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台西・養殖漁業 | 鮮蚵串起的西邊小鎮
刊登日:108/09/20
3,670
在環境意識抬頭之後,關於雲林縣台西鄉的新聞報導,多半與環境運動有所關連,漸漸讓人遺忘這座濱海漁鄉多麼豐饒。望不盡的文蛤養殖魚塭和海邊浮棚蚵架,耳際傳來討海人的海口腔話家常;臺語歌《癡情台西港》至今仍傳唱著,訴盡討海生活的艱苦辛勞;小漁村雖偏遠卻默默蛻變,期待再次遇見美麗。
台西,這地名清楚說明了這座漁村在臺灣的地理位置。雲林縣台西鄉位於臺灣的西端,東鄰東勢鄉,南連四湖鄉以虎尾溪為界,北接麥寮鄉以新虎尾溪為止,西臨臺灣海峽與澎湖遙遙相對。台西也是臺灣方位地名(臺北、臺中、臺南、臺東、台西)中,唯一行政區止於鄉級的。
繁華落盡五條港
開車走台61線下台西交流道,五港村的路標指引便立現眼前。十年前,五條港至口湖段通車後,這條西部濱海快速公路成為濱海漁鄉最便利的聯外交通要道,尤其行駛高架式公路風光視野開闊,令人倍感心曠神怡。
進入五港村聚落時,沿途總能看見漁村婦女戴著遮陽漁夫帽、穿上防曬袖套、尼龍手套等,正全副武裝地綁蚵條、串蚵等賣力工作的身影。小漁村的人文風采沒有半丁點時下文青的故作姿態,只有再平實不過,得為家計餬口營生的真實面貌。在單調的日常裡,體會漁村人家知足常樂的豁達天性。
台西鄉的五港村,當地人稱作五條港,或叫狀元澳,因為昔日有五條良港而得名。此五條良港是由五條支流匯聚而成,距現在的五條港安西府約500 公尺。在清朝時期,五條港是臺灣中部的天然良港,商船從上海、寧波、天津或福州、廈門、汕頭往來如梭、盛極一時,附近村落猶如十里洋場。光緒24 年(1898年)草嶺潭崩潰,洪水氾濫,良港淤積被迫廢港,當年繁華榮景徒留一頁歷史。
台西牡蠣肥苗強勁
說起話來一口鮮明「海口腔」的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笑說,「等你聽過村子裡的長輩講話,就會知道這樣的腔調算正常的了。」目前台西鄉內共15 村,鄉民80%從事養殖漁業,主產牡蠣、文蛤、虱目魚、鰻魚、蝦類混養等,光五港村即有百年養蚵歷史,養殖技術在台西海域發揚光大,在地人也自詡台西牡蠣最肥美可口。甚至根據民間交易說法,整個台西養殖蚵苗的出產量占全臺近三分之二,臺灣西海岸地區如金門、澎湖、嘉義東石、臺南七股淺海養殖的蚵苗都是來自這裡。
「其實台西以前是務農為主,主要作物有稻米、花生、蕃薯、玉米、高粱、大蒜等。」林進郎將兒時記憶勾勒出早期農村社會型態。至於台西會發展以漁業為主的社區產業,則要追溯至民國60、70年代,政府致力於開發海埔新生地,當時為台西鄉創造上億元養殖產值,並躍升為主力經濟命脈。
林進郎指出,台西鄉因位於濁水溪出海口南方,且洋流經過西海岸,使得近海形成外傘頂洲沖積地帶及擁有豐富有機物質的海域;而這得天獨厚的天候、地形所孵育的強勁牡蠣苗,自然可以在各種海域條件生存,並成長為中蚵或成蚵再轉養,也因此被認為是全臺最重要的牡蠣苗專業生產區。
傳統漁村的未來願景
近年來,雲林台西、麥寮一帶頻因環境議題登上媒體版面,及在魚塭發展綠能的能源政策受到矚目。然而,當地人賴以生存的養殖漁業雖有轉向觀光產業與產品加工研發趨勢,卻因缺乏整體發展策略,反而尚未成為主流。
林進郎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合作,試養新品種「黃金牡蠣」,突破人工繁殖技術,與傳統牡蠣做出市場區隔,定位為高級食材,未來將規劃成立產銷班以輔導蚵農養殖,提升產業競爭力。這是一位資深蚵農所做的努力,也是守護這片土地的在地居民共同的期許。
五港村散步地圖
一首臺語歌《癡情台西港》,唱出行船人的溫柔浪漫,「海湧波浪,雄雄打醒阮的戀夢,親像海鳥叫你出航,一聲一聲念著你的名,更加阮陣陣心疼,敢有影港水嘛會乾⋯⋯」在歌詞裡彷彿體會著台西人討海漂泊的海海人生。
由於漁村青壯年人口外移,傳統漁村轉型並不容易,除了離岸風力發電機綿延海岸線、水上浮動式太陽能光電場置入魚塭上,還有社區營造的彩繪村帶動漁村旅遊。但更多時候,台西小漁村生活簡單、民風純樸,養蚵人家、文蛤養殖全都要看天吃飯。
走一圈五港村,養蚵人家、廟宇、平價海產小吃店、堆積如山的蚵殼幾乎描繪出小漁村大致輪廓,還有不少磚仔厝街屋荒廢閒置了,「其實老一輩人住的是竹編夾泥牆茅草屋。」在大家族裡長大的林進郎一邊聊起坐在稻埕聽阿嬤說故事的童年時光。
想在漁村看熱鬧,就要走訪廟宇。五條港安西府是村民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民間流傳的借屍還魂事蹟更是轟動全臺,廟口附近平價海產小吃街則能順道打牙祭。沿著中央路往台西海埔地海堤方向,途經台西地標海螺圓環,傍晚前在五條港碼頭漁港吹海風、觀夕照;若能遇上退潮的話,港口海埔地不僅露出整片蚵田,潮間帶的泥灘地還有數不盡的彈塗魚、招潮蟹,的確是讓人欣喜一場的漁鄉奇遇記。
文・攝 陳婷芳
鄉間4309
台西,這地名清楚說明了這座漁村在臺灣的地理位置。雲林縣台西鄉位於臺灣的西端,東鄰東勢鄉,南連四湖鄉以虎尾溪為界,北接麥寮鄉以新虎尾溪為止,西臨臺灣海峽與澎湖遙遙相對。台西也是臺灣方位地名(臺北、臺中、臺南、臺東、台西)中,唯一行政區止於鄉級的。
繁華落盡五條港
開車走台61線下台西交流道,五港村的路標指引便立現眼前。十年前,五條港至口湖段通車後,這條西部濱海快速公路成為濱海漁鄉最便利的聯外交通要道,尤其行駛高架式公路風光視野開闊,令人倍感心曠神怡。
進入五港村聚落時,沿途總能看見漁村婦女戴著遮陽漁夫帽、穿上防曬袖套、尼龍手套等,正全副武裝地綁蚵條、串蚵等賣力工作的身影。小漁村的人文風采沒有半丁點時下文青的故作姿態,只有再平實不過,得為家計餬口營生的真實面貌。在單調的日常裡,體會漁村人家知足常樂的豁達天性。
台西鄉的五港村,當地人稱作五條港,或叫狀元澳,因為昔日有五條良港而得名。此五條良港是由五條支流匯聚而成,距現在的五條港安西府約500 公尺。在清朝時期,五條港是臺灣中部的天然良港,商船從上海、寧波、天津或福州、廈門、汕頭往來如梭、盛極一時,附近村落猶如十里洋場。光緒24 年(1898年)草嶺潭崩潰,洪水氾濫,良港淤積被迫廢港,當年繁華榮景徒留一頁歷史。
協會理事長林進郎為五港村出身的在地蚵農,他以行動參與社會改造,並捍衛沿海居民生存權而成立環保團體。該協會所推廣的生態旅遊活動如體驗摸文蛤、搭生態船導覽解說,其採預約制,並可提供載客海釣服務。 |
台西牡蠣肥苗強勁
說起話來一口鮮明「海口腔」的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笑說,「等你聽過村子裡的長輩講話,就會知道這樣的腔調算正常的了。」目前台西鄉內共15 村,鄉民80%從事養殖漁業,主產牡蠣、文蛤、虱目魚、鰻魚、蝦類混養等,光五港村即有百年養蚵歷史,養殖技術在台西海域發揚光大,在地人也自詡台西牡蠣最肥美可口。甚至根據民間交易說法,整個台西養殖蚵苗的出產量占全臺近三分之二,臺灣西海岸地區如金門、澎湖、嘉義東石、臺南七股淺海養殖的蚵苗都是來自這裡。
「其實台西以前是務農為主,主要作物有稻米、花生、蕃薯、玉米、高粱、大蒜等。」林進郎將兒時記憶勾勒出早期農村社會型態。至於台西會發展以漁業為主的社區產業,則要追溯至民國60、70年代,政府致力於開發海埔新生地,當時為台西鄉創造上億元養殖產值,並躍升為主力經濟命脈。
林進郎指出,台西鄉因位於濁水溪出海口南方,且洋流經過西海岸,使得近海形成外傘頂洲沖積地帶及擁有豐富有機物質的海域;而這得天獨厚的天候、地形所孵育的強勁牡蠣苗,自然可以在各種海域條件生存,並成長為中蚵或成蚵再轉養,也因此被認為是全臺最重要的牡蠣苗專業生產區。
傳統漁村的未來願景
近年來,雲林台西、麥寮一帶頻因環境議題登上媒體版面,及在魚塭發展綠能的能源政策受到矚目。然而,當地人賴以生存的養殖漁業雖有轉向觀光產業與產品加工研發趨勢,卻因缺乏整體發展策略,反而尚未成為主流。
林進郎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合作,試養新品種「黃金牡蠣」,突破人工繁殖技術,與傳統牡蠣做出市場區隔,定位為高級食材,未來將規劃成立產銷班以輔導蚵農養殖,提升產業競爭力。這是一位資深蚵農所做的努力,也是守護這片土地的在地居民共同的期許。
五港村散步地圖
一首臺語歌《癡情台西港》,唱出行船人的溫柔浪漫,「海湧波浪,雄雄打醒阮的戀夢,親像海鳥叫你出航,一聲一聲念著你的名,更加阮陣陣心疼,敢有影港水嘛會乾⋯⋯」在歌詞裡彷彿體會著台西人討海漂泊的海海人生。
由於漁村青壯年人口外移,傳統漁村轉型並不容易,除了離岸風力發電機綿延海岸線、水上浮動式太陽能光電場置入魚塭上,還有社區營造的彩繪村帶動漁村旅遊。但更多時候,台西小漁村生活簡單、民風純樸,養蚵人家、文蛤養殖全都要看天吃飯。
走一圈五港村,養蚵人家、廟宇、平價海產小吃店、堆積如山的蚵殼幾乎描繪出小漁村大致輪廓,還有不少磚仔厝街屋荒廢閒置了,「其實老一輩人住的是竹編夾泥牆茅草屋。」在大家族裡長大的林進郎一邊聊起坐在稻埕聽阿嬤說故事的童年時光。
想在漁村看熱鬧,就要走訪廟宇。五條港安西府是村民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民間流傳的借屍還魂事蹟更是轟動全臺,廟口附近平價海產小吃街則能順道打牙祭。沿著中央路往台西海埔地海堤方向,途經台西地標海螺圓環,傍晚前在五條港碼頭漁港吹海風、觀夕照;若能遇上退潮的話,港口海埔地不僅露出整片蚵田,潮間帶的泥灘地還有數不盡的彈塗魚、招潮蟹,的確是讓人欣喜一場的漁鄉奇遇記。
文・攝 陳婷芳
鄉間4309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17%
我喜歡:67%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17%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