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彰化田尾菊花 點亮滿園香氣
刊登日:107/12/17
2,877
一甲子的栽種歷史、世代相傳的栽種經驗,加上純熟的技術運用,彰化縣田尾鄉的菊花栽種面積與收穫量自始至今皆居冠全臺,讓它除了擁有「花之鄉」的美名外,更稱得上是「菊之鄉」。「來到田尾走一遭,就像踏進私人花園中。」在彰化縣田尾鄉農會總幹事楊春枝的介紹下,映入眼簾的景色,已不是稻綠禾黃的田間風光,而是隨處可見百花爭艷、苗木青蔥、綠草如茵的景緻,繽紛的色彩加上自然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
田尾鄉以切花產業聞名,楊春枝剖析,因花木種植產業的發展是緊跟著潮流走,隨著消費市場的喜好,田尾鄉農民栽種的花木品項也愈來愈多樣化,如現下頗為流行的多肉植物亦是當地生產主力之一。而田尾鄉的景觀作物栽培之所以能如此蓬勃發展,她表示,這一切都要從菊花引進田尾種植開始說起⋯⋯。
早在1950年代,田尾鄉就已經開始栽種菊花。楊春枝回憶,當時是由一位柳鳳村民將菊花種子帶進村子種植,原本以種稻為主的村莊,因菊花花形漂亮、受人喜愛,便漸漸地擴大菊花栽培區域。尤其隨著國內消費力的提升,菊花在1970 ∼ 1990年代達到生產高峰,田尾也因此發展成菊花主要產區,並形成國內最完善的菊花產銷供應鏈。
僅以2016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統計數據來看,全臺菊花種植面積約有654公頃,其中有614公頃座落於彰化縣,其中的350公頃更是集中在田尾鄉,而這過半的栽種面積的年產量即占了全臺總產量的64%,可以說本土產菊花中,每10枝就至少有6枝是出自田尾花農之手。
栽花靠技術 就怕天災損害
楊春枝解釋,田尾菊花產量居冠、口碑又好,箇中原因除了因為有濁水溪沖刷而來的優質壤土孕育之外,更重要的是,田尾菊花經過一甲子的發展,早已形成「群聚」效應。
「像在村莊內,厝邊隔壁、親戚朋友多數都在種花,種植過程中若遇到問題,路上找到人就能開口討教。」這種群聚效應讓花農彼此間能夠時不時地交流討論,再加上代代相傳的種花技術,種種原因造就了田尾花農的純熟技術。
花農邱顯銘回到家鄉接手栽種菊花時還不到30歲,至今也累積了11年的種植經驗。他提到,菊花雖然全年都可開花,從栽下花苗到可以採收,需費時4個月,但為了避免土壤病菌感染,影響下一批種植而出現的耕作障礙,花農會在收成後,花半個月∼ 1個月的時間進行根除、翻土等整地工作,讓土地休養。因此1年中,頂多僅種植2批,若拚一點,2年內可收成5批,但通常在菊花連作1年或1年半後,花農會輪作水稻1年以改良土壤。
邱顯銘補充,當花苗栽種下去,長到約15公分高時即要進行第1次摘心工作,以確保日後莖幹能長得粗壯並有利於側芽生長;而等到20公分高時,則須架上花網,以固定植株,使它筆直向上生長,如此一來才不致因風雨而傾倒。當花苞開始冒出後,則需將多餘的側芽摘除,讓養分集中,花形才能又大又美,且能讓開花時間一致,便於採收。
摘心與摘芽是花農絕對不能輕忽的細活,而這又得依靠人力親為,無法使用機器代勞。邱顯銘表示,「以1分地平均種植1萬2千株菊花而言,大約3個人下田摘芽,短則4天、長則8天才能完成工作。」
邱顯銘對於栽種過程的辛苦,以「習以為常」輕輕帶過,因為對於花農來說,最苦的莫過於天災帶來的損
失,田間的辛苦相形之下便不算什麼。他表示,「夏菊是最難栽培的,因為梅雨季跟颱風接連報到,都很有可能讓我們4個月來的辛苦付出前功盡棄。」他無奈地說,農民看天吃飯本來就應該承擔天災風險,卻因排水溝渠設計不良等人為因素,讓農田成了集水區,豪雨雖停但淹水遲遲不退,農民往往只能束手無策在旁守著,相當無奈。
為菊花打光 控制花期
菊花栽培的另一特色是採用「電照」技術,楊春枝說,來到田尾不僅能看到美麗花海,更能在夜間欣賞「燈海」。為何要在夜間費心為菊花打光呢?這其實是因菊花屬短日照植物,以及農民為了取得較長花莖以配合切花作業有關。
所謂短日照植物,指的是當日照時間變短而暗夜漸長時,植株即會自然花芽分化而開花。通常暗夜時數超過7小時,菊花就會花芽分化,而臺灣自然的日照時間通常不超過14小時,因此菊花在這種自然條件下便非常容易開花。
一旦開花,菊花將停止成長,此時植株約只有30 ∼ 40公分長, 然而標準的菊花切花所需花莖要有84公分長,以便剪裁運用,這也就表示田間裡的菊花至少要長到120公分高才行。因此,為了抑制菊花開花,就必須以人工電照方法來延長光照時間。
花農在栽培初期即會架設燈具開始電照,每日電照時間為5個小時,當植株生長約60天而高度達到30 ∼ 45公分時即停止電照,這之後約45 ∼65天就會開花。楊春枝提及,早期花農只能使用傳統燈泡照明,電費可說是一大筆負擔,直到近年來,受益於新照明技術的發展,改使用省電燈泡以及LED燈,能省下將近3分之2的電費支出。
挑好菊 看好花
臺灣菊花因種植技術純熟而品質優良,甚早就成為出口商品,而最主要的外銷市場是日本,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6年農業貿易統計,計有34公噸的菊花出口到日本,占總出口量將近7成。
田尾鄉農會推廣部人員江孟謀表示,田尾菊花外銷日本的數量僅占總產量的1成多而已,出口比例不高,且出口時間每年僅1次,集中在2月20日到3月初這20幾天,因此菊花的主要消費市場仍以供應內需為主。
楊春枝提到,過去常將菊花定位為祭祀用花卉,限縮了用途,而這也是目前農會致力於推廣花藝,扭轉消費者既定印象以期開拓菊花市場的用意。加上隨著菊花染色技術的開發與運用,使白色菊花透過二次加工亦能有多樣色彩,讓消費者能在更多場合欣賞菊花之美。
談到挑選菊花的小撇步,江孟謀建議,選購時應挑選葉片肥厚、花莖筆直,無病害、無蟲孔、花朵鮮艷、開放度適當的菊花。購買後若要插瓶,則要注意與水接觸之花莖應斜切以增加吸水量,並於瓶中加入少許洗碗精、蔗糖及漂白水,之後經常換水,即可妥善保存,增長賞花期限。
田尾鄉以切花產業聞名,楊春枝剖析,因花木種植產業的發展是緊跟著潮流走,隨著消費市場的喜好,田尾鄉農民栽種的花木品項也愈來愈多樣化,如現下頗為流行的多肉植物亦是當地生產主力之一。而田尾鄉的景觀作物栽培之所以能如此蓬勃發展,她表示,這一切都要從菊花引進田尾種植開始說起⋯⋯。
早在1950年代,田尾鄉就已經開始栽種菊花。楊春枝回憶,當時是由一位柳鳳村民將菊花種子帶進村子種植,原本以種稻為主的村莊,因菊花花形漂亮、受人喜愛,便漸漸地擴大菊花栽培區域。尤其隨著國內消費力的提升,菊花在1970 ∼ 1990年代達到生產高峰,田尾也因此發展成菊花主要產區,並形成國內最完善的菊花產銷供應鏈。
僅以2016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統計數據來看,全臺菊花種植面積約有654公頃,其中有614公頃座落於彰化縣,其中的350公頃更是集中在田尾鄉,而這過半的栽種面積的年產量即占了全臺總產量的64%,可以說本土產菊花中,每10枝就至少有6枝是出自田尾花農之手。
栽花靠技術 就怕天災損害
楊春枝解釋,田尾菊花產量居冠、口碑又好,箇中原因除了因為有濁水溪沖刷而來的優質壤土孕育之外,更重要的是,田尾菊花經過一甲子的發展,早已形成「群聚」效應。
「像在村莊內,厝邊隔壁、親戚朋友多數都在種花,種植過程中若遇到問題,路上找到人就能開口討教。」這種群聚效應讓花農彼此間能夠時不時地交流討論,再加上代代相傳的種花技術,種種原因造就了田尾花農的純熟技術。
花農邱顯銘回到家鄉接手栽種菊花時還不到30歲,至今也累積了11年的種植經驗。他提到,菊花雖然全年都可開花,從栽下花苗到可以採收,需費時4個月,但為了避免土壤病菌感染,影響下一批種植而出現的耕作障礙,花農會在收成後,花半個月∼ 1個月的時間進行根除、翻土等整地工作,讓土地休養。因此1年中,頂多僅種植2批,若拚一點,2年內可收成5批,但通常在菊花連作1年或1年半後,花農會輪作水稻1年以改良土壤。
邱顯銘補充,當花苗栽種下去,長到約15公分高時即要進行第1次摘心工作,以確保日後莖幹能長得粗壯並有利於側芽生長;而等到20公分高時,則須架上花網,以固定植株,使它筆直向上生長,如此一來才不致因風雨而傾倒。當花苞開始冒出後,則需將多餘的側芽摘除,讓養分集中,花形才能又大又美,且能讓開花時間一致,便於採收。
摘心與摘芽是花農絕對不能輕忽的細活,而這又得依靠人力親為,無法使用機器代勞。邱顯銘表示,「以1分地平均種植1萬2千株菊花而言,大約3個人下田摘芽,短則4天、長則8天才能完成工作。」
邱顯銘對於栽種過程的辛苦,以「習以為常」輕輕帶過,因為對於花農來說,最苦的莫過於天災帶來的損
失,田間的辛苦相形之下便不算什麼。他表示,「夏菊是最難栽培的,因為梅雨季跟颱風接連報到,都很有可能讓我們4個月來的辛苦付出前功盡棄。」他無奈地說,農民看天吃飯本來就應該承擔天災風險,卻因排水溝渠設計不良等人為因素,讓農田成了集水區,豪雨雖停但淹水遲遲不退,農民往往只能束手無策在旁守著,相當無奈。
為菊花打光 控制花期
菊花栽培的另一特色是採用「電照」技術,楊春枝說,來到田尾不僅能看到美麗花海,更能在夜間欣賞「燈海」。為何要在夜間費心為菊花打光呢?這其實是因菊花屬短日照植物,以及農民為了取得較長花莖以配合切花作業有關。
所謂短日照植物,指的是當日照時間變短而暗夜漸長時,植株即會自然花芽分化而開花。通常暗夜時數超過7小時,菊花就會花芽分化,而臺灣自然的日照時間通常不超過14小時,因此菊花在這種自然條件下便非常容易開花。
一旦開花,菊花將停止成長,此時植株約只有30 ∼ 40公分長, 然而標準的菊花切花所需花莖要有84公分長,以便剪裁運用,這也就表示田間裡的菊花至少要長到120公分高才行。因此,為了抑制菊花開花,就必須以人工電照方法來延長光照時間。
花農在栽培初期即會架設燈具開始電照,每日電照時間為5個小時,當植株生長約60天而高度達到30 ∼ 45公分時即停止電照,這之後約45 ∼65天就會開花。楊春枝提及,早期花農只能使用傳統燈泡照明,電費可說是一大筆負擔,直到近年來,受益於新照明技術的發展,改使用省電燈泡以及LED燈,能省下將近3分之2的電費支出。
挑好菊 看好花
臺灣菊花因種植技術純熟而品質優良,甚早就成為出口商品,而最主要的外銷市場是日本,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6年農業貿易統計,計有34公噸的菊花出口到日本,占總出口量將近7成。
田尾鄉農會推廣部人員江孟謀表示,田尾菊花外銷日本的數量僅占總產量的1成多而已,出口比例不高,且出口時間每年僅1次,集中在2月20日到3月初這20幾天,因此菊花的主要消費市場仍以供應內需為主。
楊春枝提到,過去常將菊花定位為祭祀用花卉,限縮了用途,而這也是目前農會致力於推廣花藝,扭轉消費者既定印象以期開拓菊花市場的用意。加上隨著菊花染色技術的開發與運用,使白色菊花透過二次加工亦能有多樣色彩,讓消費者能在更多場合欣賞菊花之美。
談到挑選菊花的小撇步,江孟謀建議,選購時應挑選葉片肥厚、花莖筆直,無病害、無蟲孔、花朵鮮艷、開放度適當的菊花。購買後若要插瓶,則要注意與水接觸之花莖應斜切以增加吸水量,並於瓶中加入少許洗碗精、蔗糖及漂白水,之後經常換水,即可妥善保存,增長賞花期限。
【小紅娘】 | 【白天星】 | 【黃精競】 |
屬小菊花,一株多朵,特色是花瓣短、色澤純紅,陽光照射下更顯鮮艷美麗。 | 屬大菊花,一株單朵,常見白色、黃色,其中以白色白天星更廣為種植,因其可透過染色而呈桃色、粉色、紫色或藍色。 | 屬大菊花,一株單朵,呈現亮眼的黃色調。 |
文、攝影/余世芳 (鄉間 4308)
下一篇
阿里山的鄒族傳說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0%
我喜歡:10%
很實用:0%
夠新奇:10%
普普啦:1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小甜甜(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12/28
為了避免土壤病菌感染,影響下一批種植而出現的耕作障礙,花農會在收成後,花半個月∼ 1個月的時間進行根除、翻土等整地工作,讓土地休養。因此1年中,頂多僅種植2批,若拚一點,2年內可收成5批,但通常在菊花連作1年或1年半後,花農會輪作水稻1年以改良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