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台電高山保線員|比巨木還不可見的任務
刊登日:108/03/18
1,057
在地圖中,你找不到這條橫跨中央山脈的虛線,除非以鳥的視野從空中俯視,便可以清晰看見這一條串起196 座高壓電塔的輸電網絡。雖然直線距離僅有短短的72 公里,在城市中驅車一小時就能輕易通過。然而,對於穿梭在這條線上工作的人們來說,抵達任務彼端的時間最短是以「天」計。他們渺小的身體在年輕島嶼的脊椎上匍匐前進,不只要面對高繞稜線、下切河谷的懸殊地形,更必須承受冬季雪害、夏日颱風的意外侵擾。
這一條不存在地圖上的虛線,將島嶼兩側截然不同的區域命運緊緊相繫。它是新東西輸電線,西起南投明潭水力發電廠、東至鳳林超高壓變電站,擔負著將西部電力穩定送往東部的重責大任。這短短72 公里的高度落差,從海拔400 公尺到2,925 公尺,為了維持這條線路的通暢,有一群人默默守護著它,他們就是俗稱「保線牛」的高山保線員。
跨越中央山脈的輸電命脈
「保線牛」這個暱稱的來源,是描述高山保線員每回出勤維修,必須背負數十公斤的沈重器材,在山野間徒步走上數十公里的辛苦狀態。當人們讚嘆臺灣山岳的奇險,保線員面對的卻是崎嶇險峻的山路,唯有勤奮且沈穩的節奏,才得以克服這些吃力的山林任務。
在所有電力基礎建設中,新舊東西輸電線一直被視為鬼斧神工的奇蹟建設。因為它跨越溪谷、途經山林、依偎稜線。南投萬大發電廠到花蓮銅門發電所間的舊線,過去較廣為人知,全長46 公里的線路沿著知名登山路徑「能高越嶺古道」,使用時間長達一甲子。然而在1998 年,因為考量產業東移需求以及整體能源規劃,台電架設新東西輸電線,讓舊線逐漸邁入歷史。雖然新線路的架設隨著時代進步在設備上有大幅長進,但若是談到維持線路運作的保線工作,受限於山林複雜現況及對工作的細緻要求,仍得依賴保線員們親入山林、人工施作,毫無取巧便捷之路。
「工作天數不單單按距離來算,還要看路徑和內容安排。像是一年必須進行一次的點檢,沿線每個高壓電塔都要爬上去。確認螺絲有沒有鬆脫、構材有沒有鏽蝕等等。」擔任花東供電區營運處總領班的楊文彬,目前負責分配花蓮、臺東兩個線務段的工作項目。年輕時就加入保線工作的他,對線路途經的山林狀態暸若指掌。
「雖說是在山裡工作,但實在很難享受山林之美。每次上山,心情上都是帶著任務來,食物和裝備也都盡量精簡到簡陋,不像登山客們可以輕鬆玩耍。」山勢的皺褶、樹林的茂密,對保線員來說都是層層阻礙。當大自然野性恣意發揮時,保線員們更得繃緊神經:豔陽後的落石、豪雨沖刷的泥流,在春天鼓舞下蓬勃生長的樹枝,都是保線員眼中可能危及高壓電塔的威脅。
山林是愛恨交織的修練場
「雖然有時可以申請直昇機吊掛,把大型器材載到適合位置,再以人力接駁背負去施作地點,但無論如何還是需要氣候與各種時機配合,一旦到了山裡,種種不確定性都會提高。」雖然各種技術不斷在進步,但大自然難以掌握的起伏,仍是高山保線員最大的隱憂。當他們走向山裡,方向絕對明確且堅定,但抵達的過程不總是有路,路是由保線員與時而狂暴時而溫柔的山野磨合找出。資深保線員練就一身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縱橫山林的技能,讓這片捉摸不定、無法馴服的山野,即使不會是隊友,至少也不再是虎視眈眈的敵人。有時在清晨醒來,楊文彬會鑽出睡袋爬出帳篷,靜靜等待日出霞光晒暖身體。或是來回走在巡視26路上,眼尖的保線員總能快手捏下野菜尖端最鮮嫩的葉片,為當晚炊食增添菜色。
「過去新輸電線做好時萬榮林道可以行車到46K,但現在坍方從14K 就得開始走,光是走到位於縣界上的高登工作站就要整整三天。」楊文彬的腦海裡,隨時有蜿蜒在山嶺間的巡視路線。路斷了,保線員還是必須前進,山林是他們愛恨交織的修練場,因為選擇這份職業,從此命運就與山綁在一起。從闊葉林到雪線,他們可以輕易說出這片山區每個角落的植被樣貌;從鼻尖貼近泥土、手腳並用在崩壁上攀爬,到登上電塔、擁有比巨木還高的視野,保線員的身體裡暗藏這座山林的所有細節。但大多數時候他們與山林一樣靜謐,個性內向、做事踏實,對於自己的一身膽識與技藝相當謙虛。
「在山裡的工作其實重複而乏味,因為天候環境十分辛苦,但我們都知道自己背負的責任,過去跟著老領班,訓練出來的個性好像也有點拘謹。回到平地生活時,常常被說是沒有情調的人。」楊文彬開著自己的玩笑。「甚至在平常開車時,也會不時抬頭看山邊、看電塔和線路形狀。」是這樣一群攀爬在臺灣山林肩膀上的人,將山岳、輸電線路,與自己視為一體。無時無刻,他們期盼這座山裡一切安好,立足在林間的電塔穩穩佇立,那條通往任務、使命必達的路,也就清晰可見。
山裡真心話
山所給予的豐美
山林的存在對自然環境有極大的貢獻,楊文彬對山的喜愛之情,來自它給予人們豐美的生活環境。山林能夠涵養水源,讓山下的人們免於缺水之苦;盤根錯節的樹林也緊緊抓住土石,避免大規模崩落坍方。另外,走在山林之中享受森林浴的洗禮,夏日遮陽,冬季又能防強風吹襲。
他還記得有一次在舊東西輸電線的檜林山區,有一座電桿因為地層滑動導致電線低垂,當時保線員申請用直升機搭載糧食、工具與行李直接前往天池山莊,再從山莊前往電塔進行維修。大概就是在維修工作結束的那一天,回程路上已是黃昏接近天黑,楊文彬與夥伴們踏著稜線而行,往埔里方向望去是一片金黃璀璨色澤,層層山巒形狀與遼闊天空相互輝映,在高海拔山區的澄澈空氣中熠熠生光。這幅壯闊奪目的景象,是楊文彬看過最美的夕陽景致。即便當時身體十分疲累,但大山的純淨之美震懾了他的心靈,直到今天想來都令楊文彬感動萬分。
山所映照出的渺小
在山上工作總是有太多的辛苦,炎夏在電塔頂端暴露於炙熱豔陽下異常難熬;嚴冬行走在積雪山林又萬分危險;甚至夜裡棲息的廢棄工寮,往往被野生動物撞出許多縫隙,雖能遮雨但不避風,難以安睡。由於東西輸電線的電塔均位於高山險峻之地,因此所承擔的風險與壓力,從身體到心理都非常龐大,也不是下了山便能瞬間卸下。
楊文彬對山總是有著畏懼與憂慮,不只是因為擔憂下屬的工作安全,也包括他經年在陡峭山徑上來回奔走,對膝蓋造成的永久傷害。隨著年紀增長,每次行走時都不斷感受到身旁的山越來越高,而努力想在山中維持線路安穩運作的保線員身影,則越來越渺小。
文 小海 攝 林靜怡 (鄉間 4403)
這一條不存在地圖上的虛線,將島嶼兩側截然不同的區域命運緊緊相繫。它是新東西輸電線,西起南投明潭水力發電廠、東至鳳林超高壓變電站,擔負著將西部電力穩定送往東部的重責大任。這短短72 公里的高度落差,從海拔400 公尺到2,925 公尺,為了維持這條線路的通暢,有一群人默默守護著它,他們就是俗稱「保線牛」的高山保線員。
跨越中央山脈的輸電命脈
「保線牛」這個暱稱的來源,是描述高山保線員每回出勤維修,必須背負數十公斤的沈重器材,在山野間徒步走上數十公里的辛苦狀態。當人們讚嘆臺灣山岳的奇險,保線員面對的卻是崎嶇險峻的山路,唯有勤奮且沈穩的節奏,才得以克服這些吃力的山林任務。
在所有電力基礎建設中,新舊東西輸電線一直被視為鬼斧神工的奇蹟建設。因為它跨越溪谷、途經山林、依偎稜線。南投萬大發電廠到花蓮銅門發電所間的舊線,過去較廣為人知,全長46 公里的線路沿著知名登山路徑「能高越嶺古道」,使用時間長達一甲子。然而在1998 年,因為考量產業東移需求以及整體能源規劃,台電架設新東西輸電線,讓舊線逐漸邁入歷史。雖然新線路的架設隨著時代進步在設備上有大幅長進,但若是談到維持線路運作的保線工作,受限於山林複雜現況及對工作的細緻要求,仍得依賴保線員們親入山林、人工施作,毫無取巧便捷之路。
「工作天數不單單按距離來算,還要看路徑和內容安排。像是一年必須進行一次的點檢,沿線每個高壓電塔都要爬上去。確認螺絲有沒有鬆脫、構材有沒有鏽蝕等等。」擔任花東供電區營運處總領班的楊文彬,目前負責分配花蓮、臺東兩個線務段的工作項目。年輕時就加入保線工作的他,對線路途經的山林狀態暸若指掌。
「雖說是在山裡工作,但實在很難享受山林之美。每次上山,心情上都是帶著任務來,食物和裝備也都盡量精簡到簡陋,不像登山客們可以輕鬆玩耍。」山勢的皺褶、樹林的茂密,對保線員來說都是層層阻礙。當大自然野性恣意發揮時,保線員們更得繃緊神經:豔陽後的落石、豪雨沖刷的泥流,在春天鼓舞下蓬勃生長的樹枝,都是保線員眼中可能危及高壓電塔的威脅。
山林是愛恨交織的修練場
「雖然有時可以申請直昇機吊掛,把大型器材載到適合位置,再以人力接駁背負去施作地點,但無論如何還是需要氣候與各種時機配合,一旦到了山裡,種種不確定性都會提高。」雖然各種技術不斷在進步,但大自然難以掌握的起伏,仍是高山保線員最大的隱憂。當他們走向山裡,方向絕對明確且堅定,但抵達的過程不總是有路,路是由保線員與時而狂暴時而溫柔的山野磨合找出。資深保線員練就一身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縱橫山林的技能,讓這片捉摸不定、無法馴服的山野,即使不會是隊友,至少也不再是虎視眈眈的敵人。有時在清晨醒來,楊文彬會鑽出睡袋爬出帳篷,靜靜等待日出霞光晒暖身體。或是來回走在巡視26路上,眼尖的保線員總能快手捏下野菜尖端最鮮嫩的葉片,為當晚炊食增添菜色。
「過去新輸電線做好時萬榮林道可以行車到46K,但現在坍方從14K 就得開始走,光是走到位於縣界上的高登工作站就要整整三天。」楊文彬的腦海裡,隨時有蜿蜒在山嶺間的巡視路線。路斷了,保線員還是必須前進,山林是他們愛恨交織的修練場,因為選擇這份職業,從此命運就與山綁在一起。從闊葉林到雪線,他們可以輕易說出這片山區每個角落的植被樣貌;從鼻尖貼近泥土、手腳並用在崩壁上攀爬,到登上電塔、擁有比巨木還高的視野,保線員的身體裡暗藏這座山林的所有細節。但大多數時候他們與山林一樣靜謐,個性內向、做事踏實,對於自己的一身膽識與技藝相當謙虛。
「在山裡的工作其實重複而乏味,因為天候環境十分辛苦,但我們都知道自己背負的責任,過去跟著老領班,訓練出來的個性好像也有點拘謹。回到平地生活時,常常被說是沒有情調的人。」楊文彬開著自己的玩笑。「甚至在平常開車時,也會不時抬頭看山邊、看電塔和線路形狀。」是這樣一群攀爬在臺灣山林肩膀上的人,將山岳、輸電線路,與自己視為一體。無時無刻,他們期盼這座山裡一切安好,立足在林間的電塔穩穩佇立,那條通往任務、使命必達的路,也就清晰可見。
山裡真心話
山所給予的豐美
山林的存在對自然環境有極大的貢獻,楊文彬對山的喜愛之情,來自它給予人們豐美的生活環境。山林能夠涵養水源,讓山下的人們免於缺水之苦;盤根錯節的樹林也緊緊抓住土石,避免大規模崩落坍方。另外,走在山林之中享受森林浴的洗禮,夏日遮陽,冬季又能防強風吹襲。
他還記得有一次在舊東西輸電線的檜林山區,有一座電桿因為地層滑動導致電線低垂,當時保線員申請用直升機搭載糧食、工具與行李直接前往天池山莊,再從山莊前往電塔進行維修。大概就是在維修工作結束的那一天,回程路上已是黃昏接近天黑,楊文彬與夥伴們踏著稜線而行,往埔里方向望去是一片金黃璀璨色澤,層層山巒形狀與遼闊天空相互輝映,在高海拔山區的澄澈空氣中熠熠生光。這幅壯闊奪目的景象,是楊文彬看過最美的夕陽景致。即便當時身體十分疲累,但大山的純淨之美震懾了他的心靈,直到今天想來都令楊文彬感動萬分。
山所映照出的渺小
在山上工作總是有太多的辛苦,炎夏在電塔頂端暴露於炙熱豔陽下異常難熬;嚴冬行走在積雪山林又萬分危險;甚至夜裡棲息的廢棄工寮,往往被野生動物撞出許多縫隙,雖能遮雨但不避風,難以安睡。由於東西輸電線的電塔均位於高山險峻之地,因此所承擔的風險與壓力,從身體到心理都非常龐大,也不是下了山便能瞬間卸下。
楊文彬對山總是有著畏懼與憂慮,不只是因為擔憂下屬的工作安全,也包括他經年在陡峭山徑上來回奔走,對膝蓋造成的永久傷害。隨著年紀增長,每次行走時都不斷感受到身旁的山越來越高,而努力想在山中維持線路安穩運作的保線員身影,則越來越渺小。
文 小海 攝 林靜怡 (鄉間 4403)
上一篇
搜救隊隊員|穿梭在山林的獨臂飛鷹
下一篇
森林護管員|山林像家一般的存在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7%
我喜歡:17%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17%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小甜甜(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3/18
這短短72 公里的高度落差,從海拔400 公尺到2,925 公尺,為了維持這條線路的通暢,有一群人默默守護著它,他們就是俗稱「保線牛」的高山保線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