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延續動物的生命價值 特生中心路殺社
刊登日:108/08/20

路殺社 實踐全民科學
「路殺」一詞源自英文Road kill,狹義指動物在道路上遭車輛撞擊,甚至致死;廣義上則不侷限於車輛,而是包括飛機、船隻及其他線狀人工構造物,例如軌道、電線等造成動物死亡的現象。「『路殺』代表的含意有兩個,一個是道路穿越了野生動物棲息地,劃破其家園,加上之後的設計不夠周延、對環境不友善;另一個則是交通不安全,無論對人或動物都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表示。
2011年8月,林德恩成立「四處爬爬走(路殺社)」臉書社團,原本是為了蒐集道路上死亡的爬行類動物資料,後因成員參與踴躍,便將範圍逐漸擴大至哺乳類、鳥類、兩生類及陸蟹類等野生動物。參與方式相當容易,當民眾在戶外發現動物大體時,只要打開手機GPS並拍照,再用線上回報系統上傳至路殺社,便會被記錄到資料庫中,並由專家判定物種,相關數據也會呈現在「台灣野生動物路死觀察網」網站中;若是情況許可,也可將動物大體裝入專用夾鍊袋,以紙箱或保麗龍箱小心包裹後,再冷凍宅配寄回至特生中心,作為標本及後續研究使用。
目前路殺社的社員約有1萬3千人,累積資料數多達4萬多筆,標本數高達5千多件,是全臺最大的「標本集散地」,並持續穩定成長中,除了展現「全民科學」的精神,顯示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生態議題,但也代表仍有許多動物仍活在路殺的危機之中。
路殺事件的「天時、地利」
臺灣的路殺高峰期分別在春夏之交及秋季,前者時值繁殖季節,許多動物都會在此時四處尋找配偶、移動頻率及範圍較大,因此可能碰上意外的動物數量也較高;後者則是許多動物出生的季節,不只覓食、尋找居住地的現象多,尚沒有自衛能力的動物寶寶也更容易成為路殺事件的主角。
「其實路殺通報熱點不一定是實際發生熱點,有些地方因為易達性低,所以通報的數量不高,但不代表沒有路殺事件發生。」林德恩表示,臺灣最容易發生路殺的地段並不在於高海拔或保育區,反而在於海拔1千公尺以下的淺山區域,如風景區、郊區等,因其環境對動物尚屬友善,且一般民眾的易達性高,兩相發生衝突的機率自然提高。
民間、政府共同努力
守護動物安全
「路殺焦點物種包含蟾蜍、蛇、陸蟹、麻雀等,每年都有上千筆的記錄;而民眾較熟悉的哺乳類動物也占了數據總量的10分之1,涵蓋65個物種,其中更包含13種保育類。」林德恩說,其實路殺事件除了不可預測的意外,還有許多是可預測的事件,只要提前預防,就有可能降低路殺數量。
例如,綠島的奧氏後相手蟹每年只在6 ∼ 9月產卵,因此在那時期會大規模自陸地移動到海中,路殺社便從2014年起,定期和當地保育團體及居民合作,舉辦「護蟹行動」;透過架設圍籬,隔開奧氏後相手蟹與車輛行經路線,協助牠們回到海中,確保蟹媽媽能夠順利產卵。
除了民間單位自發性地守護生態之外,也有許多官方單位配合動物習性,開闢「動物通道」,提供動物一條安全的回家之路。例如高速公路局在國道3號通霄路段設立「通霄一號跨越橋」,連接兩側自然棲地,讓石虎等動物避免與車爭道;此外,交通部、農委會也將首度聯手,啟動「中部地區友善道路改善計畫」,鎖定苗栗、臺中及南投的省道路段,針對石虎、白鼻心、鼬獾、穿山甲及食蟹獴進行保護計畫,最快年底前先修復箱涵、增設圍籬,減少更多輪下亡魂。
珍惜生命 科技、教育齊步行
談及路殺社的下一步計畫,林德恩希望能推動「系統化調查」,透過民眾認養全臺各地的焦點路段,去比較同一時節各區域的路殺現象,也能比較不同年分的數據差異,藉此提高資料科學效度;他也期許之後能夠配合政府單位設立預警系統,讓駕駛透過電子看板得知正行經路殺熱點,或有動物正要進入馬路,進而提高警覺;此外,透過熱影像感應,再搭配特殊光源或聲音引起動物注意,減緩牠們進到馬路的時間,降低被車輛撞擊的機會。未來,林德恩更期盼車輛能內建「安全輔助駕駛系統」,自動感應車輛附近是否有動物出現,主動提出示警或降低車速,減少發生意外的機率。
誠如林德恩所言,路殺不該只是保育人士的責任,不夠周延的道路設計、驟然減少的動物數量、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傷害,都是值得你我正視的課題,也期待未來環境教育能更加落實,讓動物也能擁有「行的安全」。
文/丁宛臻 圖片提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德恩
鄉間4306
上一篇
紅寶石的冬季戀歌 苗栗大湖草莓
下一篇
一夜浪漫花開 彰化二林火龍果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7%
我喜歡:22%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11%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8/20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