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健康果實從葉片開始 一年一收成敗一瞬,果樹枝條療傷解罩門
刊登日:108/05/30
799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2016年抽查市面水果554 件,農藥殘留不合格率將近15%,其中又以大漿果類、核果類為主,包括受歡迎的百香果、木瓜、芒果都榜上有名。近年大雨、寒害、高溫讓病蟲害大爆發,過往「有什麼病蟲害就噴什麼藥」的觀念,已經難以應對越來越頻繁的極端氣候,尤其果樹一年一收,沒有與上天對賭的本錢。如何觀察環境變化,考量作物生理需求,預先防範病蟲害,是農民、農政單位刻不容緩的課題。
臺灣有「水果王國」美稱,從溫帶桃李、草莓,到熱帶芒果、蓮霧等等,高超的農業技術,讓消費者一年四季有吃不完的水果,但臺灣高溫多濕,正好也是許多病蟲害最喜歡的環境,面對一年一收的龐大壓力,用農藥防治病蟲害是許多農民根深蒂固的觀念。
由於果樹病蟲害多,坊間有不肖農藥行推出八合一、九合一,甚至十合一以上的「雞尾酒療法」,幫農民調製好現成藥劑,卻很難同時顧及安全採收期、劑量,除了造成農藥殘留超標,果樹也可能發生藥害,影響來年收成。
有鑑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退休研究員楊秀珠於20 多年前就開始在果樹產區推廣IPM,成功讓柑橘農民減少3 成用藥量。他說,果樹病蟲害管理重點在於,從萌芽期就開始防治!
從葉子開始防治,炭疽病不再來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芒果炭疽病就是典型案例。臺南市玉井區的愛文芒果享譽國際,每顆都必須精挑細選,確保外表紅潤光滑,才能坐飛機到日本,成為高級水果店的一分子。而炭疽病就是這些選美選手聞之喪膽的殺手,得了炭疽病,身價一夕暴跌百倍。
這個讓芒果農民頭疼的疾病屬於真菌性病害,發病後的愛文芒果初期會出現針狀紅色斑點,後來逐漸擴大成黑色病斑,病斑擴散相連,直至凹陷、腐爛,失去產品價值,難以儲藏運送,只能在病情尚不嚴重時趕快勉強吃掉。
在楊秀珠帶進IPM 觀念前,臺南市玉井區芒果農民與大多數農民一樣,著重在末端病蟲害防治,有什麼病就噴什麼藥,「大家覺得看到果實出現炭疽病才要治療。」當地農民林漢維回憶,從前的做法是看到發病才噴藥,往往已經錯失先機,因此必須施用很重的農藥。
楊秀珠於2013 年進駐後,每兩週就幫農民上一次課,整整維持兩年,從果樹生理、土壤健康,一路講到病蟲害原理,灌輸農民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從採收後就要注意葉子炭疽病問題!」他解釋,炭疽病孢子全年於果園隨風飄散,潛伏在有傷口的葉片、枝條,藉著雨水、露水飛濺傳播,幼果時即入侵果實,待果實成熟、溫濕度足夠就會發病。
也就是說,農民採收芒果後還不能放鬆,整枝後出現傷口,必須趕緊用藥保護,待新梢冒出頭後也要適度修剪,讓果樹保持通風,降低病蟲害風險,同時讓施藥更方便。當然,新梢修剪後一樣須用藥保護,且最好系統性農藥、接觸性農藥輪替,避免產生抗藥性。
另一個防治小訣竅是套袋,許多農民都知道芒果要套袋,卻不曉得如何套袋才能防治。楊秀珠表示,關鍵在於「要套多少袋就噴多少藥」,每個慣行農法農民進行套袋前都會噴藥,但常常為了工作方便,全區噴藥後才開始套袋,以致中間產生空窗期,容易讓病菌入侵。
林漢維在一旁猛點頭,不忘補充,自從上過IPM 課程,現在當地農民早上6 點噴藥,7 點就套袋,若當天套袋人力不足,就噴灑相對應範圍,果然降低不少病蟲害。這些成功的經驗讓農民更勇於嘗試,即便楊秀珠已經多年沒去上課,農民仍未忘記IPM 觀念。
精準噴藥,省藥3 成
果樹IPM 看似每個階段都還是要用藥,但用得準、用得巧才是真功夫,這點臺中市豐原區柑桔產銷班第4 班也很有感。
在柑橘界中,毀容威力可和芒果炭疽病比擬的就是柑橘黑點病了。這也是一種真菌性病害,植株染病後,黃澄澄的果實會染上一層突出的灰黑色斑點,摸起來「沙沙」,因此農民又把這種病稱為「沙皮」。
大約20 年前,楊秀珠曾到豐原區柑桔產銷班第4 班輔導農民使用IPM,情況與臺南市玉井區芒果農民類似,班長陳裕松說,當時農民也只知道看到病蟲害就要用藥,但抗藥性年年增強,只能越下越重。楊秀珠從果樹生理開始教起,農民這才理解,病菌在開花結果期就已經入侵,等到颱風、雨季,枝條受傷、濕度又高時,一舉發作。
在當地農會協助下,楊秀珠與豐原區柑桔產銷班第4 班開始著手改進一連串栽培流程。採收後把容易潛藏病菌的老枝條剪掉,除了根除病源,也讓植株保持通風,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同時施用適當肥料,增加植株抵抗力,開花結果時就開始噴藥防治。幾年試驗下來,病蟲害發生率大大減少,當地農民估計,使用IPM 後,農藥至少減了3 成。
不管是芒果還是柑橘,IPM 並非強調「不用藥」,而是把農藥當成防治病蟲害其中一個工具。楊秀珠說,若每次發生病蟲害都急著噴藥,久了容易產生抗藥性,如果能從前頭就開始管理,搭配農藥精準施用,選取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如此不僅省農藥,還能延遲產生抗藥性。
了解土壤組成,找出弱點克敵制勝
IPM 與其說是防治病蟲害,不如說是如何讓作物長得健康。對果樹來說,肥培管理尤其重要,深深影響果樹風味和健康。果園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施太多氮肥,氮肥可以促使植株快速生長,但長出來的植株脆弱、葉片薄,一遇到病蟲害就容易陣亡,還可能影響來年收成。
楊秀珠來到豐原區柑桔產銷班第4 班附近結實纍纍的桶柑果園,隨手一翻,就看到一個枝條上已經長出新葉,「這可能就是氮肥太多。」新葉一旦長出來,就會開始競逐養分,導致正在成熟的果實養分不足,影響風味。比較適當的做法是在後期施用葉面肥,針對果樹所需營養,直接噴灑葉面吸收養分,讓果實變大,卻又不致使整體植株跟著成長。
但植物不會講話,如何得知植物需要什麼營養?外貌固然是其中一個線索,但楊秀珠說,有時光看一個病徵,並不能斷定哪裡出問題,例如葉子黃化可能是土壤元素全面性失衡,建議農民直接送驗土壤,讓數據說話,才知道必須補充什麼元素。
豐原區農會供銷部主任吳炫東說,現在有很多農民知道要用微生物肥料,例如溶磷菌就很受歡迎,但溶磷菌並非直接增加磷,而是把土壤中的無效磷,轉換成植物可吸收的形式或幫助肥料吸收,因此若果園的有效磷足夠,根本可以不必再多花錢施用溶磷菌。重點是知道植物缺乏什麼,加以補充,植株才會健康。
噴藥技術講究均勻,讓管理事半功倍
即便真的要使用農藥,也要花在刀口上,正確的噴藥技術除了為農民省下大筆金錢,也可減少農藥殘留過量風險。以俗稱紅蜘蛛的葉蟎為例,這種可以登上柑橘農民討厭害蟲前3 名的生物,通常會藏在葉子背面,因此農藥噴藥桿左右噴灑根本沒用,必須由下往上噴灑。
但如何由下往上噴灑也有技巧,由於果樹枝葉重疊,很難噴得均勻。楊秀珠觀察,「許多農民都會重複噴灑,把噴藥桿壓力開到最強,看到藥滴下來,才認為真的防護到果樹。」但無形中加重了農藥用量,也沒辦法真正噴到每處角落,「這樣是農民安心,對植物沒效。」
楊秀珠建議,農民可在噴藥桿前端加裝壓力表,每平方公分壓力調為15 ~ 20 公斤,藥液可以呈霧狀噴出就好,不要一下子到30 公斤,因為壓力太強,藥不會附著,直接掉下來,反而浪費;噴藥時,噴藥桿角度不要太直,最好斜斜噴灑,讓藥呈現散狀,才能包覆住植株。
噴嘴則是農民容易忽略的細節,楊秀珠表示,市面上常見到的扇形噴嘴,只會附著在果樹外層,圓錐或空心圓錐形噴嘴較容易附著到植株內層,市面上外形多為六角形,柑橘農民選擇此款噴嘴,搭配適當壓力,噴藥時見植株快要滴水就不要再重複噴灑了,如此效率最高,農藥用量也可省一半。
改善品質販仔有感,自主管理才能長久這些精彩的小訣竅,都是楊秀珠與各地農友累積20 多年的經驗談,不論是臺南市玉井區芒果農民,或臺中市豐原區柑橘農民,個個都是務農老手,要讓他們心服口服改變栽培觀念並非易事,除了站在農民角度,以成本、省工、健康、品質等多重角度分析使用IPM 的優勢,市場肯定才是農民願意持之以恆的關鍵。
「楊博士你來之後,很多販仔都對我們品質很滿意,指定要我們的芒果耶!」林漢維笑著說,市場對於使用IPM 的芒果反應非常好,因此即使課程結束後,農民也都自動自發使用IPM。
接受輔導的農民廖高明、張永義不僅身體力行,還化身IPM 傳教士,直說一開始就要阻斷病源,不然病蟲害發生時再多仙丹妙藥也沒用。他們驕傲地說,氣候不好,「我們還是有本事顧得起來。」即使當年歉收,但運用IPM,產量也不會少太多。
這番話聽在楊秀珠耳中感動不已,他透露,部分農民雖然覺得IPM 似乎是不錯的做法,但還是難以改變過往使用農藥的觀念,待輔導團隊退場後,仍回頭走老路;不過持續使用這套方法的農民,都可以感受到植株真的變健康了,品質提升,收益也跟著增加。「只要和環境取得平衡,植株自然可以健健康康,抵禦病蟲害。」這就是IPM 的核心精神。
文/林慧貞 攝影/謝佩穎 (豐年6803)
臺灣有「水果王國」美稱,從溫帶桃李、草莓,到熱帶芒果、蓮霧等等,高超的農業技術,讓消費者一年四季有吃不完的水果,但臺灣高溫多濕,正好也是許多病蟲害最喜歡的環境,面對一年一收的龐大壓力,用農藥防治病蟲害是許多農民根深蒂固的觀念。
由於果樹病蟲害多,坊間有不肖農藥行推出八合一、九合一,甚至十合一以上的「雞尾酒療法」,幫農民調製好現成藥劑,卻很難同時顧及安全採收期、劑量,除了造成農藥殘留超標,果樹也可能發生藥害,影響來年收成。
有鑑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退休研究員楊秀珠於20 多年前就開始在果樹產區推廣IPM,成功讓柑橘農民減少3 成用藥量。他說,果樹病蟲害管理重點在於,從萌芽期就開始防治!
從葉子開始防治,炭疽病不再來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芒果炭疽病就是典型案例。臺南市玉井區的愛文芒果享譽國際,每顆都必須精挑細選,確保外表紅潤光滑,才能坐飛機到日本,成為高級水果店的一分子。而炭疽病就是這些選美選手聞之喪膽的殺手,得了炭疽病,身價一夕暴跌百倍。
這個讓芒果農民頭疼的疾病屬於真菌性病害,發病後的愛文芒果初期會出現針狀紅色斑點,後來逐漸擴大成黑色病斑,病斑擴散相連,直至凹陷、腐爛,失去產品價值,難以儲藏運送,只能在病情尚不嚴重時趕快勉強吃掉。
在楊秀珠帶進IPM 觀念前,臺南市玉井區芒果農民與大多數農民一樣,著重在末端病蟲害防治,有什麼病就噴什麼藥,「大家覺得看到果實出現炭疽病才要治療。」當地農民林漢維回憶,從前的做法是看到發病才噴藥,往往已經錯失先機,因此必須施用很重的農藥。
楊秀珠於2013 年進駐後,每兩週就幫農民上一次課,整整維持兩年,從果樹生理、土壤健康,一路講到病蟲害原理,灌輸農民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從採收後就要注意葉子炭疽病問題!」他解釋,炭疽病孢子全年於果園隨風飄散,潛伏在有傷口的葉片、枝條,藉著雨水、露水飛濺傳播,幼果時即入侵果實,待果實成熟、溫濕度足夠就會發病。
也就是說,農民採收芒果後還不能放鬆,整枝後出現傷口,必須趕緊用藥保護,待新梢冒出頭後也要適度修剪,讓果樹保持通風,降低病蟲害風險,同時讓施藥更方便。當然,新梢修剪後一樣須用藥保護,且最好系統性農藥、接觸性農藥輪替,避免產生抗藥性。
另一個防治小訣竅是套袋,許多農民都知道芒果要套袋,卻不曉得如何套袋才能防治。楊秀珠表示,關鍵在於「要套多少袋就噴多少藥」,每個慣行農法農民進行套袋前都會噴藥,但常常為了工作方便,全區噴藥後才開始套袋,以致中間產生空窗期,容易讓病菌入侵。
林漢維在一旁猛點頭,不忘補充,自從上過IPM 課程,現在當地農民早上6 點噴藥,7 點就套袋,若當天套袋人力不足,就噴灑相對應範圍,果然降低不少病蟲害。這些成功的經驗讓農民更勇於嘗試,即便楊秀珠已經多年沒去上課,農民仍未忘記IPM 觀念。
精準噴藥,省藥3 成
果樹IPM 看似每個階段都還是要用藥,但用得準、用得巧才是真功夫,這點臺中市豐原區柑桔產銷班第4 班也很有感。
在柑橘界中,毀容威力可和芒果炭疽病比擬的就是柑橘黑點病了。這也是一種真菌性病害,植株染病後,黃澄澄的果實會染上一層突出的灰黑色斑點,摸起來「沙沙」,因此農民又把這種病稱為「沙皮」。
大約20 年前,楊秀珠曾到豐原區柑桔產銷班第4 班輔導農民使用IPM,情況與臺南市玉井區芒果農民類似,班長陳裕松說,當時農民也只知道看到病蟲害就要用藥,但抗藥性年年增強,只能越下越重。楊秀珠從果樹生理開始教起,農民這才理解,病菌在開花結果期就已經入侵,等到颱風、雨季,枝條受傷、濕度又高時,一舉發作。
在當地農會協助下,楊秀珠與豐原區柑桔產銷班第4 班開始著手改進一連串栽培流程。採收後把容易潛藏病菌的老枝條剪掉,除了根除病源,也讓植株保持通風,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同時施用適當肥料,增加植株抵抗力,開花結果時就開始噴藥防治。幾年試驗下來,病蟲害發生率大大減少,當地農民估計,使用IPM 後,農藥至少減了3 成。
不管是芒果還是柑橘,IPM 並非強調「不用藥」,而是把農藥當成防治病蟲害其中一個工具。楊秀珠說,若每次發生病蟲害都急著噴藥,久了容易產生抗藥性,如果能從前頭就開始管理,搭配農藥精準施用,選取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如此不僅省農藥,還能延遲產生抗藥性。
了解土壤組成,找出弱點克敵制勝
IPM 與其說是防治病蟲害,不如說是如何讓作物長得健康。對果樹來說,肥培管理尤其重要,深深影響果樹風味和健康。果園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施太多氮肥,氮肥可以促使植株快速生長,但長出來的植株脆弱、葉片薄,一遇到病蟲害就容易陣亡,還可能影響來年收成。
楊秀珠來到豐原區柑桔產銷班第4 班附近結實纍纍的桶柑果園,隨手一翻,就看到一個枝條上已經長出新葉,「這可能就是氮肥太多。」新葉一旦長出來,就會開始競逐養分,導致正在成熟的果實養分不足,影響風味。比較適當的做法是在後期施用葉面肥,針對果樹所需營養,直接噴灑葉面吸收養分,讓果實變大,卻又不致使整體植株跟著成長。
但植物不會講話,如何得知植物需要什麼營養?外貌固然是其中一個線索,但楊秀珠說,有時光看一個病徵,並不能斷定哪裡出問題,例如葉子黃化可能是土壤元素全面性失衡,建議農民直接送驗土壤,讓數據說話,才知道必須補充什麼元素。
豐原區農會供銷部主任吳炫東說,現在有很多農民知道要用微生物肥料,例如溶磷菌就很受歡迎,但溶磷菌並非直接增加磷,而是把土壤中的無效磷,轉換成植物可吸收的形式或幫助肥料吸收,因此若果園的有效磷足夠,根本可以不必再多花錢施用溶磷菌。重點是知道植物缺乏什麼,加以補充,植株才會健康。
噴藥技術講究均勻,讓管理事半功倍
即便真的要使用農藥,也要花在刀口上,正確的噴藥技術除了為農民省下大筆金錢,也可減少農藥殘留過量風險。以俗稱紅蜘蛛的葉蟎為例,這種可以登上柑橘農民討厭害蟲前3 名的生物,通常會藏在葉子背面,因此農藥噴藥桿左右噴灑根本沒用,必須由下往上噴灑。
但如何由下往上噴灑也有技巧,由於果樹枝葉重疊,很難噴得均勻。楊秀珠觀察,「許多農民都會重複噴灑,把噴藥桿壓力開到最強,看到藥滴下來,才認為真的防護到果樹。」但無形中加重了農藥用量,也沒辦法真正噴到每處角落,「這樣是農民安心,對植物沒效。」
楊秀珠建議,農民可在噴藥桿前端加裝壓力表,每平方公分壓力調為15 ~ 20 公斤,藥液可以呈霧狀噴出就好,不要一下子到30 公斤,因為壓力太強,藥不會附著,直接掉下來,反而浪費;噴藥時,噴藥桿角度不要太直,最好斜斜噴灑,讓藥呈現散狀,才能包覆住植株。
噴嘴則是農民容易忽略的細節,楊秀珠表示,市面上常見到的扇形噴嘴,只會附著在果樹外層,圓錐或空心圓錐形噴嘴較容易附著到植株內層,市面上外形多為六角形,柑橘農民選擇此款噴嘴,搭配適當壓力,噴藥時見植株快要滴水就不要再重複噴灑了,如此效率最高,農藥用量也可省一半。
改善品質販仔有感,自主管理才能長久這些精彩的小訣竅,都是楊秀珠與各地農友累積20 多年的經驗談,不論是臺南市玉井區芒果農民,或臺中市豐原區柑橘農民,個個都是務農老手,要讓他們心服口服改變栽培觀念並非易事,除了站在農民角度,以成本、省工、健康、品質等多重角度分析使用IPM 的優勢,市場肯定才是農民願意持之以恆的關鍵。
「楊博士你來之後,很多販仔都對我們品質很滿意,指定要我們的芒果耶!」林漢維笑著說,市場對於使用IPM 的芒果反應非常好,因此即使課程結束後,農民也都自動自發使用IPM。
接受輔導的農民廖高明、張永義不僅身體力行,還化身IPM 傳教士,直說一開始就要阻斷病源,不然病蟲害發生時再多仙丹妙藥也沒用。他們驕傲地說,氣候不好,「我們還是有本事顧得起來。」即使當年歉收,但運用IPM,產量也不會少太多。
這番話聽在楊秀珠耳中感動不已,他透露,部分農民雖然覺得IPM 似乎是不錯的做法,但還是難以改變過往使用農藥的觀念,待輔導團隊退場後,仍回頭走老路;不過持續使用這套方法的農民,都可以感受到植株真的變健康了,品質提升,收益也跟著增加。「只要和環境取得平衡,植株自然可以健健康康,抵禦病蟲害。」這就是IPM 的核心精神。
文/林慧貞 攝影/謝佩穎 (豐年6803)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9%
我喜歡:8%
很實用:15%
夠新奇:0%
普普啦:8%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4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菜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6/02
GOOD
阿秀(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6/02
GOOD
小豬(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6/01
GOOD
小甜甜(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5/30
。「只要和環境取得平衡,植株自然可以健健康康,抵禦病蟲害。」這就是IPM 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