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irayan交換日記/以火為伴
在漢字裡,「火」不只是火,在「火風」一詞裡意思為炎熱,在「火眼金睛」裡為「明亮的」,代表著火帶來了溫熱與光明。
學者研究文明起源,推論有了火,讓人類從獵物變成了獵食者,不僅可以用火抵禦驅趕野獸,在照明下更有效率地發明各種狩獵工具,並得知火還能用來溫熱食物,使吃進嘴裡的東西產生其他變化,不再只是生冷易腐。穩定且更營養的食物來源日漸增多,加速了人類大腦的發展,人類文明日益壯大。
不僅科學理論支持火即為文明,世界各地許多神話也述說了人類盜用神之火,從此開啟智慧進入知識時代,好比希臘神話裡的普羅米修斯,不但以天神的形象捏造泥人,與女友雅典娜共同賜予泥人靈魂而成為真正的人,還自太陽神阿波羅身邊盜取火種,讓原本只能在黑暗中漫無目的走動的人類,藉由光明觀察自然萬物,進而發現、發明各種生活技能。
過去閱讀到的這些關於火的資訊,原都只像是考卷上的一道問答:「人類文明起源的關鍵是——已知用火。」就如同過去平地人對原住民的印象:「就是整天圍在火旁邊。」直到在山上的日子變長,想像成為一個個真實的生活場景。「pecungu」(北排灣語,生火、點火之意),是我第一個學會的部落方言, 一天24 小時,不論何時在部落何處,都聽得到這個生活關鍵字。
工作時間, 好比整地, 把一塊土地整理為適合居住或耕作的地方需要pecungu,砍除雜草雜枝後聚集點燃,煙燻可驅走大部分的害蟲害菌,焚燒後的灰燼也成為土壤養分之一,此時跟著田中之火一起被點燃的還有工寮裡的灶火,預備著勞動後的茶水食物。休息時間,留守田裡的人也需要pecungu,除了照亮夜晚,溫暖身體保持活動力,也才能提高警戒抵禦野獸。回到家裡的人們也需要pecungu,煮水洗淨一身疲憊。至於圍著火聊天飲酒歌唱,都是以上日常作息例行之後能偷點閒才有的,小小難得。
這幾年,回到山上重建家園的家人們,行有餘力開始為幾個自學老師準備落地生根的空間,每換一個地方,首先打量也打理好的總是可以pecungu 的空間,學會pecungu 也像是真正的「入山證」,向部落男女老幼打探各有巧妙的生火技巧,想知道怎麼樣才能像他們說的那樣,不使用紙類、瓦斯噴燈,僅用一些雜草、細木枝、一堆計算過氣流空間的木柴,迅速生起火焰。
被山上的人們照顧日久,總也想成為那個生起火堆,為別人帶來溫飽明亮的人,成為能夠彼此關照分享的伴。這才想起「夥伴」一詞在許多古籍中原本是被寫作「火伴」,學者考據大概是源自唐代府兵制度,人們平時做農、戰時為兵,受徵召入伍時,十人為一火,使用同一個灶起火作飯共食,是同火的,也是戰友。
「飛姐,Pacunu !」「為什麼?你不是正在生火?」「不是叫你用啦,我是說你來看,看我怎麼生火。Pacunu 是『你看』的意思啦!」孩子下課後,從學生變成老師,原來在北排灣族語裡「火」與「看見」如此相似。「人類文明起始於已知用火」,不再只是一句文獻記載,山中歲月,也不再只是看見終日烤火吃喝的人們,反因火而看見生活與相伴的需要,那也是普羅米修斯這個名字原來的意義:先見之明。
生活若如戰場,即使有一時半刻休戰,也需要一點溫飽明亮,好面對未來那段征途。
專欄簡介 | Parirayan, 是屏東大社部落的原住民名,作者與幾位自學老師,在這裡和部落的家人們共工、共學。這個專欄是作者用很多句「什麼?」跟山裡的人們換來的生活筆記。 |
作者簡介 | 王妃靚,屏東人,在山腳下的閩客村莊長大,長大後,到山裡和北排灣族朋友共工、共學。現職為寫字工、大小孩玩伴,偶爾也是自學老師。 |
文.攝 王妃靚 (鄉間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