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農村女性,農業發展的厚實基礎 從傳統農村到現代社會,女性在農村裡的角色多變
刊登日:108/05/06
2,412
農村的主要勞動力為何?是男性或女性?真實結果可能跟你我想像的不一樣。現今社會男女趨近平權,女性在各行各業都扮演重要角色,在農村也不例外。目前的農業,女性已經領有重要地位,成為農業發展的基石。
俗語說「男主外、女主內」,傳統女性定位是居家、賢內助,但在農業上並非僅止於此,依據2015 年行政院主計總處《農林漁牧業普查》顯示,從事農牧業的男性為136 萬1,544 人,女性為117 萬6,258 人,女性從農比例接近一半,這顯示女性投入不可少。
女主內?
農村女性工作項目多樣化
在農村的女性,有人拿德國車當比喻,因為德國車很耐用、可靠,農村女性也像德國車一般,非常厲害。
不只有農作及家庭,還有更多的任務落在女性身上,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從1956 年,為了提高農家生活品質,就與農會合作進行「家政推廣工作」,主要參加對象都是農村婦女,延續迄今,工作項目有衛生改善、家庭計畫、副業訓練、膳食改善、慢性病防治等,1970 年代後更增加親職教育、農家記帳、家人溝通、老年人生活調適、綠美化等。
「農村的婦女,要扛著工作,兼照顧長輩,幫忙務農,甚至帶小孩。」住在嘉義縣大林鎮上林里的居民孫家榕,10 幾年前返回家鄉時就是觀察到如此情境,目前從事推動社區產業,並設立農家樂商行進行農特產行銷。
女力崛起,走出家門闖事業
但農村推動產業與一般商業單純買賣不同,還要注意長輩的想法。孫家榕說,「曾有對返鄉夫妻,妻子說服老公,想要不使用農藥來務農,但母親不認同,會私下去噴農藥來除雜草。因為老一輩認為農田有雜草是懶惰的表現,因此起了爭執,也是溝通了兩年才改善。」在農村類似的場景不會少,這代表女性不再只從事居家事務,還會對事業提出想法來參與。
甚至,乾脆自己經營農場,比較臺灣2015 年農家普查與國際普查摘要,2015年農牧業經營者中,有20.9%比例是女性,高於日本6.7%、韓國17.8%、美國13.7%。顯示臺灣農村女性,成為農場管理領導者的比例是高的。
在農業經營上最有名的,就是2001 年成立的「田媽媽班」,輔導農村婦女開創副業,已經成立16 年,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到2017 年11 月臺灣已有134 個班,年營業額達5.8 億元,是婦女發揮家政所長的最好例子。
傳統與現代,農村女性定位困境
「但像我們現在投入農村工作,要解決的是很複雜的關係。」臺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祕書長吳盈慧說明,目前農村女性要面對的時代脈絡為何?
我們歷經了農業、工業到現在的資訊時代,每個時代女性的角色定位都不同,從後工業時代開始,女男平權抬頭。傳統與現代女性的衝突加劇,也就是從居家婦女,轉變為職業婦女的時候。
社會上,更多的雙薪家庭出現,這也讓小孩由誰教養的問題產生,並且,許多女性也不想一直生孩子,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跟存在,生育率開始降低。父母希望讓自己的小孩過得更好,吳盈慧回憶,「記得從1980 年代左右,許多孩子從四處玩耍,開始轉為去才藝班上課。」加上物質生活很充裕,不一定要學煮飯,傳統上需要花費勞力的工作,到了現代都換成用錢來代替。
吳盈慧感嘆,「更重要的,就是許多家庭搬離農村,不跟父母親住在一起,雖然彼此增加許多獨立空間,但也讓家庭關係變淡,時至今日,不只孩子生的少,甚至是不結婚了。」
同樣在農村,
女性社區工作者現況大不同
傳統思維也對女性在社區產業推動上帶來影響。長期進行社區輔導的嘉義縣社區規劃師計畫主持人許芳瑜,說明她觀察到的女性社區工作者情形。
嘉義縣鹿草鄉松竹社區的理事長湯莉芳將照顧社區長輩視為主要任務,年輕時在都市從事化妝品業務,嫁到松竹社區後,在擔任學校的志工媽媽時,結識了一群交心的好夥伴。
擔任社區理事長後,湯莉芳帶領著總幹事與志工媽媽擔負起社區長者的照護工作,包括共餐以及各種藝術、工藝、資訊等學習,盡心照顧著社區長者身、心、靈各層面,也因此,長輩們長期共處共學,對社區產生非常強的向心力。許芳瑜認事者換人後,會有計畫難以持續的困境,社區能量無法增加,反而會形成一些寡頭結構,在每次幹部改選完之後,社區營造就會重頭再來,甚至出現前後任幹部相互對立的情形。
但長期觀察社區營造下來,吳盈慧發現有一種模式,如果社區內部出現多頭馬車的情形,每個小團體都有意見領袖,雖然難以整合,但這模式在社造計畫主事者推動不順,甚至停擺時,反而小團體之間能夠彼此聯繫,讓計畫雖然停止,但社區營造不會停擺。
「像這樣類似有機體的組織型態,裡面成員多是女性組成。」這可能是因為,相對於男性來說,女性特質是比較有韌性的。吳盈慧認為,這種社區型態應該也要進行了解,用旁觀者角度做細部研究,進行質性分析。
農村社會力質化分析,
找出農村需求對症下藥
吳盈慧觀察,在政府持續提供各種資源下,有的社區為了應對計畫已經疲累,長期下來,社區經營初衷模糊,不知「為何而做」。
為了讓社區停下腳步重新思考,自我檢視後,確認方向再繼續進行社區營造,提出三大階段的引導與盤點。
有別於用「量化指標」來評估社區成就,更能透過「質化指標」了解社區居民們參與的深度及行動能量,作為社區成長及輔導參考。
第一階段:居民參與層面
居民層面:居民對社區營造了解多少?對於社區問題是否認識與關心?以及參與活動的狀況。
組織層面:社區核心組織運作,在決策過程、學習溝通、信任度部分是否持續成長?社區志工在任務分工、培訓交流、信任度部分是否持續成長?社區與外部資源連結、互動的方式為何?
行動層面:社區資源(人力、物力、財力及空間)動員能量是否有所提升?計畫管理(撰寫、執行、居民說明、核銷)能力是否有所精進?社區營造若發生狀況時,從而開會反省及檢討,其掌握及解決問題的情形?
第二階段:組織運作層面
共識:社區事情是誰的事情?由誰來做?要做什麼?怎麼做?
知能:對於社區營造脈絡的認識,相關法令及財務狀況的了解。
在地鏈結:與在地夥伴交流、互動的策略與技巧,以及如何提升。
協調整合:組織在社會福利、歷史文化、經濟產業的運作?是否有整合?
經營:社區經營的產業為何?永續性、自主性及如何管理?
第三階段:行動力層面
最後如下列量表所示,第三階段是由陪伴團隊在觀察過程中,分析現在社區的成長狀況,評量分數後進行分類與分階。
傳統與現代的交會,是危機也是轉機。女性身為串聯家庭與事業的角色將更為重要,孫家榕說,「例如我們舉辦烹飪活動或是農特產市集,雖然是婦女發起的,但要搭帳篷的時候,就會連帶把男性帶入幫忙,提高居民共同參與的機會。」
關於農村發展,現在已經出現很多非典型計畫、有趣的推動方式,甚至是社會設計的概念。吳盈慧認為,應該讓散布在政府及社區裡有想法的夥伴,給予合作的機會,資源連結下,農村發展才能不斷地傳承進行。
文/何嘉浩 攝影/劉秋芸 (豐年6802)
俗語說「男主外、女主內」,傳統女性定位是居家、賢內助,但在農業上並非僅止於此,依據2015 年行政院主計總處《農林漁牧業普查》顯示,從事農牧業的男性為136 萬1,544 人,女性為117 萬6,258 人,女性從農比例接近一半,這顯示女性投入不可少。
女主內?
農村女性工作項目多樣化
在農村的女性,有人拿德國車當比喻,因為德國車很耐用、可靠,農村女性也像德國車一般,非常厲害。
不只有農作及家庭,還有更多的任務落在女性身上,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從1956 年,為了提高農家生活品質,就與農會合作進行「家政推廣工作」,主要參加對象都是農村婦女,延續迄今,工作項目有衛生改善、家庭計畫、副業訓練、膳食改善、慢性病防治等,1970 年代後更增加親職教育、農家記帳、家人溝通、老年人生活調適、綠美化等。
「農村的婦女,要扛著工作,兼照顧長輩,幫忙務農,甚至帶小孩。」住在嘉義縣大林鎮上林里的居民孫家榕,10 幾年前返回家鄉時就是觀察到如此情境,目前從事推動社區產業,並設立農家樂商行進行農特產行銷。
女力崛起,走出家門闖事業
但農村推動產業與一般商業單純買賣不同,還要注意長輩的想法。孫家榕說,「曾有對返鄉夫妻,妻子說服老公,想要不使用農藥來務農,但母親不認同,會私下去噴農藥來除雜草。因為老一輩認為農田有雜草是懶惰的表現,因此起了爭執,也是溝通了兩年才改善。」在農村類似的場景不會少,這代表女性不再只從事居家事務,還會對事業提出想法來參與。
甚至,乾脆自己經營農場,比較臺灣2015 年農家普查與國際普查摘要,2015年農牧業經營者中,有20.9%比例是女性,高於日本6.7%、韓國17.8%、美國13.7%。顯示臺灣農村女性,成為農場管理領導者的比例是高的。
在農業經營上最有名的,就是2001 年成立的「田媽媽班」,輔導農村婦女開創副業,已經成立16 年,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到2017 年11 月臺灣已有134 個班,年營業額達5.8 億元,是婦女發揮家政所長的最好例子。
傳統與現代,農村女性定位困境
「但像我們現在投入農村工作,要解決的是很複雜的關係。」臺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祕書長吳盈慧說明,目前農村女性要面對的時代脈絡為何?
我們歷經了農業、工業到現在的資訊時代,每個時代女性的角色定位都不同,從後工業時代開始,女男平權抬頭。傳統與現代女性的衝突加劇,也就是從居家婦女,轉變為職業婦女的時候。
社會上,更多的雙薪家庭出現,這也讓小孩由誰教養的問題產生,並且,許多女性也不想一直生孩子,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跟存在,生育率開始降低。父母希望讓自己的小孩過得更好,吳盈慧回憶,「記得從1980 年代左右,許多孩子從四處玩耍,開始轉為去才藝班上課。」加上物質生活很充裕,不一定要學煮飯,傳統上需要花費勞力的工作,到了現代都換成用錢來代替。
吳盈慧感嘆,「更重要的,就是許多家庭搬離農村,不跟父母親住在一起,雖然彼此增加許多獨立空間,但也讓家庭關係變淡,時至今日,不只孩子生的少,甚至是不結婚了。」
同樣在農村,
女性社區工作者現況大不同
傳統思維也對女性在社區產業推動上帶來影響。長期進行社區輔導的嘉義縣社區規劃師計畫主持人許芳瑜,說明她觀察到的女性社區工作者情形。
嘉義縣鹿草鄉松竹社區的理事長湯莉芳將照顧社區長輩視為主要任務,年輕時在都市從事化妝品業務,嫁到松竹社區後,在擔任學校的志工媽媽時,結識了一群交心的好夥伴。
擔任社區理事長後,湯莉芳帶領著總幹事與志工媽媽擔負起社區長者的照護工作,包括共餐以及各種藝術、工藝、資訊等學習,盡心照顧著社區長者身、心、靈各層面,也因此,長輩們長期共處共學,對社區產生非常強的向心力。許芳瑜認事者換人後,會有計畫難以持續的困境,社區能量無法增加,反而會形成一些寡頭結構,在每次幹部改選完之後,社區營造就會重頭再來,甚至出現前後任幹部相互對立的情形。
但長期觀察社區營造下來,吳盈慧發現有一種模式,如果社區內部出現多頭馬車的情形,每個小團體都有意見領袖,雖然難以整合,但這模式在社造計畫主事者推動不順,甚至停擺時,反而小團體之間能夠彼此聯繫,讓計畫雖然停止,但社區營造不會停擺。
「像這樣類似有機體的組織型態,裡面成員多是女性組成。」這可能是因為,相對於男性來說,女性特質是比較有韌性的。吳盈慧認為,這種社區型態應該也要進行了解,用旁觀者角度做細部研究,進行質性分析。
農村社會力質化分析,
找出農村需求對症下藥
吳盈慧觀察,在政府持續提供各種資源下,有的社區為了應對計畫已經疲累,長期下來,社區經營初衷模糊,不知「為何而做」。
為了讓社區停下腳步重新思考,自我檢視後,確認方向再繼續進行社區營造,提出三大階段的引導與盤點。
有別於用「量化指標」來評估社區成就,更能透過「質化指標」了解社區居民們參與的深度及行動能量,作為社區成長及輔導參考。
第一階段:居民參與層面
居民層面:居民對社區營造了解多少?對於社區問題是否認識與關心?以及參與活動的狀況。
組織層面:社區核心組織運作,在決策過程、學習溝通、信任度部分是否持續成長?社區志工在任務分工、培訓交流、信任度部分是否持續成長?社區與外部資源連結、互動的方式為何?
行動層面:社區資源(人力、物力、財力及空間)動員能量是否有所提升?計畫管理(撰寫、執行、居民說明、核銷)能力是否有所精進?社區營造若發生狀況時,從而開會反省及檢討,其掌握及解決問題的情形?
第二階段:組織運作層面
共識:社區事情是誰的事情?由誰來做?要做什麼?怎麼做?
知能:對於社區營造脈絡的認識,相關法令及財務狀況的了解。
在地鏈結:與在地夥伴交流、互動的策略與技巧,以及如何提升。
協調整合:組織在社會福利、歷史文化、經濟產業的運作?是否有整合?
經營:社區經營的產業為何?永續性、自主性及如何管理?
第三階段:行動力層面
最後如下列量表所示,第三階段是由陪伴團隊在觀察過程中,分析現在社區的成長狀況,評量分數後進行分類與分階。
傳統與現代的交會,是危機也是轉機。女性身為串聯家庭與事業的角色將更為重要,孫家榕說,「例如我們舉辦烹飪活動或是農特產市集,雖然是婦女發起的,但要搭帳篷的時候,就會連帶把男性帶入幫忙,提高居民共同參與的機會。」
關於農村發展,現在已經出現很多非典型計畫、有趣的推動方式,甚至是社會設計的概念。吳盈慧認為,應該讓散布在政府及社區裡有想法的夥伴,給予合作的機會,資源連結下,農村發展才能不斷地傳承進行。
文/何嘉浩 攝影/劉秋芸 (豐年6802)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26%
我喜歡:68%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5/06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