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作物管理溯源,破解病蟲害成因
刊登日:108/05/28
396
根據2014 ~ 2016 年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市售及包裝場農產品農藥監測檢驗結果,以連續採收作物、十字花科作物不合格發生率最高。其中,十字花科作物生長型態,常常臨近採收期才發生嚴重病蟲害,以青花菜為例,球體有外葉包覆,蟲體易躲藏導致防治成效不佳;造成農民用藥時機不當或頻率過高,使得病蟲害管理更為困難。
來到雲林縣西螺鎮農西路上,黃謙一、楊素琴夫婦所經營的農緯果菜行掛著「身土不二」的斗大招牌,而這四字正是他們所奉行的理念。果菜行門口張貼著兩張賀喜海報,是夫婦倆在2017 年一起當選「產銷履歷達人」。
黃謙一原是量販店蔬果課課長,楊素琴則為供應商之一,在一連串美麗的誤會下,兩人共結連理並決定經營果菜行,至今已11 年。前6 年一切還算順利,但第7 年情況逐漸變差,曾經1 個月內3 ~ 4 件農藥超標,而且還是連續違規,由於當時無法追溯農民栽種及用藥情形,只好自行吸收罰款。那時有苦難言,同時開始思考,農產品必須由源頭農民端開始管理,才能安全送到消費端,而不是藉由後端抽查把關。
IPM 不是設定絕對方法,
而是找到最適化方法
隨後,黃謙一、楊素琴夫婦積極參與雲林縣政府舉辦的農業輔導班,包括有機專班、產銷履歷輔導員專班等,也是這時候開始接觸到IPM,因而認識了時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研究員的楊秀珠。
農緯果菜行目前以小黃瓜為主力產品,有20 多位農民一起供應。所有小黃瓜皆為設施栽培,經由黃謙一、楊素琴夫婦輔導,農民逐漸採用IPM,為目前完整執行IPM 的典範。楊素琴談到,開始執行IPM時,他也只是上過專班的輔導員,每位農民的問題各有不同,他並非全盤了解。
曾有位露天種植青花菜的農民,上架產品檢驗出農藥超標,楊素琴立即檢視農民用藥紀錄並到現場查看,卻沒發現任何異狀,因此求助於楊秀珠。現場勘查後,原來是鄰田水稻進行病蟲防治導致農藥飄移,造成靠近鄰田的兩畦青花菜被汙染。
楊秀珠提醒農民先做好敦親睦鄰,當鄰田噴灑農藥時,進行農藥飄移距離的測試,於固定距離下放置廚房紙巾,觀察紙巾濕潤狀況,以判斷飄移距離。之後,每當鄰田噴灑農藥,建議以不織布覆蓋飄移距離內的作物,由於不織布可吸附農藥,若使用塑膠布可能造成反彈,造成農藥飄移更嚴重。農民依照楊秀珠的建議施行,不再發生相同問題。
另有位農民採用IPM 種植小黃瓜,卻發生嚴重病蟲害、果品不良,導致該期慘賠收場。黃謙一、楊素琴夫婦立刻請楊秀珠前往查看,原來是農民執行一期IPM 後發現果品品質很好,產量卻沒有提高,於是留下較多結果枝,但仍舊維持一心一芽,結果導致植株營養不良,抵抗力弱化。
楊秀珠說明,IPM 的目標不是對所有作物提供一個最佳方法,而是因應不同狀況給予最適化方法。當栽培條件不同,IPM就要跟著調整,並非一成不變。楊素琴表示,還好有楊秀珠提供完整的諮詢網,當農民發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他直接到問題現場進行診斷,並給予農民最適合的管理處方,帶給農民莫大的鼓勵和信心。
然而,並非所有農民都願意採用IPM,一發生問題就直接到農藥行購買農藥,病害嚴重時1 週施用2 次,一次多達10 幾支藥。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楊素琴不定期舉辦農場觀摩,讓農民藉此看見不同於自家農場的做法,例如如何防範鄰田農藥飄移汙染、連續採收作物農藥控制等問題,農民可以直接感受作物品質與農場健康程度的差異。
楊素琴說起,曾有位新手農民剛開始以慣行農法栽種小黃瓜,一遇到病蟲害就是噴灑農藥,雖然產量不差,但果品卻短小。她與農民溝通數次都無效,農民覺得自己技術很好,收入也不低,沒有必要調整。直到他開始觀摩別家農場,發現自己的農藥用藥高達2~3 倍,且別家小黃瓜果品好又長,可以長達23~24 公分,瓜皮上布滿果粉,對比自家小黃瓜短且全是藥斑,這才讓農民心服口服,並願意嘗試使用IPM。
大部分農民漸漸發現使用IPM 配合產銷履歷,的確可以降低農藥使用頻率與用量,還能讓品質越來越好,大幅減少管理成本,自然而然願意改變管理模式。楊素琴表示,這也是雙方利益考量,當作物品質提升,收入穩定後,農民主動投入的越多,消費端也能獲得更好的農產品。
健全產銷鏈,源頭在於關懷農民健康
儘管農民端整合完成,楊素琴仍對彼此開出3 個把關環節。第1 關是「符合契作規定」,配合農緯果菜行輔導,正確安全用藥,並有完整栽培紀錄;第2 關是「農行把關」,為了避免農民可能偷偷噴灑農藥、買錯藥的風險,建議農民可到幾間配合的農藥行進行採買,也可以藉由買藥紀錄,了解是否違規與誤用。
此外,楊素琴也邀請農藥行老闆們一同前往觀摩農場,除了認識農民外,也能從農業現場更直接了解IPM。
第3 關是「防疫所檢驗」,農產品一旦接受抽查,當發生違規,除了必須共同承擔外,也必須面臨往後更為嚴格的巡視與輔導。楊素琴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她與農民站在一線,一起面對、一起成長,這是身為輔導員對農民的承諾。
黃謙一、楊素琴夫婦執行IPM 已4 年多,獲得產銷履歷認證後,有感於社會責任逐步增加,深刻意識到並非只有消費者的健康才是健康,真正的健康是從關懷農民的健康開始。
透過IPM,讓農民正確用藥,從用藥頻率及用量開始減少,農民減少曝露於危險中,生態環境的負擔也降低,讓農產品的各項農藥殘留遠低於容許值,才是真正健康的產銷鏈。
IPM 的使用,是藉由問題診斷、處方使用到監測預防,一系列完整對策,作物生育過程中提供有效、良好的保護,並且讓農民確切了解自身耕作環境、作物生育狀態,結合正確用藥觀念,而不是遇到病蟲害,就噴灑大量農藥來善後。透過IPM,讓更多農民在病蟲害發生時,從更多面向來探討成因,並給予最適合的解決方針。
透過長期輔導與觀念溝通,讓農民真正了解IPM 的精神並實際運用,傳遞正確的栽培觀念。再者,IPM 結合產銷履歷,也能使臺灣蔬果栽培過程透明化,讓消費者安心選購。
文/雷家芸 攝影/楊秀珠 (豐年6803)
來到雲林縣西螺鎮農西路上,黃謙一、楊素琴夫婦所經營的農緯果菜行掛著「身土不二」的斗大招牌,而這四字正是他們所奉行的理念。果菜行門口張貼著兩張賀喜海報,是夫婦倆在2017 年一起當選「產銷履歷達人」。
黃謙一原是量販店蔬果課課長,楊素琴則為供應商之一,在一連串美麗的誤會下,兩人共結連理並決定經營果菜行,至今已11 年。前6 年一切還算順利,但第7 年情況逐漸變差,曾經1 個月內3 ~ 4 件農藥超標,而且還是連續違規,由於當時無法追溯農民栽種及用藥情形,只好自行吸收罰款。那時有苦難言,同時開始思考,農產品必須由源頭農民端開始管理,才能安全送到消費端,而不是藉由後端抽查把關。
IPM 不是設定絕對方法,
而是找到最適化方法
隨後,黃謙一、楊素琴夫婦積極參與雲林縣政府舉辦的農業輔導班,包括有機專班、產銷履歷輔導員專班等,也是這時候開始接觸到IPM,因而認識了時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研究員的楊秀珠。
農緯果菜行目前以小黃瓜為主力產品,有20 多位農民一起供應。所有小黃瓜皆為設施栽培,經由黃謙一、楊素琴夫婦輔導,農民逐漸採用IPM,為目前完整執行IPM 的典範。楊素琴談到,開始執行IPM時,他也只是上過專班的輔導員,每位農民的問題各有不同,他並非全盤了解。
曾有位露天種植青花菜的農民,上架產品檢驗出農藥超標,楊素琴立即檢視農民用藥紀錄並到現場查看,卻沒發現任何異狀,因此求助於楊秀珠。現場勘查後,原來是鄰田水稻進行病蟲防治導致農藥飄移,造成靠近鄰田的兩畦青花菜被汙染。
楊秀珠提醒農民先做好敦親睦鄰,當鄰田噴灑農藥時,進行農藥飄移距離的測試,於固定距離下放置廚房紙巾,觀察紙巾濕潤狀況,以判斷飄移距離。之後,每當鄰田噴灑農藥,建議以不織布覆蓋飄移距離內的作物,由於不織布可吸附農藥,若使用塑膠布可能造成反彈,造成農藥飄移更嚴重。農民依照楊秀珠的建議施行,不再發生相同問題。
另有位農民採用IPM 種植小黃瓜,卻發生嚴重病蟲害、果品不良,導致該期慘賠收場。黃謙一、楊素琴夫婦立刻請楊秀珠前往查看,原來是農民執行一期IPM 後發現果品品質很好,產量卻沒有提高,於是留下較多結果枝,但仍舊維持一心一芽,結果導致植株營養不良,抵抗力弱化。
楊秀珠說明,IPM 的目標不是對所有作物提供一個最佳方法,而是因應不同狀況給予最適化方法。當栽培條件不同,IPM就要跟著調整,並非一成不變。楊素琴表示,還好有楊秀珠提供完整的諮詢網,當農民發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他直接到問題現場進行診斷,並給予農民最適合的管理處方,帶給農民莫大的鼓勵和信心。
然而,並非所有農民都願意採用IPM,一發生問題就直接到農藥行購買農藥,病害嚴重時1 週施用2 次,一次多達10 幾支藥。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楊素琴不定期舉辦農場觀摩,讓農民藉此看見不同於自家農場的做法,例如如何防範鄰田農藥飄移汙染、連續採收作物農藥控制等問題,農民可以直接感受作物品質與農場健康程度的差異。
楊素琴說起,曾有位新手農民剛開始以慣行農法栽種小黃瓜,一遇到病蟲害就是噴灑農藥,雖然產量不差,但果品卻短小。她與農民溝通數次都無效,農民覺得自己技術很好,收入也不低,沒有必要調整。直到他開始觀摩別家農場,發現自己的農藥用藥高達2~3 倍,且別家小黃瓜果品好又長,可以長達23~24 公分,瓜皮上布滿果粉,對比自家小黃瓜短且全是藥斑,這才讓農民心服口服,並願意嘗試使用IPM。
大部分農民漸漸發現使用IPM 配合產銷履歷,的確可以降低農藥使用頻率與用量,還能讓品質越來越好,大幅減少管理成本,自然而然願意改變管理模式。楊素琴表示,這也是雙方利益考量,當作物品質提升,收入穩定後,農民主動投入的越多,消費端也能獲得更好的農產品。
健全產銷鏈,源頭在於關懷農民健康
儘管農民端整合完成,楊素琴仍對彼此開出3 個把關環節。第1 關是「符合契作規定」,配合農緯果菜行輔導,正確安全用藥,並有完整栽培紀錄;第2 關是「農行把關」,為了避免農民可能偷偷噴灑農藥、買錯藥的風險,建議農民可到幾間配合的農藥行進行採買,也可以藉由買藥紀錄,了解是否違規與誤用。
此外,楊素琴也邀請農藥行老闆們一同前往觀摩農場,除了認識農民外,也能從農業現場更直接了解IPM。
第3 關是「防疫所檢驗」,農產品一旦接受抽查,當發生違規,除了必須共同承擔外,也必須面臨往後更為嚴格的巡視與輔導。楊素琴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她與農民站在一線,一起面對、一起成長,這是身為輔導員對農民的承諾。
黃謙一、楊素琴夫婦執行IPM 已4 年多,獲得產銷履歷認證後,有感於社會責任逐步增加,深刻意識到並非只有消費者的健康才是健康,真正的健康是從關懷農民的健康開始。
透過IPM,讓農民正確用藥,從用藥頻率及用量開始減少,農民減少曝露於危險中,生態環境的負擔也降低,讓農產品的各項農藥殘留遠低於容許值,才是真正健康的產銷鏈。
IPM 的使用,是藉由問題診斷、處方使用到監測預防,一系列完整對策,作物生育過程中提供有效、良好的保護,並且讓農民確切了解自身耕作環境、作物生育狀態,結合正確用藥觀念,而不是遇到病蟲害,就噴灑大量農藥來善後。透過IPM,讓更多農民在病蟲害發生時,從更多面向來探討成因,並給予最適合的解決方針。
透過長期輔導與觀念溝通,讓農民真正了解IPM 的精神並實際運用,傳遞正確的栽培觀念。再者,IPM 結合產銷履歷,也能使臺灣蔬果栽培過程透明化,讓消費者安心選購。
文/雷家芸 攝影/楊秀珠 (豐年6803)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0%
我喜歡:10%
很實用:10%
夠新奇:0%
普普啦:1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