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千里步道協會|實現步道自主的價值
刊登日:108/03/27
694
晴朗的冬日清晨,來自四方的人們聚集於苗栗泰安鄉天狗部落荒廢多時的古道,有人手持鶴嘴鋤翻找石塊、有人堆砌護坡駁坎、有人從林間挑來倒木,不消半日,原本崩塌的山徑被修整完善,取之於山林的原材、貼近於生態的工法,與四周的綠蔭自然完好融合。隨著午後襲來的寒意,濃厚的白霧漸升繚繞,這群志工彷彿是山裡的小精靈,收拾好鋤頭與野炊食器,跳上小貨車又一路顛簸下山,返回部落再下榻一夜。
手作步道的志工來自各地,而帶領志工實作的是千里步道協會的副執行長徐銘謙,和幾位天狗部落的在地耆老。這條在日治時期即沿著等高線闢建的古道,同時也是部落幾戶家族的專屬獵場,高齡90 歲的mama'(泰雅族對男性長輩的稱呼)還記得兒時第一次跟著阿公來這裡過夜、設置抓鳥陷阱的興奮心情,但隨著臺灣光復,古道人煙罕至,逐漸被族人遺忘,重建步道的意識卻始終埋藏在他心底,直到近年透過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轉介,終於與千里步道協會合作,以手作方式修復舊時光景。
取之於環境的傳統工法
即便協會手作步道的經驗豐富,每到新的環境仍會與在地的傳統工法進行對話,共同討論出最適合的修復方式。置身於山林,徐銘謙總會先觀察四周環境,以天狗部落的古道修復為例,她發現乾溪溝下方的土石嚴重崩塌,推估雨季大量的雨水將泥沙一併沖刷至下方,因此先讓志工蒐集周邊的石頭,以此堆砌擋水牆,一層層的擋水牆除了能減緩水勢,同時也讓土層在牆面後方被安定下來。接著再將石頭平鋪於乾溪溝上,避免泥沙被大雨沖走;最後再於路基下方施做駁坎。
手作步道講求就地取材與生態工法,並以野生動物棲地的連續性為考量,採取因地制宜的設計,比方天狗部落的砂岩夠大、夠厚,形狀方正,屬於很好使用的石材;而屏東大武部落的頁岩、板岩較薄,就必須以排灣族的傳統工法來疊石;又或者臺中大坑、大肚一帶多為紅土與卵石,圓石不易堆疊,更加講究砌石技巧。
結合生態旅遊的工作假期
舉辦過許多手作步道工作假期的協會,本身也像一座溝通的橋梁。透過協會,來自各地的志工有機會來到人跡罕至的部落參訪,三天兩夜的假期中,在部落過夜、吃風味餐、聽族人說故事,也在實作過程中認識各地精湛的工法。與向公部門要經費、以現代工程方式直接鋪設步道的做法相比,這些已具有土地情感意識、願意採取傳統工法修復步道的社區部落,在見證到「民眾的確會願意自費來部落參加工作假期」之後,也能產生發展部落生態旅遊的憧憬。
來訪的志工,有人因為興趣濃厚,參與了種子教師培訓,成為步道現場的小組長;也有人大學主修森林、對昆蟲感興趣,每回過程中發現土裡的雞母蟲、石縫的蜘蛛蛋,就是他額外的趣味。而來自香港的阿游,因為在香港曾參與千里步道協會所舉辦的活動,爾後就常趁連假飛來臺灣參與工作假期,對他而言這是一種特別的旅遊方式,能深入鄉野認識不同族群,加上自己從前就喜歡爬山,現在反過來回饋山林、又能學習事物。甚至阿游覺得自己來部落吃好住好,做得卻太少,感到有些過意不去,原來在香港手作步道得搬又硬又重的花崗岩,相較之下他覺得臺灣的石頭輕多啦!
改變既有的步道工程制度
工作假期看似歡樂,徐銘謙卻坦言,協會其實不見得是真的要「做」步道,當然帶志工做步道必須要看起來歡樂,這樣才能吸引民眾,也才能激勵部落走上生態旅遊的道路。但實際上手作步道要展現的是一種價值:如果一般民眾都能完成這樣的成果,就更有可能影響公部門去改變既有的步道工程制度。
協會於2006 年起推動「環島路網」、「手作步道」,串連起既有的社區小路與產業道路,提倡綠色路權、人本交通等概念。串連之後,下一個十年來到了守護階段,根據全臺灣不同地理、氣候、在地紋理,突破縣市疆界,劃設「淡蘭百年山徑」、「桃竹苗浪漫臺三線」、「彰雲嘉南的水圳與舊糖鐵」、「南島國家步道」⋯⋯等區域路網,遊說政府在這些區域設指標、阻止開發破壞,並針對既有步道修改為友善環境的形式,以宜蘭太和八寶示範區為例,就將路燈高度下降,使光線變暗以減少生態光害,並將路幅縮減、於兩旁植樹,此即為綠道的雛形。
協會的下一步,是定期與公部門合作進行傳統工法步道的教育訓練,並成為國家公園、林務局、觀光局等不同部會溝通的媒介,因為唯有從制度面著手,國家綠道之路才有真正實現的可能。
文 李盈瑩 攝 林韋言 (鄉間4403)
手作步道的志工來自各地,而帶領志工實作的是千里步道協會的副執行長徐銘謙,和幾位天狗部落的在地耆老。這條在日治時期即沿著等高線闢建的古道,同時也是部落幾戶家族的專屬獵場,高齡90 歲的mama'(泰雅族對男性長輩的稱呼)還記得兒時第一次跟著阿公來這裡過夜、設置抓鳥陷阱的興奮心情,但隨著臺灣光復,古道人煙罕至,逐漸被族人遺忘,重建步道的意識卻始終埋藏在他心底,直到近年透過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轉介,終於與千里步道協會合作,以手作方式修復舊時光景。
取之於環境的傳統工法
即便協會手作步道的經驗豐富,每到新的環境仍會與在地的傳統工法進行對話,共同討論出最適合的修復方式。置身於山林,徐銘謙總會先觀察四周環境,以天狗部落的古道修復為例,她發現乾溪溝下方的土石嚴重崩塌,推估雨季大量的雨水將泥沙一併沖刷至下方,因此先讓志工蒐集周邊的石頭,以此堆砌擋水牆,一層層的擋水牆除了能減緩水勢,同時也讓土層在牆面後方被安定下來。接著再將石頭平鋪於乾溪溝上,避免泥沙被大雨沖走;最後再於路基下方施做駁坎。
手作步道講求就地取材與生態工法,並以野生動物棲地的連續性為考量,採取因地制宜的設計,比方天狗部落的砂岩夠大、夠厚,形狀方正,屬於很好使用的石材;而屏東大武部落的頁岩、板岩較薄,就必須以排灣族的傳統工法來疊石;又或者臺中大坑、大肚一帶多為紅土與卵石,圓石不易堆疊,更加講究砌石技巧。
結合生態旅遊的工作假期
舉辦過許多手作步道工作假期的協會,本身也像一座溝通的橋梁。透過協會,來自各地的志工有機會來到人跡罕至的部落參訪,三天兩夜的假期中,在部落過夜、吃風味餐、聽族人說故事,也在實作過程中認識各地精湛的工法。與向公部門要經費、以現代工程方式直接鋪設步道的做法相比,這些已具有土地情感意識、願意採取傳統工法修復步道的社區部落,在見證到「民眾的確會願意自費來部落參加工作假期」之後,也能產生發展部落生態旅遊的憧憬。
來訪的志工,有人因為興趣濃厚,參與了種子教師培訓,成為步道現場的小組長;也有人大學主修森林、對昆蟲感興趣,每回過程中發現土裡的雞母蟲、石縫的蜘蛛蛋,就是他額外的趣味。而來自香港的阿游,因為在香港曾參與千里步道協會所舉辦的活動,爾後就常趁連假飛來臺灣參與工作假期,對他而言這是一種特別的旅遊方式,能深入鄉野認識不同族群,加上自己從前就喜歡爬山,現在反過來回饋山林、又能學習事物。甚至阿游覺得自己來部落吃好住好,做得卻太少,感到有些過意不去,原來在香港手作步道得搬又硬又重的花崗岩,相較之下他覺得臺灣的石頭輕多啦!
改變既有的步道工程制度
工作假期看似歡樂,徐銘謙卻坦言,協會其實不見得是真的要「做」步道,當然帶志工做步道必須要看起來歡樂,這樣才能吸引民眾,也才能激勵部落走上生態旅遊的道路。但實際上手作步道要展現的是一種價值:如果一般民眾都能完成這樣的成果,就更有可能影響公部門去改變既有的步道工程制度。
協會於2006 年起推動「環島路網」、「手作步道」,串連起既有的社區小路與產業道路,提倡綠色路權、人本交通等概念。串連之後,下一個十年來到了守護階段,根據全臺灣不同地理、氣候、在地紋理,突破縣市疆界,劃設「淡蘭百年山徑」、「桃竹苗浪漫臺三線」、「彰雲嘉南的水圳與舊糖鐵」、「南島國家步道」⋯⋯等區域路網,遊說政府在這些區域設指標、阻止開發破壞,並針對既有步道修改為友善環境的形式,以宜蘭太和八寶示範區為例,就將路燈高度下降,使光線變暗以減少生態光害,並將路幅縮減、於兩旁植樹,此即為綠道的雛形。
協會的下一步,是定期與公部門合作進行傳統工法步道的教育訓練,並成為國家公園、林務局、觀光局等不同部會溝通的媒介,因為唯有從制度面著手,國家綠道之路才有真正實現的可能。
常見步道多以水泥或木棧道為鋪面,雨後往往濕滑難行;或是於步道旁架設護欄,卻因道路坍塌使護欄失去功能,而強勢的水泥路面阻斷了動植物棲地,山林的原始景觀也消失殆盡。傳統的生態工法降低了人為干擾,打造一條人與自然共生的步道,千里步道行之有年的工作假期,即是站在第一線認識傳統工法、步道與在地環境。 |
Point 1 傳統工法 |
Point 2 步道學 |
Point 3 生態旅遊 |
手作步道的材料取之於在地,無論是砂岩、頁岩、板岩、溪流的卵石、山林倒木、人造林疏伐,都可設計為砌駁坎、打階梯、鋪路、下樁的材料。且在現場可跟隨講師學習如何研判暴雨後的水路、觀察崩積土的狀況與四周地形,取得設計步道的背景資訊。 | 多方參與各地的手作步道,就能認識由不同時期、不同族群所建造的步道特色。清代漢人所闢建的步道,多會上切至稜線而行,沿著制高點的稜線視野清楚,能減少迷路風險,又或是沿著溪底山溝,可方便取水,此外,漢人習慣在稜線沿途設有土地公廟。日治時期所興建的步道,多半沿著等高線水平而行、一路少有階梯、兩側多駁坎,且沿路會設置駐在所,如今也常能在日治步道的入口看見派出所就矗立前方。而如果在山裡看到垂直陡上或猛然下切的路徑,不用懷疑,那就是熟悉山林、腿部肌肉強健之原住民的獵徑啦! | 不同於吃喝玩樂的觀光行程,手作步道工作假期融合部落或社區的生態旅遊行程,由族人經營的民宿、以在地食材料理的風味餐,貼身跟隨部落長老一起工作學習,是一場有拿取也有付出的雙向旅程。 |
下一篇
山鹿自然工作室|大自然的翻譯師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5%
我喜歡:29%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5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8/19
讚~
鄭*升(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5/10
不錯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5/01
好文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3/28
GOOD
小甜甜(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3/23
劃設「淡蘭百年山徑」、「桃竹苗浪漫臺三線」、「彰雲嘉南的水圳與舊糖鐵」、「南島國家步道」⋯⋯等區域路網,遊說政府在這些區域設指標、阻止開發破壞,並針對既有步道修改為友善環境的形式,以宜蘭太和八寶示範區為例,就將路燈高度下降,使光線變暗以減少生態光害,並將路幅縮減、於兩旁植樹,此即為綠道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