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產銷履歷幫助產業轉型 「蝦覓世界」成為消費者的專屬蝦場
刊登日:107/10/05
1,725
在地產業「蝦覓世界」第2 代掌門人柯明賢,從小看著父親身處靠天吃飯、人力吃緊的高風險養殖漁業,每到採收期還得面對盤商剝削的低報酬打擊,漁業的現實讓年輕人不敢投入生產,形成漁村人口外移老化的惡性循環。
70 年次的柯明賢就是外移的一員,他在臺南工業技術研究院擔任研發工程師,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長期的倦怠讓他停下腳步,思考人生的下一步該怎麼走,而他藉由產銷履歷讓蝦覓世界轉型,返鄉從農,找到了新方向!
蝦覓世界坐落於嘉義縣最南端的義竹鄉,從魚塭旁延伸出兩側的景觀,一半是一望無際的魚塭世界,另一半則是高度機械化的耐旱玉米田。特殊的地域環境造就義竹鄉成為一個不靠海,卻同時擁有農、漁業兩種迥異又融合的農村景觀。
藉由產銷履歷轉型
找出蝦覓世界的優勢
柯明賢的父親柯丁風自民國60 年代開始從事養殖漁業,養殖過吳郭魚、草蝦、金目鱸、黑鯛、白蝦等漁產,共40 多個年頭。民國90 年代養殖白蝦時,他發現施藥不會使白蝦健康,反而造成抗藥性並增加無謂的成本,因此他捨棄投藥養殖,改用益生菌、枯草桿菌等好菌,培養適合養蝦的水質,「養水」就成了關鍵。
傳統盤商以斤論價收購仍是通路主力,柯明賢表示,養殖戶辛苦配合產銷履歷作業,卻無法實質反應在盤商的收購價,導致多數蝦農不願投入產銷履歷。
他發現,唯有進行後端加工、自產自銷,產銷履歷才有意義與價值。為了蝦覓世界的品質與品牌差異性,柯明賢一改過去賣給盤商「只要是活蝦,可以吃就好」的想法,投入產銷履歷,不僅須記錄並觀察水質、蝦子的覓食狀況、肥瘦度及育成率等變化,更每天微調養殖狀態,盡可能維持蝦子的穩定度,讓產銷作業及記錄更加完整、有系統。調整學習的過程,無形中改變他對養殖的態度與執行方式,也提升對蝦子品質的掌握度。
產銷履歷區隔市場
讓生產、加工更安全
蝦覓世界投入產銷履歷的同時,為了提升生產及加工過程的安全與衛生,他以千萬資金申請HACCP 輔導建置漁產加工廠,執行ISO22000的資料記錄,跳脫生產者「只要可以吃就可以賣」的收成心態,轉而用消費者的角度切入思考。他決定:「要提供最高品質又方便的蝦產品!」因此蝦覓世界從全人工走向半系統自動化,第1 項產品──退冰即食的醉蝦應運而生,他以接單生產的方式販售醉蝦料理,用口碑抓住消費者的味蕾,穩定了柯明賢返鄉從農之路。
漁產加工廠設在自家3.5 公頃的魚塭中間,白蝦於池邊捕撈即可馬上進入加工廠,放入充滿氧氣的水桶內,進行2 小時「SPA」靜置清腸後,進入白蝦分級選別,最後手撥檢查、人工裝盒、包裝封膜,過程中需手工不停地接觸白蝦,是過去整批大量賣給盤商不會有的經驗。
而為符合小家庭1 餐食用的分量,設計300 克包裝,同時為因應顧客不習慣正在換殼的軟殼蝦口感,特別在分級時挑出軟殼蝦,以手工脫殼,成為蝦仁產品,「要改變消費者太困難了,不如改變自己的做法!」
柯明賢投入產銷履歷後,全面依照消費者的心理與意見回饋,研發並改良符合市場所需的蝦產品,除了白蝦分級小包裝、熟食醉蝦及新鮮蝦仁外,更研發黑糖、檸檬、百香果3 種口味的膠原蛋白露及微波即食的年菜大餐等。他以購買者角度進行品質分級判斷,更以食用者的立場加工研發,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漁產加工品。
產銷履歷帶動自產自銷
成為照顧老農及青年返鄉的一盞明燈
會開啟漁產加工之路,其實是因為柯明賢擔任工程師時,偶然與同事聊天,了解到消費者在傳統市場買的蝦子價格高,來源卻不明,反思父親辛苦養蝦,卻沒有獲得合理價格。同事鼓勵他試著分享自家白蝦,不僅可讓大家買到比市場優惠的價格,同時也實質改善傳統產銷困境,一舉數得。
透過分級包裝的醉蝦做出成績後,柯明賢為了解市場接受度,不計代價宅配出上百份試吃品給同學、前公司同事、團購網、團購主及部落客等,大家喜不喜歡他不多問,他認為:「有下訂單、回購就代表喜歡!」柯明賢相信,只要白蝦品質好、競爭力夠,回購率一定可超過6 成。透過產銷履歷的記錄讓養殖生產過程透明、公開、可追溯,幾年下來,消費者以行動支持,不僅吸引許多通路主動上門合作,更讓蝦覓世界開啟100%自產自銷的新頁。
柯明賢表示,考量現實面,產銷履歷及漁產加工過程中繁瑣的工序及增加的人力成本,漁村裡的阿公阿嬤級蝦農根本無法負荷。為此,他從身邊從事養殖的親友們開始溝通,鼓勵大家一起做產銷履歷,共同原則為不用藥養殖,每年需抽驗1 次掌握品質,慢慢形成合作漁場,由柯明賢以較高的價格收購白蝦,並藉蝦覓世界協力運銷,「有錢賺大家都笑嘻嘻,很願意配合!」他表示,這樣不僅實質幫助老農有較好的收益,也穩定年輕漁民返鄉,讓他們不需擔心通路問題,更可透過蝦覓世界的資源代工自創品牌,加工、包裝設備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目前合作漁場面積約15 公頃,由於白蝦產期為5 月到隔年2 月,產量有限,仍供不應求,但柯明賢堅持不收購非合作的白蝦,以保證自家品牌的安全性。柯明賢在漁村透過產銷履歷帶動新產銷鏈,一點一滴改變,讓蝦覓世界在漁村站穩腳步,無形中成為漁村中的一盞明燈,期待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投入養殖行列。
文˙ 攝影/徐于婷 (豐年6705)
70 年次的柯明賢就是外移的一員,他在臺南工業技術研究院擔任研發工程師,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長期的倦怠讓他停下腳步,思考人生的下一步該怎麼走,而他藉由產銷履歷讓蝦覓世界轉型,返鄉從農,找到了新方向!
蝦覓世界坐落於嘉義縣最南端的義竹鄉,從魚塭旁延伸出兩側的景觀,一半是一望無際的魚塭世界,另一半則是高度機械化的耐旱玉米田。特殊的地域環境造就義竹鄉成為一個不靠海,卻同時擁有農、漁業兩種迥異又融合的農村景觀。
藉由產銷履歷轉型
找出蝦覓世界的優勢
柯明賢的父親柯丁風自民國60 年代開始從事養殖漁業,養殖過吳郭魚、草蝦、金目鱸、黑鯛、白蝦等漁產,共40 多個年頭。民國90 年代養殖白蝦時,他發現施藥不會使白蝦健康,反而造成抗藥性並增加無謂的成本,因此他捨棄投藥養殖,改用益生菌、枯草桿菌等好菌,培養適合養蝦的水質,「養水」就成了關鍵。
傳統盤商以斤論價收購仍是通路主力,柯明賢表示,養殖戶辛苦配合產銷履歷作業,卻無法實質反應在盤商的收購價,導致多數蝦農不願投入產銷履歷。
他發現,唯有進行後端加工、自產自銷,產銷履歷才有意義與價值。為了蝦覓世界的品質與品牌差異性,柯明賢一改過去賣給盤商「只要是活蝦,可以吃就好」的想法,投入產銷履歷,不僅須記錄並觀察水質、蝦子的覓食狀況、肥瘦度及育成率等變化,更每天微調養殖狀態,盡可能維持蝦子的穩定度,讓產銷作業及記錄更加完整、有系統。調整學習的過程,無形中改變他對養殖的態度與執行方式,也提升對蝦子品質的掌握度。
產銷履歷區隔市場
讓生產、加工更安全
蝦覓世界投入產銷履歷的同時,為了提升生產及加工過程的安全與衛生,他以千萬資金申請HACCP 輔導建置漁產加工廠,執行ISO22000的資料記錄,跳脫生產者「只要可以吃就可以賣」的收成心態,轉而用消費者的角度切入思考。他決定:「要提供最高品質又方便的蝦產品!」因此蝦覓世界從全人工走向半系統自動化,第1 項產品──退冰即食的醉蝦應運而生,他以接單生產的方式販售醉蝦料理,用口碑抓住消費者的味蕾,穩定了柯明賢返鄉從農之路。
漁產加工廠設在自家3.5 公頃的魚塭中間,白蝦於池邊捕撈即可馬上進入加工廠,放入充滿氧氣的水桶內,進行2 小時「SPA」靜置清腸後,進入白蝦分級選別,最後手撥檢查、人工裝盒、包裝封膜,過程中需手工不停地接觸白蝦,是過去整批大量賣給盤商不會有的經驗。
而為符合小家庭1 餐食用的分量,設計300 克包裝,同時為因應顧客不習慣正在換殼的軟殼蝦口感,特別在分級時挑出軟殼蝦,以手工脫殼,成為蝦仁產品,「要改變消費者太困難了,不如改變自己的做法!」
柯明賢投入產銷履歷後,全面依照消費者的心理與意見回饋,研發並改良符合市場所需的蝦產品,除了白蝦分級小包裝、熟食醉蝦及新鮮蝦仁外,更研發黑糖、檸檬、百香果3 種口味的膠原蛋白露及微波即食的年菜大餐等。他以購買者角度進行品質分級判斷,更以食用者的立場加工研發,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漁產加工品。
產銷履歷帶動自產自銷
成為照顧老農及青年返鄉的一盞明燈
會開啟漁產加工之路,其實是因為柯明賢擔任工程師時,偶然與同事聊天,了解到消費者在傳統市場買的蝦子價格高,來源卻不明,反思父親辛苦養蝦,卻沒有獲得合理價格。同事鼓勵他試著分享自家白蝦,不僅可讓大家買到比市場優惠的價格,同時也實質改善傳統產銷困境,一舉數得。
透過分級包裝的醉蝦做出成績後,柯明賢為了解市場接受度,不計代價宅配出上百份試吃品給同學、前公司同事、團購網、團購主及部落客等,大家喜不喜歡他不多問,他認為:「有下訂單、回購就代表喜歡!」柯明賢相信,只要白蝦品質好、競爭力夠,回購率一定可超過6 成。透過產銷履歷的記錄讓養殖生產過程透明、公開、可追溯,幾年下來,消費者以行動支持,不僅吸引許多通路主動上門合作,更讓蝦覓世界開啟100%自產自銷的新頁。
柯明賢表示,考量現實面,產銷履歷及漁產加工過程中繁瑣的工序及增加的人力成本,漁村裡的阿公阿嬤級蝦農根本無法負荷。為此,他從身邊從事養殖的親友們開始溝通,鼓勵大家一起做產銷履歷,共同原則為不用藥養殖,每年需抽驗1 次掌握品質,慢慢形成合作漁場,由柯明賢以較高的價格收購白蝦,並藉蝦覓世界協力運銷,「有錢賺大家都笑嘻嘻,很願意配合!」他表示,這樣不僅實質幫助老農有較好的收益,也穩定年輕漁民返鄉,讓他們不需擔心通路問題,更可透過蝦覓世界的資源代工自創品牌,加工、包裝設備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目前合作漁場面積約15 公頃,由於白蝦產期為5 月到隔年2 月,產量有限,仍供不應求,但柯明賢堅持不收購非合作的白蝦,以保證自家品牌的安全性。柯明賢在漁村透過產銷履歷帶動新產銷鏈,一點一滴改變,讓蝦覓世界在漁村站穩腳步,無形中成為漁村中的一盞明燈,期待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投入養殖行列。
養水 蝦農習慣將調整水質稱為養水,由於單一養殖白蝦水質的穩定性很差,水中的藻類有好有壞,若氣候變化快時,壞的藻類滋長快速,易生成毒素、破壞水質。 可利用益生菌、枯草桿菌等好菌穩定水質,並以草魚、豆仔魚、虱目魚及鱸魚等工作魚吃藻類,維持水質平衡。 每個魚塭的土壤環境條件不同,魚的比例與種類略有差異,無法統一套用,柯明賢表示,須靠經驗調整,大致可判定偏綠的水色是較適合養蝦的水質。 |
文˙ 攝影/徐于婷 (豐年6705)
上一篇
淺談農業生產的品質、成本與交期
下一篇
蘿蔔賽人參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2%
我喜歡:17%
很實用:0%
夠新奇:6%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10/18
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