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淺談農業生產的品質、成本與交期
刊登日:107/10/11
2,416
有人說,為什麼農產品不能像一般商品,有穩定的供貨和價格?或許我們能從製造業常談的品質、成本與交期,來了解兩者的差異。
品質、成本與交期(Q u alit y C o s t elivery,QCD) 的概念, 在講求規模經濟的原廠設備製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s,OEM),是企業競爭的基礎要素。而農業長久以來,發展單一品種的經濟作物,也具備規模經濟的特性,對於品質、成本與交期的要求,在過去以傳統市場為主的交易場所通常較具彈性。但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食物品質的期待提高,促使連鎖量販超市越來越重視農產品的供銷,跨過了傳統拍賣市場與中盤販運商,發展直接與產地聯結的作業方式,使農業生產對品質、成本與交期的要求也隨之提高。
農業生產的品質
製造業談品質有很多個階段,例如品質是檢驗出來的、控制出來的、設計出來的或文化養成的。農產品的品質也有對應作法,農產品對品質的查驗,重點在於藥物殘留檢驗、果型大小、熟度、甜度等,相對於產品的功能檢測,目前農產品對於營養成分的檢驗還不普遍,而在日本,農產品的營養成分已成為重要的市場區隔利器。
製造業檢驗出來的不良品不能使用,會直接淘汰或拆解後讓零件回到生產線上;而農業的不良品,稱為格外品,通常可以食用,但因為我們不能期待每顆樹上的果子都長一樣,所以格外品比起製造業的不良品比例高很多。因此格外品的處理,是到不同的通路或做成加工品,最後一條路才是回到土裡。格外品的價值創造絕對會影響農企業的獲利。
製造業的品質控制,重點在於對生產原料、流程和人員素質的要求,有些高精密度或高敏感度的產品,如電子資訊或生技類產品,也會將環境參數的掌控納入品質控制的要素中,如溫度、濕度、落塵、震動等。而農業對品質的控制,也有原料、流程和人員,另一方面,土壤、氣候、節令對動植物成長也有絕對的影響,甚至大於前者。但傳統農業生產者常只有農夫一人,好比是製造業中的家庭手工,因規模小、人數少,主要是靠經驗在生產,將大部分控制要素的條件都記在腦中,缺乏有系統的記錄和一致的作業方式,加上環境因素的不可控制,品質自然就不易掌握。
近年來,隨著農業的產銷履歷、企業化經營和智慧農業的推動與規模化,農民開始進行田間作業的計畫和記錄;發展品種、資材與作業的標準化及中衛體系契作制度,落實規劃、執行、檢核與調整的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環;再加上運用智慧工具監控土壤、水、溫濕度、氣壓等環境要素,並回饋數據資料來改善生產計畫與田間作業,落實了農產品質的控制。
在製造業中談「品質是設計出來的」觀念,強調透過優良的產品與製程設計,能降低或消除產品不良率,也就是說,不用透過檢驗和管控的程序,在產品生產之前就己提升了品質。農業的生產也有類似作法,或許無法「設計」出農產品,但農夫會因應市場需求選擇或培育適合的品種,例如小番茄的品種:聖女皮厚、酸中帶甜、耐儲運;玉女皮薄、甜度較高、較易裂果不易存放,而兩個品種栽種的方式和市場上的價錢不同,農民在生產前就得先做決定。不一樣的品種所表現出的生物特徵或產品特性不同,栽種方式也會有些差異,農民會考量市場價格、接受度與栽種時投入的成本與心力,來決定種植的品種。
另一方面,為降低外部環境的影響,有一部分農民也投資設施栽培,從簡易的網室,到高規格、智慧化的溫室都有,透過環境與程式的設計,雖然成本高出不少,卻能有效掌控品質與產量,有不少有機農產品選擇使用設施栽培,主要是考量有機農產品的市價較高,且設施栽培較能有效隔絕鄰田的汙染。由於設施栽培的產量和價格都較穩定,所以當天災發生時,菜價飆漲,有機蔬菜的價格有時還會比一般的菜價低。
農業生產的成本與交期
在製造業,成本與交期的管控重點在於供應商的原物料、生產流程中的人力、水、電、後端的倉儲與配送。所以大家常會聽到品牌業者對OEM 代工廠砍價,如每年降5%或交期時間縮短5 天等,此時代工廠除了設法在生產製程上降低成本與時間外,也會向零組件供應商要求對應的降價或縮時,或導入實時生產系統(Just In Time,JIT)降低倉儲成本;至於後端的配送,通常不是降低成本或交期的重點。
但農業正好相反,無論是植物、蔬果、花卉或動物,都需要新鮮且保存時間短,有時鮮貨兩天沒賣出去,再過兩天就得報廢,連進倉當庫存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交期的壓力比工業產品高出許多。
而保存與運送通常需要低溫環境,成本相當高,以大家熟知的量販通路蔬果為例,其對於品質的穩定度要求較高,蔬果從田間採收後,會先到處理廠進行冷卻,快速降低田間熱,接著進冷房進行揀貨、理貨、包裝與出貨的程序,為因應量販店對鮮度的需求,蔬果全程都要保存在低溫,還要控制濕度,成本相對較高。因此,降低農產品從田間到通路的成本交期,重點反而在田間的採收作業與處理廠上,尤期是後者的作業,除了關乎成本與交期,更會影響蔬果在通路端的品質。
從上述的介紹中可以發現,製造業和農業對於品質、成本與交期在作法與要求上的異同,而製造業對於QCD 改善手法,在業界推動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也見到不少製造業的企業或顧問,投入農業生產或輔導的行列,其中有4 項常用的基本觀念與手法:PDCA、SOP、5S、QCC,供大家參考。
PDCA(Plan-Do-Check-Action)
管理循環
規劃(Plan)、執行(Do)、檢核(Check)與修正(Action),最後回饋到規劃,持續滾動的循環,是最基本的管理觀念與素養,為持續改善品質、成本與交期,提升競爭力的基礎。
在農業中,隨著作物的成長週期,自然會形成耕作的執行計畫,或導入生產履歷進行記錄,這是管理循環中的P 和D;但每期作業中是否主動檢核、發現問題,如病蟲害、天災損失或人員、能源與運輸或作業中發現的損耗、成本或效率的各項問題,接著是否能即時修正或提出改善作法,這是管理循環中的C 和A;而修正後是否納入下一期的規劃加以預防並維持改善的效果,則是PDCA 管理循環的要義,也是農民或農企業最常遺漏,或無法持續貫徹的重點。
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標準作業流程
落實SOP 可穩定生產品質、提升生產效率並降低新進人員的學習成本,對於製造業追求規模化的過程中,是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一。SOP 作業手冊在規模化的製造業相當普遍,過去在農業中卻不常見,但隨著近年農業生產規模擴大、QCD 的需求與智慧化的導入,田間作業的標準化成為必要的管理手段。
如果沒有農業生產的標準化作業,新人學習無法加速、品質的變異加大,且智慧化的導入也缺少基礎,無法產生加乘效果。而農民想到標準化作業手冊,常刻板地認為是一本厚厚的文件,其實並不然,標準化作業手冊的重點,是希望能指導現場工作人員正確施作,避免錯誤的同時也建立作業的基準,作為未來改善的依據,農業的標準化作業手冊常以圖為主、文為輔,降低農民的排斥,才能產生真正的效果。
5S(Seiri、Seiton、Seiso、Seiketsu、
Shitsuke)
指的是作業現場的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教養(Shitsuke),各取日文羅馬拼音的第1 個S,簡稱5S。5S 是生產線改善最基本的工作,透過落實5S 活動,使生產現場維持最簡約清潔的樣貌並長期維持,讓身在其中的工作者精神清爽、維持紀律、保持安全、節省時間並提升績效。
我們在農業的生產現場如工具間、處理場、包裝場、倉庫等,最常見到器具散置、無定位;廢棄物堆放在現場未即時處理;作物或資材未整齊存放等,而無論是進行生產的管理循環或導入標準化作業,5S 活動都是基礎中的基礎。
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品管圈
是由工作現場的一組人,運用QC story(品質改善的步驟),持續對現場作業進行改善。現場改善人人會做,但為什麼還要學習QCC 的步驟和方法?品管圈的精神,是讓第1 線工作者除了用手工作,也養成用腦思考工作上遇到的難題,如何運用科學方法,較佳地解決且持續地維持效果。
因為QC story 是1 個方法,所以適用在各行各業,這幾年農業界也運用品質改善的步驟,在農場中發現問題、選擇改善的題目、掌握現況、設定目標、擬定對策與施行、確認效果與標準化,並反思未來的推動。重要的是,除了改善現況外,更要回頭調整標準化作業,並落實到PDCA 的循環,近年來中衛發展中心協助不少農企業和產銷班,運用品管圈的手法改善田間、包裝作業與種苗的良率等面向。
相信透過製造業與農業跨界的交流與投入,能有效為農業界提升競爭力,並激盪出更多的創意與商機。
文/詹偉正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副總經理
圖片提供/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豐年6705)
品質、成本與交期(Q u alit y C o s t elivery,QCD) 的概念, 在講求規模經濟的原廠設備製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s,OEM),是企業競爭的基礎要素。而農業長久以來,發展單一品種的經濟作物,也具備規模經濟的特性,對於品質、成本與交期的要求,在過去以傳統市場為主的交易場所通常較具彈性。但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食物品質的期待提高,促使連鎖量販超市越來越重視農產品的供銷,跨過了傳統拍賣市場與中盤販運商,發展直接與產地聯結的作業方式,使農業生產對品質、成本與交期的要求也隨之提高。
農業生產的品質
製造業談品質有很多個階段,例如品質是檢驗出來的、控制出來的、設計出來的或文化養成的。農產品的品質也有對應作法,農產品對品質的查驗,重點在於藥物殘留檢驗、果型大小、熟度、甜度等,相對於產品的功能檢測,目前農產品對於營養成分的檢驗還不普遍,而在日本,農產品的營養成分已成為重要的市場區隔利器。
製造業檢驗出來的不良品不能使用,會直接淘汰或拆解後讓零件回到生產線上;而農業的不良品,稱為格外品,通常可以食用,但因為我們不能期待每顆樹上的果子都長一樣,所以格外品比起製造業的不良品比例高很多。因此格外品的處理,是到不同的通路或做成加工品,最後一條路才是回到土裡。格外品的價值創造絕對會影響農企業的獲利。
製造業的品質控制,重點在於對生產原料、流程和人員素質的要求,有些高精密度或高敏感度的產品,如電子資訊或生技類產品,也會將環境參數的掌控納入品質控制的要素中,如溫度、濕度、落塵、震動等。而農業對品質的控制,也有原料、流程和人員,另一方面,土壤、氣候、節令對動植物成長也有絕對的影響,甚至大於前者。但傳統農業生產者常只有農夫一人,好比是製造業中的家庭手工,因規模小、人數少,主要是靠經驗在生產,將大部分控制要素的條件都記在腦中,缺乏有系統的記錄和一致的作業方式,加上環境因素的不可控制,品質自然就不易掌握。
近年來,隨著農業的產銷履歷、企業化經營和智慧農業的推動與規模化,農民開始進行田間作業的計畫和記錄;發展品種、資材與作業的標準化及中衛體系契作制度,落實規劃、執行、檢核與調整的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環;再加上運用智慧工具監控土壤、水、溫濕度、氣壓等環境要素,並回饋數據資料來改善生產計畫與田間作業,落實了農產品質的控制。
在製造業中談「品質是設計出來的」觀念,強調透過優良的產品與製程設計,能降低或消除產品不良率,也就是說,不用透過檢驗和管控的程序,在產品生產之前就己提升了品質。農業的生產也有類似作法,或許無法「設計」出農產品,但農夫會因應市場需求選擇或培育適合的品種,例如小番茄的品種:聖女皮厚、酸中帶甜、耐儲運;玉女皮薄、甜度較高、較易裂果不易存放,而兩個品種栽種的方式和市場上的價錢不同,農民在生產前就得先做決定。不一樣的品種所表現出的生物特徵或產品特性不同,栽種方式也會有些差異,農民會考量市場價格、接受度與栽種時投入的成本與心力,來決定種植的品種。
另一方面,為降低外部環境的影響,有一部分農民也投資設施栽培,從簡易的網室,到高規格、智慧化的溫室都有,透過環境與程式的設計,雖然成本高出不少,卻能有效掌控品質與產量,有不少有機農產品選擇使用設施栽培,主要是考量有機農產品的市價較高,且設施栽培較能有效隔絕鄰田的汙染。由於設施栽培的產量和價格都較穩定,所以當天災發生時,菜價飆漲,有機蔬菜的價格有時還會比一般的菜價低。
農業生產的成本與交期
在製造業,成本與交期的管控重點在於供應商的原物料、生產流程中的人力、水、電、後端的倉儲與配送。所以大家常會聽到品牌業者對OEM 代工廠砍價,如每年降5%或交期時間縮短5 天等,此時代工廠除了設法在生產製程上降低成本與時間外,也會向零組件供應商要求對應的降價或縮時,或導入實時生產系統(Just In Time,JIT)降低倉儲成本;至於後端的配送,通常不是降低成本或交期的重點。
但農業正好相反,無論是植物、蔬果、花卉或動物,都需要新鮮且保存時間短,有時鮮貨兩天沒賣出去,再過兩天就得報廢,連進倉當庫存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交期的壓力比工業產品高出許多。
而保存與運送通常需要低溫環境,成本相當高,以大家熟知的量販通路蔬果為例,其對於品質的穩定度要求較高,蔬果從田間採收後,會先到處理廠進行冷卻,快速降低田間熱,接著進冷房進行揀貨、理貨、包裝與出貨的程序,為因應量販店對鮮度的需求,蔬果全程都要保存在低溫,還要控制濕度,成本相對較高。因此,降低農產品從田間到通路的成本交期,重點反而在田間的採收作業與處理廠上,尤期是後者的作業,除了關乎成本與交期,更會影響蔬果在通路端的品質。
從上述的介紹中可以發現,製造業和農業對於品質、成本與交期在作法與要求上的異同,而製造業對於QCD 改善手法,在業界推動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也見到不少製造業的企業或顧問,投入農業生產或輔導的行列,其中有4 項常用的基本觀念與手法:PDCA、SOP、5S、QCC,供大家參考。
PDCA(Plan-Do-Check-Action)
管理循環
規劃(Plan)、執行(Do)、檢核(Check)與修正(Action),最後回饋到規劃,持續滾動的循環,是最基本的管理觀念與素養,為持續改善品質、成本與交期,提升競爭力的基礎。
在農業中,隨著作物的成長週期,自然會形成耕作的執行計畫,或導入生產履歷進行記錄,這是管理循環中的P 和D;但每期作業中是否主動檢核、發現問題,如病蟲害、天災損失或人員、能源與運輸或作業中發現的損耗、成本或效率的各項問題,接著是否能即時修正或提出改善作法,這是管理循環中的C 和A;而修正後是否納入下一期的規劃加以預防並維持改善的效果,則是PDCA 管理循環的要義,也是農民或農企業最常遺漏,或無法持續貫徹的重點。
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標準作業流程
落實SOP 可穩定生產品質、提升生產效率並降低新進人員的學習成本,對於製造業追求規模化的過程中,是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一。SOP 作業手冊在規模化的製造業相當普遍,過去在農業中卻不常見,但隨著近年農業生產規模擴大、QCD 的需求與智慧化的導入,田間作業的標準化成為必要的管理手段。
如果沒有農業生產的標準化作業,新人學習無法加速、品質的變異加大,且智慧化的導入也缺少基礎,無法產生加乘效果。而農民想到標準化作業手冊,常刻板地認為是一本厚厚的文件,其實並不然,標準化作業手冊的重點,是希望能指導現場工作人員正確施作,避免錯誤的同時也建立作業的基準,作為未來改善的依據,農業的標準化作業手冊常以圖為主、文為輔,降低農民的排斥,才能產生真正的效果。
5S(Seiri、Seiton、Seiso、Seiketsu、
Shitsuke)
指的是作業現場的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教養(Shitsuke),各取日文羅馬拼音的第1 個S,簡稱5S。5S 是生產線改善最基本的工作,透過落實5S 活動,使生產現場維持最簡約清潔的樣貌並長期維持,讓身在其中的工作者精神清爽、維持紀律、保持安全、節省時間並提升績效。
我們在農業的生產現場如工具間、處理場、包裝場、倉庫等,最常見到器具散置、無定位;廢棄物堆放在現場未即時處理;作物或資材未整齊存放等,而無論是進行生產的管理循環或導入標準化作業,5S 活動都是基礎中的基礎。
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品管圈
是由工作現場的一組人,運用QC story(品質改善的步驟),持續對現場作業進行改善。現場改善人人會做,但為什麼還要學習QCC 的步驟和方法?品管圈的精神,是讓第1 線工作者除了用手工作,也養成用腦思考工作上遇到的難題,如何運用科學方法,較佳地解決且持續地維持效果。
因為QC story 是1 個方法,所以適用在各行各業,這幾年農業界也運用品質改善的步驟,在農場中發現問題、選擇改善的題目、掌握現況、設定目標、擬定對策與施行、確認效果與標準化,並反思未來的推動。重要的是,除了改善現況外,更要回頭調整標準化作業,並落實到PDCA 的循環,近年來中衛發展中心協助不少農企業和產銷班,運用品管圈的手法改善田間、包裝作業與種苗的良率等面向。
相信透過製造業與農業跨界的交流與投入,能有效為農業界提升競爭力,並激盪出更多的創意與商機。
文/詹偉正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副總經理
圖片提供/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豐年6705)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82%
我喜歡:6%
很實用:6%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10/18
好閱讀
小甜甜(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10/12
我們也見到不少製造業的企業或顧問,投入農業生產或輔導的行列,其中有4 項常用的基本觀念與手法:PDCA、SOP、5S、QCC,供大家參考。PDCA(Plan-Do-Check-Action)
管理循環
規劃(Plan)、執行(Do)、檢核(Check)與修正(Action),最後回饋到規劃,持續滾動的循環,是最基本的管理觀念與素養,為持續改善品質、成本與交期,提升競爭力的基礎。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標準作業流程
落實SOP 可穩定生產品質、提升生產效率並降低新進人員的學習成本,對於製造業追求規模化的過程中,是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一。5S(Seiri、Seiton、Seiso、Seiketsu、
Shitsuke)
指的是作業現場的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教養(Shitsuke),各取日文羅馬拼音的第1 個S,簡稱5S。5S 是生產線改善最基本的工作,透過落實5S 活動,使生產現場維持最簡約清潔的樣貌並長期維持,讓身在其中的工作者精神清爽、維持紀律、保持安全、節省時間並提升績效。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品管圈
是由工作現場的一組人,運用QC story(品質改善的步驟),持續對現場作業進行改善。現場改善人人會做,但為什麼還要學習QCC 的步驟和方法?品管圈的精神,是讓第1 線工作者除了用手工作,也養成用腦思考工作上遇到的難題,如何運用科學方法,較佳地解決且持續地維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