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有毒植物「蛇蠍美人」毛地黃
刊登日:107/10/31
5,169
5月時去宜蘭太平山遊玩,往翠峰湖的道路上,可以看到盛開著鮮豔花朵的植株,在鐘型花瓣中襯托著些許斑點,然而若不慎被其漂亮的花朵矇騙而誤食,可是會要了你的命!這個有毒植物就是「蛇蠍美人」──毛地黃。
毛地黃因其植株表面密生白色茸毛,且葉片外形似地黃的葉片,所以被稱為「毛地黃」;它不是臺灣原生種植物,而是由國外引進栽種的外來植物,因此又有「洋地黃」之稱。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別稱,如「楊地黃」、「毒藥草」、「死人之鐘」、「心臟草」、「紫花」、「紫花洋地黃」、「紫花毛地」、「吊鐘花」、「金鐘」、「指頭花」、「指頂花」、「仙女手套」、「巫婆手套」或「狐狸手套」等。
毛地黃原產於歐洲和西亞一帶。1911 年由日本引進臺灣,栽種於中、高海拔山區,之後其種子散布出去,在野外萌芽生長,因此成為國內中、高海拔地帶的野生植物;毛地黃喜歡低溫、寒冷的環境,所以一般在平地或低海拔山區,無法見到它們的蹤跡。現今一些位於中、高海拔的遊樂區,會栽種毛地黃作為庭園景觀植物以吸引遊客。5 ~ 7 月是毛地黃的開花期,若想一探它的廬山真面目,此時上山正是時候,可至太平山、清境農場、合歡山、阿里山、玉山、八仙山、環山、南橫天池或中之關步道等處欣賞。
然而,現今因農業技術不斷進步,經由人工栽培方式,能使原本只生長於中、高海拔地帶的毛地黃也可在平地生長。平地所栽種的毛地黃,其開花期比中、高海拔地帶生長的毛地黃早1 個多月,約於4 月就開花了,而中、高海拔地帶生長的毛地黃則於5 月才開花。
毛地黃屬於玄參科,毛地黃屬;為多年生、直立性、沒有分枝的耐寒性草本植物,植株高度可達80 ~ 150 公分;葉片呈長卵圓形或似湯匙狀,近植株基部的葉片呈叢生狀且葉柄長,著生於莖上的葉片互生、生長較稀疏且葉柄短或無葉柄,著生於基部的葉片較大,而越往上生長的葉片則較小;葉面無光滑蠟質披覆,因此摸起來有粗糙感;葉緣呈細鋸齒狀。
在未開花季節,其植株並不漂亮且沒有特殊之處,往往無法吸引遊客目光;開花期為每年5 ~ 7 月,許多小花聚集於花莖上,形成頂生的總狀花序。花開放的程序也很特殊,位於花莖的花苞由下而上依序逐漸開放;花朵外形似風鈴或懸掛於寺廟外的長鐘,多生長於高山原野上,當有徐風吹拂而過,著生於花柄上的花朵會如同風鈴般隨風搖曳,甚是漂亮,此時,上山的遊客會被它亮麗的花朵吸引。
其花色種類繁多,例如有紅色、粉紅色、紫色、白色和淡黃白色等;花冠前端似嘴唇的形狀,在花冠的內部有白色茸毛著生,並有深紫紅色的斑點點綴;8 月時,毛地黃就會結果,果實為蒴果,呈球形或圓錐形,內含許多小顆的種子,當果實成熟時會裂開,此時位於果實內的種子會藉由風的傳播而四處飄散、落地萌芽,使其族群能擴展於整個山野間。
毛地黃於16 世紀時,被發現植株中含有似夾竹桃植物成分的強心配醣體,能促使心臟跳動、增強心臟肌肉收縮。另外也含有利尿的成分,因此被大量栽種,以摘取其葉片提煉、萃取其中的強心和利尿成分,供醫學界作為治療心臟病、充血性心臟衰竭、心律不整或排尿有問題等患者的藥劑。
不過,由於每個患者的體質不一,以毛地黃作為治療藥劑時,因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相近,往往體質和器官功能較差的人(尤其老年人)容易因此發生中毒。另外,新聞也曾報導,有人聽信坊間的說法,指毛地黃有降火氣、退肝火的功效,上山遊玩時發現山野上生長的毛地黃,就順手摘回、熬煮飲用,結果引發中毒。
而另一種發生毛地黃中毒的原因為:有些人有泡茶或喝花茶的習慣,與親朋好友相邀至中、高海拔遊玩時,若剛好看到生長於山野上的毛地黃開著漂亮的花朵,就摘取其花朵或葉片沖泡花茶或減肥茶,因而誤食,發生中毒。
毛地黃屬於有毒兼藥用植物,整株都有毒,所含的有毒成分主要為洋地黃配醣體。若不幸誤食毛地黃的莖或葉,會導致心臟中毒,有噁心、嘔吐、流口水、頭痛、頭暈目眩、視力模糊且怕光、沒有食慾、消化道不舒服而腹痛或腹瀉、血便、呼吸急促、不規則的心臟跳動,起初心跳加快,最後心跳變緩、脈搏搏動微弱、疲倦想睡、虛弱無力、冷而顫抖、肌肉痙攣、血壓下降等現象,嚴重時會導致昏迷或死亡。
各種植物的植株都含有眾多成分,有些植株中的成分可提煉、萃取,作為治療或救人的藥劑,但也可以是讓人喪命的毒藥。因此,使用此類植物的成分時要很小心,過量時會要人命,患者須遵循醫師指示服用,不可自作聰明,認為多吃一點病就會早點好,此為錯誤觀念。另外,也不要隨便相信坊間傳說的療法,免得無先獲其利而先獲其害。而喜歡泡花茶或喝減肥茶的朋友,對於野外不熟悉的植物,不要隨便亂摘其花朵、葉片沖泡飲用,免得因誤食而喪命了。
文˙ 圖/林育安 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博士(豐年6705)
毛地黃因其植株表面密生白色茸毛,且葉片外形似地黃的葉片,所以被稱為「毛地黃」;它不是臺灣原生種植物,而是由國外引進栽種的外來植物,因此又有「洋地黃」之稱。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別稱,如「楊地黃」、「毒藥草」、「死人之鐘」、「心臟草」、「紫花」、「紫花洋地黃」、「紫花毛地」、「吊鐘花」、「金鐘」、「指頭花」、「指頂花」、「仙女手套」、「巫婆手套」或「狐狸手套」等。
毛地黃原產於歐洲和西亞一帶。1911 年由日本引進臺灣,栽種於中、高海拔山區,之後其種子散布出去,在野外萌芽生長,因此成為國內中、高海拔地帶的野生植物;毛地黃喜歡低溫、寒冷的環境,所以一般在平地或低海拔山區,無法見到它們的蹤跡。現今一些位於中、高海拔的遊樂區,會栽種毛地黃作為庭園景觀植物以吸引遊客。5 ~ 7 月是毛地黃的開花期,若想一探它的廬山真面目,此時上山正是時候,可至太平山、清境農場、合歡山、阿里山、玉山、八仙山、環山、南橫天池或中之關步道等處欣賞。
然而,現今因農業技術不斷進步,經由人工栽培方式,能使原本只生長於中、高海拔地帶的毛地黃也可在平地生長。平地所栽種的毛地黃,其開花期比中、高海拔地帶生長的毛地黃早1 個多月,約於4 月就開花了,而中、高海拔地帶生長的毛地黃則於5 月才開花。
毛地黃屬於玄參科,毛地黃屬;為多年生、直立性、沒有分枝的耐寒性草本植物,植株高度可達80 ~ 150 公分;葉片呈長卵圓形或似湯匙狀,近植株基部的葉片呈叢生狀且葉柄長,著生於莖上的葉片互生、生長較稀疏且葉柄短或無葉柄,著生於基部的葉片較大,而越往上生長的葉片則較小;葉面無光滑蠟質披覆,因此摸起來有粗糙感;葉緣呈細鋸齒狀。
在未開花季節,其植株並不漂亮且沒有特殊之處,往往無法吸引遊客目光;開花期為每年5 ~ 7 月,許多小花聚集於花莖上,形成頂生的總狀花序。花開放的程序也很特殊,位於花莖的花苞由下而上依序逐漸開放;花朵外形似風鈴或懸掛於寺廟外的長鐘,多生長於高山原野上,當有徐風吹拂而過,著生於花柄上的花朵會如同風鈴般隨風搖曳,甚是漂亮,此時,上山的遊客會被它亮麗的花朵吸引。
其花色種類繁多,例如有紅色、粉紅色、紫色、白色和淡黃白色等;花冠前端似嘴唇的形狀,在花冠的內部有白色茸毛著生,並有深紫紅色的斑點點綴;8 月時,毛地黃就會結果,果實為蒴果,呈球形或圓錐形,內含許多小顆的種子,當果實成熟時會裂開,此時位於果實內的種子會藉由風的傳播而四處飄散、落地萌芽,使其族群能擴展於整個山野間。
毛地黃於16 世紀時,被發現植株中含有似夾竹桃植物成分的強心配醣體,能促使心臟跳動、增強心臟肌肉收縮。另外也含有利尿的成分,因此被大量栽種,以摘取其葉片提煉、萃取其中的強心和利尿成分,供醫學界作為治療心臟病、充血性心臟衰竭、心律不整或排尿有問題等患者的藥劑。
不過,由於每個患者的體質不一,以毛地黃作為治療藥劑時,因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相近,往往體質和器官功能較差的人(尤其老年人)容易因此發生中毒。另外,新聞也曾報導,有人聽信坊間的說法,指毛地黃有降火氣、退肝火的功效,上山遊玩時發現山野上生長的毛地黃,就順手摘回、熬煮飲用,結果引發中毒。
而另一種發生毛地黃中毒的原因為:有些人有泡茶或喝花茶的習慣,與親朋好友相邀至中、高海拔遊玩時,若剛好看到生長於山野上的毛地黃開著漂亮的花朵,就摘取其花朵或葉片沖泡花茶或減肥茶,因而誤食,發生中毒。
毛地黃屬於有毒兼藥用植物,整株都有毒,所含的有毒成分主要為洋地黃配醣體。若不幸誤食毛地黃的莖或葉,會導致心臟中毒,有噁心、嘔吐、流口水、頭痛、頭暈目眩、視力模糊且怕光、沒有食慾、消化道不舒服而腹痛或腹瀉、血便、呼吸急促、不規則的心臟跳動,起初心跳加快,最後心跳變緩、脈搏搏動微弱、疲倦想睡、虛弱無力、冷而顫抖、肌肉痙攣、血壓下降等現象,嚴重時會導致昏迷或死亡。
各種植物的植株都含有眾多成分,有些植株中的成分可提煉、萃取,作為治療或救人的藥劑,但也可以是讓人喪命的毒藥。因此,使用此類植物的成分時要很小心,過量時會要人命,患者須遵循醫師指示服用,不可自作聰明,認為多吃一點病就會早點好,此為錯誤觀念。另外,也不要隨便相信坊間傳說的療法,免得無先獲其利而先獲其害。而喜歡泡花茶或喝減肥茶的朋友,對於野外不熟悉的植物,不要隨便亂摘其花朵、葉片沖泡飲用,免得因誤食而喪命了。
文˙ 圖/林育安 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博士(豐年6705)
上一篇
山茶花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8%
我喜歡:3%
很實用:27%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claire_mia(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6/06
很實用
戴*梅(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8/05/27
如果沒有看到這篇文章,還真的不知道植物殺人的可怕呢!謝謝囉!
ling(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5/22
花跟身體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