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生物安全守備廣泛,衛生管理與飼養管理缺一不可
刊登日:108/06/14
609
禽流感議題在臺灣延燒多年,近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業者一改過去露天放養方式,轉型為非開放式或密閉式禽舍,不讓禽場內家禽與外界禽鳥接觸,以降低感染病原體的機率,此外也有許多專家學者進行現場勘查,觀察飼養業者實際遇到的問題,並提供相關建議。本文專訪具豐富現場輔導經驗的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李滋泰,以第一人稱方式呈現訪談摘要。
過去防疫觀念與生物安全概念相對薄弱,但隨著氣候變遷,病原體不再容易因為四季分明的關係而消滅,此外,在禽舍裡的病原體有繁殖、變異的可能性,因此飼養業者不能再沿襲過往的飼養經驗,而忽略病原體產生問題的嚴重性。
從現場輔導的經驗來看,現今飼養業者已經慢慢意識到,相對良好的設備與管理方式對生物安全防疫有直接幫助,也知道讓動物吃得健康、在好的環境生長,就比較不容易生病,但往往礙於新式設備價格昂貴,而限制了投資意願。
衛生消毒面面俱到,禽舍病原體一把罩
在衛生管理上,各家不同的消毒劑,有不同的稀釋或使用方式,部分飼養業者可能誤用稀釋倍數,或誤以為消毒劑濃度越高效果越佳,不僅浪費成本,還造成負面效果。此外,有些消毒劑在稀釋配製後應立即使用,或者禽舍替換使用不同種類消毒劑,消毒效果更佳,若長期使用同一種消毒劑,易造成病原體產生抗藥性。
另外,飼養業者在禽舍進行噴灑消毒的過程裡,禽舍中的死角與縫隙須特別注意,例如排水孔或牆縫容易被忽略。消毒前,禽舍須清掃乾淨,並將禽舍淨空,不能連同飼養使用的墊料一起消毒,在於消毒劑效用消失後,部分殘留墊料中的水分,可能導致墊料開始發霉,其中存在著許多肉眼看不見的黴菌毒素,當動物啄食將造成健康疑慮。
採取統進統出飼養管理方式,才可能有較佳的消毒與清潔效果,但對於飼養部分禽種(如火雞)的飼養業者來說執行不易,建議同棟禽舍不混養家禽,這樣即可同時替換同一禽舍的家禽,執行統進統出的消毒方式。若同棟還有飼養空間,尤其是平飼模式,仍建議不要混養不同階段或不同品種家禽,不能為了增加飼養量,就補充新的家禽,造成此棟禽舍同時有不同日齡的家禽,導致無法統進統出,可能造成生物安全上的防疫問題。
水池、進出控管,減少汙染源
外界禽鳥喜歡在水池休息覓食,使水池容易成為傳染媒介,形成汙染源,而業者若能夠將水池以非開放式禽舍遮蔽,將會降低感染病原體的機率。但是室內水池仍存在風險,因為動物可能在水池裡排泄導致水質變差,動物也因此容易生病,所以水池管理非常重要,須時常清洗、換水或使用活水打水。
不過,由於現在很多水池使用地下水,飼養業者也須注意地下水是否含有過量微生物、細菌或水質汙染等問題,否則即使經常換水,仍可能因為地下水品質而影響動物健康。
此外,家禽飼養還有其他地方須注意。禽舍、禽場的飼料儲存桶盡量設於周邊路旁,切勿鄰近禽場,降低飼料車在不同場區中傳播病原體的機率。飼養業者及場內工作人員應避免前往或接觸其他家禽畜牧場,以減少疾病發生機會,且進出禽舍均須確實清洗消毒雙手、更換工作鞋及使用消毒水清潔鞋底。若前端防治的衛生環境控制得宜,就能解決部分生物安全問題。
飼養管理與生物安全環環相扣,
降低損失率祕訣在於「溫控」
從廣義角度來談生物安全,與飼養管理彼此相連。若動物可以在健康、衛生的環境成長,飼養管理負擔生物安全的責任就會相對變小;僅做好清潔衛生,卻未做好飼養管理,生物安全仍會破功,因此應該從廣義角度切入談論生物安全,才會達到最佳效益。
其中,溫控是飼養管理中重要的一環,忽冷忽熱的天氣易使家禽出現「冷緊迫」或「熱緊迫」的情況,熱緊迫時會減少採食、增加飲水、減少移動及走動,增加蹲伏休息時間,影響家禽生長,也比較容易生病,而溫控目的即是希望溫度變化不要太大,對於幼小動物而言,更是不能忽略,否則可能造成嚴重損失。
透過通風系統,增加空氣對流,能降低禽隻體感溫度。此外,由於禽舍、禽場氨氣過重,也可能造成家禽的呼吸道損傷,連帶影響家禽採食,造成生長、健康與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建議禽舍內加裝風扇、水簾等相關設施,排除濕氣與熱氣、減少粉塵及有害氣體濃度。
飼養業者無法全天一直關注溫度變化,面對變動劇烈的天氣,經常要煩惱帆布開關與否、圍籬要不要撤、溫控設備等問題,造成現場管理的負擔。因此增添相關設備,做好溫控工作,飼料營養調整,讓動物在健康、良好環境下生長,損失率就會降低,相對帶來的利潤就會提升。大多數飼養業者談到非開放式禽舍對他們最大的幫助,其實就是幼禽的保暖效果,建置禽舍就如同人需要有個家可以遮風避雨,讓幼禽的損失率降低。
防疫如同蹺蹺板,關鍵在於找出平衡
政府單位積極輔導飼養業者轉型非開放式或密閉式禽舍,是因為較容易落實生物安全防治,但非開放式禽舍可能受限於空間而降低飼養數量,也減少了陽光進入,造成禽舍容易潮濕,影響羽毛生長的亮澤度、啄羽、生長整齊度及動物活力表現。相對密閉的空間,排泄物中的氨濃度過高,也可能讓動物呼吸道發炎,因此須有相關配套措施。
建議禽舍可以加裝風扇,並注意適當風速,屋頂或側邊水池上方加裝透明浪板及搭配白色帆布,增加通風與光照,並注意家禽的營養平衡、飼養密度及禽舍環境。
防疫措施經常無法找到兩全其美的方法,但是很多事情就如同蹺蹺板的概念,在優缺點中盡可能取得平衡。現場輔導時,就實際看到的狀況建議飼養業者如何改善,越注意衛生管理、飼養管理,則損失率可能便會越少。
生物安全所討論的面相廣泛,實際上針對不同禽種,生物安全管理存在著差異,而有不同注意事項,也會隨著飼養業者投資的設備、付出的心力而有所差異。有些飼養業者的禽舍設備相當先進,自我要求比一般給予的建議還要嚴格,但也有禽舍非常傳統,差異性很大,因此並沒有可以一體適用的標準與規範。例如,有些禽畜舍,過去可能是飼養不同動物,或已有一段時間未進行飼養,現在改成飼養家禽,卻沒有太多經費進行禽舍改善及更新,相關單位便只能以個別輔導的方式,根據每個飼養業者的狀況,給予適當建議。
透過第三方輔導,建立正確防疫觀念
目前因應動物疾病及環境保護等議題,相關單位將法規、畜牧場登記等各方面規定訂定得相對嚴謹,原因在於希望飼養業者可以藉由法規,讓飼養過程得以提升衛生安全層次,進而降低損失。
我們像是第三方角色,可以客觀理解政府的做法及飼養業者的困境,提供改善建議與國外相關資訊,說明世界各國面臨禽流感的因應及處理方式,希望飼養業者可以建立相關觀念。
由於每位飼養業者實際遇到的情況不一樣,有些飼養業者並不會逐字、逐條去看目前政策及法規,因此透過現場輔導、宣導會、飼養業者講習會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網站等方式,宣導正確衛生管理、飼養管理方式便顯得特別重要;飼養業者也可以聯繫各禽種協會,如中華民國養雞協會、中華民國養鴨協會、中華民國養鵝協會及中華民國火雞協會等,或諮詢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等相關單位。
口述/李滋泰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 整理/林君翰 攝影/謝佩穎 (豐年6804)
過去防疫觀念與生物安全概念相對薄弱,但隨著氣候變遷,病原體不再容易因為四季分明的關係而消滅,此外,在禽舍裡的病原體有繁殖、變異的可能性,因此飼養業者不能再沿襲過往的飼養經驗,而忽略病原體產生問題的嚴重性。
從現場輔導的經驗來看,現今飼養業者已經慢慢意識到,相對良好的設備與管理方式對生物安全防疫有直接幫助,也知道讓動物吃得健康、在好的環境生長,就比較不容易生病,但往往礙於新式設備價格昂貴,而限制了投資意願。
衛生消毒面面俱到,禽舍病原體一把罩
在衛生管理上,各家不同的消毒劑,有不同的稀釋或使用方式,部分飼養業者可能誤用稀釋倍數,或誤以為消毒劑濃度越高效果越佳,不僅浪費成本,還造成負面效果。此外,有些消毒劑在稀釋配製後應立即使用,或者禽舍替換使用不同種類消毒劑,消毒效果更佳,若長期使用同一種消毒劑,易造成病原體產生抗藥性。
另外,飼養業者在禽舍進行噴灑消毒的過程裡,禽舍中的死角與縫隙須特別注意,例如排水孔或牆縫容易被忽略。消毒前,禽舍須清掃乾淨,並將禽舍淨空,不能連同飼養使用的墊料一起消毒,在於消毒劑效用消失後,部分殘留墊料中的水分,可能導致墊料開始發霉,其中存在著許多肉眼看不見的黴菌毒素,當動物啄食將造成健康疑慮。
採取統進統出飼養管理方式,才可能有較佳的消毒與清潔效果,但對於飼養部分禽種(如火雞)的飼養業者來說執行不易,建議同棟禽舍不混養家禽,這樣即可同時替換同一禽舍的家禽,執行統進統出的消毒方式。若同棟還有飼養空間,尤其是平飼模式,仍建議不要混養不同階段或不同品種家禽,不能為了增加飼養量,就補充新的家禽,造成此棟禽舍同時有不同日齡的家禽,導致無法統進統出,可能造成生物安全上的防疫問題。
水池、進出控管,減少汙染源
外界禽鳥喜歡在水池休息覓食,使水池容易成為傳染媒介,形成汙染源,而業者若能夠將水池以非開放式禽舍遮蔽,將會降低感染病原體的機率。但是室內水池仍存在風險,因為動物可能在水池裡排泄導致水質變差,動物也因此容易生病,所以水池管理非常重要,須時常清洗、換水或使用活水打水。
不過,由於現在很多水池使用地下水,飼養業者也須注意地下水是否含有過量微生物、細菌或水質汙染等問題,否則即使經常換水,仍可能因為地下水品質而影響動物健康。
此外,家禽飼養還有其他地方須注意。禽舍、禽場的飼料儲存桶盡量設於周邊路旁,切勿鄰近禽場,降低飼料車在不同場區中傳播病原體的機率。飼養業者及場內工作人員應避免前往或接觸其他家禽畜牧場,以減少疾病發生機會,且進出禽舍均須確實清洗消毒雙手、更換工作鞋及使用消毒水清潔鞋底。若前端防治的衛生環境控制得宜,就能解決部分生物安全問題。
飼養管理與生物安全環環相扣,
降低損失率祕訣在於「溫控」
從廣義角度來談生物安全,與飼養管理彼此相連。若動物可以在健康、衛生的環境成長,飼養管理負擔生物安全的責任就會相對變小;僅做好清潔衛生,卻未做好飼養管理,生物安全仍會破功,因此應該從廣義角度切入談論生物安全,才會達到最佳效益。
其中,溫控是飼養管理中重要的一環,忽冷忽熱的天氣易使家禽出現「冷緊迫」或「熱緊迫」的情況,熱緊迫時會減少採食、增加飲水、減少移動及走動,增加蹲伏休息時間,影響家禽生長,也比較容易生病,而溫控目的即是希望溫度變化不要太大,對於幼小動物而言,更是不能忽略,否則可能造成嚴重損失。
透過通風系統,增加空氣對流,能降低禽隻體感溫度。此外,由於禽舍、禽場氨氣過重,也可能造成家禽的呼吸道損傷,連帶影響家禽採食,造成生長、健康與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建議禽舍內加裝風扇、水簾等相關設施,排除濕氣與熱氣、減少粉塵及有害氣體濃度。
飼養業者無法全天一直關注溫度變化,面對變動劇烈的天氣,經常要煩惱帆布開關與否、圍籬要不要撤、溫控設備等問題,造成現場管理的負擔。因此增添相關設備,做好溫控工作,飼料營養調整,讓動物在健康、良好環境下生長,損失率就會降低,相對帶來的利潤就會提升。大多數飼養業者談到非開放式禽舍對他們最大的幫助,其實就是幼禽的保暖效果,建置禽舍就如同人需要有個家可以遮風避雨,讓幼禽的損失率降低。
防疫如同蹺蹺板,關鍵在於找出平衡
政府單位積極輔導飼養業者轉型非開放式或密閉式禽舍,是因為較容易落實生物安全防治,但非開放式禽舍可能受限於空間而降低飼養數量,也減少了陽光進入,造成禽舍容易潮濕,影響羽毛生長的亮澤度、啄羽、生長整齊度及動物活力表現。相對密閉的空間,排泄物中的氨濃度過高,也可能讓動物呼吸道發炎,因此須有相關配套措施。
建議禽舍可以加裝風扇,並注意適當風速,屋頂或側邊水池上方加裝透明浪板及搭配白色帆布,增加通風與光照,並注意家禽的營養平衡、飼養密度及禽舍環境。
防疫措施經常無法找到兩全其美的方法,但是很多事情就如同蹺蹺板的概念,在優缺點中盡可能取得平衡。現場輔導時,就實際看到的狀況建議飼養業者如何改善,越注意衛生管理、飼養管理,則損失率可能便會越少。
生物安全所討論的面相廣泛,實際上針對不同禽種,生物安全管理存在著差異,而有不同注意事項,也會隨著飼養業者投資的設備、付出的心力而有所差異。有些飼養業者的禽舍設備相當先進,自我要求比一般給予的建議還要嚴格,但也有禽舍非常傳統,差異性很大,因此並沒有可以一體適用的標準與規範。例如,有些禽畜舍,過去可能是飼養不同動物,或已有一段時間未進行飼養,現在改成飼養家禽,卻沒有太多經費進行禽舍改善及更新,相關單位便只能以個別輔導的方式,根據每個飼養業者的狀況,給予適當建議。
透過第三方輔導,建立正確防疫觀念
目前因應動物疾病及環境保護等議題,相關單位將法規、畜牧場登記等各方面規定訂定得相對嚴謹,原因在於希望飼養業者可以藉由法規,讓飼養過程得以提升衛生安全層次,進而降低損失。
我們像是第三方角色,可以客觀理解政府的做法及飼養業者的困境,提供改善建議與國外相關資訊,說明世界各國面臨禽流感的因應及處理方式,希望飼養業者可以建立相關觀念。
由於每位飼養業者實際遇到的情況不一樣,有些飼養業者並不會逐字、逐條去看目前政策及法規,因此透過現場輔導、宣導會、飼養業者講習會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網站等方式,宣導正確衛生管理、飼養管理方式便顯得特別重要;飼養業者也可以聯繫各禽種協會,如中華民國養雞協會、中華民國養鴨協會、中華民國養鵝協會及中華民國火雞協會等,或諮詢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等相關單位。
口述/李滋泰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 整理/林君翰 攝影/謝佩穎 (豐年6804)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8%
我喜歡:0%
很實用:11%
夠新奇:0%
普普啦:11%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6/17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