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資源開發,轉為生態調節 「生態系統服務」導入農業,檢視永續資源庫存
刊登日:108/04/30
1,495
氣候變遷日益嚴峻,受自然因素直接影響的農業首當其衝。「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連結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其較廣泛被使用的分類方式包含支持服務、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及文化服務,可為人類提供安全、健康、良好社會關係、生活所需物資等。面對非旱即澇的極端氣候,農業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治生態系統,如何緩解生態系統退化,並滿足服務需求,是當前所面臨的挑戰。
多位科學家於2005 年提出《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評估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其中,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定義為「人類藉由生態系統獲得的益處」,將生態系統服務分成4 種類型:支持服務、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及文化服務。
生態系統暨生物多樣性經濟學(TEEB)則將支持服務加上棲地服務,強調遷徙物種提供棲地、維持基因庫的重要性。
生態系統服務非單一體系,
人類福祉隨之牽動
生態系統服務連結生態系統、人類福祉,人類福祉組成成分可分為安全、生活所需物資、健康、良好社會關係、選擇及行為自由,這些福祉直接受到生態系統服務變化的影響。
「安全」受供給服務變化影響,包含食品、商品供應,資源下降可能引發衝突。調節服務變化則可能影響洪水、乾旱、土石流頻率及嚴重程度。此外,也可能受文化服務變化影響,例如生態系統的重要儀式或精神屬性喪失,將削弱社區的社會關係;這些變化也會影響其他福祉。
「生活所需物資」、「健康」與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密切相關,例如影響疾病傳播的昆蟲、水及空氣中的刺激物及病原體;健康也與文化服務相聯繫。
「良好社會關係」受文化服務變化影響,影響人類體驗品質。生態系統服務下降將破壞社會關係,例如棲地被破壞或野生動植物種數量下降,其文化、特定棲地或野生動物密切相關的社會,將受影響。
「選擇及行為自由」受其他福祉組成影響,特別是教育,也是實現其他福祉組成部分的先決條件之一,尤其是公平、公正。
農業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服務,
互惠也會互損
TEEB 於2015 年提出《農業與食物中期報告》(Agriculture & Food Interim Report),關於農業生態系統服務與損害的關係,可分成農業生態系統服務、農業生態系的損害,以及外界生態系統對農業生態系統的損害。
農業生態系統服務除了提供人類所需要的糧食,農業、糧食系統也創造就業及收入。農業部門僱用全球1/3 勞動力約13 億人,估計25 億人全職或兼職參與小型農業,農村貧困人口超過10 億人依靠農業謀生。因此,農業是農村的社會經濟支柱。
傳統認為,農業生態系統主要提供供給服務,但近期發現農業也會提供其他類型生態系統服務。根據表2,在人為管理影響下,農業生態系統可以提供支持、供給服務,包括授粉、病蟲害防治、用於未來農業的遺傳多樣性、土壤保持、土壤肥力調整、養分循環等,而是否能提供這些服務取決於人為管理,人為管理則受短期、長期利益影響。
全球中由人類管理的最大生態系統是農業,約占陸地表面50%。農業依賴授粉、病蟲害防治和土壤肥力等生態系統服務,以生產供給服務,農業也有助於調節碳吸存、水淨化等生態系統服務。因此,生態系統服務有助於農業,農業本身也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反過來,農業也會受到生態系統損害影響。
例如,害蟲可能從附近半自然棲地侵入農田,進而損害農業生態系統,而一些農業管理做法,例如使用危害授粉昆蟲的農藥,可能損害農場生態系統,如硝酸鹽和磷酸鹽汙染、有毒農藥累積,都可能損害農場外的生態系統,後者也被稱為負面外部效應,通常被定義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生態農業調節性高,
適當管理可提高供給力
農業所產生的服務或損害,取決於農業用地的管理方式。一般認為,生態農業耕作方式提供較少的供給服務,例如較低的作物產量,但能提供較高的調節服務,例如較好的水質、土壤肥力、減少外部效應。
然而,有些證據顯示在某些情況下,生態農業可以產出相似或更高產量,同時還能提供多種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一般農業通常用外部購買投入,如殺蟲劑、肥料、人工飼養蜜蜂,取代生態系統服務投入。雖然這樣的農業系統產量往往很高,但其調節服務卻很少,甚至造成損害。投資開發新的生態農業耕作方式,有機會彌補生態農業和傳統農業之間的產量差距。
農業管理方式也會影響農業造成的損害。例如,維持生物多樣性棲地喪失、養分流失、水道泥沙堆積,以及人類和其他物種農藥中毒。由於農業可能透過多種管道損害生物多樣性,因此常被認為是對生態保育的詛咒;然而,適當管理可改善許多農業的負面影響,並維持供給服務。
農業提供供給服務的過程中,如糧食、纖維、燃料,須依賴外界生態系統提供各種支持、調節服務,如土壤肥力、授粉,這些服務決定農業生態系統潛在的生物物理能力。
不過,農業生態系統也受到外界生態系統的損害影響,降低生產力或增加生產成本,如水資源競爭。這些生態系統服務和生態系統損害,取決於農業生態系統的管理方式及周邊景觀的多樣性、組成和功能。
以亞洲水稻生產為例,
6 種農業系統表現
每個農業系統都有一套特定管理目標,但沒有一個系統能提供所有產品和服務,也沒有一個系統適用於所有農業生態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於2013 年選出以下6 種應用於亞洲水稻生產的農業系統,研究其種植方式各自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差異。如表3 顯示,生態系統服務、各農業系統比較的各項結果。
「保育性農業」強調最小程度的土壤干擾、輪作、覆蓋作物,將土壤擾動最小化,並保持土壤覆蓋,此系統目的是增強土壤結構及肥力等服務。
「整合農業系統」是與漁業、畜牧業(大多數為鴨)或農林業相結合;由於稻田與天然沼澤、池塘相似,《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將稻田視為全球最大的人造濕地。
表現佳的服務包括飲食多樣性、雜草管理、土壤結構及肥力、病蟲害防治等。其中,此系統的甲烷、氧化亞氮(N2O)等溫室氣體排放結果並不確定。
「病蟲害整合管理」重點為防治害蟲或強化害蟲的天敵,盡量降低使用化學殺蟲劑。由於減少使用農藥,此系統表現佳的服務包括土壤結構及肥力,水質表現也佳。
「有機農業」的有機驗證標準規定,禁止使用合成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表現佳的服務包括土壤結構及肥力、雜草管理、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碳吸存為主。稻稈、糞肥等有機物質增加土壤有機碳,取代收穫後稻稈燃燒的做法,卻排放溫室氣體。一些研究顯示,有機材料的應用可能排放更多甲烷,而氧化亞氮的排放可能大幅減少。
「水稻強化栽培系統」重視整合型水稻生產方法,包括在幼苗時期進行移植;幼苗種植密度低,幼苗根部位置淺;更寬的植物間距;間歇性澆水,而不是浸在水裡;對於減少水量使用表現最佳。
「農業遺產系統」注重農業社區對其環境的動態適應,以形成永續的土地利用系統和景觀。表現佳的服務包括土壤結構及肥力、碳吸存、病蟲害防治、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雜草管理、文化服務,以文化服務表現最佳。文化與自然相互作用,創造出生物文化多樣性,成為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同時保留生態系統。
編譯/ Natalie 圖片提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豐年6801)
多位科學家於2005 年提出《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評估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其中,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定義為「人類藉由生態系統獲得的益處」,將生態系統服務分成4 種類型:支持服務、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及文化服務。
生態系統暨生物多樣性經濟學(TEEB)則將支持服務加上棲地服務,強調遷徙物種提供棲地、維持基因庫的重要性。
生態系統服務非單一體系,
人類福祉隨之牽動
生態系統服務連結生態系統、人類福祉,人類福祉組成成分可分為安全、生活所需物資、健康、良好社會關係、選擇及行為自由,這些福祉直接受到生態系統服務變化的影響。
「安全」受供給服務變化影響,包含食品、商品供應,資源下降可能引發衝突。調節服務變化則可能影響洪水、乾旱、土石流頻率及嚴重程度。此外,也可能受文化服務變化影響,例如生態系統的重要儀式或精神屬性喪失,將削弱社區的社會關係;這些變化也會影響其他福祉。
「生活所需物資」、「健康」與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密切相關,例如影響疾病傳播的昆蟲、水及空氣中的刺激物及病原體;健康也與文化服務相聯繫。
「良好社會關係」受文化服務變化影響,影響人類體驗品質。生態系統服務下降將破壞社會關係,例如棲地被破壞或野生動植物種數量下降,其文化、特定棲地或野生動物密切相關的社會,將受影響。
「選擇及行為自由」受其他福祉組成影響,特別是教育,也是實現其他福祉組成部分的先決條件之一,尤其是公平、公正。
農業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服務,
互惠也會互損
TEEB 於2015 年提出《農業與食物中期報告》(Agriculture & Food Interim Report),關於農業生態系統服務與損害的關係,可分成農業生態系統服務、農業生態系的損害,以及外界生態系統對農業生態系統的損害。
農業生態系統服務除了提供人類所需要的糧食,農業、糧食系統也創造就業及收入。農業部門僱用全球1/3 勞動力約13 億人,估計25 億人全職或兼職參與小型農業,農村貧困人口超過10 億人依靠農業謀生。因此,農業是農村的社會經濟支柱。
傳統認為,農業生態系統主要提供供給服務,但近期發現農業也會提供其他類型生態系統服務。根據表2,在人為管理影響下,農業生態系統可以提供支持、供給服務,包括授粉、病蟲害防治、用於未來農業的遺傳多樣性、土壤保持、土壤肥力調整、養分循環等,而是否能提供這些服務取決於人為管理,人為管理則受短期、長期利益影響。
全球中由人類管理的最大生態系統是農業,約占陸地表面50%。農業依賴授粉、病蟲害防治和土壤肥力等生態系統服務,以生產供給服務,農業也有助於調節碳吸存、水淨化等生態系統服務。因此,生態系統服務有助於農業,農業本身也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反過來,農業也會受到生態系統損害影響。
例如,害蟲可能從附近半自然棲地侵入農田,進而損害農業生態系統,而一些農業管理做法,例如使用危害授粉昆蟲的農藥,可能損害農場生態系統,如硝酸鹽和磷酸鹽汙染、有毒農藥累積,都可能損害農場外的生態系統,後者也被稱為負面外部效應,通常被定義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生態農業調節性高,
適當管理可提高供給力
農業所產生的服務或損害,取決於農業用地的管理方式。一般認為,生態農業耕作方式提供較少的供給服務,例如較低的作物產量,但能提供較高的調節服務,例如較好的水質、土壤肥力、減少外部效應。
然而,有些證據顯示在某些情況下,生態農業可以產出相似或更高產量,同時還能提供多種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一般農業通常用外部購買投入,如殺蟲劑、肥料、人工飼養蜜蜂,取代生態系統服務投入。雖然這樣的農業系統產量往往很高,但其調節服務卻很少,甚至造成損害。投資開發新的生態農業耕作方式,有機會彌補生態農業和傳統農業之間的產量差距。
農業管理方式也會影響農業造成的損害。例如,維持生物多樣性棲地喪失、養分流失、水道泥沙堆積,以及人類和其他物種農藥中毒。由於農業可能透過多種管道損害生物多樣性,因此常被認為是對生態保育的詛咒;然而,適當管理可改善許多農業的負面影響,並維持供給服務。
農業提供供給服務的過程中,如糧食、纖維、燃料,須依賴外界生態系統提供各種支持、調節服務,如土壤肥力、授粉,這些服務決定農業生態系統潛在的生物物理能力。
不過,農業生態系統也受到外界生態系統的損害影響,降低生產力或增加生產成本,如水資源競爭。這些生態系統服務和生態系統損害,取決於農業生態系統的管理方式及周邊景觀的多樣性、組成和功能。
以亞洲水稻生產為例,
6 種農業系統表現
每個農業系統都有一套特定管理目標,但沒有一個系統能提供所有產品和服務,也沒有一個系統適用於所有農業生態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於2013 年選出以下6 種應用於亞洲水稻生產的農業系統,研究其種植方式各自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差異。如表3 顯示,生態系統服務、各農業系統比較的各項結果。
「保育性農業」強調最小程度的土壤干擾、輪作、覆蓋作物,將土壤擾動最小化,並保持土壤覆蓋,此系統目的是增強土壤結構及肥力等服務。
「整合農業系統」是與漁業、畜牧業(大多數為鴨)或農林業相結合;由於稻田與天然沼澤、池塘相似,《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將稻田視為全球最大的人造濕地。
表現佳的服務包括飲食多樣性、雜草管理、土壤結構及肥力、病蟲害防治等。其中,此系統的甲烷、氧化亞氮(N2O)等溫室氣體排放結果並不確定。
「病蟲害整合管理」重點為防治害蟲或強化害蟲的天敵,盡量降低使用化學殺蟲劑。由於減少使用農藥,此系統表現佳的服務包括土壤結構及肥力,水質表現也佳。
「有機農業」的有機驗證標準規定,禁止使用合成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表現佳的服務包括土壤結構及肥力、雜草管理、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碳吸存為主。稻稈、糞肥等有機物質增加土壤有機碳,取代收穫後稻稈燃燒的做法,卻排放溫室氣體。一些研究顯示,有機材料的應用可能排放更多甲烷,而氧化亞氮的排放可能大幅減少。
「水稻強化栽培系統」重視整合型水稻生產方法,包括在幼苗時期進行移植;幼苗種植密度低,幼苗根部位置淺;更寬的植物間距;間歇性澆水,而不是浸在水裡;對於減少水量使用表現最佳。
「農業遺產系統」注重農業社區對其環境的動態適應,以形成永續的土地利用系統和景觀。表現佳的服務包括土壤結構及肥力、碳吸存、病蟲害防治、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雜草管理、文化服務,以文化服務表現最佳。文化與自然相互作用,創造出生物文化多樣性,成為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同時保留生態系統。
編譯/ Natalie 圖片提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豐年6801)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7%
我喜歡:29%
很實用:7%
夠新奇:0%
普普啦:7%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