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靈芝栽培技術
刊登日:107/08/16
13,328
靈芝自古即象徵吉祥,並記載有滋補強健、延年益壽等功效,為珍貴藥材。靈芝依其特性,於栽培時有許多特性與方法須注意,我們將在本文介紹靈芝的栽培技術。
靈芝隸屬真菌界,是擔子菌亞門(B a s i d i o m y c o t i n a)、層菌綱(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靈芝菌科(Ganodermataceae)、靈芝屬(Ganoderma)的大型真菌。自古即被視為吉祥的象徵,有瑞草、萬年茸、幸茸、福草、玉來、吉祥茸、不死草、仙草等別稱。目前靈芝在中國、日本、韓國及臺灣,都已被作為健康食品或藥品開發之原料。
靈芝的基本介紹
古代藥書描述靈芝的顏色、外形和大小,分有青芝(龍芝)、黃芝(金芝)、赤芝(丹芝)、紫芝(木芝)、黑芝(玄芝)和白芝(玉芝)等6 芝。
6 芝當中,推測應不僅止包含現代分類學所稱靈芝屬:如青芝一般認為是雲芝(Trametes versicolor=Coriolus versicolor);黃芝可能是硫磺多孔菌(Laetiporus sulphureus);黑芝可能為假芝屬(Amauroderma spp.)的菇;白芝則可能指苦白蹄(Fomitopsis officinalis),不過以上都還需足夠的辯證才能清楚。赤芝和紫芝較無爭議,在現代分類學上皆屬於靈芝屬,其中赤芝(紅芝)以G. Lucidum(靈芝)和G. Tsugae(松杉靈芝,又稱高山赤芝)為主要栽培品種,紫芝(木芝)則單指G. Sinense(有一說為新日本靈芝G.neojaponicum 亦屬於紫芝)。
靈芝屬真菌在東亞的自然地理分布,主要於中國黑龍江、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各省、海南島及日本、臺灣等國,而北美洲及歐洲等地亦有各種靈芝自然分布。
靈芝屬屬於木腐型真菌,大多生於闊葉木上,有時亦可生於針葉樹幹基部,能引起「立木腐朽」,可使寄主植物死亡,造成樹木風倒,其在國內可常在相思樹、鳳凰木、楓香、洋玉蘭、黃連木、榕樹、茄冬和印度橡膠樹等樹木上發現。靈芝屬真菌營腐生生活,以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為主要營養來源,也需微量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
靈芝這類大型真菌的主要外觀特徵,是具有「假漆狀」的亮眼分泌物,能在其子實體形成光亮表皮;靈芝的擔孢子呈卵形、雙層細胞壁及黃褐色;靈芝屬真菌均是木材白腐菌,是容易侵害樹勢、衰弱樹木的弱病原性真菌,感染後會分解、利用木材的木質素,造成白腐,使樹木容易風倒。靈芝屬真菌僅有俗稱猴板凳或樹舌的南方靈芝(G. australe)和樹舌靈芝(G. applanatum)外層不具光亮表皮,且為多年生,可逐年在適合生長的環境條件中,向下、向外增厚增大;其餘用以栽培的靈芝、松杉靈芝和紫芝皆為1 年生,夏季前後為主要生長期,此階段過後即不再生長,而被環境中其他生物分解。
靈芝的保健效用
漢醫認為靈芝是可滋補強壯、扶正培本、益心氣、安神、益肺氣且延年益壽等功效的珍貴藥品。中國歷代著名本草書籍對靈芝的記載,可溯至西元25 年東漢雍仲淳所著之《神農本草經》。據說在東漢之前靈芝就開始入藥,主治頭昏、神經衰弱、失眠和虛勞咳嗽等症。而西元1590年,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記載:「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這句話於韓醫西元1610 年成書的《東醫寶鑒》中也有記載。
靈芝的栽培技術
靈芝的人工栽培,據信最早可溯至西元1937年,逸見武雄氏等初次嘗試培養靈芝,而後,西元1971 年由直井幸雄氏將菌種接種、栽培於木屑盆中,首次獲得量產,臺灣也自西元1980 年代起,從臺灣大學王西華教授的研究室開始進行靈芝太空包的人工種植。
發展至今,靈芝子實體的栽培法計有:蔗渣床法、木屑瓶栽或木屑太空包袋栽法,不過這些栽培法均難以像使用櫟樹、枹樹等原木的段木法栽培,獲得大量與大型的靈芝子實體,但為了環境生態保育與產業永續發展,實在不宜推薦段木栽培法,且應積極找尋替代木屑的栽培素材,追求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友善共榮。
靈芝的基本特性為:子實體1 年生,有柄(有時無柄,端看環境二氧化碳濃度),木栓質至革質,菌蓋腎形、半圓形,偶有近圓形者。靈芝是高溫高濕型真菌,生長發育需較高的溫、濕度,不過其對溫度的適應範圍較廣,菌絲可生長溫度範圍在攝氏3 ~ 40 度間,低於攝氏6 度或高於攝氏36 度時,菌絲生長緩慢。較適合子實體原基分化形成的溫度範圍在攝氏22 ~ 28度間,若低於攝氏20 度會使其難以形成菌蓋、子實體不能正常分化發育,若接近攝氏30 度會使子實體質量不佳。溫度變動大的環境不利子實體成長,較易造成菌蓋畸形。
栽培時,靈芝生長發育需充足的水分和空氣相對濕度。養菌階段,太空包培養基的含水量要調整在60 ~ 65%之間,空氣相對濕度可維持在60 ~ 70%;到了要誘發子實體分化和發育時,環境的空氣相對濕度要能達到85 ~ 95%,濕度偏低會造成子實體形成困難。除濕度外,靈芝屬好氣性真菌,子實體生長階段尤其需注意通風,如通氣不良造成二氧化碳濃度累積,容易出現樹枝狀、鹿角狀的畸形菇體,甚至在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會停止生長。
此外,靈芝還喜歡略偏酸的培養基,菌絲能在pH3.0 ~ 7.5 的料中生長,培養基質pH4.0 ~ 6.0 時菌絲生長最快。靈芝子實體形成需一定的散射光,菌絲體生長階段則不需要光線,在黑暗中或陽光直射下,無法分化出菌蓋或只能生成小且薄的菌蓋。幼嫩的靈芝子實體具向光性,生長時會傾向光源,若光源方向多變,容易造成畸形菌蓋。而子實體色澤鮮艷與否,則與生長時是否給予適量充足的散射光有關。同一菌種來源的靈芝栽培,生成的子實體形狀、色澤、肉質、苦味等,均會因栽培期間給予的環境溫度、濕度、光度、二氧化碳濃度等不同而有差異。
靈芝菌絲體生長所需主要營養為碳素、氮素、無機鹽類和礦物質,在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基質上,菌絲均可生長良好。栽培材料中,雜木屑、棉籽殼、玉米芯等是主要碳素來源;麩皮、米糠等則是主要氮素來源;無機鹽類和礦物質所需不高,在木屑或輔料等材料中含量應足夠,不需額外添加礦物質。而所用塑膠栽培瓶或太空包均為PP(polypropylene)材質,可耐高溫高壓,因塑膠瓶可回收利用至破損為止,而太空包僅能使用1 次,若財力許可,建議選擇瓶栽。
靈芝種類很多,較普遍應用在醫藥上的有靈芝、松杉靈芝和樹舌靈芝等,而人工栽培最多的則是靈芝和松杉靈芝。栽培季節,以中國南方為例,一般以5 ~ 10 月為最適宜靈芝栽種之季節。資材宜排除殘留農藥、輻射性物質、過量重金屬之作物殘渣及生物資材,化肥、抗生素、農藥、外生毒素及其他合成化學物質亦不得使用。
不論以瓶栽或太空包種植,皆可選擇要直立放置或橫放排列成牆式。以瓶栽種植者,子實體形成階段,在瓶內靈芝菇蕾快長到瓶口時,即可拔掉棉塞或瓶蓋,讓子實體順利生長。以太空包栽種者,因棉塞直接和栽培基質接壤,子實體容易穿透棉塞長出太空包,出芝可不拔掉棉塞讓其自然成長,待採收時將菌柄基部棉花仔細剪除,或在菌絲將長滿或生長超過8 分滿時即拔掉棉塞,待其子實體分化,此時,換氣要避免讓風吹入,以防感染雜菌。
子實體發育階段應加強控制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如果溫、濕度太低,容易只長菌柄,不長菌蓋。濕度過低時,可懸掛濕布或於地面噴水,也可以加濕機提高空氣相對濕度,但不宜直接噴水在子實體。
大量栽培時,瓶內或包內溫度會較室溫高,故應讓室內或棚內溫度維持在攝氏24~ 26 度間較適宜,而濕度則保持在85 ~95%間即可;靈芝菌絲一般在太空包內生長1 個半月後(松杉靈芝菌絲一般為1 個月後),子實體即開始長出,再過約2 週(松杉靈芝菌絲約過半個月),子實體成熟就可採收。
栽培時要特別注意控制換氣和光源,子實體生長階段呼吸旺盛,如二氧化碳濃度累積超過1,000 ppm,會使菌柄延長成鹿角狀,此狀況需避免,如果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再加上不穩定的溫、濕度,子實體容易成瘤狀;且子實體形成階段具向光性,光線最好於菌柄開始出現時即固定由同側射入,避免因光線射入方向不定,而造成子實體畸形。
靈芝採收可不止1次,採收時注意清潔衛生,之後維持在相同栽培條件下能自傷口再次出芝,直到太空包或栽培瓶內基質萎縮為止,應可收成至少2 ~ 3 次,一般臺製太空包可收成總重約180 g(未乾燥)。欲採收成熟子實體,一般是以子實體菌蓋邊緣轉變成紅褐色、菌蓋已定型不再擴大,作為成熟的標準;如欲生產靈芝茸者,需在菌蓋尚未分化產生前採收。在適宜的栽培條件下,從子實體產生到成熟採收需經2 週至1 個月。採收後剪去菌柄帶木屑部分,以攝氏40 ~ 50 度循環熱風烘乾或以陽光晒乾,乾燥後的靈芝立即包裝保藏。
靈芝栽培的病蟲害防治
國人服用靈芝是為保健養生,栽培時如遇病蟲害也千萬不可使用農藥,栽培者對病蟲害須有正確認知,病、蟲絕對不可能「自然發生」,所有病蟲害皆是因為病原和蟲原由外界侵入後發生,「預防」才是根絕病蟲害的辦法。
栽培時要預防病蟲害,在養菌期間即要去除受汙染的栽培種;廢料處理場所須遠離栽培場所,養菌室須乾淨,要移入出芝室前需先清洗、消毒出芝室,移入後注意維持環境清潔,使病蟲隔絕於外。
簡易栽培設施欲通風換氣時,應避免開啟迎風面換氣,有門窗者宜設內外門窗,內側門窗加裝防蟲紗網,欲通風時開啟外側門窗;此外,因出芝室相對濕度高,會吸引蝸牛及蛞蝓入內啃食靈芝,可用漂白粉加石灰(1:10 混合)灑布於出芝室周圍與內部排放層架的支柱基部,以防止侵入,或在栽培場外圍撒聚乙醛餌劑誘殺。
文˙ 圖/李瑋崧、陳美杏、呂昀陞 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豐年6704)
靈芝隸屬真菌界,是擔子菌亞門(B a s i d i o m y c o t i n a)、層菌綱(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靈芝菌科(Ganodermataceae)、靈芝屬(Ganoderma)的大型真菌。自古即被視為吉祥的象徵,有瑞草、萬年茸、幸茸、福草、玉來、吉祥茸、不死草、仙草等別稱。目前靈芝在中國、日本、韓國及臺灣,都已被作為健康食品或藥品開發之原料。
靈芝的基本介紹
古代藥書描述靈芝的顏色、外形和大小,分有青芝(龍芝)、黃芝(金芝)、赤芝(丹芝)、紫芝(木芝)、黑芝(玄芝)和白芝(玉芝)等6 芝。
6 芝當中,推測應不僅止包含現代分類學所稱靈芝屬:如青芝一般認為是雲芝(Trametes versicolor=Coriolus versicolor);黃芝可能是硫磺多孔菌(Laetiporus sulphureus);黑芝可能為假芝屬(Amauroderma spp.)的菇;白芝則可能指苦白蹄(Fomitopsis officinalis),不過以上都還需足夠的辯證才能清楚。赤芝和紫芝較無爭議,在現代分類學上皆屬於靈芝屬,其中赤芝(紅芝)以G. Lucidum(靈芝)和G. Tsugae(松杉靈芝,又稱高山赤芝)為主要栽培品種,紫芝(木芝)則單指G. Sinense(有一說為新日本靈芝G.neojaponicum 亦屬於紫芝)。
靈芝屬真菌在東亞的自然地理分布,主要於中國黑龍江、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各省、海南島及日本、臺灣等國,而北美洲及歐洲等地亦有各種靈芝自然分布。
靈芝屬屬於木腐型真菌,大多生於闊葉木上,有時亦可生於針葉樹幹基部,能引起「立木腐朽」,可使寄主植物死亡,造成樹木風倒,其在國內可常在相思樹、鳳凰木、楓香、洋玉蘭、黃連木、榕樹、茄冬和印度橡膠樹等樹木上發現。靈芝屬真菌營腐生生活,以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為主要營養來源,也需微量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
靈芝這類大型真菌的主要外觀特徵,是具有「假漆狀」的亮眼分泌物,能在其子實體形成光亮表皮;靈芝的擔孢子呈卵形、雙層細胞壁及黃褐色;靈芝屬真菌均是木材白腐菌,是容易侵害樹勢、衰弱樹木的弱病原性真菌,感染後會分解、利用木材的木質素,造成白腐,使樹木容易風倒。靈芝屬真菌僅有俗稱猴板凳或樹舌的南方靈芝(G. australe)和樹舌靈芝(G. applanatum)外層不具光亮表皮,且為多年生,可逐年在適合生長的環境條件中,向下、向外增厚增大;其餘用以栽培的靈芝、松杉靈芝和紫芝皆為1 年生,夏季前後為主要生長期,此階段過後即不再生長,而被環境中其他生物分解。
靈芝的保健效用
漢醫認為靈芝是可滋補強壯、扶正培本、益心氣、安神、益肺氣且延年益壽等功效的珍貴藥品。中國歷代著名本草書籍對靈芝的記載,可溯至西元25 年東漢雍仲淳所著之《神農本草經》。據說在東漢之前靈芝就開始入藥,主治頭昏、神經衰弱、失眠和虛勞咳嗽等症。而西元1590年,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記載:「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這句話於韓醫西元1610 年成書的《東醫寶鑒》中也有記載。
靈芝的栽培技術
靈芝的人工栽培,據信最早可溯至西元1937年,逸見武雄氏等初次嘗試培養靈芝,而後,西元1971 年由直井幸雄氏將菌種接種、栽培於木屑盆中,首次獲得量產,臺灣也自西元1980 年代起,從臺灣大學王西華教授的研究室開始進行靈芝太空包的人工種植。
發展至今,靈芝子實體的栽培法計有:蔗渣床法、木屑瓶栽或木屑太空包袋栽法,不過這些栽培法均難以像使用櫟樹、枹樹等原木的段木法栽培,獲得大量與大型的靈芝子實體,但為了環境生態保育與產業永續發展,實在不宜推薦段木栽培法,且應積極找尋替代木屑的栽培素材,追求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友善共榮。
靈芝的基本特性為:子實體1 年生,有柄(有時無柄,端看環境二氧化碳濃度),木栓質至革質,菌蓋腎形、半圓形,偶有近圓形者。靈芝是高溫高濕型真菌,生長發育需較高的溫、濕度,不過其對溫度的適應範圍較廣,菌絲可生長溫度範圍在攝氏3 ~ 40 度間,低於攝氏6 度或高於攝氏36 度時,菌絲生長緩慢。較適合子實體原基分化形成的溫度範圍在攝氏22 ~ 28度間,若低於攝氏20 度會使其難以形成菌蓋、子實體不能正常分化發育,若接近攝氏30 度會使子實體質量不佳。溫度變動大的環境不利子實體成長,較易造成菌蓋畸形。
栽培時,靈芝生長發育需充足的水分和空氣相對濕度。養菌階段,太空包培養基的含水量要調整在60 ~ 65%之間,空氣相對濕度可維持在60 ~ 70%;到了要誘發子實體分化和發育時,環境的空氣相對濕度要能達到85 ~ 95%,濕度偏低會造成子實體形成困難。除濕度外,靈芝屬好氣性真菌,子實體生長階段尤其需注意通風,如通氣不良造成二氧化碳濃度累積,容易出現樹枝狀、鹿角狀的畸形菇體,甚至在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會停止生長。
此外,靈芝還喜歡略偏酸的培養基,菌絲能在pH3.0 ~ 7.5 的料中生長,培養基質pH4.0 ~ 6.0 時菌絲生長最快。靈芝子實體形成需一定的散射光,菌絲體生長階段則不需要光線,在黑暗中或陽光直射下,無法分化出菌蓋或只能生成小且薄的菌蓋。幼嫩的靈芝子實體具向光性,生長時會傾向光源,若光源方向多變,容易造成畸形菌蓋。而子實體色澤鮮艷與否,則與生長時是否給予適量充足的散射光有關。同一菌種來源的靈芝栽培,生成的子實體形狀、色澤、肉質、苦味等,均會因栽培期間給予的環境溫度、濕度、光度、二氧化碳濃度等不同而有差異。
靈芝菌絲體生長所需主要營養為碳素、氮素、無機鹽類和礦物質,在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基質上,菌絲均可生長良好。栽培材料中,雜木屑、棉籽殼、玉米芯等是主要碳素來源;麩皮、米糠等則是主要氮素來源;無機鹽類和礦物質所需不高,在木屑或輔料等材料中含量應足夠,不需額外添加礦物質。而所用塑膠栽培瓶或太空包均為PP(polypropylene)材質,可耐高溫高壓,因塑膠瓶可回收利用至破損為止,而太空包僅能使用1 次,若財力許可,建議選擇瓶栽。
靈芝種類很多,較普遍應用在醫藥上的有靈芝、松杉靈芝和樹舌靈芝等,而人工栽培最多的則是靈芝和松杉靈芝。栽培季節,以中國南方為例,一般以5 ~ 10 月為最適宜靈芝栽種之季節。資材宜排除殘留農藥、輻射性物質、過量重金屬之作物殘渣及生物資材,化肥、抗生素、農藥、外生毒素及其他合成化學物質亦不得使用。
不論以瓶栽或太空包種植,皆可選擇要直立放置或橫放排列成牆式。以瓶栽種植者,子實體形成階段,在瓶內靈芝菇蕾快長到瓶口時,即可拔掉棉塞或瓶蓋,讓子實體順利生長。以太空包栽種者,因棉塞直接和栽培基質接壤,子實體容易穿透棉塞長出太空包,出芝可不拔掉棉塞讓其自然成長,待採收時將菌柄基部棉花仔細剪除,或在菌絲將長滿或生長超過8 分滿時即拔掉棉塞,待其子實體分化,此時,換氣要避免讓風吹入,以防感染雜菌。
子實體發育階段應加強控制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如果溫、濕度太低,容易只長菌柄,不長菌蓋。濕度過低時,可懸掛濕布或於地面噴水,也可以加濕機提高空氣相對濕度,但不宜直接噴水在子實體。
大量栽培時,瓶內或包內溫度會較室溫高,故應讓室內或棚內溫度維持在攝氏24~ 26 度間較適宜,而濕度則保持在85 ~95%間即可;靈芝菌絲一般在太空包內生長1 個半月後(松杉靈芝菌絲一般為1 個月後),子實體即開始長出,再過約2 週(松杉靈芝菌絲約過半個月),子實體成熟就可採收。
栽培時要特別注意控制換氣和光源,子實體生長階段呼吸旺盛,如二氧化碳濃度累積超過1,000 ppm,會使菌柄延長成鹿角狀,此狀況需避免,如果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再加上不穩定的溫、濕度,子實體容易成瘤狀;且子實體形成階段具向光性,光線最好於菌柄開始出現時即固定由同側射入,避免因光線射入方向不定,而造成子實體畸形。
靈芝採收可不止1次,採收時注意清潔衛生,之後維持在相同栽培條件下能自傷口再次出芝,直到太空包或栽培瓶內基質萎縮為止,應可收成至少2 ~ 3 次,一般臺製太空包可收成總重約180 g(未乾燥)。欲採收成熟子實體,一般是以子實體菌蓋邊緣轉變成紅褐色、菌蓋已定型不再擴大,作為成熟的標準;如欲生產靈芝茸者,需在菌蓋尚未分化產生前採收。在適宜的栽培條件下,從子實體產生到成熟採收需經2 週至1 個月。採收後剪去菌柄帶木屑部分,以攝氏40 ~ 50 度循環熱風烘乾或以陽光晒乾,乾燥後的靈芝立即包裝保藏。
靈芝栽培的病蟲害防治
國人服用靈芝是為保健養生,栽培時如遇病蟲害也千萬不可使用農藥,栽培者對病蟲害須有正確認知,病、蟲絕對不可能「自然發生」,所有病蟲害皆是因為病原和蟲原由外界侵入後發生,「預防」才是根絕病蟲害的辦法。
栽培時要預防病蟲害,在養菌期間即要去除受汙染的栽培種;廢料處理場所須遠離栽培場所,養菌室須乾淨,要移入出芝室前需先清洗、消毒出芝室,移入後注意維持環境清潔,使病蟲隔絕於外。
簡易栽培設施欲通風換氣時,應避免開啟迎風面換氣,有門窗者宜設內外門窗,內側門窗加裝防蟲紗網,欲通風時開啟外側門窗;此外,因出芝室相對濕度高,會吸引蝸牛及蛞蝓入內啃食靈芝,可用漂白粉加石灰(1:10 混合)灑布於出芝室周圍與內部排放層架的支柱基部,以防止侵入,或在栽培場外圍撒聚乙醛餌劑誘殺。
文˙ 圖/李瑋崧、陳美杏、呂昀陞 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豐年6704)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9%
我喜歡:28%
很實用:6%
夠新奇:3%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5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小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18
讚
秀瓊(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18
棒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18
好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17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17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