縣三星地區農會於2016 年跟進,就農會既有的青蔥文化館加以擴大使用空間,11 月、12 月的開幕及試營運期間營業額就達新臺幣28 萬元,目前仍持續成長中,已成為在地友善小農極佳銷售平臺。
直銷站依農產品的實際售價,平均會收取15%的營運管理費用,零售利潤約有85%都是回歸農民,與傳統通路約50 ~ 60%的費用相較,農民可以有較高的實質利益,也能減少農產品運銷成本;另外,對於原有超市或展售門市的整體營運績效,也能因設立直銷站獲得更多在地消費客群認同,帶來極大助益,創造出消費者、農民及經營單位全贏的局面。
建構穩定供貨關係 挑戰經營者策略
惟農民直銷站市場規模以鄰近生產地消費市場為主,經營發展上容易受到地域市場量能不足所侷限,且供貨農民生產量能多半較小,倘若供貨農民數不足,容易受到產季、氣候影響,致使架上農產品供應不足,因此直銷站仍需要隨時開發、增加具良好生產理念的供應農民數,才能使農產品供貨維持穩定。
由於全球氣候變遷、農產業結構改變的壓力,及國內近年歷經多次食安事件,消費者對於食安有高度期許,農民直銷站以強調「在地」優質農業生產及行銷,提供消費者安全、碳里程數較短的農產品,讓農民有實質增加收益的誘因,進而投入環境友善耕作,提高對自產農產品的責任意願。
在這裡處處可見消費者和農民間共同建立的信任關係,也讓農會與農民間的夥伴關係更加緊密。未來農糧署仍將持續開發並輔導有經營潛力的農民直銷站點位,歡迎大家都能踴躍參與,以實質的消費支持在地農產品。
文˙ 圖/黃嘉輝、陳啓榮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東區分署(豐年6708)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24%
我喜歡:52%
很實用:19%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8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芬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27
讚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24
good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24
好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24
讚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24
棒
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24
好
小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22
good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22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