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藏著說不盡的花東故事
刊登日:108/02/22
590
民以食為天,追求溫飽是生物的本能。臺灣東部縱谷物產豐饒,滿足人食的需求。但是在這裡,食不是人的專利,動物也要食物,因此植物不只供應人的所需。農夫張國義說,結實的地瓜引來山豬,「山豬吃剩,才是我的」;農夫蕭淵水說,咖啡樹結果轉紅引來松鼠,「松鼠吃不完的,就是我的」。在這片土地,展現了自然共生的循環,這裡不是「人的糧倉」,而是「萬物糧倉」。
花東縱谷的創新實踐:萬物糧倉
2017 年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與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合作推展「萬物糧倉」專案,在花東縱谷確立自然與人文價值,建立從保育到永續的態度,思考未來以人與自然為本的發展實踐策略,希望伸張在地美學,一起宣傳農村的美好,建構未來的共好。
近年來,臺灣舉辦大型藝術活動,一方面出於人民需要,調劑平淡的生活,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另一方面政治人物或政府有其需要,做為實踐政策或政績的宣揚,但也因此被輿論批評,這些活動像煙火稍縱即逝,無法累積永續發展的潛能。
萬物糧倉希冀打造農村與自然共生,推動永續發展為原則,強調發展產業時,更要站在環境優先的基礎上創造未來。而慶典活動則是落實人文發展與經濟建設的執行策略,重申地方慶典與農村日常的關係,不以消耗資源的大型活動為目標,以「生態博物館」(Eco-museum)的概念,將地方日常做為節慶內容的策劃與呈現,引導旅客自由在縱谷間體驗。藉由創新技術,讓農業與藝術、文化、社區、科技等彼此會串,彷彿夜空中閃耀的星座圖象,串起大大小小的亮點,為鄉村賦予新的想像。
從里山倡議到縱谷主義
2010 年,日本推動「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為臺灣帶來極大的影響,依循《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的精神,談論人和土地自然的共生、對土地的關懷、對人的行為擁有反省能力的地方。要實踐這個國際行動必須本土化、在地化,我們需要凝聚共識、確定價值,讓里山精神落地,也需要擬訂自己的行動方案,其信念的基礎稱為「縱谷主義」。
縱谷主義有「三生」主義:生態、生產、生活。「縱谷」不僅是地形或是區域,也是重要的價值標記,彰顯天、地、山、水、人的共創與共生。人類不曾擁有縱谷,只是棲居;人類不應該為了個人財富開發縱谷,破壞這裡共有的生態和自然。大自然不馴,難免帶來災難,所以要在共生的前提下,師法自然之道,做到山、水的保護與保育。縱谷主義尊重在地智慧,讓生活者在此安居,經營人與自然的和平對話與休養生息。從一種認知、一種價值信仰,到一種力量,縱谷主義需要行動,需要更多人參與。
用一座生態博物館想像縱谷
將縱谷想像成一座生態博物館,人在裡面穿梭流動,可以到想去的地方,買到當地收穫和製造的產品,吃到在地日常美食;可以直接和農民接觸,看到社區的活動。這個過程重新創造一種外地人與縱谷接觸的方法,以及縱谷資源連接外地的方式。
這樣的策展概念,改變過去節慶活動聚集人流到少數節點的模式;在廣闊縱谷大地,旅遊者是自由的,他們順著節目發展的時間和地點流動,人到哪裡、體驗到哪裡,資源也流向哪裡。博物館可以沒有圍牆,大地就是庫房和展場,所有展品都在原來的現場,策展者設計參觀方法和路徑,讓展覽發生在大地,這就是「大地策展」的概念。
萬物糧倉創造一個新的機制,不是從藝術節角度來思考,而是從改變東部縱谷現況來提案。這不僅是對花東縱谷未來發展方式的探索,也是重新看待區域和社群,以及人和產業、旅遊、節慶活動間的綜合關係。這個模式如果在縱谷成立,可以複製到其他區域,讓農業環境生態的保育精神擴散開來。
行動策略的「留」與「流」
面對人和土地的疏離關係,首先要解決溫飽問題。經濟轉型下的農村,村民光靠傳統農業難以支持生計,受到都市和工業區的生活條件與工作機會吸引,紛紛往外遷移。想改變鄉村的社會條件,要留人在鄉村,就要有資源流入,這不能僅僅依賴政府預算投入、或舉辦大型活動創造一時熱鬧,而是經濟、生態、社會、政治交揉的結構問題,但它的本質,還是人的生存問題。
80 年前,中國有許多學者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並且付諸實踐,興起波瀾壯闊的「鄉村建設運動」。因此,延續縱谷主義的思考,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如何舉辦活動,而是面對「流」與「留」。需要人「留」在當地,包括鄉村的原鄉居民、新移民、返鄉青年等,大致而言,就會有六個「流」的問題要被解決: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政策流、知識流。過去每一種流動的處理都有其困難,但藉由網路科技和交通改善,已有更多年輕人帶著知識與自信回鄉,流動方式的轉變不再只是夢想。也就是說,因著年輕人的參與以及現代技術發展,產品流出帶動足夠資源流入,有機會調整鄉村產品難以創造價值的困境。
行銷和旅遊帶來人流,金流跟著人流而來;因為人流出現,增進外界對於地方的了解,帶動當地物產銷售機會,順勢建立物產和消費持續往來的物流系統。整個架構靠著資訊流連結,而政策流支持、啟動這些資源的運用以及政策,將利民措施和發展資源,挹注到有助於永續發展的方向。地方難以承擔、啟動的專業計畫,由外界專家進入指導協助,或透過民眾的學習過程得到充實,這是知識流的注入。
在縱谷,各種行動早已展開,這些行動星羅棋布、獨立發展、個別進行,卻串連成為現象,彰顯共同的理想和價值。縱谷人的付出,正累積創造縱谷的新價值。這些努力,構成縱谷主義的支架、血肉與靈魂。
創新地圖:支持農村青年力量
萬物糧倉將農業、生態、文化、有機生活與旅遊結合成為地域發展主軸,引領花東縱谷發生改變。透過有計畫、系統性的策略讓地方文化與故事呈現,並且相互串連,一起成就一件夢想。慶典就是平台,是花東縱谷以及在地居民的主展場,也是活化在地經濟實踐的機制,更是臺灣創新地圖的新起點。這裡的故事不斷地發生,而行旅體驗可以重複進行,這才是認識花東最好的方式。
在花東常見青年社群尋找在地夥伴,結合各自專長,以深度體驗遊程串連,與土地對話,重新發現地方美學。花蓮富里不讓池上的「秋收稻穗藝術節」專美於前,社區自發在山谷草地上舉辦「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連結了許多在地單位與資源,創造屬於自己的交流場。
臺東鹿野的饗嚮行銷團隊由一群青年組成,每個人在業餘期間尋找好食、好物,近期更推出新行程——「鹿野農村小日子」,串連在地店家,如春一枝、方克一巧克力、正一茶園、阿山哥等,透過一頓讓遊客自行採摘食材的柴燒晚餐,體驗農事與製茶,認識生態與環境的緊密關係,藉此協助推廣農產品,用行動守護家鄉的土地。
五年前,研究創造力的學者吳靜吉提出「地方智慧」的概念,認為地方人民應付生活所需,處處展現智慧;而這些智慧都有很強的實用性與在地性。經由創意和創新,人們在大自然中累積智慧,形成文化。地方智慧的初衷與里山倡議的概念相似,人在地方生活,順天應人、就地取材,運用自然資源開創生計與經營生活。
臺灣佔世界土地面積的百分比很小,但從國際關係與政經實力而言,臺灣舉足輕重。的確,臺灣要爭取世界民心認同,並非擴大土地面積或增加財富而已。所以,臺灣未來一方面要讓人們的生活更好,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得驕傲、有尊嚴,另一方面,以臺灣的生活模式、生活智慧影響其他地方,近悅遠來。
萬物糧倉期許從「領域」到「跨域」,整合農業、生態、文化、創意、藝術和設計等跨界領域,從鄉村到城鎮、從產地到餐桌、從農田到教室、從山林到藝術,開枝散葉,形成具有接地力的永續再生網絡,支持農村生計,帶來新的鄉村生活圖像,也邀請大家繼續關注花東農村力量帶來的大地慶典。
文 于國華(萬物糧倉專案總顧問)・陳甫彥(萬物糧倉專案主持人) (鄉間4312)
花東縱谷的創新實踐:萬物糧倉
2017 年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與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合作推展「萬物糧倉」專案,在花東縱谷確立自然與人文價值,建立從保育到永續的態度,思考未來以人與自然為本的發展實踐策略,希望伸張在地美學,一起宣傳農村的美好,建構未來的共好。
近年來,臺灣舉辦大型藝術活動,一方面出於人民需要,調劑平淡的生活,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另一方面政治人物或政府有其需要,做為實踐政策或政績的宣揚,但也因此被輿論批評,這些活動像煙火稍縱即逝,無法累積永續發展的潛能。
萬物糧倉希冀打造農村與自然共生,推動永續發展為原則,強調發展產業時,更要站在環境優先的基礎上創造未來。而慶典活動則是落實人文發展與經濟建設的執行策略,重申地方慶典與農村日常的關係,不以消耗資源的大型活動為目標,以「生態博物館」(Eco-museum)的概念,將地方日常做為節慶內容的策劃與呈現,引導旅客自由在縱谷間體驗。藉由創新技術,讓農業與藝術、文化、社區、科技等彼此會串,彷彿夜空中閃耀的星座圖象,串起大大小小的亮點,為鄉村賦予新的想像。
從里山倡議到縱谷主義
2010 年,日本推動「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為臺灣帶來極大的影響,依循《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的精神,談論人和土地自然的共生、對土地的關懷、對人的行為擁有反省能力的地方。要實踐這個國際行動必須本土化、在地化,我們需要凝聚共識、確定價值,讓里山精神落地,也需要擬訂自己的行動方案,其信念的基礎稱為「縱谷主義」。
縱谷主義有「三生」主義:生態、生產、生活。「縱谷」不僅是地形或是區域,也是重要的價值標記,彰顯天、地、山、水、人的共創與共生。人類不曾擁有縱谷,只是棲居;人類不應該為了個人財富開發縱谷,破壞這裡共有的生態和自然。大自然不馴,難免帶來災難,所以要在共生的前提下,師法自然之道,做到山、水的保護與保育。縱谷主義尊重在地智慧,讓生活者在此安居,經營人與自然的和平對話與休養生息。從一種認知、一種價值信仰,到一種力量,縱谷主義需要行動,需要更多人參與。
用一座生態博物館想像縱谷
將縱谷想像成一座生態博物館,人在裡面穿梭流動,可以到想去的地方,買到當地收穫和製造的產品,吃到在地日常美食;可以直接和農民接觸,看到社區的活動。這個過程重新創造一種外地人與縱谷接觸的方法,以及縱谷資源連接外地的方式。
這樣的策展概念,改變過去節慶活動聚集人流到少數節點的模式;在廣闊縱谷大地,旅遊者是自由的,他們順著節目發展的時間和地點流動,人到哪裡、體驗到哪裡,資源也流向哪裡。博物館可以沒有圍牆,大地就是庫房和展場,所有展品都在原來的現場,策展者設計參觀方法和路徑,讓展覽發生在大地,這就是「大地策展」的概念。
萬物糧倉創造一個新的機制,不是從藝術節角度來思考,而是從改變東部縱谷現況來提案。這不僅是對花東縱谷未來發展方式的探索,也是重新看待區域和社群,以及人和產業、旅遊、節慶活動間的綜合關係。這個模式如果在縱谷成立,可以複製到其他區域,讓農業環境生態的保育精神擴散開來。
行動策略的「留」與「流」
面對人和土地的疏離關係,首先要解決溫飽問題。經濟轉型下的農村,村民光靠傳統農業難以支持生計,受到都市和工業區的生活條件與工作機會吸引,紛紛往外遷移。想改變鄉村的社會條件,要留人在鄉村,就要有資源流入,這不能僅僅依賴政府預算投入、或舉辦大型活動創造一時熱鬧,而是經濟、生態、社會、政治交揉的結構問題,但它的本質,還是人的生存問題。
80 年前,中國有許多學者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並且付諸實踐,興起波瀾壯闊的「鄉村建設運動」。因此,延續縱谷主義的思考,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如何舉辦活動,而是面對「流」與「留」。需要人「留」在當地,包括鄉村的原鄉居民、新移民、返鄉青年等,大致而言,就會有六個「流」的問題要被解決: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政策流、知識流。過去每一種流動的處理都有其困難,但藉由網路科技和交通改善,已有更多年輕人帶著知識與自信回鄉,流動方式的轉變不再只是夢想。也就是說,因著年輕人的參與以及現代技術發展,產品流出帶動足夠資源流入,有機會調整鄉村產品難以創造價值的困境。
行銷和旅遊帶來人流,金流跟著人流而來;因為人流出現,增進外界對於地方的了解,帶動當地物產銷售機會,順勢建立物產和消費持續往來的物流系統。整個架構靠著資訊流連結,而政策流支持、啟動這些資源的運用以及政策,將利民措施和發展資源,挹注到有助於永續發展的方向。地方難以承擔、啟動的專業計畫,由外界專家進入指導協助,或透過民眾的學習過程得到充實,這是知識流的注入。
在縱谷,各種行動早已展開,這些行動星羅棋布、獨立發展、個別進行,卻串連成為現象,彰顯共同的理想和價值。縱谷人的付出,正累積創造縱谷的新價值。這些努力,構成縱谷主義的支架、血肉與靈魂。
創新地圖:支持農村青年力量
萬物糧倉將農業、生態、文化、有機生活與旅遊結合成為地域發展主軸,引領花東縱谷發生改變。透過有計畫、系統性的策略讓地方文化與故事呈現,並且相互串連,一起成就一件夢想。慶典就是平台,是花東縱谷以及在地居民的主展場,也是活化在地經濟實踐的機制,更是臺灣創新地圖的新起點。這裡的故事不斷地發生,而行旅體驗可以重複進行,這才是認識花東最好的方式。
在花東常見青年社群尋找在地夥伴,結合各自專長,以深度體驗遊程串連,與土地對話,重新發現地方美學。花蓮富里不讓池上的「秋收稻穗藝術節」專美於前,社區自發在山谷草地上舉辦「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連結了許多在地單位與資源,創造屬於自己的交流場。
臺東鹿野的饗嚮行銷團隊由一群青年組成,每個人在業餘期間尋找好食、好物,近期更推出新行程——「鹿野農村小日子」,串連在地店家,如春一枝、方克一巧克力、正一茶園、阿山哥等,透過一頓讓遊客自行採摘食材的柴燒晚餐,體驗農事與製茶,認識生態與環境的緊密關係,藉此協助推廣農產品,用行動守護家鄉的土地。
五年前,研究創造力的學者吳靜吉提出「地方智慧」的概念,認為地方人民應付生活所需,處處展現智慧;而這些智慧都有很強的實用性與在地性。經由創意和創新,人們在大自然中累積智慧,形成文化。地方智慧的初衷與里山倡議的概念相似,人在地方生活,順天應人、就地取材,運用自然資源開創生計與經營生活。
臺灣佔世界土地面積的百分比很小,但從國際關係與政經實力而言,臺灣舉足輕重。的確,臺灣要爭取世界民心認同,並非擴大土地面積或增加財富而已。所以,臺灣未來一方面要讓人們的生活更好,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得驕傲、有尊嚴,另一方面,以臺灣的生活模式、生活智慧影響其他地方,近悅遠來。
萬物糧倉期許從「領域」到「跨域」,整合農業、生態、文化、創意、藝術和設計等跨界領域,從鄉村到城鎮、從產地到餐桌、從農田到教室、從山林到藝術,開枝散葉,形成具有接地力的永續再生網絡,支持農村生計,帶來新的鄉村生活圖像,也邀請大家繼續關注花東農村力量帶來的大地慶典。
文 于國華(萬物糧倉專案總顧問)・陳甫彥(萬物糧倉專案主持人) (鄉間4312)
上一篇
花圈裡的散步風景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0%
我喜歡:33%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7%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陳 さん(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9/06/28
讚~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8/28
讚~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5/01
花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