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來呦來呦!大拍賣
刊登日:107/12/07
1,681
市場拍賣真的是豐富精彩的光景,小時候最喜歡跟著大人一起去逛市場,無論是菜市場、花市、夜市,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休閒之一。其中最吸引人的,不外乎是「叫賣」了,看著叫賣員生動地介紹產品,就像是一場精彩的個人表演秀,也讓早期的拍賣記憶更印象深刻。
喝玲瑯(huah-lin-long) 早期的叫賣者銷售商品時會搖著鈴鼓,沿街叫賣,這樣的動作就成了「喝玲瑯」。「玲瑯鼓」就是鈴鼓、波浪鼓,而臺語說「踅玲瑯(seh-linlong)」,則有繞圈子的意思,可以見得「玲瑯」有旋轉、擺動的意象。
市草(tshī-tsháu) 市場買賣的情況。一般會說:「這附近市場足好。」意思就是指這邊作生意的地點很好,市場活絡、生意興隆。臺語的「草」很常應用在作生意上,譬如「挲草(so-tsháu)」特別常在餐飲業聽到,用於形容忙不過來的時候。
交關(kau-kuan) 買賣、惠顧。若是到店家買賣惠顧,就會說是給店家「交關」,而非單純以買賣直翻成臺語。
記數(kì-siàu) 記賬的意思。「記數」跟「算數」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算數」是計算帳目,而「記數」也有賒賬的意思,就是把當下買賣交易的款項先行記錄起來、作帳之意。
割價(kuah-kè) 批發價。臺語中有許多源於日語的外來詞,譬如臺語說的「割引(kuah-ín)」是直接讀漢字,源於日語的わりびき(waribiki),而「割價」則是衍生出來的批發價之意。
貨底(huè-té) 存貨。有句話說:「好酒沉甕底。」而臺語說的「貨底」顧名思義指庫存於底部的貨品,也就是存貨的意思,直覺易記。
假包(ké-pâu) 假貨。臺語對於「包」字的引用也很傳神,我們把抓到別人出差錯稱為「掠包」;至於假貨、贗品,則以「假包」稱之。
作者、電繪/大郎頭(Da Lang)
手繪/禾日香(Phang Phang)
圖文書及創作《台語原來是這樣》創作團隊
(鄉間4308)
喝玲瑯(huah-lin-long) 早期的叫賣者銷售商品時會搖著鈴鼓,沿街叫賣,這樣的動作就成了「喝玲瑯」。「玲瑯鼓」就是鈴鼓、波浪鼓,而臺語說「踅玲瑯(seh-linlong)」,則有繞圈子的意思,可以見得「玲瑯」有旋轉、擺動的意象。
市草(tshī-tsháu) 市場買賣的情況。一般會說:「這附近市場足好。」意思就是指這邊作生意的地點很好,市場活絡、生意興隆。臺語的「草」很常應用在作生意上,譬如「挲草(so-tsháu)」特別常在餐飲業聽到,用於形容忙不過來的時候。
交關(kau-kuan) 買賣、惠顧。若是到店家買賣惠顧,就會說是給店家「交關」,而非單純以買賣直翻成臺語。
記數(kì-siàu) 記賬的意思。「記數」跟「算數」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算數」是計算帳目,而「記數」也有賒賬的意思,就是把當下買賣交易的款項先行記錄起來、作帳之意。
割價(kuah-kè) 批發價。臺語中有許多源於日語的外來詞,譬如臺語說的「割引(kuah-ín)」是直接讀漢字,源於日語的わりびき(waribiki),而「割價」則是衍生出來的批發價之意。
貨底(huè-té) 存貨。有句話說:「好酒沉甕底。」而臺語說的「貨底」顧名思義指庫存於底部的貨品,也就是存貨的意思,直覺易記。
假包(ké-pâu) 假貨。臺語對於「包」字的引用也很傳神,我們把抓到別人出差錯稱為「掠包」;至於假貨、贗品,則以「假包」稱之。
作者、電繪/大郎頭(Da Lang)
手繪/禾日香(Phang Phang)
圖文書及創作《台語原來是這樣》創作團隊
(鄉間4308)
下一篇
農產加工,食品安全先於商業化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3%
我喜歡:25%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1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