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加工,食品安全先於商業化
然而,臺灣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以工商業社會為主體,隨著人口越往都市聚集,產業分工越細,農業加工也越加顯得重要與專業。在都市,農產加工品成為商業產品,而食品加工業者為了延長產品品質及展售時間,就需要更多方法以延長產品壽命,維持收益並符合消費者需求。
農產加工提升價值,不怕盛產或賤價
現今許多農民跟著社會型態、消費習慣轉型,除了販售農產品外,也開發農產加工品,以增進多元化收益。此外,當農產品盛產或售價過於低廉時,也能透過加工,協助提升農產品價值。
這個趨勢可以從《99 年農林漁牧業普查報告》中看出來,如表1 統計,2010 年從事農牧業者,傳統經營(未含經營加工及休閒)為71 萬3,490 家,與2005 年相比減少了8,817 家或1.2%;經營加工2010年為6,221 家,與2005 年相比增加了836家或15.5%。傳統農牧業者開始經營加工,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又如表2 統計,多元化經營包含加工或休閒,雖然未將兩類收入分開計算,但與傳統經營相較,明顯呈現多元化經營的收入豐厚許多,2010 年時農牧業7,902 家,平均每家全年收入為180 萬7 千元,較2005 年增加62 萬5 千元或52.9%,約為傳統經營業者34 萬元的5.3 倍。
雖然,統計上未討論到加工、休閒的設置成本,但善用初級農牧產品,開發多元收入有其價值及效益。早在1976 年,農政單位整合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大專院校及農會等資源,輔導農會及產銷班進行農產加工品商業化,此即「農村小型食品加工」計畫。
輔導項目包含產品開發、廠房設備規劃及技術輔導,範圍涵蓋臺灣各地,著名如苗栗縣公館鄉的榨菜、福菜,臺南市玉井區的水果蜜餞,臺南市白河區的蓮藕粉,宜蘭的金柑蜜餞。此計畫執行至2003 年長達27 年,為保留農村傳統特色加工品盡了心力,而其所開創的商業模式,則讓農村產業與文化有了持續傳承的動力。
有從事農牧業
|
總計 |
有從事農牧業 |
未從事農牧業 |
||||
合計 | 傳統經營 | 多元化經營 | 經營加工 | 經營休閒 | |||
2005年底 家數 百分比(%) |
772,354 | 729,387 | 722,307 | 7,080 | 5,385 | 2,097 | 42,967 |
100.00 | 99.03 | 0.97 | 0.74 | 0.29 | |||
2010年底 家數 百分比(%) |
781,518 | 721,446 | 713,490 | 7,956 | 6,221 | 1,975 | 60,072 |
100.00 | 98.90 | 1.10 | 0.86 | 0.27 | |||
農牧戶 | 780,388 | 720,344 | 712,622 | 7,722 | 6,108 | 1,821 | 60,044 |
農牧場 | 1,130 | 1,102 | 868 | 234 | 113 | 154 | 28 |
傳統經營 | 多元化經營 | |||||||
有農牧業收入 | 有農牧業收入 | |||||||
合計 ( 家) |
家數 ( 家) |
平均每家 全年農牧 業收入 (千元) |
無農牧業 收入家數 ( 家) |
合計 ( 家) |
家數 ( 家) |
平均每家 全年農牧 業收入 (千元) |
無農牧業 收入家數 ( 家) |
|
2005 年 | 722,307 | 538,561 | 278 | 183,746 | 7,080 | 7,080 | 1,182 | - |
2010 年 | 713,490 | 543,913 | 340 | 169,577 | 7,956 | 7,902 | 1,807 | 54 |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編印,《99 年農林漁牧業普查報告》,2012 年12 月。
然而近幾年,食品安全衛生問題不斷發生,食品相關法規越修越嚴格;另一方面由於網路行銷通路盛行,農民可直接與消費者建立銷售管道,許多農民期待自行生產、加工及銷售,取得合理利潤。但是,擁有農場經營的專業,就代表擁有食品加工的專業嗎?
安全又要對味,食品加工看細節
曾輔導農產加工的宜蘭大學校長吳柏青認為,農民應思考農作物生產與農產品加工的專業差異,評估後再決定投入或找加工業者合作。例如,如果按照古法製作蘿蔔乾,要能商品化,也須顧及產品品質、安全性、添加物等細節,每個細節都有其專業知識。食品加工事關消費者食用安全,需要多年學習,相關法規也得詳加了解。
許多農民投入加工是出於解決農產品生產過剩或次級品去化,然而從食品加工業者的角度來看,加工必須顧及產品「品質」。例如,以裂果、次級品加工,還要考量是否符合製程、成熟度是否適合、農產品是否帶菌等安全衛生問題。更專業一點,還要從種植品種開始評估,甚至考量加工需要的某些特殊成分含量多寡,這就需要農民與食品加工業者共同討論。
「設備」投資及使用,也是重點。當建立了符合規範的加工場所,1 年中卻僅使用2 ~ 3 個月,則必須考量是否符合維護及折舊費用;此外,原料取得的穩定性,也關乎價格訂定。更何況,農產品價格常受市場影響而波動,當農產品原料價格過高,進行加工是否划算?也須納入評估。
開發農產加工品時,還有個重要因子「風味」。產品價格便宜、容易購買、符合食品安全,可能還不夠,如果不好吃,消費者也不會買單。一方面口感得兼顧食品添加物含量應符合法規,例如鹽、糖調整口味,添加太多又不健康;一方面也與產品保存有關,例如產品水分含量低容易保存,但是太乾可能導致太硬而口感不佳。另外,一般賣場要求一定長度的保存期限,如果風味好但保存期限不長,就只能選擇直接銷售,限制鋪貨廣度,如農民市集。
好不容易開發產品,「通路」與「消費習慣」也是須評估的重要因子。例如,消費者到了花蓮縣富里鄉六十石山可能會覺得一定要買金針,平常卻不一定會買;果醬則須考量消費者的購買頻率,如果不高,或許改做果汁原料來販售會更好;海邊漁民將石花菜晒乾後袋裝販售,消費者買了卻不會料理,也會影響日後購買意願。如何從消費者習慣回溯規劃生產模式,發展農產加工才能符合經濟效益而長久經營。
食品安全靠政府把關?
業者自主管理最重要
農民自行加工,有許多不容易的地方,可以考慮找代工廠合作,或集資成立加工站,透過專業分工,交給食品加工業者,包含包裝設計及產品標示,農民只須支付代工費。農民經營加工場所應注意的是,提供的原料與產品是否同批?前後批次如果是不同農民的原料,是否有交叉汙染的風險?代工費的計算方法為何?原料轉換成品的計算方法?加工場所的營運管理成本如何維持?花多少錢才能夠回本?
此外,還有相關文件必須撰寫;農藥殘留或食品安全檢驗項目,檢驗不合格由誰負責?產品包裝及標示也有許多注意事項。這些必須由輔導或培訓人員協助,才能夠穩定加工場的運作,也是成本。
綜上所述,食品加工業者「自主管理」,維持商譽及產品穩定,是最重要的環節。舉例來說,曾有農民與食品加工業者合作苦瓜切片,結果原料中總生菌數及大腸桿菌超標,原因在於採用日照晒乾,無法避免落塵。因此後續從清洗開始,必須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從切片到機械乾燥,直至烘乾、取出,層層環節避免落塵及人為汙染,符合食品加工業的要求。
即使是較為簡單的乾燥品,包含環境衛生都有許多關鍵細節應注意。甚至更應凸顯做好自我把關,才能取信於消費者。
文/何嘉浩 攝影/黃世澤(豐年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