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木屑不是唯一選項 菇類栽培替代資材更貴嗎?農業廢棄物有法寶
刊登日:108/05/02
6,162
菇類產業在近10 多年來快速發展,隨著國人生活水平提升,養生保健風氣日盛,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而食用菇類具豐富營養,含高蛋白質、具增強人體免疫力的多醣體、豐富維生素,有些菇類甚至有抑制腫瘤的藥用功效,是當前最受歡迎的食材之一。
菇類消費市場成長,
更多的木屑哪裡來?
近年,臺灣食藥用菇類產業順應養生潮流而蓬勃發展,年產量約14 萬公噸,年產值約130 億元,約占蔬菜類總產值475 億元的18%。根據方怡丹、蔡清榮〈臺灣菇類產業之發展與輔導〉一文所述,臺灣菇類主要產區分布於臺中市、彰化縣及南投縣等地區,2016 年栽培5 億4 千萬包太空包,其中香菇包約2 億多包,杏鮑菇約1 億4 千萬包,秀珍菇約1 千5 百萬包,木耳約5 千萬包,而以塑膠瓶栽培金針菇約1 億瓶。
這些菇類皆採用木屑作為主要栽培資材,依此推估臺灣菇類栽培每年至少需要35 萬公噸木屑。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林業統計年報》顯示,近10 年森林主產物伐採量,每年在7 萬立方公尺以下,其中可能適合用於養菇的闊葉樹林木伐採量更僅有5,062 立方公尺左右,遠低於國內菇類產業需求,不足部分只能依賴進口。
也因此,木屑幾年間價格上漲近1 倍,且各國愈來愈重視碳排放,在《京都議定書》碳排放交易機制下,許多國家已推動溫室氣體減排相關措施,而其中碳權的碳價機制(Carbon Price Mechanism)已成為國際社會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政策工具,逐步落實汙染者付費原則。樹木為重要資源,未來由東南亞地區如越南、柬埔寨進口,將愈來愈困難。
目前臺灣菇類栽培除洋菇、草菇外,多以木屑為主要栽培資材,依賴度達90%以上。為支撐這種菇類產業發展,就要砍伐等量樹木,然而森林有如地球的肺部,不僅淨化空氣、調節大氣、涵養水分、降低溫室效應及維護生態環境平衡,因此這種栽培模式必須加以修正。除了減緩樹木砍伐速度,尋求替代資材成為各國研究菇類的重要方向。
6 類替代資材可行性高,
菇類產業模式再結構
菇類為食用真菌,其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總體來說有碳素營養、氮素營養、維生素、礦物質等。組成菇類栽培基質的成分,分為主料、輔料;主料指栽培基質中數量比重較大的碳素營養物質,如木屑、稻草、稻殼、牧草類、玉米稈等;輔料為栽培基質中數量比重較少、含氮量較高、用以調節培養料碳氮比的物質。
大部分菇類屬於白腐真菌,很多可以當作栽培資材,只是臺灣菇類製包業者長期習慣依賴木屑所致。事實上,不同菇類對於栽培資材各有不同需求;例如,洋菇喜好生長於腐熟堆肥,草菇生長於新鮮或未發酵植物殘體,蠔菇類早期於闊葉木上被發現,之後發現可廣泛生長於油菜莖、咖啡渣、香蕉假莖及葉、大豆莖、花生殼、高粱秸稈、甘蔗渣、稻草等。
Shi Yu Fu、Hui-sheng Yu、John A.Buswell(1997)指出,菇類的菌絲生長、產生子實體,主要依其本身產生水解、氧化酵素分解,轉化為木質纖維素(由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組成),成為可吸收的低分子量營養成分。具木質纖維素的基質,基本上皆能替代木屑作為菇類栽培資材。
近年政府推動循環農業,促進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其中,菇類具有酵素,能高效率分解木質纖維素,因而扮演友善環境的重要角色,並找到永續發展的契機。例如,將農業廢棄物蔗渣、稻草、牧草類、玉米穗軸、廢棄枝條等,導入菇類栽培替代木屑作為栽培資材,降低木屑依存度。以下提供目前開發應用的6 種栽培資材。
牧草
中國自1988 年試驗野草栽培香菇成功之後,1990 ~ 1991 年引種禾本科狼尾草屬的象草,為來自非洲的多年生牧草,植株高大,根系發達,分櫱力強,耐旱、耐瘠薄,速生豐產。以象草60%為主料,添加木屑27%、麩皮10%、石膏粉2%、糖1%為栽培基質,結果產量較木屑對照組增產20%,生物學效率達100%,出菇提早6 ~ 15 天,降低成本28%,產量集中前期,均為優質菇。
梁志欽等人(2011)以常見牧草鋪地黍、狼尾草、玉米稈及在地農業廢棄物如蔗渣、稻草、稻殼,成功取代木屑試驗栽培珊瑚菇、秀珍菇、杏鮑菇、木耳,其中珊瑚菇、秀珍菇最佳替代資材為蔗渣,杏鮑菇、木耳最適替代資材則為玉米稈,皆可取代1/3 ~ 2/3 木屑用量。
2011 年,農業試驗所以盤固拉牧草實施室內堆肥發酵技術,栽培巴西蘑菇,試驗結果發現每公噸堆肥可生產132 公斤以上鮮菇,比現行木屑太空包產量高出近20%,同時降低重金屬吸收,符合衛生安全標準。
稻草
2016 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年報》提出,臺灣稻米生產面積約18.5 萬公頃,以每公頃6 公噸稻草換算約為111萬公噸,占全部農業廢棄物約450 萬公噸的1/3,占比最大。目前處理方法為製作草繩、草袋、草蓆、紙板,或畦面敷蓋資材,或充當燃料,或混合其他資材做成堆肥,或直接埋入土壤以循環利用養分,或就地燃燒成灰,惟1990 年3 月已立法禁止焚燒稻草。
以前臺灣稻草收割晒乾後,運到外銷工廠裁成適當長度,以機器壓實打包或在田裡以機器直接打包,外銷日本製作榻榻米或歐美地區作為馬乾草料,後來因口蹄疫而中斷一段時間。臺灣每年二期稻作,稻草為最大量,來源不虞匱乏,若用於菇類栽培,也可減少焚燒稻草,避免造成環境汙染與碳排放。
臺灣洋菇、草菇栽培資材以稻草為主,目前洋菇一年用量僅約6 ~ 7 萬公噸,占全部4.8%,年產值卻高達10 億元。稻草可應用至多種菇類栽培,M. Bonatti、P.Karnopp、H. M. Soares、S. A. Furlan(2004)利用稻草、香蕉葉進行蠔菇、秀珍菇的栽培研究;彭金騰(1996)〈杏鮑菇稻草栽培之研究〉一文,採用水蒸煮處理切短的稻草,經滅菌後栽培杏鮑菇獲得成功。
2009 年,農業試驗所將乾稻草切碎,取代木屑栽培杏鮑菇,發現產量每包達240公克,生物學效率達77.6%,接近全木屑栽培,顯示稻草確實具有替代木屑潛力。
而後,李瑋崧、呂昀陞、陳美杏(2012)以稻草栽培秀珍菇,以稻草取代1/4 木屑,獲得更高產量;以上顯示稻草確實有助於菇類產業。
甘蔗
甘蔗渣是重要的生物質原料,成分以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為主,而蛋白質、澱粉、可溶性糖含量較少。一般而言,乾物質90%~ 92%、粗蛋白質2%、粗纖維44%~ 46%、粗脂肪0.7%、可溶性碳水化合物42%、粗灰分2%~ 3%。由於蔗渣木質化程度高、蔗莖表皮存在矽化細胞,且其所含養分不均衡,因此直接應用菇類栽培受到限制。
Deepak Pant、U. Gangi Reddy、Alok Adholeya(2006)以蔗渣、麥草栽培鮑魚菇、粉紅玫瑰菇、秀珍菇。吳聖進等人(2005)利用甘蔗渣為主料進行雞腿菇熟料脫袋覆土栽培試驗,結果發現以甘蔗渣48%、雜木屑25%、米糠18%、玉米粉5%,雞腿菇生物學效率可達72.3%,與對照產量接近,又可降低一半以上成本,替代效益顯著。Silva C. F. 等人(2009)利用甘蔗渣發酵栽培巴西蘑菇,產能相當高。
玉米芯
玉米芯是玉米果穗脫去籽粒後的穗軸,營養成分豐富,且便於收集。早期農村多以玉米芯為生活燃料,隨著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的進步,也被應用於菇類栽培,主要在於玉米芯結構密實,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糖分,可作為多種菇類培養料,適於栽培香菇、鴻喜菇、白靈菇、秀珍菇、金針菇、雞腿菇、蠔菇、鮑魚菇、洋菇、茶樹菇等食用菇類。
玉米芯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含量高於木屑,蠔菇類對其利用性較高,因此玉米芯作為蠔菇栽培資材具提高產量效果。國內外許多菇類栽培場採用玉米芯,例如日商北斗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設廠,以其為主料栽培鴻喜菇、美白菇;大田生技農場以其為主料生產金針菇;而日本的森產業株式會社栽培香菇以櫸木、北海道道南木為主料外,其他菇種採用玉米芯。
臺灣玉米生產量較少,若將每年請領政府補助的休耕地約10 萬公頃,用以栽培玉米,將可生產61 萬3 千8 百多公噸玉米、12 萬9 千公噸玉米芯,加上原本玉米栽培面積,玉米芯產量可達16 萬3 千公噸,將可取代一半菇類栽培的木屑需求量,不僅可活化休耕地,降低進口玉米需求量,同時衍生的農業廢棄物玉米芯也可用於菇類栽培。
廢棄基質
菇類培養料經菇菌分解出菇後的殘餘廢料,仍含有很多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還含有菌絲殘體蛋白、次生代謝物、礦質元素、胺基酸等成分,這廢棄基質在臺灣稱為廢菌包,在中國稱為菌糠或菌渣。
各種菇類對於栽培基質的利用程度不同,廢棄基質營養成分也各有差異。例如,杏鮑菇、金針菇僅採收一次,因此栽培基質仍含有未被充分利用的豐富養分,其中新鮮金針菇菌渣含水率為45.3%、粗蛋白4.8%、粗脂肪1.9%、粗纖維28.2%。
萬水霞等人(2009)在培養料中加入30%秀珍菇菇渣栽培洋菇,生物學效率達到63%,比常規培養料高出10%。陳有興等人(2008)以杏鮑菇栽培後廢棄基質取代20%~ 40%栽培高溫型香菇「武香1 號」,結果菌絲生長旺盛,縮短滿袋時間4 ~ 5天,菇形正常,產量如同使用木屑。梁志欽等人(2005)利用香菇木屑廢棄物栽培珊瑚菇,可取代1/3 木屑,並增產20%。
此外,農業試驗所對於廢棄基質再利用試驗也取得顯著成果。2005 年,農業試驗所以杏鮑菇栽培後廢棄基質栽培杏鮑菇,取代40%廢木屑的產量,高於木屑栽培,同時縮短採收時間,且降低資材成本約40%。近年也利用杏鮑菇栽培後廢棄基質栽培秀珍菇,替代1/3 木屑的生物學效率最高可達58.1%,較使用木屑的產量更高。另外,以杏鮑菇栽培後廢棄基質測試栽培香菇921 品系,結果顯示取代1/3 新鮮木屑之配方後,每包產量較未處理組鮮重多約100 公克,達345.4 公克;或是以杏鮑菇栽培廢棄基質取代1/3 ~ 3/4 新鮮木屑,可用於栽培巴西蘑菇。
利用菇類栽培後廢棄基質再次栽培菇類,可減少農業廢棄物,節省成本,提高產量,且增加經濟效益。由於培養料經過前期菇類菌絲分解,存在較多簡單化合物,更容易被菌絲直接吸收利用,使菌絲快速生長,此外廢棄基質保水效果亦較佳,更有利於菌絲生長。應特別注意的是,選擇適合再次栽培菌種,以充分利用培養料的營養物質;再者要進行嚴格滅菌,以免造成二次汙染;為了達到最佳利用效率,應先將廢棄基質進行成分分析,再進行最適配方篩選。
契作短期經濟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活化休耕農地,提高國內木材自給率,降低依賴進口材,促進菇蕈、紙漿及木材買賣、相關產業發展,推行短期經濟林造林。以相思樹、楓香、杜英、油桐、桉樹等菇類栽培樹種,最小面積為0.1 公頃以上,獎勵造林並給予補助,且以6 年為最低期限,此種模式不再如以往20 年才可供伐木取用,無法因應產業需求,可加快發展菇類栽培樹種,縮短生產週期,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加經濟效益,使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
吃得好,趨向吃得環保
菇類產業轉型契機處處有
受惠於國人對養生保健觀念越趨重視,菇類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直接造成木屑等資源過度消耗,為林地生態帶來破壞性壓力。反觀稻草及其他隨手可見的資源等未被充分利用,資源浪費之外,例如焚燒稻草又有汙染環境之虞。
因此,應著手開發菇類栽培資材,以就地取材為方向。多數一級產業的下腳料或廢料,其營養成分、理化性狀多適合供應菇類栽培,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妥善使農業廢棄物得以資源化利用,可解決木屑缺料問題外,也能提升國際競爭力,讓菇類產業發展不致背負殘害森林、破壞生態等罵名。
改變菇類栽培資材的產業習慣,不以木屑為單一資材來源,研發具可行性的替代資材,有助於國土保育,更可永續菇類產業發展。
文․ 攝影/陳錦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助理研究員 (豐年6801)
菇類消費市場成長,
更多的木屑哪裡來?
近年,臺灣食藥用菇類產業順應養生潮流而蓬勃發展,年產量約14 萬公噸,年產值約130 億元,約占蔬菜類總產值475 億元的18%。根據方怡丹、蔡清榮〈臺灣菇類產業之發展與輔導〉一文所述,臺灣菇類主要產區分布於臺中市、彰化縣及南投縣等地區,2016 年栽培5 億4 千萬包太空包,其中香菇包約2 億多包,杏鮑菇約1 億4 千萬包,秀珍菇約1 千5 百萬包,木耳約5 千萬包,而以塑膠瓶栽培金針菇約1 億瓶。
這些菇類皆採用木屑作為主要栽培資材,依此推估臺灣菇類栽培每年至少需要35 萬公噸木屑。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林業統計年報》顯示,近10 年森林主產物伐採量,每年在7 萬立方公尺以下,其中可能適合用於養菇的闊葉樹林木伐採量更僅有5,062 立方公尺左右,遠低於國內菇類產業需求,不足部分只能依賴進口。
也因此,木屑幾年間價格上漲近1 倍,且各國愈來愈重視碳排放,在《京都議定書》碳排放交易機制下,許多國家已推動溫室氣體減排相關措施,而其中碳權的碳價機制(Carbon Price Mechanism)已成為國際社會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政策工具,逐步落實汙染者付費原則。樹木為重要資源,未來由東南亞地區如越南、柬埔寨進口,將愈來愈困難。
目前臺灣菇類栽培除洋菇、草菇外,多以木屑為主要栽培資材,依賴度達90%以上。為支撐這種菇類產業發展,就要砍伐等量樹木,然而森林有如地球的肺部,不僅淨化空氣、調節大氣、涵養水分、降低溫室效應及維護生態環境平衡,因此這種栽培模式必須加以修正。除了減緩樹木砍伐速度,尋求替代資材成為各國研究菇類的重要方向。
6 類替代資材可行性高,
菇類產業模式再結構
菇類為食用真菌,其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總體來說有碳素營養、氮素營養、維生素、礦物質等。組成菇類栽培基質的成分,分為主料、輔料;主料指栽培基質中數量比重較大的碳素營養物質,如木屑、稻草、稻殼、牧草類、玉米稈等;輔料為栽培基質中數量比重較少、含氮量較高、用以調節培養料碳氮比的物質。
大部分菇類屬於白腐真菌,很多可以當作栽培資材,只是臺灣菇類製包業者長期習慣依賴木屑所致。事實上,不同菇類對於栽培資材各有不同需求;例如,洋菇喜好生長於腐熟堆肥,草菇生長於新鮮或未發酵植物殘體,蠔菇類早期於闊葉木上被發現,之後發現可廣泛生長於油菜莖、咖啡渣、香蕉假莖及葉、大豆莖、花生殼、高粱秸稈、甘蔗渣、稻草等。
Shi Yu Fu、Hui-sheng Yu、John A.Buswell(1997)指出,菇類的菌絲生長、產生子實體,主要依其本身產生水解、氧化酵素分解,轉化為木質纖維素(由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組成),成為可吸收的低分子量營養成分。具木質纖維素的基質,基本上皆能替代木屑作為菇類栽培資材。
近年政府推動循環農業,促進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其中,菇類具有酵素,能高效率分解木質纖維素,因而扮演友善環境的重要角色,並找到永續發展的契機。例如,將農業廢棄物蔗渣、稻草、牧草類、玉米穗軸、廢棄枝條等,導入菇類栽培替代木屑作為栽培資材,降低木屑依存度。以下提供目前開發應用的6 種栽培資材。
牧草
中國自1988 年試驗野草栽培香菇成功之後,1990 ~ 1991 年引種禾本科狼尾草屬的象草,為來自非洲的多年生牧草,植株高大,根系發達,分櫱力強,耐旱、耐瘠薄,速生豐產。以象草60%為主料,添加木屑27%、麩皮10%、石膏粉2%、糖1%為栽培基質,結果產量較木屑對照組增產20%,生物學效率達100%,出菇提早6 ~ 15 天,降低成本28%,產量集中前期,均為優質菇。
梁志欽等人(2011)以常見牧草鋪地黍、狼尾草、玉米稈及在地農業廢棄物如蔗渣、稻草、稻殼,成功取代木屑試驗栽培珊瑚菇、秀珍菇、杏鮑菇、木耳,其中珊瑚菇、秀珍菇最佳替代資材為蔗渣,杏鮑菇、木耳最適替代資材則為玉米稈,皆可取代1/3 ~ 2/3 木屑用量。
2011 年,農業試驗所以盤固拉牧草實施室內堆肥發酵技術,栽培巴西蘑菇,試驗結果發現每公噸堆肥可生產132 公斤以上鮮菇,比現行木屑太空包產量高出近20%,同時降低重金屬吸收,符合衛生安全標準。
稻草
2016 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年報》提出,臺灣稻米生產面積約18.5 萬公頃,以每公頃6 公噸稻草換算約為111萬公噸,占全部農業廢棄物約450 萬公噸的1/3,占比最大。目前處理方法為製作草繩、草袋、草蓆、紙板,或畦面敷蓋資材,或充當燃料,或混合其他資材做成堆肥,或直接埋入土壤以循環利用養分,或就地燃燒成灰,惟1990 年3 月已立法禁止焚燒稻草。
以前臺灣稻草收割晒乾後,運到外銷工廠裁成適當長度,以機器壓實打包或在田裡以機器直接打包,外銷日本製作榻榻米或歐美地區作為馬乾草料,後來因口蹄疫而中斷一段時間。臺灣每年二期稻作,稻草為最大量,來源不虞匱乏,若用於菇類栽培,也可減少焚燒稻草,避免造成環境汙染與碳排放。
臺灣洋菇、草菇栽培資材以稻草為主,目前洋菇一年用量僅約6 ~ 7 萬公噸,占全部4.8%,年產值卻高達10 億元。稻草可應用至多種菇類栽培,M. Bonatti、P.Karnopp、H. M. Soares、S. A. Furlan(2004)利用稻草、香蕉葉進行蠔菇、秀珍菇的栽培研究;彭金騰(1996)〈杏鮑菇稻草栽培之研究〉一文,採用水蒸煮處理切短的稻草,經滅菌後栽培杏鮑菇獲得成功。
2009 年,農業試驗所將乾稻草切碎,取代木屑栽培杏鮑菇,發現產量每包達240公克,生物學效率達77.6%,接近全木屑栽培,顯示稻草確實具有替代木屑潛力。
而後,李瑋崧、呂昀陞、陳美杏(2012)以稻草栽培秀珍菇,以稻草取代1/4 木屑,獲得更高產量;以上顯示稻草確實有助於菇類產業。
甘蔗
甘蔗渣是重要的生物質原料,成分以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為主,而蛋白質、澱粉、可溶性糖含量較少。一般而言,乾物質90%~ 92%、粗蛋白質2%、粗纖維44%~ 46%、粗脂肪0.7%、可溶性碳水化合物42%、粗灰分2%~ 3%。由於蔗渣木質化程度高、蔗莖表皮存在矽化細胞,且其所含養分不均衡,因此直接應用菇類栽培受到限制。
Deepak Pant、U. Gangi Reddy、Alok Adholeya(2006)以蔗渣、麥草栽培鮑魚菇、粉紅玫瑰菇、秀珍菇。吳聖進等人(2005)利用甘蔗渣為主料進行雞腿菇熟料脫袋覆土栽培試驗,結果發現以甘蔗渣48%、雜木屑25%、米糠18%、玉米粉5%,雞腿菇生物學效率可達72.3%,與對照產量接近,又可降低一半以上成本,替代效益顯著。Silva C. F. 等人(2009)利用甘蔗渣發酵栽培巴西蘑菇,產能相當高。
玉米芯
玉米芯是玉米果穗脫去籽粒後的穗軸,營養成分豐富,且便於收集。早期農村多以玉米芯為生活燃料,隨著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的進步,也被應用於菇類栽培,主要在於玉米芯結構密實,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糖分,可作為多種菇類培養料,適於栽培香菇、鴻喜菇、白靈菇、秀珍菇、金針菇、雞腿菇、蠔菇、鮑魚菇、洋菇、茶樹菇等食用菇類。
玉米芯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含量高於木屑,蠔菇類對其利用性較高,因此玉米芯作為蠔菇栽培資材具提高產量效果。國內外許多菇類栽培場採用玉米芯,例如日商北斗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設廠,以其為主料栽培鴻喜菇、美白菇;大田生技農場以其為主料生產金針菇;而日本的森產業株式會社栽培香菇以櫸木、北海道道南木為主料外,其他菇種採用玉米芯。
臺灣玉米生產量較少,若將每年請領政府補助的休耕地約10 萬公頃,用以栽培玉米,將可生產61 萬3 千8 百多公噸玉米、12 萬9 千公噸玉米芯,加上原本玉米栽培面積,玉米芯產量可達16 萬3 千公噸,將可取代一半菇類栽培的木屑需求量,不僅可活化休耕地,降低進口玉米需求量,同時衍生的農業廢棄物玉米芯也可用於菇類栽培。
廢棄基質
菇類培養料經菇菌分解出菇後的殘餘廢料,仍含有很多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還含有菌絲殘體蛋白、次生代謝物、礦質元素、胺基酸等成分,這廢棄基質在臺灣稱為廢菌包,在中國稱為菌糠或菌渣。
各種菇類對於栽培基質的利用程度不同,廢棄基質營養成分也各有差異。例如,杏鮑菇、金針菇僅採收一次,因此栽培基質仍含有未被充分利用的豐富養分,其中新鮮金針菇菌渣含水率為45.3%、粗蛋白4.8%、粗脂肪1.9%、粗纖維28.2%。
萬水霞等人(2009)在培養料中加入30%秀珍菇菇渣栽培洋菇,生物學效率達到63%,比常規培養料高出10%。陳有興等人(2008)以杏鮑菇栽培後廢棄基質取代20%~ 40%栽培高溫型香菇「武香1 號」,結果菌絲生長旺盛,縮短滿袋時間4 ~ 5天,菇形正常,產量如同使用木屑。梁志欽等人(2005)利用香菇木屑廢棄物栽培珊瑚菇,可取代1/3 木屑,並增產20%。
此外,農業試驗所對於廢棄基質再利用試驗也取得顯著成果。2005 年,農業試驗所以杏鮑菇栽培後廢棄基質栽培杏鮑菇,取代40%廢木屑的產量,高於木屑栽培,同時縮短採收時間,且降低資材成本約40%。近年也利用杏鮑菇栽培後廢棄基質栽培秀珍菇,替代1/3 木屑的生物學效率最高可達58.1%,較使用木屑的產量更高。另外,以杏鮑菇栽培後廢棄基質測試栽培香菇921 品系,結果顯示取代1/3 新鮮木屑之配方後,每包產量較未處理組鮮重多約100 公克,達345.4 公克;或是以杏鮑菇栽培廢棄基質取代1/3 ~ 3/4 新鮮木屑,可用於栽培巴西蘑菇。
利用菇類栽培後廢棄基質再次栽培菇類,可減少農業廢棄物,節省成本,提高產量,且增加經濟效益。由於培養料經過前期菇類菌絲分解,存在較多簡單化合物,更容易被菌絲直接吸收利用,使菌絲快速生長,此外廢棄基質保水效果亦較佳,更有利於菌絲生長。應特別注意的是,選擇適合再次栽培菌種,以充分利用培養料的營養物質;再者要進行嚴格滅菌,以免造成二次汙染;為了達到最佳利用效率,應先將廢棄基質進行成分分析,再進行最適配方篩選。
契作短期經濟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活化休耕農地,提高國內木材自給率,降低依賴進口材,促進菇蕈、紙漿及木材買賣、相關產業發展,推行短期經濟林造林。以相思樹、楓香、杜英、油桐、桉樹等菇類栽培樹種,最小面積為0.1 公頃以上,獎勵造林並給予補助,且以6 年為最低期限,此種模式不再如以往20 年才可供伐木取用,無法因應產業需求,可加快發展菇類栽培樹種,縮短生產週期,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加經濟效益,使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
吃得好,趨向吃得環保
菇類產業轉型契機處處有
受惠於國人對養生保健觀念越趨重視,菇類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直接造成木屑等資源過度消耗,為林地生態帶來破壞性壓力。反觀稻草及其他隨手可見的資源等未被充分利用,資源浪費之外,例如焚燒稻草又有汙染環境之虞。
因此,應著手開發菇類栽培資材,以就地取材為方向。多數一級產業的下腳料或廢料,其營養成分、理化性狀多適合供應菇類栽培,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妥善使農業廢棄物得以資源化利用,可解決木屑缺料問題外,也能提升國際競爭力,讓菇類產業發展不致背負殘害森林、破壞生態等罵名。
改變菇類栽培資材的產業習慣,不以木屑為單一資材來源,研發具可行性的替代資材,有助於國土保育,更可永續菇類產業發展。
文․ 攝影/陳錦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助理研究員 (豐年6801)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7%
我喜歡:7%
很實用:13%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8/28
讚~
鄭*升(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5/03
讚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5/03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