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新住民也是新農民,扛起田地裡的半邊天
刊登日:108/05/13
708
不再只是男主外、女主內,農村裡有性別分工的新氣象。來到南方的屏東縣農業鄉鎮,新住民女性投入當地農業勞動力。日久他鄉變故鄉,全心奉獻給這塊土地的生產,不只撐起農村,說是養活了臺灣人也不為過。農村女力,真的不一樣!
現在的鄉間,見到年約3、40 歲的農婦,十有八、九是新住民。她們自東南亞或中國婚嫁來臺灣成為妻子、媳婦、母親,然後一肩扛起農村地區的日常農務,同時要照顧一家老小的起居衣食。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主任蔡順柔說:「高樹、鹽埔、里港、竹田,一直往南,只要務農的都是新住民的女生」。
新住民當種子,打破慣行農法經驗新住民新農民,等於現在是一群新臺灣人在照顧土地,養一群臺灣人,「對這群新住民的農業教育很重要。我們如果想要吃得健康,當然農業的知識一定要加強」。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協助新住民姊妹已經13 年,協會中也聘僱了來自越南、泰國與印尼的新住民同事,一起為新住民姊妹「給力」!
新住民婦女的汗水滴落在田土,耕種、產銷樣樣來。但是種植方法都傳習自夫家,與老農的經驗慣行法則並無二致。於是,在屏東縣高樹鄉,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開展了《新住民新農業農食教育計畫》。
這裡的17 名新住民姊妹都務農,她們將農業改良場的老師帶進田區,由他們來教導土壤改良的方法,解答種植芭樂、番茄等作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治草的方法,希望能達到讓新住民學員不用除草劑的目標。
來自越南的阮氏紅艷與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認識10 幾年,蔡順柔暱稱她「艷」。在協會舉辦的課程裡,她是從不缺席的好學生。她與老公一起照顧田地共2 甲6 分,由她一手安排田間計畫,包括請工,而越南姊妹淘就是她可靠的田間幫手。每日如同陀螺般從天亮勞動到天黑,她通常晚上7、8 點就會上床入睡,只有協會安排上課的夜晚例外。
課堂裡,老師會指導這群新住民姊妹農業上的相關知識,像是如何正確使用肥料,讓芭樂甜度跟開花的時間比較好。
艷回憶道:「像老師說到肥料,我心裡有點疑問,不知道我以前這樣做對不對?聽老師解釋以後,我知道我做的是對的。」此外,她也從中學到,田裡的草最好是用拔的,不要使用除草劑的新觀念,只是自家的田仍會在耕種初期使用除草劑。而她也總會將課堂中所學的新知識帶回家與丈夫分享。
協助新住民婦女,協會看到務農辛苦
協會努力的目標是希望新移民婦女的老公們能夠一起上課,因為友善環境的務農方法,只靠新移民婦女不容易執行。所以協會就會把老師帶到田區去,蔡順柔說:「這時候農業的老師超好用,老師會直接問:『汝有來上課嗎?攏無?為何無愛綴恁某來?』」
協會幫忙與婆家說服讓新住民婦女去補校上課,學習中文,學員常常一邊上課一邊餵奶,蔡順柔還會幫忙顧小孩。學員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也一定會找蔡順柔幫忙。「主任像是我們的娘家。」協會工作人員小麗說,從小學補校讀起,今年是大學新鮮人。
協會一開始做的事情,是維護婦女權益,包括法令遊說的工作。「這幾年我們一直關注到臺灣的法律對新住民非常不友善,因此需要進行倡議,讓立法委員看見,所以我們也是倡議團體。」
而這13 年來,蔡順柔手上協助過的家暴案件,包含離婚官司,也是不勝枚舉。「看到她們在農田辛苦的樣子,我陪著她們一起處理家務事。」
一步一腳印,
慢慢改變新住民經濟弱勢
同時,由於新住民婦女多數無法通過青農輔導的筆試,蔡順柔不得不動用所有的人際網絡,將職業訓練拉進鄉間的社區聚落中,舉辦烘焙證照訓練課程、申請農村再生經費來引進加工設備等,運用滴水穿石的努力,與細水長流的陪伴,來幫忙新住民婦女改善因為離鄉背井、遠嫁來臺的弱勢處境。
蔡順柔貼心地說:「我能做的就只有這樣。這些姊妹們是不是能夠馬上改變經濟模式?我覺得不大可能,但是會慢慢有點感受。」
那麼,阮氏紅艷對協會還有什麼期待嗎?「我要銷路。政府需要多注意我們這些農民。」呼應多位務農姊妹的需求,協會每月有兩個週末,會在屏東縣屏東市舉辦東南亞新移民市集。許多東南亞風味的熟食,以及新移民姊妹自己種的蔬果都可以在市集裡看到。阮氏紅艷也會與老公將自家種的作物帶過去,直接面對消費者。
在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與蔡順柔的陪伴下,阮氏紅艷找到她的理想生活。「我喜歡種植。可以種健康的東西與大家分享。一家人可以溫飽、可以過日子,我覺得務農蠻開心的」。
文˙ 攝影/柳琬玲 (豐年6802)
現在的鄉間,見到年約3、40 歲的農婦,十有八、九是新住民。她們自東南亞或中國婚嫁來臺灣成為妻子、媳婦、母親,然後一肩扛起農村地區的日常農務,同時要照顧一家老小的起居衣食。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主任蔡順柔說:「高樹、鹽埔、里港、竹田,一直往南,只要務農的都是新住民的女生」。
新住民當種子,打破慣行農法經驗新住民新農民,等於現在是一群新臺灣人在照顧土地,養一群臺灣人,「對這群新住民的農業教育很重要。我們如果想要吃得健康,當然農業的知識一定要加強」。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協助新住民姊妹已經13 年,協會中也聘僱了來自越南、泰國與印尼的新住民同事,一起為新住民姊妹「給力」!
新住民婦女的汗水滴落在田土,耕種、產銷樣樣來。但是種植方法都傳習自夫家,與老農的經驗慣行法則並無二致。於是,在屏東縣高樹鄉,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開展了《新住民新農業農食教育計畫》。
這裡的17 名新住民姊妹都務農,她們將農業改良場的老師帶進田區,由他們來教導土壤改良的方法,解答種植芭樂、番茄等作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治草的方法,希望能達到讓新住民學員不用除草劑的目標。
來自越南的阮氏紅艷與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認識10 幾年,蔡順柔暱稱她「艷」。在協會舉辦的課程裡,她是從不缺席的好學生。她與老公一起照顧田地共2 甲6 分,由她一手安排田間計畫,包括請工,而越南姊妹淘就是她可靠的田間幫手。每日如同陀螺般從天亮勞動到天黑,她通常晚上7、8 點就會上床入睡,只有協會安排上課的夜晚例外。
課堂裡,老師會指導這群新住民姊妹農業上的相關知識,像是如何正確使用肥料,讓芭樂甜度跟開花的時間比較好。
艷回憶道:「像老師說到肥料,我心裡有點疑問,不知道我以前這樣做對不對?聽老師解釋以後,我知道我做的是對的。」此外,她也從中學到,田裡的草最好是用拔的,不要使用除草劑的新觀念,只是自家的田仍會在耕種初期使用除草劑。而她也總會將課堂中所學的新知識帶回家與丈夫分享。
協助新住民婦女,協會看到務農辛苦
協會努力的目標是希望新移民婦女的老公們能夠一起上課,因為友善環境的務農方法,只靠新移民婦女不容易執行。所以協會就會把老師帶到田區去,蔡順柔說:「這時候農業的老師超好用,老師會直接問:『汝有來上課嗎?攏無?為何無愛綴恁某來?』」
協會幫忙與婆家說服讓新住民婦女去補校上課,學習中文,學員常常一邊上課一邊餵奶,蔡順柔還會幫忙顧小孩。學員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也一定會找蔡順柔幫忙。「主任像是我們的娘家。」協會工作人員小麗說,從小學補校讀起,今年是大學新鮮人。
協會一開始做的事情,是維護婦女權益,包括法令遊說的工作。「這幾年我們一直關注到臺灣的法律對新住民非常不友善,因此需要進行倡議,讓立法委員看見,所以我們也是倡議團體。」
而這13 年來,蔡順柔手上協助過的家暴案件,包含離婚官司,也是不勝枚舉。「看到她們在農田辛苦的樣子,我陪著她們一起處理家務事。」
一步一腳印,
慢慢改變新住民經濟弱勢
同時,由於新住民婦女多數無法通過青農輔導的筆試,蔡順柔不得不動用所有的人際網絡,將職業訓練拉進鄉間的社區聚落中,舉辦烘焙證照訓練課程、申請農村再生經費來引進加工設備等,運用滴水穿石的努力,與細水長流的陪伴,來幫忙新住民婦女改善因為離鄉背井、遠嫁來臺的弱勢處境。
蔡順柔貼心地說:「我能做的就只有這樣。這些姊妹們是不是能夠馬上改變經濟模式?我覺得不大可能,但是會慢慢有點感受。」
那麼,阮氏紅艷對協會還有什麼期待嗎?「我要銷路。政府需要多注意我們這些農民。」呼應多位務農姊妹的需求,協會每月有兩個週末,會在屏東縣屏東市舉辦東南亞新移民市集。許多東南亞風味的熟食,以及新移民姊妹自己種的蔬果都可以在市集裡看到。阮氏紅艷也會與老公將自家種的作物帶過去,直接面對消費者。
在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與蔡順柔的陪伴下,阮氏紅艷找到她的理想生活。「我喜歡種植。可以種健康的東西與大家分享。一家人可以溫飽、可以過日子,我覺得務農蠻開心的」。
文˙ 攝影/柳琬玲 (豐年6802)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7%
我喜歡:27%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7%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菜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5/18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