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不再寂靜的春天 為蜂兒打造宜居城市
刊登日:108/04/01
770
自2006 年開始,人們發現歐美等地的蜂群因不明原因大量消失,科學家懷疑是濫用殺蟲劑惹的禍。雪上加霜的是,近年臺灣的野蜂群也因囊狀病毒的侵襲紛紛死亡。為了挽救蜜蜂們,不少地區興起一股城市養蜂的熱潮,但要為蜂兒打造宜居城市,其實需要更多的思考。
打造友善環境是第一步
一般人對城市養蜂往往會有浪漫的想像,以為只要在陽臺或屋頂擺一箱蜜蜂,自然就會有蜂蜜可採收。但養蜂並不像養蠶寶寶那麼容易,定期開箱檢查、日常清理照護、冬季保暖、夏季蜜源不足時必須以糖水餵飼、病蟲害的預防等等都需耗費時間精力。對一個過勞的上班族來說,養蜂不像養貓養狗一樣有療癒效果,可能只會加重過勞的狀況。
目前民間有許多團體在進行養蜂技術的推廣教學,但如果只是一時興起就買一箱來試試,對環境或目前蜜蜂所遇到的困境並沒有多大幫助,等到興頭過了只會留下放在倉庫裡積灰塵的養蜂器具。就算不想採收大量蜂蜜、生產蜂王乳或繁殖出一整個蜂場的規模,基本的箱數仍是維繫穩定蜜蜂族群所必需的,否則每年都得買新蜜蜂,也是一種負面的生命教育。
群居蜂是社會性昆蟲,城市養蜂也不能單打獨鬥。至少要有五、六十箱的規模,才能滿足傳統飼養方式的繁殖操作需求,因此結合社群或社區的力量,每個人養一、兩箱,彼此支援交流,會是比較可行的作法。此外,在推廣城市養蜂之前,更重要的是營造對蜂類友善的環境。仔細觀察便可發現,養蜂小有成果的國外城市,綠地面積大多比臺灣的主要城市來得大,只要有足夠的綠地,自然生長的野花對蜜蜂來說便不無小補,公園所栽植的花卉也會成為牠們的食物來源。也可以在現有行道樹老化或死亡時,代之以花蜜、花粉產量高的樹種如櫸木、烏桕、鴨腳木、紅淡比、厚皮香等等。
野蜂是重要的生態指標
另一方面,在推行城市養蜂前,讓一般民眾更了解蜜蜂、甚至其他都市昆蟲的生態習性也是必須的。台北植物園外人來人往的和平西路人行道,就有俗稱東方蜂的野蜂在樹根處築巢,卻幾乎不曾發生蜂螫事件,但民眾發現蜂窩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通報消防單位要求移除。其實野蜂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生態指標,台北植物園每年都會有一到兩窩野蜂在附近築巢,除了為牠們準備各種不同形態的居住場所,四年前園方也開始嘗試飼養經過人為馴化的義大利蜂,依據他們的飼養經驗,一箱蜜蜂一天可以喝掉超過1 公升的糖水,由此可見野外的蜜蜂為了找到這麼多食物,可是非常忙碌的,只要不去刻意騷擾牠們,絕大多數蜂類都能與人類相安無事。
植物園開始飼養蜜蜂後,可以明顯觀察到民生植物區的瓜果類結實比率顯著提升,證實了蜂類對於人類乃至整個生態系的重要性。不過就如同前面所提及,養蜂是人力需求很大的工作,因此植物園從今年開始調整作法,嘗試以更精簡、半野化的操作方式飼養義大利蜂,並為獨居蜂及野蜂營造更合宜的居住空間。當都市環境中有了更多蜜源植物,能觀察到有蜜蜂前往採蜜,再擺上一個誘蜂箱讓野生蜂類自然進駐,居民們便能越來越習慣與蜂類互動,這便是城市養蜂最終的目的,不是要取代傳統養蜂業,也不是為了避開鄉村地區的農藥濫用,而是藉養蜂進行友善蜂類的教育推廣,以達到減少用藥,轉型友善農法的目的,進而讓整個城市成為蜂兒的樂園。這在生態上的意義,比單獨養一箱蜜蜂要大得多。
文 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林謙佑、編輯部 圖 林書帆 (鄉間4403)
打造友善環境是第一步
一般人對城市養蜂往往會有浪漫的想像,以為只要在陽臺或屋頂擺一箱蜜蜂,自然就會有蜂蜜可採收。但養蜂並不像養蠶寶寶那麼容易,定期開箱檢查、日常清理照護、冬季保暖、夏季蜜源不足時必須以糖水餵飼、病蟲害的預防等等都需耗費時間精力。對一個過勞的上班族來說,養蜂不像養貓養狗一樣有療癒效果,可能只會加重過勞的狀況。
目前民間有許多團體在進行養蜂技術的推廣教學,但如果只是一時興起就買一箱來試試,對環境或目前蜜蜂所遇到的困境並沒有多大幫助,等到興頭過了只會留下放在倉庫裡積灰塵的養蜂器具。就算不想採收大量蜂蜜、生產蜂王乳或繁殖出一整個蜂場的規模,基本的箱數仍是維繫穩定蜜蜂族群所必需的,否則每年都得買新蜜蜂,也是一種負面的生命教育。
群居蜂是社會性昆蟲,城市養蜂也不能單打獨鬥。至少要有五、六十箱的規模,才能滿足傳統飼養方式的繁殖操作需求,因此結合社群或社區的力量,每個人養一、兩箱,彼此支援交流,會是比較可行的作法。此外,在推廣城市養蜂之前,更重要的是營造對蜂類友善的環境。仔細觀察便可發現,養蜂小有成果的國外城市,綠地面積大多比臺灣的主要城市來得大,只要有足夠的綠地,自然生長的野花對蜜蜂來說便不無小補,公園所栽植的花卉也會成為牠們的食物來源。也可以在現有行道樹老化或死亡時,代之以花蜜、花粉產量高的樹種如櫸木、烏桕、鴨腳木、紅淡比、厚皮香等等。
野蜂是重要的生態指標
另一方面,在推行城市養蜂前,讓一般民眾更了解蜜蜂、甚至其他都市昆蟲的生態習性也是必須的。台北植物園外人來人往的和平西路人行道,就有俗稱東方蜂的野蜂在樹根處築巢,卻幾乎不曾發生蜂螫事件,但民眾發現蜂窩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通報消防單位要求移除。其實野蜂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生態指標,台北植物園每年都會有一到兩窩野蜂在附近築巢,除了為牠們準備各種不同形態的居住場所,四年前園方也開始嘗試飼養經過人為馴化的義大利蜂,依據他們的飼養經驗,一箱蜜蜂一天可以喝掉超過1 公升的糖水,由此可見野外的蜜蜂為了找到這麼多食物,可是非常忙碌的,只要不去刻意騷擾牠們,絕大多數蜂類都能與人類相安無事。
植物園開始飼養蜜蜂後,可以明顯觀察到民生植物區的瓜果類結實比率顯著提升,證實了蜂類對於人類乃至整個生態系的重要性。不過就如同前面所提及,養蜂是人力需求很大的工作,因此植物園從今年開始調整作法,嘗試以更精簡、半野化的操作方式飼養義大利蜂,並為獨居蜂及野蜂營造更合宜的居住空間。當都市環境中有了更多蜜源植物,能觀察到有蜜蜂前往採蜜,再擺上一個誘蜂箱讓野生蜂類自然進駐,居民們便能越來越習慣與蜂類互動,這便是城市養蜂最終的目的,不是要取代傳統養蜂業,也不是為了避開鄉村地區的農藥濫用,而是藉養蜂進行友善蜂類的教育推廣,以達到減少用藥,轉型友善農法的目的,進而讓整個城市成為蜂兒的樂園。這在生態上的意義,比單獨養一箱蜜蜂要大得多。
文 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林謙佑、編輯部 圖 林書帆 (鄉間4403)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0%
我喜歡:10%
很實用:20%
夠新奇:0%
普普啦:1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8/28
讚~
鄭*升(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5/10
GOOD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5/01
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