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達達鹿所帶出的部落共同經營 奇美部落企業社
刊登日:107/09/04
637
「你們看這些蝦籠擺放方式,必須將蝦籠口朝上,不能朝下,這樣魚蝦才會跑進去。」花蓮奇美部落的泛舟解說員,對著滿船的遊客這樣說道,「在溪中放好蝦籠後,我們就會用石頭堆出記號,隔天再來就會有收穫!」這是奇美部落的「文化泛舟—達達鹿」,除了泛舟行程外,還有撒網、放蝦籠、烹煮石頭火鍋等部落文化體驗,與一般的單純泛舟大不相同。不過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因文化泛舟的開啟,而帶出了奇美部落的共同經營模式,逐步改變了部落的運作方式。
順流而下 達達鹿
看到這一切,奇美族人頗為感動,他們在返鄉後,分別於當年的捕魚祭、豐年祭時,向全部落族人報告,希望奇美也能往這個方向邁進。
由於比起司馬庫斯,奇美部落的人數多了許多,所以想一下子走到部落自治是有困難的,「但比起神木群,我們奇美有著更豐富的文化傳統色彩,這點我們很有信心。」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吳明季表示,當年在部落會議中,有人提出「文化泛舟-達達鹿」這個建議,認為可於泛舟過程中,將阿美族文化傳遞給遊客,大夥兒都覺得可行,於是開始準備導覽解說、設計DIY 等遊程。
所謂「達達鹿」,是源於一段部落的辛苦歲月。奇美部落早期的對外交通非常不便,在1986 年瑞港公路開通前,出入全靠竹筏與木船往返於秀姑巒溪,當族人想將稻米與番薯等農產運到瑞穗販售時,面對的是逆流溪勢,因此必須靠人力來拉縴木船前進。
這種拉縴方式與黃河險灘的人力拉縴方式是一樣的,「非常的辛苦,通常是5 位縴夫拉1 艘船,因為天氣很熱又不斷流汗,他們多數是上身打赤膊,身上綁著粗麻繩,這樣拉上一整天。」吳明季形容,此段路途頗遙遠,通常天還沒亮就得上貨,船長會在船尾掌舵,副船長則負責在船頭撐槁,而他們對秀姑巒溪的水性、灣道、湍險處都再熟悉不過。
等到貨物賣完要回到部落時,路途是順流而下,因此回程便可輕鬆愉快地「達達鹿」了,這是阿美族語「順流而下」的意思。如今,奇美部落將這段過往歲月,拿來運用在泛舟上,帶著遊客在瑞穗上船,順流駛往奇美,沿途講述部落歷史,同時也帶領他們體驗部落生活方式。
一個契機 部落共同經營
「文化泛舟-達達鹿」在正式起跑前,部落族人先行拜訪了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簡稱東管處),東管處對於這項活動相當支持,但要求全部解說員須取得教練及救生員的證照,且部落也要成立一家公司營運才行。
為了因應文化泛舟,「奇美部落企業社」應運而生。這個企業社的資金是集資而來,出資的是部落中10 多位較有共識的族人,每個人各出10 萬元,總共集資了100 多萬元。「大家事先都講好了,未來若有盈餘,都會放到公積金裡,而不像一般公司會股東分紅,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讓部落活絡起來。」
3 年過去了,事實證明文化泛舟的確是個足以營利的方案。由於達達鹿過程中,給予遊客除了泛舟的刺激之外,還能體驗在地阿美文化,遊客因而趨之若鶩。奇美生意興隆,不僅得以聘雇10 多位族人工作,且泛舟遊艇數目還從5 艘增加到了18艘,成為部落中最賺錢的火車頭。
自己的人自己養
「我們將盈餘的3 分之1 拿來增添設備,3 分之2 則是用在養人,主要是雇用族人回到家鄉工作。」吳明季指出,早在文化泛舟之前,奇美早已發展出深度的部落旅遊,但這些活動雇用的人手,多數是仰賴政府「多元就業方案」所支付的薪資。
多元就業方案為協助性質,因此補助的人數正逐年遞減,而奇美也很清楚這個情況,因而打算自立自強,以自己的營利來養活部落就業人口。「我們今年雇用了6名族人在工班工作,最多的時候還曾雇到13 名。」說話的是人稱「蔣媽」的蔣金英,是奇美文化發展協會專案經理,同時也是工班的負責人,「多元就業方案結束,我們也能夠完全自己負擔工班的薪資了!」。
工班在奇美部落的發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由於奇美同時往旅遊、文化、有機農業發展,工班要做的事因而變得多元:泛舟季節時要帶團、解說;淡季時則是播種、耕種,或是進行文化體驗的導覽解說,女性成員則多數被分配到廚房打理遊客餐點。工班成員因此必須學會18 般武藝,而目前,他們正在學的則是看護技巧。
奇美教奇美照護
為什麼要學看護呢?這件事的由來既湊巧又有趣,原來是臺南奇美醫院的員工偶然在電視看到了奇美部落的相關報導,因為兩者的名字一模一樣,醫院便主動前往部落義診。
這兩個相距遙遠,名字卻一樣的一群人,後來成為了好朋友。奇美醫院每年都會到奇美部落義診2 次,後來更主動提議訓練部落年輕人,學習照護技巧以照顧長者,所以工班們在工作之餘,也學起了看護。在未來,老年照護、送餐,都會成為部落的發展方向之一。
蔣金英表示,工班在奇美部落參與了大小事務,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這些事務參與,部落希望全由自己族人來擔任,包括在外工作打拚的遊子,也期望他們能回鄉參與。「我們提供了22K 的薪資,比起在異鄉為了糊口而看人臉色,還不如回家鄉來,也能同時照顧家中老小。」
就近照顧家中老小
奇美部落這幾年返鄉工作的人數,的確在逐漸成長中。蔡富雄便是工班的成員之一,他原本在臺北做板模,因為母親年紀大了而決定回到部落。加入工班的他說,在這邊要學的東西很多,「不過越多越好,可以學到一些以前沒學過的事情。」他舉例,剛開始要跟遊客導覽解說時,真的很害羞,不過現在已經熟練了,還經常會跟遊客開開玩笑。
在所學的新事務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機栽種。「因為我們以前都是灑農藥,所以剛接觸有機時很不習慣。」他笑說,「不過現在已經習慣了,照顧這些作物跟照顧自己孩子一樣。」
另一位夥伴林清輝,之前也在北部做建築,為了家中的老人、小孩而決定返鄉。他說,剛回部落時要學的東西很多,得學著導覽解說,因為要帶遊客做DIY,還得學會用竹子做成竹杯及湯碗。「下班之後,我還要背很多的部落歷史,並且不斷練習,才能讓自己講解得很通順。」
他認為,現在這份工作對他真的很有幫助,之前的建築工作雖然可以賺不少錢,但卻相當危險。如今,他不但可以就近照顧家中老小,同時還做著可傳承阿美族文化的工作,每天都過得踏實。
自給自足 吸引族人回鄉
工班們和部落一起打拚,往同個方向前進,他們什麼都要學、什麼都得會做,包括1 級的有機栽種、2 級的加工品製作、3級的導覽解說,而且這些才藝還可融合運用。吳明季舉例,之前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到部落教族人將洛神花製成飲品,他們學會之後,將這些飲品拿給泛舟的遊客飲用,大受歡迎。「所以我們在做的事,除了個別的1、2、3 級產業之外,還將它予以融合,就是目前最盛行的6 級產業了!」
政府的多元就業方案功成身退後,奇美部落就能以部落盈餘來發薪水了。蔣金英認為,除了自給自足這個意義之外,部落有能力提供就業機會,也會成為吸引年輕人返鄉的重要誘因。
能夠做到這個局面,當初出資而不求回饋的族人功不可沒。他們是一群主要以部落年齡階層第11 級、12 級為主幹的人,不僅出錢不求回報、無償提供土地及倉庫,而且在需要有人整理場地、清理步道,或泛舟生意好到人手不足時,都會自掏腰包買車票回來義務勞動。「出錢出力又不求回報,大家都很感動!」
這是個凝聚力強的團體,從未分紅,但沒有人有異議。當然一個團體在過程中難免會有意見不和,然而只要說出「奇美很小,沒有分裂的本錢」這句話,大家又都心平氣和,往共同的方向邁進了。
吳明季表示,其實他們很早便想進行部落共同經營,但要原住民拿出共同資金是件困難的事,後來卻因為達達鹿而意外成就了共同經營模式,雖屬意外,但結果卻甜美。
「在資本主義的巨輪下,部落如果不主動出擊,只會永遠處於邊陲地帶。」她堅定地表示,「目前的奇美部落企業社只是一個起步,未來我們計畫擴大共同經營,來帶動族人自主想法的發展,同時也藉由部落自主的方式,改變自身命運!」
順流而下 達達鹿
看到這一切,奇美族人頗為感動,他們在返鄉後,分別於當年的捕魚祭、豐年祭時,向全部落族人報告,希望奇美也能往這個方向邁進。
由於比起司馬庫斯,奇美部落的人數多了許多,所以想一下子走到部落自治是有困難的,「但比起神木群,我們奇美有著更豐富的文化傳統色彩,這點我們很有信心。」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吳明季表示,當年在部落會議中,有人提出「文化泛舟-達達鹿」這個建議,認為可於泛舟過程中,將阿美族文化傳遞給遊客,大夥兒都覺得可行,於是開始準備導覽解說、設計DIY 等遊程。
所謂「達達鹿」,是源於一段部落的辛苦歲月。奇美部落早期的對外交通非常不便,在1986 年瑞港公路開通前,出入全靠竹筏與木船往返於秀姑巒溪,當族人想將稻米與番薯等農產運到瑞穗販售時,面對的是逆流溪勢,因此必須靠人力來拉縴木船前進。
這種拉縴方式與黃河險灘的人力拉縴方式是一樣的,「非常的辛苦,通常是5 位縴夫拉1 艘船,因為天氣很熱又不斷流汗,他們多數是上身打赤膊,身上綁著粗麻繩,這樣拉上一整天。」吳明季形容,此段路途頗遙遠,通常天還沒亮就得上貨,船長會在船尾掌舵,副船長則負責在船頭撐槁,而他們對秀姑巒溪的水性、灣道、湍險處都再熟悉不過。
等到貨物賣完要回到部落時,路途是順流而下,因此回程便可輕鬆愉快地「達達鹿」了,這是阿美族語「順流而下」的意思。如今,奇美部落將這段過往歲月,拿來運用在泛舟上,帶著遊客在瑞穗上船,順流駛往奇美,沿途講述部落歷史,同時也帶領他們體驗部落生活方式。
一個契機 部落共同經營
「文化泛舟-達達鹿」在正式起跑前,部落族人先行拜訪了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簡稱東管處),東管處對於這項活動相當支持,但要求全部解說員須取得教練及救生員的證照,且部落也要成立一家公司營運才行。
為了因應文化泛舟,「奇美部落企業社」應運而生。這個企業社的資金是集資而來,出資的是部落中10 多位較有共識的族人,每個人各出10 萬元,總共集資了100 多萬元。「大家事先都講好了,未來若有盈餘,都會放到公積金裡,而不像一般公司會股東分紅,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讓部落活絡起來。」
3 年過去了,事實證明文化泛舟的確是個足以營利的方案。由於達達鹿過程中,給予遊客除了泛舟的刺激之外,還能體驗在地阿美文化,遊客因而趨之若鶩。奇美生意興隆,不僅得以聘雇10 多位族人工作,且泛舟遊艇數目還從5 艘增加到了18艘,成為部落中最賺錢的火車頭。
自己的人自己養
「我們將盈餘的3 分之1 拿來增添設備,3 分之2 則是用在養人,主要是雇用族人回到家鄉工作。」吳明季指出,早在文化泛舟之前,奇美早已發展出深度的部落旅遊,但這些活動雇用的人手,多數是仰賴政府「多元就業方案」所支付的薪資。
多元就業方案為協助性質,因此補助的人數正逐年遞減,而奇美也很清楚這個情況,因而打算自立自強,以自己的營利來養活部落就業人口。「我們今年雇用了6名族人在工班工作,最多的時候還曾雇到13 名。」說話的是人稱「蔣媽」的蔣金英,是奇美文化發展協會專案經理,同時也是工班的負責人,「多元就業方案結束,我們也能夠完全自己負擔工班的薪資了!」。
工班在奇美部落的發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由於奇美同時往旅遊、文化、有機農業發展,工班要做的事因而變得多元:泛舟季節時要帶團、解說;淡季時則是播種、耕種,或是進行文化體驗的導覽解說,女性成員則多數被分配到廚房打理遊客餐點。工班成員因此必須學會18 般武藝,而目前,他們正在學的則是看護技巧。
奇美教奇美照護
為什麼要學看護呢?這件事的由來既湊巧又有趣,原來是臺南奇美醫院的員工偶然在電視看到了奇美部落的相關報導,因為兩者的名字一模一樣,醫院便主動前往部落義診。
這兩個相距遙遠,名字卻一樣的一群人,後來成為了好朋友。奇美醫院每年都會到奇美部落義診2 次,後來更主動提議訓練部落年輕人,學習照護技巧以照顧長者,所以工班們在工作之餘,也學起了看護。在未來,老年照護、送餐,都會成為部落的發展方向之一。
蔣金英表示,工班在奇美部落參與了大小事務,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這些事務參與,部落希望全由自己族人來擔任,包括在外工作打拚的遊子,也期望他們能回鄉參與。「我們提供了22K 的薪資,比起在異鄉為了糊口而看人臉色,還不如回家鄉來,也能同時照顧家中老小。」
就近照顧家中老小
奇美部落這幾年返鄉工作的人數,的確在逐漸成長中。蔡富雄便是工班的成員之一,他原本在臺北做板模,因為母親年紀大了而決定回到部落。加入工班的他說,在這邊要學的東西很多,「不過越多越好,可以學到一些以前沒學過的事情。」他舉例,剛開始要跟遊客導覽解說時,真的很害羞,不過現在已經熟練了,還經常會跟遊客開開玩笑。
在所學的新事務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機栽種。「因為我們以前都是灑農藥,所以剛接觸有機時很不習慣。」他笑說,「不過現在已經習慣了,照顧這些作物跟照顧自己孩子一樣。」
另一位夥伴林清輝,之前也在北部做建築,為了家中的老人、小孩而決定返鄉。他說,剛回部落時要學的東西很多,得學著導覽解說,因為要帶遊客做DIY,還得學會用竹子做成竹杯及湯碗。「下班之後,我還要背很多的部落歷史,並且不斷練習,才能讓自己講解得很通順。」
他認為,現在這份工作對他真的很有幫助,之前的建築工作雖然可以賺不少錢,但卻相當危險。如今,他不但可以就近照顧家中老小,同時還做著可傳承阿美族文化的工作,每天都過得踏實。
自給自足 吸引族人回鄉
工班們和部落一起打拚,往同個方向前進,他們什麼都要學、什麼都得會做,包括1 級的有機栽種、2 級的加工品製作、3級的導覽解說,而且這些才藝還可融合運用。吳明季舉例,之前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到部落教族人將洛神花製成飲品,他們學會之後,將這些飲品拿給泛舟的遊客飲用,大受歡迎。「所以我們在做的事,除了個別的1、2、3 級產業之外,還將它予以融合,就是目前最盛行的6 級產業了!」
政府的多元就業方案功成身退後,奇美部落就能以部落盈餘來發薪水了。蔣金英認為,除了自給自足這個意義之外,部落有能力提供就業機會,也會成為吸引年輕人返鄉的重要誘因。
能夠做到這個局面,當初出資而不求回饋的族人功不可沒。他們是一群主要以部落年齡階層第11 級、12 級為主幹的人,不僅出錢不求回報、無償提供土地及倉庫,而且在需要有人整理場地、清理步道,或泛舟生意好到人手不足時,都會自掏腰包買車票回來義務勞動。「出錢出力又不求回報,大家都很感動!」
這是個凝聚力強的團體,從未分紅,但沒有人有異議。當然一個團體在過程中難免會有意見不和,然而只要說出「奇美很小,沒有分裂的本錢」這句話,大家又都心平氣和,往共同的方向邁進了。
吳明季表示,其實他們很早便想進行部落共同經營,但要原住民拿出共同資金是件困難的事,後來卻因為達達鹿而意外成就了共同經營模式,雖屬意外,但結果卻甜美。
「在資本主義的巨輪下,部落如果不主動出擊,只會永遠處於邊陲地帶。」她堅定地表示,「目前的奇美部落企業社只是一個起步,未來我們計畫擴大共同經營,來帶動族人自主想法的發展,同時也藉由部落自主的方式,改變自身命運!」
奇美部落企業社 奇美部落文化泛舟網址: http://kiwit01.blogspot.tw/p/tatadok.html 奇美部落深度旅遊網址: http://kiwit01.blogspot.tw/p/blog-page_18.html |
採訪˙ 攝影/ 曾竫萌、黃安葳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豐年6703)
相關檔案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7%
我喜歡:28%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4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9/21
GOOD
小甜甜(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9/05
「奇美很小,沒有分裂的本錢」這句話,大家又都心平氣和,往共同的方向邁進了。
吳明季表示,其實他們很早便想進行部落共同經營,但要原住民拿出共同資金是件困難的事,後來卻因為達達鹿而意外成就了共同經營模式,雖屬意外,但結果卻甜美。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9/05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9/04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