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蘿蔔糕
年糕的歷史據說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將年糕稱為「粉餐」,指的就是由米粉做成的糕。另有一說是春秋時代的吳國大夫伍子胥,曾把糯米粉蒸熟後壓實成磚塊狀,埋在地底以備發生戰亂、飢荒時食用,此後民眾為感念伍子胥,每年過年都會製作這種塊狀的米食點心,就成了年糕的由來。
至於過年要吃蘿蔔糕,則源於蘿蔔是主要作物收割後至年節這段期間最重要的蔬菜,「菜頭」又與「彩頭」諧音,便順理成章地成為過年餐桌上必備的菜色了。
彰農米糧與阿嬤們
在老家等著的團圓心意
過年,是一群人的事,不論在鄉村或都市。人們忙著總結即將過去的一年,好利用幾天假期和家人相聚。在外的遊子還未返鄉,年節前夕的二水早已忙碌起來。二水,是臺鐵集集線的起點,許多旅人由此路過,轉車上山。但若走出二水車站,就會發現這個小鎮沒有交通樞紐的喧囂,彷彿那些熙來攘往,都被車站隔絕在外。
二水車站前有個小攤子,笑口常開的阿曼阿嬤在這裡販賣甜年糕、發糕等各式糕點。現在已經很少人家自己蒸年糕了,因此若到過年前夕,阿曼阿嬤的糕點更是搶手,往往一大早就搶購一空。外地來的旅人還可以試試阿曼阿嬤用土雞蛋製作的溏心蛋,簡單的美味加上阿曼阿嬤的開朗笑容,很適合做為走入二水的起點。
成為在地風景的老店
車站前的二水老街光文路,是在地人日常採購的地方,老街連棟的紅磚建築間,有家經營超過半世紀的老店隱身其中,外牆上沒有醒目的招牌, 直到走進「亭仔跤」( 騎樓, 音tîng-ákha),才看見「彰農米糧」四個紅色大字。
由於二水位於灌溉彰化平原的八堡圳水頭,過去水稻插秧較彰化其他地區早,因此在稻米買賣上占有優勢。第一代老闆鄭坤彰退伍後看準這點,創立了「彰農米糧」。現已滿頭銀髮的鄭坤彰說,過去剛收割的稻米,往往一送進店內完成加工,馬上就銷售一空,幾乎不會有庫存。但隨著地下水灌溉普及,二水的優勢不再,影響了米店的經營。再加上種植技術進步和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稻米逐漸供過於求,米價也不若以往。走過五十多年,彰農米糧陪著許多二水人成長,坐在店內,欣賞一家老店和在地居民的互動,是一件有趣的事。有些客人進門來,只需說一、兩個字,店家便能心領神會;也有人因為農忙,會把要配送的貨物寄放在老店,方便物流收貨,這大概就是彼此長時間累積的默契與信任吧。
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家
年節前夕的米店更加忙碌,鄉親們忙著備辦年貨,進到米店往往只有短短幾分鐘,如何正確快速的把商品交到客人手上,就是一門功夫。原本在臺中工作的第二代鄭凱豪、黃楷芸夫婦,2007 年回到二水參與米店經營,兩人抱著「為孩子準備食物」的心情,在賣米之外,嘗試販售雜糧,因緣際會下,也開始與小農契作,並為老店架設網站,讓更多人能夠認識二水、認識彰農米糧、認識臺灣優質的農產品。回想起剛開始賣米的時候,常常連客人需要什麼米都搞不清楚,黃楷芸笑說:「真的是什麼都要從頭學起。」更不用說到了年節前夕,平時步調悠哉的小鎮,像是按了快轉鍵一樣,婆婆媽媽們的節奏瞬間加速。有些客人來到店門口,只交代要買做什麼料理的米,買多少,等一下來拿,就匆匆往下一站去了。這讓初入行的黃楷芸, 難免會有賣錯米的時候。這些點滴,都成為這對年輕夫妻投入米店初期寶貴的累積。
在二水,像黃楷芸和鄭凱豪這樣,決定回鄉工作、生活的年輕人相當少見,許多青壯年都選擇外出生活,只有過年過節才會回到家鄉,因此,相聚的時光便更加珍貴。由此,也就不難想像留在家鄉的婆婆媽媽們,為了每一次團圓,辛勤準備的心情了。在彰農米糧工作的蔡雅惠,就特別能體會二水過年前的忙碌,不僅店裡忙,家中也有很多工作等著她。陳阿嬤是蔡雅惠的婆婆,每年過年總要用家中的大灶為回鄉的兒孫們準備許多好料。從過年前一週起,陳阿嬤就開始忙著備料、蒸煮,在媳婦的幫忙下,做出菜頭粿、甜粿、包仔粿和發糕等各式糕點,為的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的那幾天。就如同黃楷芸所說的:「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家。」夫妻倆帶著兒女回到家鄉,重新學習工作,也重新學習生活。或許不是每個家庭都像彰農米糧這可愛的一家人一樣,能夠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但在一年當中, 總會有幾天團聚的日子,值得我們花心思去準備。離鄉的遊子準備回家的行囊,家中的母親準備了滿桌佳餚,這,就是過年的意義吧。
傳統柴燒蘿蔔糕 |
製備年節糕點,是陳阿嬤每年的重要任務,連續幾日從天未亮就開始忙碌,就是為了讓滿堂兒孫在過年期間能夠吃得開心,離家時,也能帶著媽媽的味道遠行。這次陳阿嬤為我們示範的蘿蔔糕,看似簡單卻處處學問,每一步都馬虎不得。
製作蘿蔔糕的前一天晚上要先把米泡好,磨米漿時需加水一起磨,因為各家習慣的口感皆不同,磨米時所加的水量也不同。水與米的比例也會影響之後蒸煮的時間。接著將蘿蔔洗淨、削皮、磨成泥,一斗在來米約需搭配24 台斤的蘿蔔,米漿和蘿蔔泥都準備好之後,就可以準備生火了,陳阿嬤家用的是燒柴的傳統大灶,火候的掌握更需要技術與經驗。起灶後,要先把蘿蔔泥煮熟,過程中必須不斷攪拌,以免燒焦。這時,鍋中也開始飄出陣陣的蘿蔔香。待蘿蔔泥煮沸,再倒入加了少許鹽提味的米漿,並持續攪拌,讓米漿和蘿蔔泥充分混合。
等待米漿和蘿蔔泥煮沸的同時, 可以開始在蒸籠中鋪上粿巾、粿紙, 並設置「粿氣( 音kué-khuì,引導蒸氣對流的竹筒,並可防止蒸氣凝結的水珠落回粿上)」,陳阿嬤再三提醒「這很重要」!米漿和蘿蔔泥煮沸後,先盛至桶中。將原鍋洗淨、加水煮滾後,先擺上蒸籠蒸熱,才將米漿和蘿蔔泥倒入蒸籠中。這時,要持續攪拌,將籠底的米漿翻起,避免受熱不均。待米漿開始慢慢成形,要將籠裡的米漿表面撥勻,然後才能蓋上蒸籠。
蒸粿過程中須不斷留意火候、添柴火,並適時為鍋子加水,前後約需三個小時。打開蒸籠前,陳阿嬤一直提醒我們要注意籠中的蒸氣,特別是四支「粿氣」的位置,以免燙傷。蒸好的粿,要再靜置五個小時,等到完全冷卻後,才能切成一片一片的蘿蔔糕,美美地上桌。
一起做年糕料理 |
過年時除了豐盛的佳餚,各類點心也是一家人話家常時不可或缺的。平常,總是由媽媽為全家下廚,到了過年,親友難得團聚,如果大家能一起動動手,不但能減輕媽媽們的負擔,也增添許多樂趣。平常就喜歡帶著孩子動手做的黃楷芸,用阿曼阿嬤的年糕來做變化,為我們示範了三道創意料理,既簡單又好吃,也適合全家大小共同參與。
年節時所吃的許多食物都有吉祥寓意,例如臺語俗諺說:「食甜粿,予你趁家伙。」便是指吃了甜甜的年糕,就能讓來年荷包滿滿。在過年時,若能像這樣運用一些巧思,這些充滿美意的食物,想必也能讓全家人的感情更加緊密。
酥皮烤年糕 | 1 將甜年糕切成小塊。 2 取現成的酥皮片包裹年糕塊。 3 以叉子按壓酥皮邊緣,讓酥皮緊密結合。 4 在酥皮表面刷上蛋液、撒上芝麻。 5 進烤箱,上下火200℃烤8 ∼ 10 分鐘,即完成。 |
黃金炸年糕 | 1 將甜年糕切成小塊。 2 發揮創意,以餛飩皮將年糕塊包成任意形狀。 3 熱油鍋,以中火油炸至餛飩皮呈金黃色,即可起鍋。 |
年糕紅豆湯 | 1 先煮好一鍋紅豆湯,盛一碗熱騰騰的紅豆湯。 2 放上適當大小年糕塊,年糕受熱軟化,呈現Q 彈的口感。 |
文 林書帆 攝 簡熒芸 (鄉間 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