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農產品安全與標章整合 專訪農委會主委林聰賢
刊登日:107/10/29
25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聰賢在地方服務時,即十分重視農安到食安的管理,他認為食安的基礎在農安,在他上任滿3 個月之際,我們特別專訪林聰賢主委,分享他如何將成功的宜蘭經驗延續至中央,繼而推動標章整合的工作。
Q:您對食安與農安一向重視,在宜蘭也曾推動過「宜蘭嚴選」標章,可否分享一下當時規劃的情景?
A:規劃「宜蘭嚴選」是有背景的。當時經常會看到農藥超標的新聞,我在地方時,政府單位也會去抽驗營養午餐,發現許多農產品都會從拍賣市場或供應商直接進到廚房或是到餐桌上,因此,減少食安事件應該要從農安做起。
此外,標章除了保證農產品安全外,還有1 個任務,就是要建立宜蘭農產品品牌定位。一般民眾都覺得宜蘭好山好水、環境品質好,這種印象也會延續到農產品上,因此,我覺得縣政府應該跟農民合作,一起推宜蘭品牌,建立宜蘭嚴選在大眾心目中的好印象,例如講到蔥時,會想到宜蘭的三星蔥;或者吃烤鴨時會想到宜蘭的櫻桃鴨。
Q:推動「宜蘭嚴選」時,有哪些策略與方法呢?過程中是否曾遇到瓶頸,又是如何突破呢?
A:當時的想法是推動時要由需求帶動生產,所以我們運用「營養午餐1 週1 蔬食」、「1 週有機餐」等措施,後來發現這樣的方法滿有效的。因為剛開始很多業者採取觀望態度,後來我們宣布營養午餐的措施後,需求增加了,也提高了農民參與的意願。
我們先從主食稻米來供應。記得當時1年要花很多錢去補貼,因為一般買公糧的米,1 公斤20 多元就有,但我們買有機米時,1 公斤要70 ~ 75 元;因為需求增加了,後來宜蘭的有機生產面積就增加得非常快,從數據上來看,與全國相比我們只少了花蓮一點,成長速度算是滿快的。
在推動的過程中當然有很多阻力,因為要求高,在要求農民達到我們的認證標準與品質時,常會有些抗拒,當時只好發動同仁們到不同的產區駐點。
還好,後來因為我們利用辦活動來推動,例如每年都會辦的綠色博覽會,或者到臺北來行銷,找了幾個點主動行銷時,因有公家單位掛保證,臺北的消費者都願意接受。不過,這種公家單位掛保證的標章,政府端承受的壓力很大,如果其中有1 件產品驗出狀況,整個就破功了。
Q:您現在接任農委會主委,農委會本身有許多標章,您對這些標章的看法如何?有需要整合或加強之處嗎?
A:我來到農委會,看見目前有個標章整合的政策,才知道有許多標章都具有歷史,每個都有自己的背景,不過有些還是流於形式,例如會裡談到吉園圃,大家過去花了很多時間在推動,但可能沒有妥善管理,因為我們管的範圍非常廣,無法做得落實,因此,吉園圃曾被驗出有狀況,造成食安事件;也有可能是一些農民貼紙拿來就貼,沒有經過檢驗。沒有落實品管這件事情,給我很大的衝擊。
我們目前推動標章整合部分,沒辦法一步到位,預計給會裡負責單位3 年時間,最後是希望所有消費者認同1 種標章,但做法要循序漸進。而且在整合的過程中,要慢慢建立消費者對標章的信心。若消費者沒有信心,農政主管機關再怎樣推,都還是流於形式。
推動標章的重要關鍵在驅動生產者,建立生產責任,並願意配合品質管理,遵守規範……等,從農產到餐桌的整個過程都要完善規劃。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加強現有的4 章1Q,使農產品質更穩定均一。
上任後,就聽大家討論說logo 要怎麼挑,我說你們搞錯方向了,怎麼會先跳到挑logo。因為消費者現在關心的是安全有沒有保證,而不是標章的式樣。我們要回到基礎,先做到4章1Q 能讓大家信任,這是內部的溝通結果。
如果說大家都無法認同現有的標章,以後要推新的標章會很困難,所以對外應該聚焦於與消費者溝通,先讓大家知道我國目前農產品有這樣的機制,雖然過去大家有不一樣的看法,但現在會很嚴謹地做好;我們馬上要推有機農業的立法,以後的有機生態農業跟無毒安全食材等都會逐步發展,也要讓資訊透明、訊息完整,在這樣的共識基礎下,建立各方的信心;再推廣學童食農教育,由下而上讓民眾有基本認知,將來再推標章時,大家對標章的認同感會比較高。
Q:最後想請問在農安與食安方面,您對於農業從業人員的期許又是如何?
A:我們整個食安的基礎在農安,農業人員責無旁貸。所以,農民,也就是生產端,要謹守生產責任,把環境顧好;農業所有相關機關,無論中央或地方,則要做好輔導農民的工作,擔任起資訊提供、協助與監督的角色;再來就是要獲得消費者對於安全農產品的了解與支持,農委會則還要扮演更好的媒合角色。
譬如說,希望能擴大需求,帶動大家願意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願意加入這種生產履歷與溯源的機制,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讓付出的人得到比較好的代價。包括利用試辦學童營養午餐,請國軍採購搭配,並同時要求我們自己的公務機關採買便當時,都要落實這個觀念,以擴大市場需求。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讓消費者知道產銷履歷農產品的價值,願意花多一點錢去買驗證過的安全農產品。
(文字整理/葛晶瑩)(豐年6705)
Q:您對食安與農安一向重視,在宜蘭也曾推動過「宜蘭嚴選」標章,可否分享一下當時規劃的情景?
A:規劃「宜蘭嚴選」是有背景的。當時經常會看到農藥超標的新聞,我在地方時,政府單位也會去抽驗營養午餐,發現許多農產品都會從拍賣市場或供應商直接進到廚房或是到餐桌上,因此,減少食安事件應該要從農安做起。
此外,標章除了保證農產品安全外,還有1 個任務,就是要建立宜蘭農產品品牌定位。一般民眾都覺得宜蘭好山好水、環境品質好,這種印象也會延續到農產品上,因此,我覺得縣政府應該跟農民合作,一起推宜蘭品牌,建立宜蘭嚴選在大眾心目中的好印象,例如講到蔥時,會想到宜蘭的三星蔥;或者吃烤鴨時會想到宜蘭的櫻桃鴨。
Q:推動「宜蘭嚴選」時,有哪些策略與方法呢?過程中是否曾遇到瓶頸,又是如何突破呢?
A:當時的想法是推動時要由需求帶動生產,所以我們運用「營養午餐1 週1 蔬食」、「1 週有機餐」等措施,後來發現這樣的方法滿有效的。因為剛開始很多業者採取觀望態度,後來我們宣布營養午餐的措施後,需求增加了,也提高了農民參與的意願。
我們先從主食稻米來供應。記得當時1年要花很多錢去補貼,因為一般買公糧的米,1 公斤20 多元就有,但我們買有機米時,1 公斤要70 ~ 75 元;因為需求增加了,後來宜蘭的有機生產面積就增加得非常快,從數據上來看,與全國相比我們只少了花蓮一點,成長速度算是滿快的。
在推動的過程中當然有很多阻力,因為要求高,在要求農民達到我們的認證標準與品質時,常會有些抗拒,當時只好發動同仁們到不同的產區駐點。
還好,後來因為我們利用辦活動來推動,例如每年都會辦的綠色博覽會,或者到臺北來行銷,找了幾個點主動行銷時,因有公家單位掛保證,臺北的消費者都願意接受。不過,這種公家單位掛保證的標章,政府端承受的壓力很大,如果其中有1 件產品驗出狀況,整個就破功了。
Q:您現在接任農委會主委,農委會本身有許多標章,您對這些標章的看法如何?有需要整合或加強之處嗎?
A:我來到農委會,看見目前有個標章整合的政策,才知道有許多標章都具有歷史,每個都有自己的背景,不過有些還是流於形式,例如會裡談到吉園圃,大家過去花了很多時間在推動,但可能沒有妥善管理,因為我們管的範圍非常廣,無法做得落實,因此,吉園圃曾被驗出有狀況,造成食安事件;也有可能是一些農民貼紙拿來就貼,沒有經過檢驗。沒有落實品管這件事情,給我很大的衝擊。
我們目前推動標章整合部分,沒辦法一步到位,預計給會裡負責單位3 年時間,最後是希望所有消費者認同1 種標章,但做法要循序漸進。而且在整合的過程中,要慢慢建立消費者對標章的信心。若消費者沒有信心,農政主管機關再怎樣推,都還是流於形式。
推動標章的重要關鍵在驅動生產者,建立生產責任,並願意配合品質管理,遵守規範……等,從農產到餐桌的整個過程都要完善規劃。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加強現有的4 章1Q,使農產品質更穩定均一。
上任後,就聽大家討論說logo 要怎麼挑,我說你們搞錯方向了,怎麼會先跳到挑logo。因為消費者現在關心的是安全有沒有保證,而不是標章的式樣。我們要回到基礎,先做到4章1Q 能讓大家信任,這是內部的溝通結果。
如果說大家都無法認同現有的標章,以後要推新的標章會很困難,所以對外應該聚焦於與消費者溝通,先讓大家知道我國目前農產品有這樣的機制,雖然過去大家有不一樣的看法,但現在會很嚴謹地做好;我們馬上要推有機農業的立法,以後的有機生態農業跟無毒安全食材等都會逐步發展,也要讓資訊透明、訊息完整,在這樣的共識基礎下,建立各方的信心;再推廣學童食農教育,由下而上讓民眾有基本認知,將來再推標章時,大家對標章的認同感會比較高。
Q:最後想請問在農安與食安方面,您對於農業從業人員的期許又是如何?
A:我們整個食安的基礎在農安,農業人員責無旁貸。所以,農民,也就是生產端,要謹守生產責任,把環境顧好;農業所有相關機關,無論中央或地方,則要做好輔導農民的工作,擔任起資訊提供、協助與監督的角色;再來就是要獲得消費者對於安全農產品的了解與支持,農委會則還要扮演更好的媒合角色。
譬如說,希望能擴大需求,帶動大家願意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願意加入這種生產履歷與溯源的機制,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讓付出的人得到比較好的代價。包括利用試辦學童營養午餐,請國軍採購搭配,並同時要求我們自己的公務機關採買便當時,都要落實這個觀念,以擴大市場需求。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讓消費者知道產銷履歷農產品的價值,願意花多一點錢去買驗證過的安全農產品。
(文字整理/葛晶瑩)(豐年6705)
上一篇
女力出頭 打造不一樣的舞台
下一篇
毋忘辛苦一老牛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0%
我喜歡:0%
很實用:38%
夠新奇:0%
普普啦:1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小甜甜(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10/31
林聰賢主委,分享他如何將成功的宜蘭經驗延續至中央,繼而推動標章整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