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跟著白海豚愛海洋
刊登日:107/11/27
805
臺灣西部海面上,有一群「粉紅寶石」靜靜地點綴著。
這群神祕又奇妙的美麗生物一直默默存在著,直到近15 年來,才逐漸為學術界所了解,躍入報章雜誌為民眾所知,那就是──俗稱「媽祖魚」的臺灣白海豚。媽祖魚不是魚,而是一種顏色很特別的海豚,屬於「中華白海豚」之下的臺灣特有亞種「臺灣白海豚」。
海上的粉紅寶石
媽祖魚此名使人聯想討海華人的媽祖信仰。事實上,每年農曆三月媽祖生日時,吹襲臺灣海峽的東北季風轉弱,冬天波濤洶湧的海面逐漸轉為平靜湛藍,再也藏不住這些粉紅寶石出水換氣的閃亮身影,或為粉紅,或為灰白。海上作業的漁民看到這些靈活可愛的海豚頻頻現身,認為牠們是來向媽祖祝壽,便替牠們取了一個揉合媽祖信仰與庶民觀察的暱稱──媽祖魚。
「白海豚」顧名思義就是白色的海豚。咦!海豚不是灰色的嗎?是的,這就是白海豚神奇的地方,牠剛出生時體色黑灰;灰色隨著年紀增長褪去,因此青少年時期看起來就是粉白色混著灰色斑點。成年後,灰黑褪盡,全身呈現白色,運動時血液循環加速,因而呈現明亮的粉紅色,在夏日豔陽高照的海面上十分醒目,因此又有「粉紅海豚」之稱。
此外,由於白海豚棲息水深不超過25 公尺,因此中國東南沿海和臺灣西岸兩地區的族群,間隔了一道臺灣海峽,長年沒有往來交配,臺灣族群的背鰭特徵、身體斑點和中國東南沿海族群顯得不同。2015 年時科學家集結十多年觀察的成果,在國際科學期刊發表,指出臺灣的白海豚是特殊且獨立的種群。
說到往來,在一次會議中,還聽說臺灣白海豚疑似分為南部豚與北部豚,年輕白海豚每天都會南北往來地出門找朋友,而年紀較大的白海豚則較少出遠門。民間也觀察到白海豚媽媽似乎會帶著小白海豚觀察人類的行為,十分聰明可愛。
粉紅寶石剩下不到七十顆
在臺灣,白海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起苗栗、新竹縣界的中港溪口,往南至臺南市將軍漁港,水深不超過25 公尺的近海地帶,尤其喜愛淡水、鹹水交會的河口環境。盛夏之時,站在彰化、苗栗、臺中等地區的堤岸邊就有機會看見牠們,跟花東賞鯨需乘船才能體驗,相比之下相當不同。
然而,這群美麗的粉紅寶石白海豚居住之處,卻也恰恰是臺灣西部濱海工業區分布之地。令人遺憾的是,如此美麗且獨特的生物,正面臨著即將絕種的危機,因此在2008 年8 月,國際自然保育組織便將臺灣的白海豚列為「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等級,再「晉級」就是從這世界消失了。根據2014 年的數量調查,臺灣白海豚數量僅剩70 餘頭上下,且仍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白海豚的生存危機
白海豚的生存危機其實並非偶然才發生。事實上,全球海洋危機的狀況已迫在眉梢,海洋汙染、海洋垃圾增加、海洋棲地破壞、生物資源銳減等等原因,使得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棲地「海洋」已經遭受到嚴峻挑戰。
白海豚生活在工業發達的臺灣西部近海,更可說是雪上加霜。2007 年在彰化召開的第二屆東臺灣海峽中華白海豚國際保育研究工作會議中,與會的鯨豚保育學者更歸結提出嚴重衝擊臺灣白海豚的五個主要威脅來自:棲地消失(填海造陸導致)、網具誤纏、空氣和水汙染、河口淡水注入量減少及水下噪音。
將近年臺灣中部重大開發案的所在地分布圖攤開一看,可以知道與白海豚的棲地位置重疊在一起,這樣的處境意味著「四面楚歌」。臺灣西部沿海的環境不僅存在漁業資源衰竭問題,海岸線周邊的設施與建築所帶來的影響,也已形成一道蔓延的「汙染長堤」,逐步壓迫到白海豚的生存環境;填海造陸工程也是其一,不但會破壞沿岸魚蝦、貝類的棲地,施工過程中打樁或爆破引起的水下噪音,也會使海豚聽覺受損而迷航擱淺或失去覓食能力;因應高耗能、高耗水產業而興建的水庫及攔河堰也會導致河口淡水注入量下降,河口因營養鹽減少、河口生態機能下滑,使白海豚的食物來源缺乏。另外,三海浬內違法底拖及流刺網的大量使用,無法有效遏止的話,對近海的海洋生態會造成衝擊,進而威脅白海豚的存在。
愛白海豚愛自己
臺灣白海豚雖然被列為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卻讓人不敢相信住在這樣的環境裡,彷彿粉紅寶石被放在不斷丟入垃圾的垃圾桶內,令人心疼不已,不知哪天我們這批寶石會全數就此遺失不見。然而一直到目前為止,還未能有具體的保育政策,與公告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的資訊,實在是可惜萬分。
白海豚的危機反映出的是臺灣人對周遭海洋的前景缺乏想像力,更不用說人們彼此之間能有具體共識。說實在話,白海豚保育牽涉許多單位的共識整合,不只是民間的力量,也需要官方單位有效率的政策推動與團隊組織,才能讓這條保育之路儘快走得更穩建一些。
儘管很常聽到說:「管海洋管很寬。」這樣的話語,但負責單位究竟為何,還是令人摸不著頭緒,這問題對於號稱是「海洋國家」的臺灣而言,答案似乎還是未知數。想想或許可以就這幾個方向來思考:第一關要打破「重陸輕海」思維,專業看待「海洋事務」;第二關我們需要哪種「海洋專責機關」;第三關則是我們對海洋保育、海洋產業、海洋文化的想像究竟為何?
「今日白海豚,明日臺灣人。」白海豚與臺灣人分處於海域和陸域的食物鏈頂層,喝相同的水、呼吸相同的空氣、吃食相同的漁業資源,白海豚就像臺灣人映照在海中的身影。當臺灣海峽東邊這一道道粉紅寶石的身影消失之時,或許是命運之神開始在警惕人們的所作所為。因此,民間保育行動早已馬不停蹄地展開。
2007 年成立的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參與監督無數場環境影響評估會議、發起多場陳情行動、召開國際工作會議、舉辦陸地觀察志工暨解說員培訓營等等。2011 年起,更與荒野保護協會、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環境資訊協會等保育團體四處奔走,2015 年立法院終於三讀通過海洋四法,踏出臺灣海洋組織再造的第一步。期盼2016 年這個夏天,能夠正式公告白海豚重要棲息地,展現對於白海豚保育的支持與擘畫西海岸生態的力度。
過去六年,中研院也與這些海洋保育團體不斷推廣「永續海鮮」觀念,除了鼓勵消費者透過選對魚來保護海洋外,更希望為西部沿近海的漁業找到一條永續豐盛之路,讓臺灣人、漁村與白海豚共同擁有值得期待的每一個明天、下一個二十年。
這群神祕又奇妙的美麗生物一直默默存在著,直到近15 年來,才逐漸為學術界所了解,躍入報章雜誌為民眾所知,那就是──俗稱「媽祖魚」的臺灣白海豚。媽祖魚不是魚,而是一種顏色很特別的海豚,屬於「中華白海豚」之下的臺灣特有亞種「臺灣白海豚」。
海上的粉紅寶石
媽祖魚此名使人聯想討海華人的媽祖信仰。事實上,每年農曆三月媽祖生日時,吹襲臺灣海峽的東北季風轉弱,冬天波濤洶湧的海面逐漸轉為平靜湛藍,再也藏不住這些粉紅寶石出水換氣的閃亮身影,或為粉紅,或為灰白。海上作業的漁民看到這些靈活可愛的海豚頻頻現身,認為牠們是來向媽祖祝壽,便替牠們取了一個揉合媽祖信仰與庶民觀察的暱稱──媽祖魚。
「白海豚」顧名思義就是白色的海豚。咦!海豚不是灰色的嗎?是的,這就是白海豚神奇的地方,牠剛出生時體色黑灰;灰色隨著年紀增長褪去,因此青少年時期看起來就是粉白色混著灰色斑點。成年後,灰黑褪盡,全身呈現白色,運動時血液循環加速,因而呈現明亮的粉紅色,在夏日豔陽高照的海面上十分醒目,因此又有「粉紅海豚」之稱。
此外,由於白海豚棲息水深不超過25 公尺,因此中國東南沿海和臺灣西岸兩地區的族群,間隔了一道臺灣海峽,長年沒有往來交配,臺灣族群的背鰭特徵、身體斑點和中國東南沿海族群顯得不同。2015 年時科學家集結十多年觀察的成果,在國際科學期刊發表,指出臺灣的白海豚是特殊且獨立的種群。
說到往來,在一次會議中,還聽說臺灣白海豚疑似分為南部豚與北部豚,年輕白海豚每天都會南北往來地出門找朋友,而年紀較大的白海豚則較少出遠門。民間也觀察到白海豚媽媽似乎會帶著小白海豚觀察人類的行為,十分聰明可愛。
粉紅寶石剩下不到七十顆
在臺灣,白海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起苗栗、新竹縣界的中港溪口,往南至臺南市將軍漁港,水深不超過25 公尺的近海地帶,尤其喜愛淡水、鹹水交會的河口環境。盛夏之時,站在彰化、苗栗、臺中等地區的堤岸邊就有機會看見牠們,跟花東賞鯨需乘船才能體驗,相比之下相當不同。
然而,這群美麗的粉紅寶石白海豚居住之處,卻也恰恰是臺灣西部濱海工業區分布之地。令人遺憾的是,如此美麗且獨特的生物,正面臨著即將絕種的危機,因此在2008 年8 月,國際自然保育組織便將臺灣的白海豚列為「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等級,再「晉級」就是從這世界消失了。根據2014 年的數量調查,臺灣白海豚數量僅剩70 餘頭上下,且仍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白海豚的生存危機
白海豚的生存危機其實並非偶然才發生。事實上,全球海洋危機的狀況已迫在眉梢,海洋汙染、海洋垃圾增加、海洋棲地破壞、生物資源銳減等等原因,使得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棲地「海洋」已經遭受到嚴峻挑戰。
白海豚生活在工業發達的臺灣西部近海,更可說是雪上加霜。2007 年在彰化召開的第二屆東臺灣海峽中華白海豚國際保育研究工作會議中,與會的鯨豚保育學者更歸結提出嚴重衝擊臺灣白海豚的五個主要威脅來自:棲地消失(填海造陸導致)、網具誤纏、空氣和水汙染、河口淡水注入量減少及水下噪音。
將近年臺灣中部重大開發案的所在地分布圖攤開一看,可以知道與白海豚的棲地位置重疊在一起,這樣的處境意味著「四面楚歌」。臺灣西部沿海的環境不僅存在漁業資源衰竭問題,海岸線周邊的設施與建築所帶來的影響,也已形成一道蔓延的「汙染長堤」,逐步壓迫到白海豚的生存環境;填海造陸工程也是其一,不但會破壞沿岸魚蝦、貝類的棲地,施工過程中打樁或爆破引起的水下噪音,也會使海豚聽覺受損而迷航擱淺或失去覓食能力;因應高耗能、高耗水產業而興建的水庫及攔河堰也會導致河口淡水注入量下降,河口因營養鹽減少、河口生態機能下滑,使白海豚的食物來源缺乏。另外,三海浬內違法底拖及流刺網的大量使用,無法有效遏止的話,對近海的海洋生態會造成衝擊,進而威脅白海豚的存在。
愛白海豚愛自己
臺灣白海豚雖然被列為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卻讓人不敢相信住在這樣的環境裡,彷彿粉紅寶石被放在不斷丟入垃圾的垃圾桶內,令人心疼不已,不知哪天我們這批寶石會全數就此遺失不見。然而一直到目前為止,還未能有具體的保育政策,與公告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的資訊,實在是可惜萬分。
白海豚的危機反映出的是臺灣人對周遭海洋的前景缺乏想像力,更不用說人們彼此之間能有具體共識。說實在話,白海豚保育牽涉許多單位的共識整合,不只是民間的力量,也需要官方單位有效率的政策推動與團隊組織,才能讓這條保育之路儘快走得更穩建一些。
儘管很常聽到說:「管海洋管很寬。」這樣的話語,但負責單位究竟為何,還是令人摸不著頭緒,這問題對於號稱是「海洋國家」的臺灣而言,答案似乎還是未知數。想想或許可以就這幾個方向來思考:第一關要打破「重陸輕海」思維,專業看待「海洋事務」;第二關我們需要哪種「海洋專責機關」;第三關則是我們對海洋保育、海洋產業、海洋文化的想像究竟為何?
「今日白海豚,明日臺灣人。」白海豚與臺灣人分處於海域和陸域的食物鏈頂層,喝相同的水、呼吸相同的空氣、吃食相同的漁業資源,白海豚就像臺灣人映照在海中的身影。當臺灣海峽東邊這一道道粉紅寶石的身影消失之時,或許是命運之神開始在警惕人們的所作所為。因此,民間保育行動早已馬不停蹄地展開。
2007 年成立的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參與監督無數場環境影響評估會議、發起多場陳情行動、召開國際工作會議、舉辦陸地觀察志工暨解說員培訓營等等。2011 年起,更與荒野保護協會、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環境資訊協會等保育團體四處奔走,2015 年立法院終於三讀通過海洋四法,踏出臺灣海洋組織再造的第一步。期盼2016 年這個夏天,能夠正式公告白海豚重要棲息地,展現對於白海豚保育的支持與擘畫西海岸生態的力度。
過去六年,中研院也與這些海洋保育團體不斷推廣「永續海鮮」觀念,除了鼓勵消費者透過選對魚來保護海洋外,更希望為西部沿近海的漁業找到一條永續豐盛之路,讓臺灣人、漁村與白海豚共同擁有值得期待的每一個明天、下一個二十年。
電話:(02)2382-5789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懷寧街106 號6F-1 網站:twsousa.blogspot.tw |
文/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理事長 林愛龍 圖/社團法人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鄉間4206
相關檔案
上一篇
低脂清爽,免蒸便當
下一篇
聆聽荒野呼喚 重塑生命起點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0%
我喜歡:2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2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陳 さん(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9/07/03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