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李勝興返鄉接養殖家業 東北角的瑰麗貢寮鮑
刊登日:108/02/26
1,834
提起貢寮,許多人第一個想起的,不外乎是每年在海灘上舉辦的音樂慶典——貢寮海洋音樂祭,但其實,這裡所養出的、並稱為「貢寮鮑」的九孔與鮑魚才是最佳代言人。
離開塵囂 重拾大海旁的家業
李勝興從小在貢寮海岸邊長大,從他有記憶以來,就跟著父親和兄弟一起養殖九孔。長大後,他出外闖蕩多年,近兩年才全心返鄉,接手父親的養殖事業;除了飼養由日本種與本土種九孔雜交而成的「九孔鮑」,他創立「鮮物本舖」,開發通路,販賣自家產品與其他魚貨;並希望離鄉打拚的年輕人能以回家接手養殖事業的自己作為範例,動念回鄉,發揚在地產業、活絡地方人氣。
現已40 多歲的李勝興20 歲時離鄉求學,退伍後,父親希望他能返鄉養殖九孔。但因為家中除了父親,其他兩位兄弟也都從事養殖業,他覺得一家人都做這行,風險實在太高,因此他在育苗場短暫待了一年後,仍選擇出外尋找其他可能。
輾轉於社會上打拚,李勝興從事過醫療行業,也曾在電子業努力不懈,而當上總經理特助;隨著業務加重,一年之中有五個月出差,長期下來的疲勞與壓力,讓他身體不堪負荷、健康亮起紅燈,加上父親驟
逝,使他毅然決然放棄高薪,回家繼承父親傳承下來
的養殖場。
回家了,可大環境卻很不友善。「那陣子,九孔鮑其實不好養、存活率很低。」他提及,當時臺灣引進大陸苗,病毒一同入境,造成許多九孔鮑中毒身亡,產業一片慘澹;另外,因為傳統販售通路多賣給盤商,價格並不理想,他才領悟到,原來不管自己將九孔鮑養得多好,若是沒有其他通路,就沒辦法抬高價錢。所以,他選擇停下養殖工作、創立自己的通路,2011年時成立鮮物本舖,開始在網路上賣起各種水產。
創業之初,李勝興就碰到人力不足、供應量不穩定等問題。尤其販售活海鮮與冷凍海鮮可是大不同的兩種專業,他花了許多力氣,慢慢站穩腳步,經營至今已邁入第六年。
「鮮物本舖不只有我們的九孔鮑,也可以看到各種魚片、蝦類等海鮮。」李勝興運用在電子業闖蕩多年所學,讓消費者從網站中能「一站購足」,包含自產九孔鮑、貢寮當地海產等品質保證的產品,藉此提升消費者黏著度。他也提及,雖然自己養九孔鮑,但當初決定不以牠為主力商品,是因為九孔鮑在臺灣不如魚蝦普及,一般家庭餐桌上甚少能見到牠,「我們能保證九孔鮑的食品安全、天然鮮美,但牠終究只能是特色商品,還沒辦法是主打商品。」
所以,他宣傳九孔鮑以「特色」為號召,消費者在選購其他海鮮時,自然而然就會注意到這項美味了。待鮮物本舖業績穩定後,兩年前,李勝興重返養殖業,飼養九孔鮑。
勤做「塭間管理」 養出美味臺灣珍鮑
行經貢寮地區一帶,沿著濱海公路的海岸旁,大大小小的格狀魚塭映入眼簾。「那就是我們家的魚塭。」在家門口停好車,李勝興指向大海,穿越大卡車來往頻繁的濱海公路。從公路再下坡走幾步,石牆以約兩人並排站立之寬度,將大海一角分為六塊方形魚塭。
「我們這裡有最漂亮的水。」他驕傲地說,貢寮地處東北角、鄰近太平洋,幾乎沒有大河川流入大海,所以淡水不多,水中鹽度高於其他地區;因此,不像西岸多數魚塭以地下水為養殖基底,這裡的漁民們可在近海處,沿著灣峽,用石牆圍起一座座魚塭,海水隨著潮汐入塭,順理成為飼養九孔鮑的最佳養分。
有了優良的生長環境後,基本照顧也很重要。「跟種田有田間管理一樣,魚塭管理也相當重要,品質就是差在這裡。」每天,李勝興都會前往魚塭,開啟飼料槽的馬達,攪拌清洗九孔鮑的飼料——龍鬚菜與海帶;清洗一陣子後,他拿起放在地上的塑膠管,走上魚塭,關上在水中不斷製造泡泡的打氧機,準備「放飯」。
蹲在魚塭旁,李勝興將塑膠管接上與飼料槽連接的水管,確認兩管拴緊後,起步抓著塑膠管,按下胸前用防水套保護的小遙控器,沒幾秒,塑膠管內強力噴出龍鬚菜、海帶、水混合而成的水柱,若不抓好,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後座力送下海。此時,李勝興就像消防隊員般上下左右擺動塑膠管,有技巧地將飼料灑入魚塭。
一般來說,他會盡量灑滿整池,但因為九孔鮑怕光、喜歡陰暗,所以魚塭底部有一顆顆特地請砌石匠切割、排列整齊的石頭,這是特地為牠們打造的生活環境,如此一來,從水面上很難看出哪裡附著較多九孔鮑。「九孔鮑不像魚蝦,定點投飼料就會游過來,牠們一輩子可能就在同一顆石頭上了。」李勝興每天都需要觀察水的狀況,研究哪邊是牠們最愛躲的地方,他就會多灑一些;另外,李勝興提及,餵養時間會在退潮時,這樣他也比較好控制投點,免得海水漲潮,魚塭水位跟著提高,菜跟著水流都不知道往哪去了。
除了每天餵養飼料,親自下水管理也十分重要,「夏天比較常下去啦!因為氣溫高,石頭上容易長海藻,得下去清理,在採收期的時候也會在海裡比較久。」他伸出手指頭細數,採收期得從早上8 點開始,一路工作到11 點半,稍微休息、吃飯,半小時後再潛入水中,直到下午2 點半才收工,整天下來前後就得有六個小時要與海相伴。
餵完菜後,李勝興解開塑膠管,重新開啟打氧器,走回岸上,撿起昨日因忘記關閉飼料槽馬達而掉出的龍鬚菜和海帶們,一把一把地丟進魚塭中。「現在工作已經減輕很多了,以前飼料是一大袋裝起來,我們還得從上面搬下來餵呢!」他瞇眼回憶起小時候和兄弟們跟在父親身後工作的場景,隨後指向公路旁的陸上魚塭,「那個也是我們家的。」他說,家中曾有五座魚塭,在最興盛時還有數十噸產量,但之後九孔越來越難養,無法平衡魚塭用馬達抽水等開銷,因此暫時關閉陸上魚塭。
結束例行公事,巡過魚塭,正當李勝興要走上陸地時,突然想起什麼似的,他說:「今天菜好像可以餵多一點,你再等我一下。」他轉身再度走上魚塭,走入海中。
落葉歸根 盼地方青年返家接手
採訪這天,因為前往海邊的交通較不方便,我們和李勝興約在貢寮火車站,他開著車,載著我們繞進市區,熟門熟路地介紹這個他從小長大的地方,「那時候哪有什麼錢買浮板,我們都撿木板在港裡游泳⋯⋯。」
為了能讓更多人認識貢寮、九孔鮑養殖業,李勝興與旅行社合作,將參訪養殖工作加入旅行社套裝行程中。
他導覽時,利用一旁小魚塭展示九孔鮑與牠們的生活狀況,這池子像海中魚塭一樣,裡頭的石頭也整齊地擺放著,供九孔鮑依附。「這不只是專門給遊客觀賞,我還會拿牠們來做實驗,想開發新型養殖方式,
突破現在一年只有一產的狀況。」
而在導覽中,最不能錯過的莫過於九孔鮑餵菜體驗,每個人都能像李勝興一樣,拿起塑膠管,親自感受水柱沖力,體驗養殖業的辛苦,「上次有個視障團體來參觀,雖然有輔導員在旁照顧,不過水柱沖力太強,實在害怕他們會一起掉下池子。」他笑說,遊客多半是親子檔或是退休人員。
這裡和臺灣許多鄉鎮遇到同樣窘境,大多在地年輕人長大後便到大都市謀生,像李勝興返鄉的實在不多,目前他也可算是這區域養殖九孔鮑較年輕的一輩,「現在希望可以將養殖做起來,讓外出的年輕人知道回來做事也能存活下來!」從事養殖業能同時照顧父母親,地方也因此更加活絡。
離開紛擾的城市,李勝興返回貢寮海岸,重新踏上兒時常玩耍的魚塭,拾起父親留下的家業,期望能發揚貢寮產的九孔鮑,「我們都是餵龍鬚菜、海帶,是貨真價實的天然有機海鮮!」
文・攝 郭怡欣 (鄉間 4312)
離開塵囂 重拾大海旁的家業
李勝興從小在貢寮海岸邊長大,從他有記憶以來,就跟著父親和兄弟一起養殖九孔。長大後,他出外闖蕩多年,近兩年才全心返鄉,接手父親的養殖事業;除了飼養由日本種與本土種九孔雜交而成的「九孔鮑」,他創立「鮮物本舖」,開發通路,販賣自家產品與其他魚貨;並希望離鄉打拚的年輕人能以回家接手養殖事業的自己作為範例,動念回鄉,發揚在地產業、活絡地方人氣。
現已40 多歲的李勝興20 歲時離鄉求學,退伍後,父親希望他能返鄉養殖九孔。但因為家中除了父親,其他兩位兄弟也都從事養殖業,他覺得一家人都做這行,風險實在太高,因此他在育苗場短暫待了一年後,仍選擇出外尋找其他可能。
輾轉於社會上打拚,李勝興從事過醫療行業,也曾在電子業努力不懈,而當上總經理特助;隨著業務加重,一年之中有五個月出差,長期下來的疲勞與壓力,讓他身體不堪負荷、健康亮起紅燈,加上父親驟
逝,使他毅然決然放棄高薪,回家繼承父親傳承下來
的養殖場。
回家了,可大環境卻很不友善。「那陣子,九孔鮑其實不好養、存活率很低。」他提及,當時臺灣引進大陸苗,病毒一同入境,造成許多九孔鮑中毒身亡,產業一片慘澹;另外,因為傳統販售通路多賣給盤商,價格並不理想,他才領悟到,原來不管自己將九孔鮑養得多好,若是沒有其他通路,就沒辦法抬高價錢。所以,他選擇停下養殖工作、創立自己的通路,2011年時成立鮮物本舖,開始在網路上賣起各種水產。
創業之初,李勝興就碰到人力不足、供應量不穩定等問題。尤其販售活海鮮與冷凍海鮮可是大不同的兩種專業,他花了許多力氣,慢慢站穩腳步,經營至今已邁入第六年。
「鮮物本舖不只有我們的九孔鮑,也可以看到各種魚片、蝦類等海鮮。」李勝興運用在電子業闖蕩多年所學,讓消費者從網站中能「一站購足」,包含自產九孔鮑、貢寮當地海產等品質保證的產品,藉此提升消費者黏著度。他也提及,雖然自己養九孔鮑,但當初決定不以牠為主力商品,是因為九孔鮑在臺灣不如魚蝦普及,一般家庭餐桌上甚少能見到牠,「我們能保證九孔鮑的食品安全、天然鮮美,但牠終究只能是特色商品,還沒辦法是主打商品。」
所以,他宣傳九孔鮑以「特色」為號召,消費者在選購其他海鮮時,自然而然就會注意到這項美味了。待鮮物本舖業績穩定後,兩年前,李勝興重返養殖業,飼養九孔鮑。
勤做「塭間管理」 養出美味臺灣珍鮑
行經貢寮地區一帶,沿著濱海公路的海岸旁,大大小小的格狀魚塭映入眼簾。「那就是我們家的魚塭。」在家門口停好車,李勝興指向大海,穿越大卡車來往頻繁的濱海公路。從公路再下坡走幾步,石牆以約兩人並排站立之寬度,將大海一角分為六塊方形魚塭。
「我們這裡有最漂亮的水。」他驕傲地說,貢寮地處東北角、鄰近太平洋,幾乎沒有大河川流入大海,所以淡水不多,水中鹽度高於其他地區;因此,不像西岸多數魚塭以地下水為養殖基底,這裡的漁民們可在近海處,沿著灣峽,用石牆圍起一座座魚塭,海水隨著潮汐入塭,順理成為飼養九孔鮑的最佳養分。
有了優良的生長環境後,基本照顧也很重要。「跟種田有田間管理一樣,魚塭管理也相當重要,品質就是差在這裡。」每天,李勝興都會前往魚塭,開啟飼料槽的馬達,攪拌清洗九孔鮑的飼料——龍鬚菜與海帶;清洗一陣子後,他拿起放在地上的塑膠管,走上魚塭,關上在水中不斷製造泡泡的打氧機,準備「放飯」。
蹲在魚塭旁,李勝興將塑膠管接上與飼料槽連接的水管,確認兩管拴緊後,起步抓著塑膠管,按下胸前用防水套保護的小遙控器,沒幾秒,塑膠管內強力噴出龍鬚菜、海帶、水混合而成的水柱,若不抓好,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後座力送下海。此時,李勝興就像消防隊員般上下左右擺動塑膠管,有技巧地將飼料灑入魚塭。
一般來說,他會盡量灑滿整池,但因為九孔鮑怕光、喜歡陰暗,所以魚塭底部有一顆顆特地請砌石匠切割、排列整齊的石頭,這是特地為牠們打造的生活環境,如此一來,從水面上很難看出哪裡附著較多九孔鮑。「九孔鮑不像魚蝦,定點投飼料就會游過來,牠們一輩子可能就在同一顆石頭上了。」李勝興每天都需要觀察水的狀況,研究哪邊是牠們最愛躲的地方,他就會多灑一些;另外,李勝興提及,餵養時間會在退潮時,這樣他也比較好控制投點,免得海水漲潮,魚塭水位跟著提高,菜跟著水流都不知道往哪去了。
除了每天餵養飼料,親自下水管理也十分重要,「夏天比較常下去啦!因為氣溫高,石頭上容易長海藻,得下去清理,在採收期的時候也會在海裡比較久。」他伸出手指頭細數,採收期得從早上8 點開始,一路工作到11 點半,稍微休息、吃飯,半小時後再潛入水中,直到下午2 點半才收工,整天下來前後就得有六個小時要與海相伴。
餵完菜後,李勝興解開塑膠管,重新開啟打氧器,走回岸上,撿起昨日因忘記關閉飼料槽馬達而掉出的龍鬚菜和海帶們,一把一把地丟進魚塭中。「現在工作已經減輕很多了,以前飼料是一大袋裝起來,我們還得從上面搬下來餵呢!」他瞇眼回憶起小時候和兄弟們跟在父親身後工作的場景,隨後指向公路旁的陸上魚塭,「那個也是我們家的。」他說,家中曾有五座魚塭,在最興盛時還有數十噸產量,但之後九孔越來越難養,無法平衡魚塭用馬達抽水等開銷,因此暫時關閉陸上魚塭。
結束例行公事,巡過魚塭,正當李勝興要走上陸地時,突然想起什麼似的,他說:「今天菜好像可以餵多一點,你再等我一下。」他轉身再度走上魚塭,走入海中。
落葉歸根 盼地方青年返家接手
採訪這天,因為前往海邊的交通較不方便,我們和李勝興約在貢寮火車站,他開著車,載著我們繞進市區,熟門熟路地介紹這個他從小長大的地方,「那時候哪有什麼錢買浮板,我們都撿木板在港裡游泳⋯⋯。」
為了能讓更多人認識貢寮、九孔鮑養殖業,李勝興與旅行社合作,將參訪養殖工作加入旅行社套裝行程中。
他導覽時,利用一旁小魚塭展示九孔鮑與牠們的生活狀況,這池子像海中魚塭一樣,裡頭的石頭也整齊地擺放著,供九孔鮑依附。「這不只是專門給遊客觀賞,我還會拿牠們來做實驗,想開發新型養殖方式,
突破現在一年只有一產的狀況。」
而在導覽中,最不能錯過的莫過於九孔鮑餵菜體驗,每個人都能像李勝興一樣,拿起塑膠管,親自感受水柱沖力,體驗養殖業的辛苦,「上次有個視障團體來參觀,雖然有輔導員在旁照顧,不過水柱沖力太強,實在害怕他們會一起掉下池子。」他笑說,遊客多半是親子檔或是退休人員。
這裡和臺灣許多鄉鎮遇到同樣窘境,大多在地年輕人長大後便到大都市謀生,像李勝興返鄉的實在不多,目前他也可算是這區域養殖九孔鮑較年輕的一輩,「現在希望可以將養殖做起來,讓外出的年輕人知道回來做事也能存活下來!」從事養殖業能同時照顧父母親,地方也因此更加活絡。
離開紛擾的城市,李勝興返回貢寮海岸,重新踏上兒時常玩耍的魚塭,拾起父親留下的家業,期望能發揚貢寮產的九孔鮑,「我們都是餵龍鬚菜、海帶,是貨真價實的天然有機海鮮!」
青農簡歷
李勝興從農時間:2008年迄今 特殊事蹟:第三屆百大青農水產養殖類組 主要漁產:九孔鮑 |
品牌名稱:鮮物本舖
聯絡電話:0980-868-608地址:新北市貢寮區美灩山街65-3號 網站:鮮物本舖http://www.nicestore.com.tw/ 售價:嚴選活凍九孔 500元/ 300g±10% /包 東北角活鮑魚 1,000元/ 300g±10% /包 船釣白帶魚 225元/ 250g±10% /包 |
文・攝 郭怡欣 (鄉間 4312)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8%
我喜歡:54%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8%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5/01
貢寮鮑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3/03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