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更精準的未來,農藥時代如何斷捨離?
刊登日:108/05/24
1,025
臺灣位處亞熱帶,溫暖潮濕的氣候,適合各種生物生存,因此病蟲害特別嚴重。近年氣候變化劇烈,病蟲害更難以掌握,立即見效的化學農藥因而備受農民依賴。為了加強農藥合理、精準施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17 年宣布推動「十年化學農藥減半」政策,第一項行動策略,即強調IPM 的重要性。本文邀請產官學界專家學者,談談IPM 概念從何而來?目前有哪些課題正待克服?如何穩健推動?
亞洲農藥用量高,
與氣候、農業型態密切相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曾統計2010 ~ 2013 年間,臺灣各地「作物病蟲害診斷服務站」收取農民遇到病蟲害問題的諮詢件數,從6,123 件增加至8,090件,增加幅度達24%,其中以蟲害最多。據分析,主因為昆蟲體型小且善藏匿,難以找尋及辨認。
若無法精準殺死病蟲害,農民常因多次噴施而增加用量。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於〈農藥市場發展現況及趨勢〉統計,2002 年起臺灣每公頃農地農藥用量逐年下降,2010 年降至每公頃9.3 公斤,為歷年最低;隨後逐年增加,2013 年攀升至每公頃12.4 公斤。
與歐洲國家相比,亞洲國家因氣候環境較為濕熱,且朝向集約耕作的精緻農業趨多,農藥用量高於歐美國家。此外,將臺灣與中國、日本、韓國比較可發現,日本、韓國每公頃農地農藥用量有逐年下降趨勢,中國伴隨爆炸式經濟發展,2010 年農藥用量高達每公頃17 公斤,成為世界農藥用量最高的國家。
IPM 誕生,來自過度使用農藥的反思
最早提出IPM 概念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昆蟲學者,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特聘教授曾德賜說明,IPM 為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的縮寫,Pest 原指害蟲,後來涵蓋到病害、雜草,才稱為害物整合管理。
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重要農業產區之一,主要作物棉花由於易受到蟲害,農藥用量非常驚人,噴灑的就是廣為人知的殺蟲劑DDT(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對害蟲具高毒性,對人體則危害低,讓這支化學農藥廣受歡迎。
及至1960 年代,研究發現DDT 對生物及環境有巨大傷害,催生《寂靜的春天》一書,呼籲民眾重視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加利福尼亞大學考量殺蟲劑對生物的影響及危害,開始發展IPM 防治管理系統。
美國從1972 年開始,將IPM 列為國家政策,1979 年更成立了IPM 協調委員會,以確保IPM 的發展與實施。農業部須派員進駐農業大學,配合專家學者落實IPM 的試驗與研究,加利福尼亞大學也開始逐步建立「植物保護師」專業體系,相當於臺灣正在推動的《植物醫師法》草案。
「曾有園藝業者到美國發展,才發現連買個農藥都要有證照。」曾德賜說。依據加利福尼亞州法規,農藥代噴業者要有植物保護師的診斷書,才能購買及施用農藥,農民施用於自家農地雖不用診斷書,但多數農民會先取得診斷書,再購買農藥施用。
美國從源頭管控農藥,並以植物保護師來推動IPM,有效減少農藥用量,與臺灣農藥用量維持在每公頃12 公斤左右相比,美國僅每公頃1.8 公斤左右。然而,臺灣農地面積小,氣候條件艱困且地形複雜,又有農民高齡化問題,便宜好用的農藥很符合農民期待。
亞洲國家農藥用量趨勢
2004 年起,中國農藥用量倍增,至2010 年成為世界農藥用量最高的國家(中國自2010 年後停止公布相關數據),日本、韓國農藥用量長期呈降低趨勢。臺灣農藥用量在2002 年逐年下降,而後2010 年陡升。
如何全面啟動IPM ?
專業管理、人才培育是課題
其實,臺灣20 年前就開始推動IPM,但成效不彰,主因為無法落實農藥管理專業化,專業人力不足是其成因。曾德賜表示,從公務部門、農業大學到試驗單位,進行IPM 研究推廣的不超過300 位,而臺灣農民約有70 萬名,如何推動?農藥使用是高科技、高技術專業,管理農藥的人員一定要訓練到位,才能推動IPM,而植物醫師制度是主要推進方向。
長期關注永續農業發展,並於國際推動IPM 的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秦葆驊強調:「合理化用藥是農業永續發展的關鍵」。農藥需要專業化管理,才能降低對環境的汙染、對生態的影響,若農民不經專業評估而隨意使用農藥,專業人員不被需要,被迫退出市場,將導致農產業衰退,衍生更多問題。
在IPM 發展策略方面,秦葆驊則認為,國際上IPM 操作模式主要設定為大面積農場,不完全適合臺灣,應自己找出適當的發展策略。另外,策略並非一套通用,不同作物及環境應各自設立適合的防治措施,配合持續監測,以確立IPM 行動方案。
除了合理化用藥,人身安全同等重要
IPM 內容架構方面,除了合理化用藥,還包含農民的用藥安全及環境衛生。「之前做農藥沾染試驗,讓研究員穿白色防護衣,在水稻田噴灑有顏色的染色劑當農藥,發現腰部以下皆沾染滿滿的藥劑,更何況像芒果類的果樹,會飄散到全身。」秦葆驊說。全身式防護衣設計須考量施藥環境,避免於酷熱時施用而中暑,因此開發推廣適宜臺灣氣候的防護衣,是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台灣分會的重要任務。
在環境衛生方面,例如農藥瓶回收,也是IPM 保護生態環境、實踐永續農業的一環。秦葆驊觀察,「許多國家甚至會設立農藥瓶回收機制,讓農藥供應鏈做好自主回收。」獎金鼓勵之下,農藥行會請農民將農藥空瓶拿回店裡,農藥廠商再到店裡回收,漸漸很難見到隨意丟棄的農藥空瓶。
另一方面,秦葆驊提及,「菲律賓則是做到只有玻璃製的農藥瓶,回收率比塑膠罐還高,盛裝除草劑的玻璃瓶,回收後即作廢棄處理;盛裝病蟲害藥劑的玻璃瓶,回收後則可經溶解後再製。」
因此,除了協助農民取得合理化用藥的資訊外,針對農藥空瓶的回收處理召開地區性觀摩會,讓農民從觀念逐漸落實IPM的整體性,是秦葆驊在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台灣分會努力的目標。他表示,「未來希望協助農民了解,農藥只是病蟲害防治的手段之一,重點在於如何找出對應的管理方式。」
輔助管理設計,產銷履歷穩踏防摔
期待農民從使用農藥直接調整成不使用農藥是有困難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退休研究員楊秀珠表示,從養成撰寫田間紀錄的習慣開始,項目包含種苗、資材、天氣、土壤、田間管理等,作物異常時須特別記錄,分析可能原因,並依此擬定IPM 管理策略。
記錄內容,包含作物異常時,處理方案或用藥方式為何?曾發生過嗎?當時處理狀況為何?根據紀錄,農民得以看出哪種改善策略能減少損失,評估成本與經濟效益。甚至,排定下期作生產計畫時,先安排病蟲害管理措施。
此時,透過驗證制度「產銷履歷」可協助農民落實IPM,申請產銷履歷須撰寫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其規範內容與IPM 概念、做法接近,只要認真填寫,能夠取得充分資訊掌握農場狀況,進而評估設定IPM 方案。
現今消費者重視食品安全,各大賣場要求農產品供應具有產銷履歷,農民從生產端自主把關優質農產品,也須取得消費者信任進行販售,產銷履歷就扮演這個角色。
改變,陪伴農民一起推動
臺灣每戶農民農地面積小,因此單位面積收入相對重要,為了降低農業損失,當病蟲害發生時,效果易見的農藥成為農民防治首選。
為了協助農民轉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局長馮海東表示,將規劃促成研究單位與農民團體合作,協助設計IPM 作業模式,讓農民嘗試使用IPM,效果未必比噴藥差。
配套措施方面,將從重視農藥安全性及合理化用藥開始著手進行。首先,核准登記超過15 年的農藥申請許可證展延時,將重新檢視毒理資料,此措施將於2019年底陸續執行。
現行「群組化農藥延伸使用」是將屬性相近作物歸為同一群組,選出的代表作物通過農藥測試後,群組內所有作物皆可使用。此辦法雖改善少量作物合法用藥不足的問題,但業者原本就無登記意願,導致農民用藥策略有限,容易連續施用同種藥劑而導致抗藥性。
延伸使用除了增加農民用藥選擇,必須將「農藥抗藥性管理」概念納入評估才予以核准,並協助農民進行合理化用藥搭配及使用。
更重要的是,將試驗單位的研發成果與業者合作技術移轉、整合運用,建立非農藥防治資材的產業供應鏈,例如天敵供應及生物性防治資材的加速登記。
農藥販售業者須參與農藥管理人員複訓,將IPM 觀念納入;針對農民及農藥代噴業者持續開設課程,加強病蟲害安全防治及精準施藥觀念,挑選適合臺灣農業環境的防護衣,鼓勵農藥代噴業者落實自主安全防護。
IPM 的推動,農民是否接受、配合應用備顯重要。馮海東表示,歐洲強調的是農藥合理施用,臺灣則以農藥減半作為政策目標,而重點在於「如何讓農民改變用藥觀念,才是關鍵。」後續將以此為核心目標進行推動。
文/何嘉浩 圖片提供/楊秀珠 (豐年6803)
亞洲農藥用量高,
與氣候、農業型態密切相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曾統計2010 ~ 2013 年間,臺灣各地「作物病蟲害診斷服務站」收取農民遇到病蟲害問題的諮詢件數,從6,123 件增加至8,090件,增加幅度達24%,其中以蟲害最多。據分析,主因為昆蟲體型小且善藏匿,難以找尋及辨認。
若無法精準殺死病蟲害,農民常因多次噴施而增加用量。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於〈農藥市場發展現況及趨勢〉統計,2002 年起臺灣每公頃農地農藥用量逐年下降,2010 年降至每公頃9.3 公斤,為歷年最低;隨後逐年增加,2013 年攀升至每公頃12.4 公斤。
與歐洲國家相比,亞洲國家因氣候環境較為濕熱,且朝向集約耕作的精緻農業趨多,農藥用量高於歐美國家。此外,將臺灣與中國、日本、韓國比較可發現,日本、韓國每公頃農地農藥用量有逐年下降趨勢,中國伴隨爆炸式經濟發展,2010 年農藥用量高達每公頃17 公斤,成為世界農藥用量最高的國家。
IPM 誕生,來自過度使用農藥的反思
最早提出IPM 概念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昆蟲學者,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特聘教授曾德賜說明,IPM 為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的縮寫,Pest 原指害蟲,後來涵蓋到病害、雜草,才稱為害物整合管理。
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重要農業產區之一,主要作物棉花由於易受到蟲害,農藥用量非常驚人,噴灑的就是廣為人知的殺蟲劑DDT(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對害蟲具高毒性,對人體則危害低,讓這支化學農藥廣受歡迎。
及至1960 年代,研究發現DDT 對生物及環境有巨大傷害,催生《寂靜的春天》一書,呼籲民眾重視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加利福尼亞大學考量殺蟲劑對生物的影響及危害,開始發展IPM 防治管理系統。
美國從1972 年開始,將IPM 列為國家政策,1979 年更成立了IPM 協調委員會,以確保IPM 的發展與實施。農業部須派員進駐農業大學,配合專家學者落實IPM 的試驗與研究,加利福尼亞大學也開始逐步建立「植物保護師」專業體系,相當於臺灣正在推動的《植物醫師法》草案。
「曾有園藝業者到美國發展,才發現連買個農藥都要有證照。」曾德賜說。依據加利福尼亞州法規,農藥代噴業者要有植物保護師的診斷書,才能購買及施用農藥,農民施用於自家農地雖不用診斷書,但多數農民會先取得診斷書,再購買農藥施用。
美國從源頭管控農藥,並以植物保護師來推動IPM,有效減少農藥用量,與臺灣農藥用量維持在每公頃12 公斤左右相比,美國僅每公頃1.8 公斤左右。然而,臺灣農地面積小,氣候條件艱困且地形複雜,又有農民高齡化問題,便宜好用的農藥很符合農民期待。
亞洲國家農藥用量趨勢
2004 年起,中國農藥用量倍增,至2010 年成為世界農藥用量最高的國家(中國自2010 年後停止公布相關數據),日本、韓國農藥用量長期呈降低趨勢。臺灣農藥用量在2002 年逐年下降,而後2010 年陡升。
如何全面啟動IPM ?
專業管理、人才培育是課題
其實,臺灣20 年前就開始推動IPM,但成效不彰,主因為無法落實農藥管理專業化,專業人力不足是其成因。曾德賜表示,從公務部門、農業大學到試驗單位,進行IPM 研究推廣的不超過300 位,而臺灣農民約有70 萬名,如何推動?農藥使用是高科技、高技術專業,管理農藥的人員一定要訓練到位,才能推動IPM,而植物醫師制度是主要推進方向。
長期關注永續農業發展,並於國際推動IPM 的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秦葆驊強調:「合理化用藥是農業永續發展的關鍵」。農藥需要專業化管理,才能降低對環境的汙染、對生態的影響,若農民不經專業評估而隨意使用農藥,專業人員不被需要,被迫退出市場,將導致農產業衰退,衍生更多問題。
在IPM 發展策略方面,秦葆驊則認為,國際上IPM 操作模式主要設定為大面積農場,不完全適合臺灣,應自己找出適當的發展策略。另外,策略並非一套通用,不同作物及環境應各自設立適合的防治措施,配合持續監測,以確立IPM 行動方案。
除了合理化用藥,人身安全同等重要
IPM 內容架構方面,除了合理化用藥,還包含農民的用藥安全及環境衛生。「之前做農藥沾染試驗,讓研究員穿白色防護衣,在水稻田噴灑有顏色的染色劑當農藥,發現腰部以下皆沾染滿滿的藥劑,更何況像芒果類的果樹,會飄散到全身。」秦葆驊說。全身式防護衣設計須考量施藥環境,避免於酷熱時施用而中暑,因此開發推廣適宜臺灣氣候的防護衣,是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台灣分會的重要任務。
在環境衛生方面,例如農藥瓶回收,也是IPM 保護生態環境、實踐永續農業的一環。秦葆驊觀察,「許多國家甚至會設立農藥瓶回收機制,讓農藥供應鏈做好自主回收。」獎金鼓勵之下,農藥行會請農民將農藥空瓶拿回店裡,農藥廠商再到店裡回收,漸漸很難見到隨意丟棄的農藥空瓶。
另一方面,秦葆驊提及,「菲律賓則是做到只有玻璃製的農藥瓶,回收率比塑膠罐還高,盛裝除草劑的玻璃瓶,回收後即作廢棄處理;盛裝病蟲害藥劑的玻璃瓶,回收後則可經溶解後再製。」
因此,除了協助農民取得合理化用藥的資訊外,針對農藥空瓶的回收處理召開地區性觀摩會,讓農民從觀念逐漸落實IPM的整體性,是秦葆驊在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台灣分會努力的目標。他表示,「未來希望協助農民了解,農藥只是病蟲害防治的手段之一,重點在於如何找出對應的管理方式。」
輔助管理設計,產銷履歷穩踏防摔
期待農民從使用農藥直接調整成不使用農藥是有困難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退休研究員楊秀珠表示,從養成撰寫田間紀錄的習慣開始,項目包含種苗、資材、天氣、土壤、田間管理等,作物異常時須特別記錄,分析可能原因,並依此擬定IPM 管理策略。
記錄內容,包含作物異常時,處理方案或用藥方式為何?曾發生過嗎?當時處理狀況為何?根據紀錄,農民得以看出哪種改善策略能減少損失,評估成本與經濟效益。甚至,排定下期作生產計畫時,先安排病蟲害管理措施。
此時,透過驗證制度「產銷履歷」可協助農民落實IPM,申請產銷履歷須撰寫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其規範內容與IPM 概念、做法接近,只要認真填寫,能夠取得充分資訊掌握農場狀況,進而評估設定IPM 方案。
現今消費者重視食品安全,各大賣場要求農產品供應具有產銷履歷,農民從生產端自主把關優質農產品,也須取得消費者信任進行販售,產銷履歷就扮演這個角色。
改變,陪伴農民一起推動
臺灣每戶農民農地面積小,因此單位面積收入相對重要,為了降低農業損失,當病蟲害發生時,效果易見的農藥成為農民防治首選。
為了協助農民轉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局長馮海東表示,將規劃促成研究單位與農民團體合作,協助設計IPM 作業模式,讓農民嘗試使用IPM,效果未必比噴藥差。
配套措施方面,將從重視農藥安全性及合理化用藥開始著手進行。首先,核准登記超過15 年的農藥申請許可證展延時,將重新檢視毒理資料,此措施將於2019年底陸續執行。
現行「群組化農藥延伸使用」是將屬性相近作物歸為同一群組,選出的代表作物通過農藥測試後,群組內所有作物皆可使用。此辦法雖改善少量作物合法用藥不足的問題,但業者原本就無登記意願,導致農民用藥策略有限,容易連續施用同種藥劑而導致抗藥性。
延伸使用除了增加農民用藥選擇,必須將「農藥抗藥性管理」概念納入評估才予以核准,並協助農民進行合理化用藥搭配及使用。
更重要的是,將試驗單位的研發成果與業者合作技術移轉、整合運用,建立非農藥防治資材的產業供應鏈,例如天敵供應及生物性防治資材的加速登記。
農藥販售業者須參與農藥管理人員複訓,將IPM 觀念納入;針對農民及農藥代噴業者持續開設課程,加強病蟲害安全防治及精準施藥觀念,挑選適合臺灣農業環境的防護衣,鼓勵農藥代噴業者落實自主安全防護。
IPM 的推動,農民是否接受、配合應用備顯重要。馮海東表示,歐洲強調的是農藥合理施用,臺灣則以農藥減半作為政策目標,而重點在於「如何讓農民改變用藥觀念,才是關鍵。」後續將以此為核心目標進行推動。
文/何嘉浩 圖片提供/楊秀珠 (豐年6803)
下一篇
春牛下田頭一遭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4%
我喜歡:31%
很實用:8%
夠新奇:0%
普普啦:8%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阿秀(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6/05
GOOD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5/23
GOOD
小甜甜(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5/23
IPM 為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的縮寫,Pest 原指害蟲,後來涵蓋到病害、雜草,才稱為害物整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