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最自然的屏障──綠籬 生態農業小尺度開端
刊登日:107/08/21
2,422
人類有目的地種植單一作物,且為了減少養分競爭而清除雜草,造成整個農田環境生物物種單調化,食物鏈中的次級消費者因數量太少,無法應付突然暴增的害蟲,常導致農民嚴重損失或農藥使用過量。
若藉由增加田區植物種類的方式提高生物多樣性,讓農田生態系中的食物鏈趨於平穩,不僅能有效控制田間害蟲密度,也減少投入非農藥資材成本、提高農作物產量,同時可美化田區景觀,而「綠籬」的應用則是符合這種概念、一舉數得的技術。
綠籬原為屏障、遮蔭之用,應用於農業除了有防風及阻隔汙染物的功能之外,還可提供有益生物棲息的場所,這些有益生物包含捕食性或寄生性的天敵,如瓢蟲、寄生蜂等,及提供作物授粉功能的昆蟲,如蜜蜂及蠅類。
綠籬提供農田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具有開花特性的綠籬,其花粉和花蜜為害蟲天敵昆蟲生活中某些階段的營養來源,種植於農田間能吸引天敵昆蟲進駐,增加有益天敵數量,並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降低其他外加資材的花費及人力,已成為有機農業永續管理害蟲的概念和方法。
除此之外,綠籬植物的根系能防止土壤流失,增加保水能力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樣性。綠籬與生長其下的草相之間蘊含豐富的昆蟲,形成自然棲地的生態走廊,於整個農業生態環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以往在農田裡釋放天敵的生物防治法常效果不彰,主因是天敵的移動性及擴散性極強,若農田內已無食物,天敵即往外遷移,若農田旁有能夠提供這些天敵棲息及食物源的環境,就可使天敵族群持續維持於農田之中,有助於提升生物防治。
因此適度在農田裡騰出一些空間,種植花草灌木,建構生態友善環境,可達到永續管理害蟲的效果。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改場)近年來研究數種多年生開花性綠籬,發現部分綠籬植物的確有間接達到農田生物防治的效果。
經調查,馬利筋、金露花和扶桑花可吸引草蛉、瓢蟲、寄生蜂、食蚜蠅等多種天敵昆蟲棲息,豐富的花粉、花蜜提供牠們充足的食物源及良好棲所,這類天敵增加,有助於防治田區內蝶蛾類和蚜蟲等害蟲;細葉雪茄花則因小而多的紫色花朵,吸引大量蜜蜂前來訪花,對於田區內種植瓜果類等需要昆蟲授粉的作物相當有利。
當田區物種增加,生態鏈亦隨之趨於穩定,農田內的作物害蟲不易驟增驟減,減輕了害蟲對農作物的威脅,同時若搭配減少施用化學物質,則有效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和農民收益。
除了多年生植物外,1 年生菊科植物亦可作為短時間內,營造益蟲棲地的植物,如萬壽菊或孔雀草,不僅是我們認知的忌避線蟲植物,同時也可吸引寄生蜂和食蚜蠅,作為水稻或蔬菜田周邊營造天敵棲所的植物,控制田區內螟蛾、飛蝨和蚜蟲的數量。
綠籬的種類不止侷限於1 種,了解各種綠籬的主要功能後,可斟酌做兩種以上的功能搭配。例如田區種植瓜菜類有蚜蟲危害,並有授粉的需求,就可考慮同時種植馬利筋和細葉雪茄花。又例如種植於田區旁邊的扶桑花生長成籬時,下半部較空洞,可搭配低矮的細葉雪茄花填補空洞處。
另外,若是種植具有可食功能或有其他附加價值的綠籬會更容易被農民接受,如桑樹、玉米、秋葵、向日葵,這些植株不僅具食用價值,且在國內外研究也被作為營造天敵棲所的植物,此時它們可成為保護主作物的副作物,因此也可稱為共榮作物。
綠籬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實例
國外針對生態系統服務的研究已行之多年,歐洲、澳洲、美國、東南亞皆曾針對果園和水稻田進行人為操作,以增加田區有益生物數量。以美國加州葡萄園為例,為防治葡萄的重要害蟲──西方葡萄葉蟬(Western Grape Leafhopper, Erythroneura elegantula),研究人員在葡萄園田間種植紫草科植物及繖形花科植物,於開花期便能有效吸引寄生蜂前往取食,同時控制葉蟬族群。
菲律賓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則是依據地區情況不同,分別在水稻田周邊種植長柄菊、紫花藿香薊、萬壽菊、芝麻等,或混植上述植物,建構瘤野螟和飛蝨類害蟲的天敵棲所,在水稻生育期間,減少主要影響天敵昆蟲的化學藥劑,合理用藥情況下,明顯降低害蟲密度。
而國內,花改場目前亦進行多場試驗,研究人員試著於白蘿蔔田邊種植馬利筋,由於馬利筋可吸引大量蚜蟲天敵,因此當蘿蔔植株上的蚜蟲開始發生時,棲息在馬利筋上的瓢蟲和草蛉等捕食性天敵即馬上擴散至田間捕食蚜蟲,達到良好生物防治效果。
另外水稻田的部分,於田埂上種植孔雀草(菊科)並保留周遭非禾本科的開花性植物,多樣的開花植物在水稻生長期提供良好生態系統服務,除了供給寄生蜂和瓢蟲棲地,以控制水稻田重要害蟲飛蝨和二化螟,亦防止田埂土壤流失崩壞,同時繽紛花朵還可增添農田景緻,達到心靈層次服務。
基於多年觀察,由於扶桑花之棉捲葉螟蛾可吸引寄生蜂來寄生,單瓣扶桑花朵也提供寄生蜂成蟲良好的蜜源,於是研究員將扶桑花種植於玉米田周遭,並搭配田間釋放赤眼卵寄生蜂,經調查可長期降低玉米螟的危害情形。
未來展望
雖然生態農業需要以大地景尺度下,由管理這片土地的所有權益關係人一起經營,以產生協力作用。但達到這種理想狀態前,本文所述應用綠籬於農田的例子,就是先以個體農民角度,由本身農場經營方式的改變來發起。
建構綠籬能讓農民以最自然的方式,增加園區內生物多樣性,以使農田恢復原本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從小地景尺度的「農業生產-生態-農民生計」開始,發展成熟後即可將足夠多的點串聯成線,最後集結成面,成為大地景尺度生態農業。
文˙ 圖/林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豐年6704)
若藉由增加田區植物種類的方式提高生物多樣性,讓農田生態系中的食物鏈趨於平穩,不僅能有效控制田間害蟲密度,也減少投入非農藥資材成本、提高農作物產量,同時可美化田區景觀,而「綠籬」的應用則是符合這種概念、一舉數得的技術。
綠籬原為屏障、遮蔭之用,應用於農業除了有防風及阻隔汙染物的功能之外,還可提供有益生物棲息的場所,這些有益生物包含捕食性或寄生性的天敵,如瓢蟲、寄生蜂等,及提供作物授粉功能的昆蟲,如蜜蜂及蠅類。
綠籬提供農田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具有開花特性的綠籬,其花粉和花蜜為害蟲天敵昆蟲生活中某些階段的營養來源,種植於農田間能吸引天敵昆蟲進駐,增加有益天敵數量,並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降低其他外加資材的花費及人力,已成為有機農業永續管理害蟲的概念和方法。
除此之外,綠籬植物的根系能防止土壤流失,增加保水能力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樣性。綠籬與生長其下的草相之間蘊含豐富的昆蟲,形成自然棲地的生態走廊,於整個農業生態環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以往在農田裡釋放天敵的生物防治法常效果不彰,主因是天敵的移動性及擴散性極強,若農田內已無食物,天敵即往外遷移,若農田旁有能夠提供這些天敵棲息及食物源的環境,就可使天敵族群持續維持於農田之中,有助於提升生物防治。
因此適度在農田裡騰出一些空間,種植花草灌木,建構生態友善環境,可達到永續管理害蟲的效果。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改場)近年來研究數種多年生開花性綠籬,發現部分綠籬植物的確有間接達到農田生物防治的效果。
經調查,馬利筋、金露花和扶桑花可吸引草蛉、瓢蟲、寄生蜂、食蚜蠅等多種天敵昆蟲棲息,豐富的花粉、花蜜提供牠們充足的食物源及良好棲所,這類天敵增加,有助於防治田區內蝶蛾類和蚜蟲等害蟲;細葉雪茄花則因小而多的紫色花朵,吸引大量蜜蜂前來訪花,對於田區內種植瓜果類等需要昆蟲授粉的作物相當有利。
當田區物種增加,生態鏈亦隨之趨於穩定,農田內的作物害蟲不易驟增驟減,減輕了害蟲對農作物的威脅,同時若搭配減少施用化學物質,則有效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和農民收益。
除了多年生植物外,1 年生菊科植物亦可作為短時間內,營造益蟲棲地的植物,如萬壽菊或孔雀草,不僅是我們認知的忌避線蟲植物,同時也可吸引寄生蜂和食蚜蠅,作為水稻或蔬菜田周邊營造天敵棲所的植物,控制田區內螟蛾、飛蝨和蚜蟲的數量。
綠籬的種類不止侷限於1 種,了解各種綠籬的主要功能後,可斟酌做兩種以上的功能搭配。例如田區種植瓜菜類有蚜蟲危害,並有授粉的需求,就可考慮同時種植馬利筋和細葉雪茄花。又例如種植於田區旁邊的扶桑花生長成籬時,下半部較空洞,可搭配低矮的細葉雪茄花填補空洞處。
另外,若是種植具有可食功能或有其他附加價值的綠籬會更容易被農民接受,如桑樹、玉米、秋葵、向日葵,這些植株不僅具食用價值,且在國內外研究也被作為營造天敵棲所的植物,此時它們可成為保護主作物的副作物,因此也可稱為共榮作物。
綠籬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實例
國外針對生態系統服務的研究已行之多年,歐洲、澳洲、美國、東南亞皆曾針對果園和水稻田進行人為操作,以增加田區有益生物數量。以美國加州葡萄園為例,為防治葡萄的重要害蟲──西方葡萄葉蟬(Western Grape Leafhopper, Erythroneura elegantula),研究人員在葡萄園田間種植紫草科植物及繖形花科植物,於開花期便能有效吸引寄生蜂前往取食,同時控制葉蟬族群。
菲律賓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則是依據地區情況不同,分別在水稻田周邊種植長柄菊、紫花藿香薊、萬壽菊、芝麻等,或混植上述植物,建構瘤野螟和飛蝨類害蟲的天敵棲所,在水稻生育期間,減少主要影響天敵昆蟲的化學藥劑,合理用藥情況下,明顯降低害蟲密度。
而國內,花改場目前亦進行多場試驗,研究人員試著於白蘿蔔田邊種植馬利筋,由於馬利筋可吸引大量蚜蟲天敵,因此當蘿蔔植株上的蚜蟲開始發生時,棲息在馬利筋上的瓢蟲和草蛉等捕食性天敵即馬上擴散至田間捕食蚜蟲,達到良好生物防治效果。
另外水稻田的部分,於田埂上種植孔雀草(菊科)並保留周遭非禾本科的開花性植物,多樣的開花植物在水稻生長期提供良好生態系統服務,除了供給寄生蜂和瓢蟲棲地,以控制水稻田重要害蟲飛蝨和二化螟,亦防止田埂土壤流失崩壞,同時繽紛花朵還可增添農田景緻,達到心靈層次服務。
基於多年觀察,由於扶桑花之棉捲葉螟蛾可吸引寄生蜂來寄生,單瓣扶桑花朵也提供寄生蜂成蟲良好的蜜源,於是研究員將扶桑花種植於玉米田周遭,並搭配田間釋放赤眼卵寄生蜂,經調查可長期降低玉米螟的危害情形。
未來展望
雖然生態農業需要以大地景尺度下,由管理這片土地的所有權益關係人一起經營,以產生協力作用。但達到這種理想狀態前,本文所述應用綠籬於農田的例子,就是先以個體農民角度,由本身農場經營方式的改變來發起。
建構綠籬能讓農民以最自然的方式,增加園區內生物多樣性,以使農田恢復原本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從小地景尺度的「農業生產-生態-農民生計」開始,發展成熟後即可將足夠多的點串聯成線,最後集結成面,成為大地景尺度生態農業。
文˙ 圖/林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豐年6704)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1%
我喜歡:50%
很實用:5%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9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李*德(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22
儲藏本文供參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22
good
瓊(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22
Good
小甜甜(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22
綠籬提供農田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具有開花特性的綠籬,其花粉和花蜜為害蟲天敵昆蟲生活中某些階段的營養來源,種植於農田間能吸引天敵昆蟲進駐,增加有益天敵數量,並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降低其他外加資材的花費及人力,已成為有機農業永續管理害蟲的概念和方法。種植具有可食功能或有其他附加價值的綠籬會更容易被農民接受,如桑樹、玉米、秋葵、向日葵,這些植株不僅具食用價值,且在國內外研究也被作為營造天敵棲所的植物,此時它們可成為保護主作物的副作物,因此也可稱為共榮作物。於田埂上種植孔雀草(菊科)並保留周遭非禾本科的開花性植物,多樣的開花植物在水稻生長期提供良好生態系統服務,除了供給寄生蜂和瓢蟲棲地,以控制水稻田重要害蟲飛蝨和二化螟,亦防止田埂土壤流失崩壞,同時繽紛花朵還可增添農田景緻,達到心靈層次服務。從小地景尺度的「農業生產-生態-農民生計」開始,發展成熟後即可將足夠多的點串聯成線,最後集結成面,成為大地景尺度生態農業。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22
好
小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21
棒
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21
good
秀瓊(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21
好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8/21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